绿叶青蔓掩翠瓜
2022-01-03抒情散文范廷伟
素有邹平县“西伯利亚”之称的码头镇,现为半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花生、西瓜、蔬菜和一些经济林果类树木,这里既有邵家村的百年圆铃枣林,也有李坡村的无公害韭菜;既有大寨村的十里荷塘,也有小李家村的白玉芸豆;既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也是新兴的电煤基地……
素有邹平县“西伯利亚”之称的码头镇,现为半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花生、西瓜、蔬菜和一些经济林果类树木,这里既有邵家村的百年圆铃枣林,也有李坡村的无公害韭菜;既有大寨村的十里荷塘,也有小李家村的白玉芸豆;既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也是新兴的电煤基地。然而在码头镇的各种土特产中,名气最响的当属于店村的西瓜了。
于店村在码头镇驻地的西南方向,两地相距只有短短的三华里路程。曾听在一起工作的于店籍同事说过,这个有着近一千六百口人的村庄,据史志记载立村于明初年。丰腴肥饶,平畴沃野的于店村,这里民风淳朴,相处和乐,吸引了众多流离失所的杂姓民众,来此垦荒辟壤,安家居住。几百年来,在这个由二十多个姓氏和睦相居的杂姓村庄里,勤劳善良的百姓绵绵瓜瓞,世代繁衍,留下过不胜枚举的民间智慧和幽默故事。旧时的于店村一带,北有济水,南有小清河,西有坝河,春来野花芬芳,秋到鱼虾肥美,难怪清末时,当地有个叫李梅山的乡土诗人,为此曾写过一首题为《坝河垂钓》的小诗:“养静爱垂纶,独钓坝河口。夜深月自明,风清两岸柳。为有羡鱼情,向晨坐未走。严滩今在斯,上与子陵友。”白杨高耸,柳荡依依,沟渠纵横,水流潺潺,鱼虾相戏,荷叶田田,现在想来,这个颇有些小江南味道的地方,该是一处别样风情的桃源仙境了。
有道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于店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过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清末当地名流李星华先生为包括于店村在内的附近百姓撰写沙压缓粮,减免赋税呈辞时,曾经提到“吾乡沙压之灾,自清季始。光绪二十四年,扫沟决口,南部大郭家以东等村受其害。二十七年,陈家窑决口,北部刘平庄及迤东等村受其害。”就连风光秀美的坝河,也淤填渐高,坝水逆流,于店村附近的村庄“屡被水患,沙层厚约五、六尺。”由于沙灾严重,原先平整的土地变成了起伏不平的沙丘,春、秋、冬三季黄土肆虐,沙浪滚滚,禾苗全被沙土打死,百姓苦不堪言,民力相形益绌。为了养家糊口,于店村的一些百姓开始拖儿带女,四处逃荒要饭,许多的年轻人则是闯关东,在那片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的黑土地上,或农垦、或采矿、或放排、或挖参、或伐木、或淘金……这些沧桑悲壮的历史画卷,仍然停留在于店村老一辈人的苦涩记忆里。
或许,这应该是有着“西瓜之乡”美誉的于店村栽培西瓜的最初发端吧?在于店村,有着多年西瓜栽培技术的村民乔倍书这样告诉我们,那些闯关东的祖辈们,不仅用诚信、坚韧与善良的性格,和关外的众多乡亲和谐相处,而且他们还用自己的智慧、纯朴与勤奋,学得了更多的一技之长,所以说,于店村的西瓜栽培技术应该就是在清末民初从东北移植而来。历经解放前后的兵燹战乱和政治运动,于店村的西瓜栽培历史断断续续,真正意义上的将“于店西瓜”品牌打响,应该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由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夏,滔滔黄河从章丘陈家窑决口而将于店村附近的大片土地淤积成沙质的土壤,在这种沙质的土壤中栽种的西瓜,具有汁多爽口,风味极佳的特点,非常适合栽种瓜果李桃之类的经济作物。解放以后的不羁黄河,已被两岸人民的豪情壮志所驯服,加之天高皇帝远,历次的政治运动,对于位置幽隅、地处偏僻的于店村冲击自然很小,政策上的相对宽松,濒临黄河南岸的便利水浇条件,种西瓜所需的钾肥充足,肥水适度,以上所有的这些,都是于店村人“先知先觉”,提前近四十年时间率先发展“一村一品”的先决条件。
一招鲜,吃遍天。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生产队时期,于店村的西瓜栽培,就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那时候村里栽种的“桃尖”、“中育六号”等西瓜品种,以皮薄、脆甜、瓤沙、个大等显著的特点,颇受济南、淄博、天津等大城市居民的青睐。年近五十的村民小组长成若明,对此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年他就曾和其他社员赶着马车、驴车,到济南、淄博、莱芜、商河一带的城市街头为生产队卖西瓜,他们奔到哪里,“于店西瓜”的广告就打到哪里。每年的瓜季开始,一时间“于店瓜贵。”这丝毫不是凭借媒体的炒作,这些质朴得浑身还带着土腥和汗渍味的普通百姓,那时根本还不懂得广告效应,于店西瓜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全是市民之间的口耳相传,他们欣赏的是于店人的好信誉,肯定的是于店西瓜的好品质。年龄大些的村民乔倍书懂得的事情特别多,他很是有些自豪地告诉我说,有个叫马宝之的干部,在码头工商所担任所长十九年,每年他都要到于店村的西瓜地里买西瓜,非于店村的西瓜一概不要,哪怕外村的西瓜是在价格上再便宜不过。 人们常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其实种西瓜也要付出太多太多的辛勤和汗水。记得小时候,种西瓜每年要选择不同的地块,当年种过西瓜的地块十之内不能在种植西瓜,也就是瓜农们所说的西瓜不能重茬种植。单从选种、挖坑、掺肥、下种、保苗、培墩、压蔓、剡瓜,施肥等,由下种到收获的这个时间段中,瓜农们几乎天天长在瓜地里,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酷暑骄阳,蹲得脚麻了,腿酸了,也不肯到瓜棚架下的荫凉之处休息一下。基于这种对于瓜农的怜悯,多年来买瓜时基本不和他们砍价,虽在城里工作多年,但我始终以一个农民自居,我知道农民不容易,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生活得最艰难。于店村的村民们没有陶醉于金灿灿的“于店西瓜”品牌上居功自傲,他们深知没有与现代观念相适应的心态、没有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双手,总有一天,终究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被飞速发展的科技淘汰出局。良种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十多年前,在码头镇的大力扶持与帮助下,于店村领导专程赶到潍坊地区的昌乐市,高薪聘请农业科技人员讲授西瓜种植新技术,力求与时俱进。 听于店村的村委委员周富强介绍说,近几年来,于店村的西瓜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两千亩左右,其中大棚西瓜的种植面积一般在五百亩左右,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所用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每亩西瓜地需要施用五、六方土杂肥,化学肥基本不用。大棚西瓜在立春前后便开始栽种,密闭大棚内需要保温保湿,赶上寒潮天气要盖草苫子,用电炉子提温,耗时、耗力、耗财、耗物。现在于店村的所有西瓜栽培都是采用嫁接技术,承担培育瓜苗的黄沙经过反复冲洗后,需用一种叫做“百菌清”的消毒液杀菌、催芽,再将幼苗嫁接在南瓜秧或葫芦秧上,这样做不仅因为南瓜秧的根系特发达,长势强健,而且抗重茬能力特别强,即使同一地块可反复栽种十年左右。周富强特意强调说,用剃须用的锋利刀片在西瓜幼苗上切芽,然后用光滑的竹签在南瓜秧上插孔,严丝合缝地将西瓜苗嫁接在南瓜秧上,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弄伤手指对于瓜农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惬意品味美味、美食的同时,谁能想到生活背后劳动者的默默付出呢? 因为于店村的西瓜“剖之如乳倾壶浆”,早已享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以每到瓜季,北至京津,南至浙沪,贩瓜者慕名而来。于店西瓜和赫赫有名的寿光西瓜同时成熟,大棚西瓜五一前后大量上市,大田里的拱棚西瓜,相继步其后尘,一直延续到七月下旬左右,接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着实让于店村的百姓赚个盆满钵盈。西瓜的科学种植,使于店西瓜的亩产量高达八千余斤,最大的西瓜可近四十斤左右,从糖度大、产量高的“风光、农人”,到皮薄、瓤脆的“京欣、双星”,于店人永立潮头,敢唱大风,彰显出了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崭新精神风貌。由于于店村的强大带动作用,附近的乔家、码头、大杨、成集等村庄的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于店村两委及时注册成立了“邹平惠众西瓜专业合作社”,将纳入合作社的西瓜全部采用肥豆饼、大豆、芝麻酱、豆面等有机肥和生物肥,用物理除草法防止病虫害,同时严格控制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确保达到有机转化西瓜品质。以于店西瓜唱主角的码头西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达八十多万斤,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周富强告诉我们说,瓜农们今年试种成功的“黑美人”和“小风”两个品种,每个只有二、三斤重,虽然产量偏低,但是品质好、卖价很高,以包装箱和礼品盒的形式已经打入北京、天津、济南、淄博等地的部分大型商场、超市,明年村里要重点推广这两个品种。于店西瓜瓤色鲜红,风味纯正,甜脆爽口,目前镇上的工商人员正帮助村里注册“于店西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以后的于店西瓜,将采用条形码方式严格商标使用,让“于店西瓜”这个传统名产有自己真正的名牌身份。徜徉在于店村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人们的创业激情,无一不被这夏日的火热所点燃,目睹那绵延起伏的大棚,那绿意郁葱的庄稼,那蓊蓊郁郁的树林,那忙忙碌碌的人们,眼前的一切,却让我的思绪恍然又回到了百年以前的惨淡岁月,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百姓们常说庄稼不收年年种,几乎寸草不生的同一片土地,经过于店人坚持不懈的改良,持之以恒的耕种,昔日的不毛之地都已经变成了沃野良田。在这里,人们见证到的不仅仅是“于店西瓜”品牌的特殊魅力,而且也见证了于店人坚信人定胜天的勇气和决心。 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创造西瓜神话的地方,自村口放眼远望,我看到了绿叶青蔓掩映下的玉瓜碧绿鲜亮,看到了进出于于店村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看到瓜农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和自豪的笑容,我的情绪已经被他们深深地感染了。“金门丽日和风畅,玉地胜辉喜气融”,在于店村,我仿佛享用了素醪玉润,仿佛品味了清酤渊澄,馥郁醇厚里,绵柔爽净中,这是何等醉人的精神享受呀?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2-8-2 21:01 编辑 ]
于店村在码头镇驻地的西南方向,两地相距只有短短的三华里路程。曾听在一起工作的于店籍同事说过,这个有着近一千六百口人的村庄,据史志记载立村于明初年。丰腴肥饶,平畴沃野的于店村,这里民风淳朴,相处和乐,吸引了众多流离失所的杂姓民众,来此垦荒辟壤,安家居住。几百年来,在这个由二十多个姓氏和睦相居的杂姓村庄里,勤劳善良的百姓绵绵瓜瓞,世代繁衍,留下过不胜枚举的民间智慧和幽默故事。旧时的于店村一带,北有济水,南有小清河,西有坝河,春来野花芬芳,秋到鱼虾肥美,难怪清末时,当地有个叫李梅山的乡土诗人,为此曾写过一首题为《坝河垂钓》的小诗:“养静爱垂纶,独钓坝河口。夜深月自明,风清两岸柳。为有羡鱼情,向晨坐未走。严滩今在斯,上与子陵友。”白杨高耸,柳荡依依,沟渠纵横,水流潺潺,鱼虾相戏,荷叶田田,现在想来,这个颇有些小江南味道的地方,该是一处别样风情的桃源仙境了。
有道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于店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过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清末当地名流李星华先生为包括于店村在内的附近百姓撰写沙压缓粮,减免赋税呈辞时,曾经提到“吾乡沙压之灾,自清季始。光绪二十四年,扫沟决口,南部大郭家以东等村受其害。二十七年,陈家窑决口,北部刘平庄及迤东等村受其害。”就连风光秀美的坝河,也淤填渐高,坝水逆流,于店村附近的村庄“屡被水患,沙层厚约五、六尺。”由于沙灾严重,原先平整的土地变成了起伏不平的沙丘,春、秋、冬三季黄土肆虐,沙浪滚滚,禾苗全被沙土打死,百姓苦不堪言,民力相形益绌。为了养家糊口,于店村的一些百姓开始拖儿带女,四处逃荒要饭,许多的年轻人则是闯关东,在那片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的黑土地上,或农垦、或采矿、或放排、或挖参、或伐木、或淘金……这些沧桑悲壮的历史画卷,仍然停留在于店村老一辈人的苦涩记忆里。
或许,这应该是有着“西瓜之乡”美誉的于店村栽培西瓜的最初发端吧?在于店村,有着多年西瓜栽培技术的村民乔倍书这样告诉我们,那些闯关东的祖辈们,不仅用诚信、坚韧与善良的性格,和关外的众多乡亲和谐相处,而且他们还用自己的智慧、纯朴与勤奋,学得了更多的一技之长,所以说,于店村的西瓜栽培技术应该就是在清末民初从东北移植而来。历经解放前后的兵燹战乱和政治运动,于店村的西瓜栽培历史断断续续,真正意义上的将“于店西瓜”品牌打响,应该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由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夏,滔滔黄河从章丘陈家窑决口而将于店村附近的大片土地淤积成沙质的土壤,在这种沙质的土壤中栽种的西瓜,具有汁多爽口,风味极佳的特点,非常适合栽种瓜果李桃之类的经济作物。解放以后的不羁黄河,已被两岸人民的豪情壮志所驯服,加之天高皇帝远,历次的政治运动,对于位置幽隅、地处偏僻的于店村冲击自然很小,政策上的相对宽松,濒临黄河南岸的便利水浇条件,种西瓜所需的钾肥充足,肥水适度,以上所有的这些,都是于店村人“先知先觉”,提前近四十年时间率先发展“一村一品”的先决条件。
一招鲜,吃遍天。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生产队时期,于店村的西瓜栽培,就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那时候村里栽种的“桃尖”、“中育六号”等西瓜品种,以皮薄、脆甜、瓤沙、个大等显著的特点,颇受济南、淄博、天津等大城市居民的青睐。年近五十的村民小组长成若明,对此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年他就曾和其他社员赶着马车、驴车,到济南、淄博、莱芜、商河一带的城市街头为生产队卖西瓜,他们奔到哪里,“于店西瓜”的广告就打到哪里。每年的瓜季开始,一时间“于店瓜贵。”这丝毫不是凭借媒体的炒作,这些质朴得浑身还带着土腥和汗渍味的普通百姓,那时根本还不懂得广告效应,于店西瓜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全是市民之间的口耳相传,他们欣赏的是于店人的好信誉,肯定的是于店西瓜的好品质。年龄大些的村民乔倍书懂得的事情特别多,他很是有些自豪地告诉我说,有个叫马宝之的干部,在码头工商所担任所长十九年,每年他都要到于店村的西瓜地里买西瓜,非于店村的西瓜一概不要,哪怕外村的西瓜是在价格上再便宜不过。 人们常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其实种西瓜也要付出太多太多的辛勤和汗水。记得小时候,种西瓜每年要选择不同的地块,当年种过西瓜的地块十之内不能在种植西瓜,也就是瓜农们所说的西瓜不能重茬种植。单从选种、挖坑、掺肥、下种、保苗、培墩、压蔓、剡瓜,施肥等,由下种到收获的这个时间段中,瓜农们几乎天天长在瓜地里,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酷暑骄阳,蹲得脚麻了,腿酸了,也不肯到瓜棚架下的荫凉之处休息一下。基于这种对于瓜农的怜悯,多年来买瓜时基本不和他们砍价,虽在城里工作多年,但我始终以一个农民自居,我知道农民不容易,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生活得最艰难。于店村的村民们没有陶醉于金灿灿的“于店西瓜”品牌上居功自傲,他们深知没有与现代观念相适应的心态、没有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双手,总有一天,终究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被飞速发展的科技淘汰出局。良种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十多年前,在码头镇的大力扶持与帮助下,于店村领导专程赶到潍坊地区的昌乐市,高薪聘请农业科技人员讲授西瓜种植新技术,力求与时俱进。 听于店村的村委委员周富强介绍说,近几年来,于店村的西瓜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两千亩左右,其中大棚西瓜的种植面积一般在五百亩左右,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所用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每亩西瓜地需要施用五、六方土杂肥,化学肥基本不用。大棚西瓜在立春前后便开始栽种,密闭大棚内需要保温保湿,赶上寒潮天气要盖草苫子,用电炉子提温,耗时、耗力、耗财、耗物。现在于店村的所有西瓜栽培都是采用嫁接技术,承担培育瓜苗的黄沙经过反复冲洗后,需用一种叫做“百菌清”的消毒液杀菌、催芽,再将幼苗嫁接在南瓜秧或葫芦秧上,这样做不仅因为南瓜秧的根系特发达,长势强健,而且抗重茬能力特别强,即使同一地块可反复栽种十年左右。周富强特意强调说,用剃须用的锋利刀片在西瓜幼苗上切芽,然后用光滑的竹签在南瓜秧上插孔,严丝合缝地将西瓜苗嫁接在南瓜秧上,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弄伤手指对于瓜农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惬意品味美味、美食的同时,谁能想到生活背后劳动者的默默付出呢? 因为于店村的西瓜“剖之如乳倾壶浆”,早已享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以每到瓜季,北至京津,南至浙沪,贩瓜者慕名而来。于店西瓜和赫赫有名的寿光西瓜同时成熟,大棚西瓜五一前后大量上市,大田里的拱棚西瓜,相继步其后尘,一直延续到七月下旬左右,接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着实让于店村的百姓赚个盆满钵盈。西瓜的科学种植,使于店西瓜的亩产量高达八千余斤,最大的西瓜可近四十斤左右,从糖度大、产量高的“风光、农人”,到皮薄、瓤脆的“京欣、双星”,于店人永立潮头,敢唱大风,彰显出了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崭新精神风貌。由于于店村的强大带动作用,附近的乔家、码头、大杨、成集等村庄的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于店村两委及时注册成立了“邹平惠众西瓜专业合作社”,将纳入合作社的西瓜全部采用肥豆饼、大豆、芝麻酱、豆面等有机肥和生物肥,用物理除草法防止病虫害,同时严格控制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确保达到有机转化西瓜品质。以于店西瓜唱主角的码头西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达八十多万斤,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周富强告诉我们说,瓜农们今年试种成功的“黑美人”和“小风”两个品种,每个只有二、三斤重,虽然产量偏低,但是品质好、卖价很高,以包装箱和礼品盒的形式已经打入北京、天津、济南、淄博等地的部分大型商场、超市,明年村里要重点推广这两个品种。于店西瓜瓤色鲜红,风味纯正,甜脆爽口,目前镇上的工商人员正帮助村里注册“于店西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以后的于店西瓜,将采用条形码方式严格商标使用,让“于店西瓜”这个传统名产有自己真正的名牌身份。徜徉在于店村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人们的创业激情,无一不被这夏日的火热所点燃,目睹那绵延起伏的大棚,那绿意郁葱的庄稼,那蓊蓊郁郁的树林,那忙忙碌碌的人们,眼前的一切,却让我的思绪恍然又回到了百年以前的惨淡岁月,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百姓们常说庄稼不收年年种,几乎寸草不生的同一片土地,经过于店人坚持不懈的改良,持之以恒的耕种,昔日的不毛之地都已经变成了沃野良田。在这里,人们见证到的不仅仅是“于店西瓜”品牌的特殊魅力,而且也见证了于店人坚信人定胜天的勇气和决心。 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创造西瓜神话的地方,自村口放眼远望,我看到了绿叶青蔓掩映下的玉瓜碧绿鲜亮,看到了进出于于店村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看到瓜农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和自豪的笑容,我的情绪已经被他们深深地感染了。“金门丽日和风畅,玉地胜辉喜气融”,在于店村,我仿佛享用了素醪玉润,仿佛品味了清酤渊澄,馥郁醇厚里,绵柔爽净中,这是何等醉人的精神享受呀?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2-8-2 21:0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