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沧桑红场(访俄记忆之3)

2022-01-03叙事散文江湖一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6 编辑

  飞抵俄罗斯那晚,因时差缘故,休息得很不好。第二天一早,听说到红场,立即精神大振。一路上,脑子里浮现的,都是红场的雄伟壮观,和关于红场的种种传说。同大……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6 编辑 <br /><br />  飞抵俄罗斯那晚,因时差缘故,休息得很不好。第二天一早,听说到红场,立即精神大振。一路上,脑子里浮现的,都是红场的雄伟壮观,和关于红场的种种传说。
                 
  同大多数人一样,去俄罗斯前,对莫斯科最熟悉的,莫过红场。电影、电视、画册里,远远“看”过无数回。某种意义上,它是俄罗斯的象征,是我们这茬人心中的圣地。遥远。神秘。亲切。做梦也没敢想,能有这样的“朝圣”之旅,当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车在练马场边停下。导游伊戈尔先带我们看了亚历山大花园的无名烈士墓。从花园出来后,一条往东的宽阔甬道,径直通往红场。大门前的甬路中间,异色磁砖突出了一块小小的圆圈,许多人站在圆心抛硬币,照相。问怎么回事,伊戈尔说:这是莫斯科城的中心点。惊哦一声,赶忙也去拍了一张。
                 
  再一抬头,就看到红场。冬日的太阳刚好升起来,一切景观尽在淡淡的暖意中。薄薄的朝雾。微微的斜度。砖石的地面。在阳光和淡雾里,这一切,显得古老,沧桑,神圣。
                 
  想象中,红场应像天安门广场那样大气。结果,不宽大,也不齐整,尽管其知名度,可与后者媲美。狭长,不规则,不象天安门广场那样方正,规则。问面积,伊戈尔说,东西长695米,南北宽130米,面积9万多平方米。这样说,不到天安门广场的1/5.心里不免有些迷糊:这就是红场?电影、小人书里神话般的红场,就是这样?
                 
  红场上人不多,以游客为主。大多来自俄罗斯各地。也有不少外国人。英语的欧州。黑色的非州。日本人。朝鲜人。当然,也有像我们一样的中国人。他们三三两两地游走着,观望着。微笑。点头。拍照。留念。只不知,他们心底,是否也有和我一样的疑惑。
                 
  红场其实被四周建筑围裹着。是一些不同年代、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不像北京那样整齐一致。东面是克里姆林宫及著名的棕红色城墙,西侧是“古姆”,世界知名的十大百货商店之一。南边是国家历史博物馆,红砖白顶,是莫斯科标志性建筑。北面是停车场,斜坡。斜坡下是莫斯科河。在阳光照耀下,所有建筑都很亮丽,辉煌。尤其是克里姆林宫,那圆形的穹顶和尖塔,黄金般熠熠生辉。
                 
  红场里最主要的建筑,是列宁墓,在东侧克里姆林宫城墙下。阶梯状。红色和黑色花岗石砌成。色彩和体形,庄严,肃穆,与克里姆林宫很配。列宁墓平时开放,我们去时,正赶上维修,未能瞻仰到伟人遗容,不能不说遗憾。更遗憾的是,据说,近年来,在俄罗斯国内,有不少人主张把他的墓迁出红场。
                 
  远远望着,悬想着墓地的前途,眼前不禁浮现出有关他的记忆:十月革命。1918.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那些年里,这个名字,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那么深刻。然而,当曾经不可撼动的苏联,在一夜间分崩离析,当社会主义的旗帜,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他也便渐渐被遗忘,甚至他在红场存在的意义,也受到质疑。他躺在那儿,听到过卫国战争的枪炮声,看到过红色海洋般欢呼的人群,感受过他所缔造的国家,在全世界所享受的至尊和荣耀。但是现在,那些曾经守护他的卫兵悄然离去,他的世界,寂静无声。苏联的幅员曾那么辽阔,即便解体,俄罗斯也仍拥有庞大的国土。红场万多平方米,却放不下瘦小的列宁。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他会不会觉得悲哀。
                 
  据伊戈尔介绍,在陵墓与克里姆林宫城墙间,还有很多墓碑: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捷尔任斯基、契尔年科等前苏联政治家,都在那里安息。在城墙壁上,还安放着高尔基、朱可夫、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及其他前苏联名人的骨灰。而现在,他们也都面临被移迁的命运。
                 
  红场里最抢眼的建筑,是圣瓦西里升天教堂群。据伊戈尔介绍,这是1552年,当时的沙皇伊凡雷帝远征喀山汗国,凯旋归来后修建的,既是阵亡将士的纪念堂,也有铭记胜利功绩的意味。四百多年来,虽经天灾人祸,屡次修补,仍闪耀着原汁原味的、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民族建筑风格的光芒,被誉为“红场上的一朵石花”。
                 
  伊戈尔还说,为使建筑师再不能造出比这更精美的建筑,教堂完工后,伊凡雷帝下令挖掉了建筑师的双眼。据说,芭蕾舞的美,源于演员畸变的双脚,而圣瓦西里教堂的美,则以建筑师的眼珠为代价。也许,美,本身就是一种残酷。
                 
  就像这曾经荣耀和沧桑的红场。
                 
  在莫斯科参观,几乎每天都会或远或近地看到红场。因为,这是通向全市各大街的辐射原点。每次在不同时刻,不同街口,都有不同角度,不同感受。夜里的红场最漂亮,因为有辉煌的灯火,每一块石头,都闪耀着迷离的光泽。而黄昏时分,暖软的夕光穿越克里姆林宫塔楼,扑满大半个广场,那苍凉的辉煌,很有点没落的意味。
                 
  几乎转瞬间,暮色落降,寒意也随之而来。凛冽的风,搅得到处都是雪。散乱飘着,如纷纭的记忆和往事。那时,漫步红场,站在莫斯科城中心点上,有许多特别的感受。隔着练马场的空阔,是熙攘的大街,滚滚的车流,迷乱的灯影。左前方,是漂亮的前苏共总部,对面,是庞大的莫斯科宾馆,再远处,则是特维尔大街、新阿尔巴特大街。繁华的街景,和岁月的痕迹,就这样联接在一起。历史和现实,也通过这样的细节,得到充分显现。
                 
  漫步红场次数多了,一个疑惑油然而生:广场里的砖石,并没多少红色,除克里姆林宫城墙和历史博物馆外,周围其他建筑也没多少红色,为什么叫红场?
                 
  问伊戈尔,说,红场原名“托尔格”(俄语,集市场之意),因为最先是商业区,云集了很多摊贩、商铺。到15世纪末,伊凡三世推翻鞑靼人统治,建立统一国家。百废待兴,于是清理、重建红场。因其特别洁净、整齐,人们便叫它“红场”。而在古俄语中,“红”是“美丽”之意,红场就是“美丽的广场”。伊戈尔说,十月革命后,人们普遍以红为贵,自然将它与共产主义的“红”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所谓的“红色广场”。
                 
  不过,伊戈尔说,前苏联时,每年五一和十月革命纪念日,这里都有盛大庆典。人们举着鲜艳的红旗游行,倒还真是一片红色海洋。“但是现在,很难再见到那样的激情和热烈了。”伊戈尔话语低沉,听得出明显的失落和怅然。
                 
  这样的感受里,会有一点点意绪漫上来。漫步其间,再次看着那些名胜古迹,回想着这里发生的一桩桩历史事件,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作为首都乃至全国的中心,从沙皇时代,红场便已是官方发布新闻、处决犯人之处,也是莫斯科市民集会、演说、私议朝政之所。由于莫斯科衙门座落红场,克里姆林宫又是沙皇和宗教领袖的居住区,大部分中央机关在此,因此,红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贵族、僧侣、文书、办事员及向官府申诉和控告的人。他们熙来攘往,构成红场的街景之一。
                 
  这期间,红场留下了许多人的足迹。庄严的游行。处决的行刑。雄壮的阅兵式。血腥的暴动。反叛者的就义。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在这里反映得淋漓尽致。直到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红场开始了300多年的沉寂。到1918年,列宁下令迁都莫斯科,红场重又成为政治集会、阅兵、游行的地方,成了西方记者和外交官们窥测前苏联政坛动态、人事升沉、武器优劣和群众情绪高低的晴雨表。
                 
  红场铭记了俄罗斯人反抗侵略的历史。说起来,俄罗斯曾多次被侵略。莫斯科被攻占,就有四次。但无论波兰还是法国,是拿破仑还是德国纳粹,最终都被赶出了国境。圣瓦西里教堂前,有一尊雕塑,是纪念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由他们组建、率领的义军,在1612年间,打败了波兰侵略军,解放了莫斯科。而在1812年,为赶走攻占莫斯科的拿破仑大军,市民们甚至点燃了整个城市,使得侵略者入城不到一个月,便仓皇逃离。1941年11月,希特勒百万大军兵临城下,将莫斯科围得水泄不通,在关键时刻,苏联红军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斯大林发表充满激情的演说词后,部队直接开赴前线,立即扭转了二战形势。“所有俄罗斯人,都会把莫斯科当作自己的家”,托尔斯泰说。红场见证了这些历史,见证了这个自尊感极强的民族,和他们的坚强、勤劳、勇于承受苦难的精神。
                 
  红场作为刑场由来已久。圣瓦西里教堂外,还有一个白色圆台,叫宣谕台,是沙皇宣读诏书及举行仪式庆典的地方,也是他们对对立者行极刑的地方。在众多的殉难者中,最有名的是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拉辛和普加乔夫。1682年,斯捷潘。拉辛在此被分尸处死。他曾被普希金誉为“俄国历史上唯一富于诗意的人物”。普加乔夫临刑前,态度从容而庄重地向民众鞠躬:“永别了,同胞们,原谅我对你们讲过些粗话。”1698年,彼得大帝与异母姊索菲娅较量后,曾在这里亲手处决了一千多名叛乱的皇宫卫队成员。苏里科夫的名画《近卫兵临刑的早晨》,深刻描绘了这一惊心动魂的历史场面。
                 
  与这些纷纭往事关联最紧的,理所当然是红场的土层。据说,有四米厚。虽铺满了石头,踏在上面,仍不由想起那些场面,那些情景,那些已成过往的岁月和记忆。因此,可以这么说,要理解红场在俄罗斯历史和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才可以理解这充满神秘色彩和迷雾的地方,理解红场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它经历了无数次风雨,见证了民族的苦难历程。它在人们心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沧桑感。
                 
  这就是红场。抛去了所谓国家、民族等意识形态意义后的红场。我这么描述它,也这样感受它。而这样的感受,似乎更切近历史,更切近俄罗斯,继承了1200年动荡和忧郁情结的俄罗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