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永远的滇缅公路(下)[卫国征文]

2022-01-03抒情散文雨夜昙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1 编辑

  但滇缅公路所记录的,并不仅止于此,还有我们不忍翻看而又必需面对的一页:当滇缅公路达成了修建它的初衷,并成为盟国向中国运输战争物资的惟一陆上通道后,修……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1 编辑 <br /><br />  但滇缅公路所记录的,并不仅止于此,还有我们不忍翻看而又必需面对的一页:当滇缅公路达成了修建它的初衷,并成为盟国向中国运输战争物资的惟一陆上通道后,修路人和沿途的城镇也就必然进入拥有这条路就要面临的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不会任它畅通。1940年10月,日军开始轰炸滇缅公路上的功果桥和惠通桥,1941年1月,开始轰炸保山城。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后,日方报纸称:“盟国援华物资运输补给线滇缅公路完全截断”,他们认为,中国政府马上就会投降,“大东亚共荣圈”即将实现。
  一个夜晚,我们看《珍珠港》。当飞机如苍蝇般从天空中飞过时,父亲说:“就象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样。”那时父亲年幼,看到成群结对的大鸟从天空中飞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村子里有人猜测大祸临头,特别是那些老太太们,一起出来跪在地上,祈祷神灵保佑。许多天后,消息传来,那些大鸟是去轰炸保山,我们的保山。父亲说那些大鸟真多呀,怎么也飞不完。可是我们的保山只有一个,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没有看完这部电影,父亲说完那句话我就起身离开。
  保山。
  据记载,1942年5月4日,共有日机五十四驾轰炸保山城,6架攻击机用机枪扫射人群。5日,日本轰炸机再次轰炸保山城。那是怎样的惨绝绝人寰呀,魏祖培写的《保山被炸亲历记》中有这样的文字:“在炸弹机枪上,生全者寥寥无几。至此,正幕色苍茫时,只见黄沙漠漠,尸体模糊,如古战场。而觅母寻父,哭儿号女之声,惨不忍闻……市区菁华,整个焚毁。死者不能掩埋,房屋悉付一炬。确实数字,无法统计。”
  日本军国主义为何要轰炸保山?答案只有一个:滇缅公路。
  保山因地理原因成为天然堡垒——高黎贡山为屏,怒江为堑,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和屯兵守战之所。既然不能过来,就先炸平它。
  日军气势汹汹,当时的政府官员则私字当头,或知无法坚守,匆忙撤退,如5月3日失陷的畹町;或带了印信逃离,如4日被日军入侵的龙;更有甚者,干脆带了自卫队、警察和自己的财物乘夜离去,致使县城成无政府状态,任由日军长驱直入,如10日沦陷的腾冲。
  日军在滇西沦陷区内,以极其野蛮和残忍的手段,杀人、放火。手段层出不穷:开水灌死、油锅炸死、绷杆绷死,甚至,活喝人血,活炒人心肝……关于这段历史,我看到这样的文字:“为首的一个日军,双手握着指挥刀,一声怪吼,一刀将寸常宝的肚子剖了一个大开门,血和肠子涌了出来,日军将指挥刀插入刀鞘,狞笑着将寸常宝的心肝血淋淋地掏了出来……日军当场就在大路边架起锅将寸常宝的心肝炒吃了。日军吃寸常宝的心肝的时候,寸常宝身上的肉还在颤动,还滴着血。”这是怎样的文字,那又是怎样的场面呀。
  父亲是动物营养专家,因而时常告诉我们怎样饮食才合理。我置疑:动物和人怎么一样。父亲则认为:动物无论在营养还是在医学上的研究都比人类的研究要先进得多,原因非常简单,动物可以实验,可以解剖,人不可以。所以人体的许多营养和医疗问题都要参考动物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
  后来我学兽医。我们买来一头牛,做各种手术——它当然没有得所谓的肠套叠,肠梗阻等等,但我们在它的身上任意注射各种药水,任意开刀。直至它死在手术台上,这还不算完,又把它解剖,然后,交给学校食堂——做成红烧牛肉。
  某天,一位朋友说:“我喜欢医学,以后一定要到日本进修。”她的理由是:日本医学最发达。
  我默然,同时想到了731部队,这个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细菌战,虽然他们投掷、爆炸、燃烧细菌弹,并生方设法往水源里投放霍乱病菌,至使云南省58个县市发生霍乱,死亡人数达九万人以上;他们投放感染鼠疫的老鼠,传播区域达16个县,导致四五万人死亡。这个词还代表着,人性灭绝。我很想找一个更好的词来形容他们所做的事,但没有,这世间没有任何词,任何文字可以清楚明白地表达出他们所做的一切。我只能这样轻淡地写道:人性灭绝。
  在滇西沦陷区内,日军肆无忌惮地用活人作医学试验:日军用铁板围起一个村寨,不准任何人进出,放入感染病菌的老鼠,几天后,寨里开始死人,日军又来割下死去的人的内脏装进玻璃瓶里带走,有的人被活着割去淋巴。日军把病菌注射入人体,几天后,再解剖开检查各部位病变情况——不麻醉的活体解剖试验,因为要观察肉体各部位的受痛能力,甚至烧吃掉被活体解剖的人的肝脏……
  对于这样的事实,怎么可能有文字来描写,来形容?!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在教我们遣词用句时,根本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所以,我们没有文字来表述心中的愤慨,也没有文字来表达日军的残忍。
  关于战争和女人,有一句话非常有名:“战争让女人走开”。我一直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战争,怎么会让女人走开?又怎么可能让女人走开?哪一场战争,女人可以置身事外?就算女人可以置国难不顾,又有哪颗子弹长了眼睛,可以不打在女人的身上?另一方面,哪个上战场的男子不是女人的儿子、丈夫、父亲?
  且不说修滇缅公路时,有多少女人上路,也不说那几位归国的南洋女机工,在那场战争过后的半个世纪,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回忆道:松山开战前,抓住了两个中国女嫌疑犯,从她们的发辫中搜出了日军阵地的地图,她们被一刀刀割成碎片,喂了狼狗。这是两位不到二十岁的女学生,没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还有没有记录下来的、为这场战争付出的女人,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就算女人没有走上战场,日军也不会放过她们。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让我们知道,滇西沦陷的两年零四个月里,有多少妇女被日军强奸,被蹂躏至死的又是多少。但有太多的证据和目击者,知道当年发生过些什么。如当众轮奸,如强迫一女子的叔父强奸她,如指挥狼犬奸污一老妇,如把一姑娘裸体捆在床上抬到大街下,强迫过往的男人行奸……这些被奸淫的女子,有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也有十岁的孩童。还有被抓去当慰安妇的女子,其中有被日军俘获的中国军队的女护士和女兵。
  她们中的生存者或因耻辱,或因伤痛,不愿提及这段历史,但不等于那些凌辱和戕害就不存在。不过,她们中的一些人,站了起来,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并要求一个公正的判决。只是,我们没有听到,时隔六十年,我们仍然没有听到伤害过她们的人的忏悔,哪怕只一句,哪怕只一个字。
  战争,怎么可能让女人走开?
  当年,来势汹汹的日军没能够过怒江,没能够直抵昆明,只能用飞机轰炸,所以昆明没有发生和南京类似的惨剧,因为,滇缅公路上有座惠通桥,惠通桥上有中国军人。
  惠通桥是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孔道,位于施甸与龙陵两县交界的怒江峡谷,东岸是怒山,西岸是高黎贡山。它以钢缆嵌入两端石壁悬吊,是中国最早的钢索吊桥。日军曾出动飞机168架,轰炸惠通桥6次。但日军轰炸后,驻守在桥边的工程抢修队就对及时大桥进行抢修,有时空袭还没有结束,他们就开始抢修复。
  1942年5月5日,日军伪装成难民逼近惠通桥桥头,远征军及时引爆大桥,并在怒江东岸顽强坚守,决不放日军的橡皮船过江。凭借怒江天险,远征军和日军两岸对峙两年多,美空军侦察报告“可能在十天左右到达昆明”的入侵日寇,被远征军堵截在怒江西岸,直至溃灭。
  很难想象,如果日军通过了惠通桥,中国会怎么样。惠通桥,这座改写了历史的桥,如今还横跨在怒江之上,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春天,我站在第一座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而修建的墓园——腾冲国殇墓园里,看到“为民族争生存战死沙场君无遗恨,痛国家犹多难追思袍泽我有余哀”这幅对联。那里整整一座山,都满满地耸立着沉默的石碑。只有到了这样的地方,才会明白,什么叫做浴、血、奋、战。为在9月18日国耻日之前夺回腾冲,中国远征军历时四个月,经大小四十余战,将士伤亡一万多人,以一寸土地一寸血的牺牲,全歼敌军,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冲。腾冲收复时,城内没有一块完整的瓦片,没有一片碧绿的树叶,腾冲沦陷后的凄惨和战争的激烈由此可见。面对为此付出生命的远征军,腾冲人没有急忙重建自己的家园,而是捐出风水宝地——团山,捐出40多万元,先让这些将士入土为安,因人数众多,他们一人,只有一个石碑,写着姓名、军衔、年龄的石碑。这些为中国领土付出生命的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想和渴望,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歌,他们喜欢什么菜肴,我们不得而知。还有,那些为收复松山而战成焦土的远征军将士,我们甚至不知他们的姓名。
  1945年1月27日,滇缅公路重新开通,并和新修的中印公路一起,再次承担起运送援华物资的任务。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而我回头,却看不到为这条路付出生命洒过热血的将士或百姓,他们沉默在历史中,沉默在人群中。
  2002年,看到一篇文章,称终于找到神秘消失的二十四拐。有一幅照片非常著名,它是二战时期美军输出援华抗战物资的真实记录照片,照片上面是一条有着无数道“S”状拐弯的路,美军的十轮卡车正沿着这条路缓慢地向着山顶开去。多年以来,当提到滇缅公路,就会附上这张图片。因此,就有惦记着滇缅公路的史学家、热心人去寻找二十四拐,然而,它不在云南境内,经过八年的寻找,在贵州境内找到了它。最初看到这则新闻时,我惊讶,同时感情上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忙告诉父亲。父亲比我更惊讶:“二十四拐本来就在贵州,为什么要去寻找?还要找八年之久?”
  父亲这句话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悲凉,并不是二十四拐具体位置的缘故。八年,这个时间非常幽默,抗战,也是八年。
  后来又看到佟平的一篇文章,称这幅照片并没有错:这条路在国际上被称为BURMAROAD,指的是“从缅甸腊戍,经过云南和贵州,最后到达重庆”,汉语中则被译为滇缅公路。此时,我对这些查证已不再有兴趣,但感谢记得这条路的人们,虽然从这些寻找中和关于24拐神秘消失的感叹中感受到无奈。
  2005年,有一群人受这条用血肉铺成的运输线和那群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所吸引,从厦门到云南,一行六人骑着自行车,费时三个多月,走完了滇缅公路。我一面激赏他们的行为,一面,却又为他们采集到的资料难过:那些地方,仍然贫穷,孩子们面临失学,一些家庭的年收入,没有超过四百元。修路,本是为了富裕和抗日,打走日本人半个多世纪,他们仍然贫穷。
  据报道,当年被称为花木兰、何香凝书写过“巾帼英雄”四字相赠的南洋女机工李月美和南洋机工杨维铨的后人,如今一家三口仅有几百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当年,参加滇西抗战幸存下来的老兵,在他们的家乡务农,大多生活困难。我特别感谢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把一些滇西抗战老兵的资料和照片整理后发在网上,称他们是英雄,这个网站的名字是:史迪威驿站。
  又想起那首写于1938年的《滇缅公路歌》:“滇人不惜糜身躯,但愿辚辚驶汽车;抗战源源济军需,誓覆河山歼倭奴。”当年的战火,当年的热血,应还没有走远呀。
  
  时隔60多年,央视的纪录片《滇缅公路》中说道:“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人们无法想像,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纪录片认为:“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我到过滇西,大理、保山、腾冲、畹町,可是我不知道,我经过的路,哪一段属于滇缅公路。至从知道这段历史,就很想带了女儿,去走一走这条路。我知道自己不够坚强,无法徙步穿越这条血线,可是,只要沿了它一直走,不要怕路途的颠簸,不要向往高速路的平坦和速度,就已足够。因为我不是想借前人的坚强来煅练自己的意志,只是想感受一下,前人付出过什么样的牺牲。带女儿去,不是忆苦思甜,只是想让她知道,云南,我们生活居住的云南,半个世纪前曾经发生过什么。
  不说别的,仅仅提起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中国远征军,飞虎队,南洋机工这些名词的时候,难道不能让我们沸腾起一点点热血?还有那千千万万为抗日战争做出牺牲做出贡献、我们不知姓名的人们,想到他们的时候,难道不能让我们涌出一丝丝感动?面对这并没有走远、半个世纪前的一切,我们难道能说:“我不知道”或者“我不清楚”?
  战争结束后,滇缅公路改了名字,但它依然蜿蜓在大地上,群山不会忘记,白云不会忘记。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条路上的人——修路工,南洋机工,远征军,路边居住的老百姓,他们一同,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章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因为他们,滇缅公路这四个字这一条路,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关于取舍,关于奉献,关于牺牲,关于“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义!
  范成大有诗写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可是,为滇缅公路而死的民工、南洋机工、远征军,支持抗战的老百姓,他们中的大多数连这一个土馒头都没有。我十分喜欢辛弃疾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多么豪迈的男儿气概!此词的尾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词,非英雄而不能为。但为滇缅公路洒热血抛头颅的人,只为中华不遭涂炭,他们生前或身后,都没有留下姓名,甚至不占有一杯黄土,这又是怎样的精神?怎样的胸襟和气概?
  今天,提起云南,鲜有人不知道云南迷人的自然风光。可是,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扛起责任的匹夫呢?当我们看向蓝天白云下的葱翠群山时,是否还能记起他们的付出?是的,他们,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长老幼,没有名字,没有人数。他们不仅仅在历史中,还在人群中,在我们周围。
  他们不认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松下彩电播放的《东京爱情故事》和《蜡笔小新》的我们也不认识他们。然而我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今日能够走在阳光中的我,我们。
  他们的血性和精神,挺直了国家的脊梁,他们的血肉,是奠定国家的基石。
  早在半个世纪前,二战战地记者萧乾就写过这样一段话:“有一天,你旅行也许要经过这条血肉筑成的公路。你剥桔子糖果,你对美景亢歌,你可别忘记听听车轮下面咯吱吱的响声,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的白骨,是构成历史不可少的原料。”
  如今,可能已走不到这条路,云南道路的通车里程已占全国第一,那曲折蜿蜓的滇缅公路,逐渐沉寂。但是别忘记,别忘记,无论是这条路,还是那段历史,并不是要记住仇恨,至少,不要忘记尊严。滇缅公路,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一种我们已经快要淡忘的气节和精神。
  今年,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各地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有媒体招集志愿者“重走滇缅公路,缅怀峥嵘岁月”,然后得知,报名者众多。又有人在网上征集同伴,骑自行车重走滇缅公路。
  我相信,滇缅路没有被遗忘,这座丰碑耸立在人们的心中,传颂在人们的口中,世代相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