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妈妈货郎屯”的夏日
2022-01-03叙事散文墨园堂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25 编辑
夏日的清晨,步履匆匆地踏上“妈妈货郎屯”村沟里绵延的景区山麓时,我的目光被山门前面那叠嶂山峦,汩汩溪水,繁茂的植被迷住了,脚步也觉得轻盈了起来。“真……
夏日的清晨,步履匆匆地踏上“妈妈货郎屯”村沟里绵延的景区山麓时,我的目光被山门前面那叠嶂山峦,汩汩溪水,繁茂的植被迷住了,脚步也觉得轻盈了起来。“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25 编辑 <br /><br /> 夏日的清晨,步履匆匆地踏上“妈妈货郎屯”村沟里绵延的景区山麓时,我的目光被山门前面那叠嶂山峦,汩汩溪水,繁茂的植被迷住了,脚步也觉得轻盈了起来。
“真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啊!”游人都伫立在山门口,一个“小个子”吼了一嗓子。
“只是人工雕凿的那些字,有些粗糙,太不和谐了!”那个“鸭舌帽”摘了墨镜靠近石壁仔细端详着,喃喃自语。
没有人应答,仿佛都在无声地责怪他们打破了这里清晨的宁静,“小个子”吐了一下舌头,猫在一个高个子的身后继续观望,“鸭舌帽”没趣地跟在游人后面默默地向“渡仙棚”走去。
昨夜告别喧嚣的城市,入住“妈妈货郎屯”村时,炊烟正起,站在家门口的房东,是一对年轻的夫妇,把我引进用墨黑色铁艺圈起来的院套内,面对着三间塑钢窗棂、瓷砖贴面,琉璃加顶的三间新房,在铁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气派。
“建这幢房子要花多少钱啊?”我惊奇地问。
“现在已经花出五六万了,还没彻底利索。政府要把这里办成旅游区,凑点钱开个旅社,有三四年本钱就回来了!” 男房东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答到。
“三四年?小心眼儿!你以为这些城里人跟你借钱啊?”女房东毫无拘束地抢白他一句,“村口李老二他家,没用二年就回本了!”说完自己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
女房东的眼神告诉我,原来丈夫在“有钱的城里人”面亲怕“露富”,故意遮掩,害怕少给他们宿费,而故作“还在爬坡”神情给我看。我理解他们,刚刚从苦日子里走出来,心里还装着下一个目标,是要算计着一点,万万不可张扬的。这一点在丈夫的脸上显露得是那么的鲜明。媳妇却截然相反,丝毫没有遮掩和拘谨,倒是显得很是无畏,足以使任何人都能窥见他们夫妇的内心世界和浑然不同的性格。遮掩也罢,张扬也罢,劳动致富,心里总是装着下一个目标。年轻的房东夫妇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这屯儿为什么叫妈妈货郎屯?”我问女房东。
“俺是后嫁到这来的。这事儿你问他,景区里石壁上的那些记载,都是他整理出来!”女主人把目光转向正往灶膛里添柴的男房东。
灶膛里的火向外窜着,抖动着火焰,红红的,热热的,火焰映红了他的脸:“这可是说来话长,过去那时候,在村子头上的三岔口处,有个康姓的老妈妈,开一家条件十分简陋的客栈,接待那些走街窜巷的乡村货郎。货郎们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家里一样,受到康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货郎们亲热地叫她康妈妈。日子长了,这个自然屯的就被叫成康屯,康妈妈去世后,货郎们就叫这是妈妈货郎,也是人们为了记住康妈妈和她的那个客栈吧?所以就把这些刻在了山里的石壁上。”男房东蹲在那里漫不经心地讲述着,也漫不经心地拨旺灶膛门儿前的火焰。
“你怎么知道这么详细啊?”在赞叹中,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很简单!像你们这样的朋友来了,问起来,我得能说得出来啊!还有那些轶闻趣事、野史传说,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我都能说出个大概来!”他站起来,脸庞被那被火焰烤得通红。我苦思冥想不出来的答案,在他那里是如此的简单容易?我惊讶不已。
铁艺外边与这三间砖瓦房相毗邻的是一幢低矮的草坯房,我正与男房东说话的时候,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女人,从黑洞洞的房门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粉红色的塑料木梳,动作舒展且又略有些夸张地慢慢地梳理着花白的头发。跟在她的身后闪出一个鞠躬驼背的老男人,向我这边飞视一眼,眉间的皱纹微微凝聚一下,毫无表情地走进了房山头上的牲畜棚里。
男房东告诉我:这个老男人曾经是这个村的村长,有“工作队”的那时候,天天挨批斗,做下一身毛病,现在常年吃药。老伴儿是个聋哑人,两人在这草坯房里住了四十多年,一辈子没儿没女,日子过得清贫,也很艰难,唯一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是一头毛驴。正说着,那个老男人牵着那头毛驴,有些紧张地在我面前走过,健壮的毛驴碰见生人,打了一个宏亮的响鼻儿,我突然发现在它后腿上有一块凸起一块十分咋眼的皮肤。
“要出去啊?”我主动与老男人打招呼。
“放驴去。”他规规矩矩地有些拘谨,心爱地抚摸驴腿上那块凸起的皮肤早已痊愈的伤疤,站在我的面前瓮声瓮气地说:“去年夏天,这驴被村长家的牛顶伤了,捞下了这块疤。”他的目光有些慌恐,眼睛瞪得很大:“你们是工作队吧?我什么也不知道!”他声音压得很低,头也不回地离我而去,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山门前的游人陆续离去,只剩下我孤独地伫立在那里,我突然觉得:溯源村屯的名字并不重要了,探访山里人缜密的思维,记录山里人丰富的经历,承接山里人那种执着的精神才更重要了!
我抖起精神,在夏日的阳光里,重又回到那个叫“妈妈货郎屯”的村子。
“真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啊!”游人都伫立在山门口,一个“小个子”吼了一嗓子。
“只是人工雕凿的那些字,有些粗糙,太不和谐了!”那个“鸭舌帽”摘了墨镜靠近石壁仔细端详着,喃喃自语。
没有人应答,仿佛都在无声地责怪他们打破了这里清晨的宁静,“小个子”吐了一下舌头,猫在一个高个子的身后继续观望,“鸭舌帽”没趣地跟在游人后面默默地向“渡仙棚”走去。
昨夜告别喧嚣的城市,入住“妈妈货郎屯”村时,炊烟正起,站在家门口的房东,是一对年轻的夫妇,把我引进用墨黑色铁艺圈起来的院套内,面对着三间塑钢窗棂、瓷砖贴面,琉璃加顶的三间新房,在铁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气派。
“建这幢房子要花多少钱啊?”我惊奇地问。
“现在已经花出五六万了,还没彻底利索。政府要把这里办成旅游区,凑点钱开个旅社,有三四年本钱就回来了!” 男房东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答到。
“三四年?小心眼儿!你以为这些城里人跟你借钱啊?”女房东毫无拘束地抢白他一句,“村口李老二他家,没用二年就回本了!”说完自己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
女房东的眼神告诉我,原来丈夫在“有钱的城里人”面亲怕“露富”,故意遮掩,害怕少给他们宿费,而故作“还在爬坡”神情给我看。我理解他们,刚刚从苦日子里走出来,心里还装着下一个目标,是要算计着一点,万万不可张扬的。这一点在丈夫的脸上显露得是那么的鲜明。媳妇却截然相反,丝毫没有遮掩和拘谨,倒是显得很是无畏,足以使任何人都能窥见他们夫妇的内心世界和浑然不同的性格。遮掩也罢,张扬也罢,劳动致富,心里总是装着下一个目标。年轻的房东夫妇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这屯儿为什么叫妈妈货郎屯?”我问女房东。
“俺是后嫁到这来的。这事儿你问他,景区里石壁上的那些记载,都是他整理出来!”女主人把目光转向正往灶膛里添柴的男房东。
灶膛里的火向外窜着,抖动着火焰,红红的,热热的,火焰映红了他的脸:“这可是说来话长,过去那时候,在村子头上的三岔口处,有个康姓的老妈妈,开一家条件十分简陋的客栈,接待那些走街窜巷的乡村货郎。货郎们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家里一样,受到康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货郎们亲热地叫她康妈妈。日子长了,这个自然屯的就被叫成康屯,康妈妈去世后,货郎们就叫这是妈妈货郎,也是人们为了记住康妈妈和她的那个客栈吧?所以就把这些刻在了山里的石壁上。”男房东蹲在那里漫不经心地讲述着,也漫不经心地拨旺灶膛门儿前的火焰。
“你怎么知道这么详细啊?”在赞叹中,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很简单!像你们这样的朋友来了,问起来,我得能说得出来啊!还有那些轶闻趣事、野史传说,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我都能说出个大概来!”他站起来,脸庞被那被火焰烤得通红。我苦思冥想不出来的答案,在他那里是如此的简单容易?我惊讶不已。
铁艺外边与这三间砖瓦房相毗邻的是一幢低矮的草坯房,我正与男房东说话的时候,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女人,从黑洞洞的房门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粉红色的塑料木梳,动作舒展且又略有些夸张地慢慢地梳理着花白的头发。跟在她的身后闪出一个鞠躬驼背的老男人,向我这边飞视一眼,眉间的皱纹微微凝聚一下,毫无表情地走进了房山头上的牲畜棚里。
男房东告诉我:这个老男人曾经是这个村的村长,有“工作队”的那时候,天天挨批斗,做下一身毛病,现在常年吃药。老伴儿是个聋哑人,两人在这草坯房里住了四十多年,一辈子没儿没女,日子过得清贫,也很艰难,唯一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是一头毛驴。正说着,那个老男人牵着那头毛驴,有些紧张地在我面前走过,健壮的毛驴碰见生人,打了一个宏亮的响鼻儿,我突然发现在它后腿上有一块凸起一块十分咋眼的皮肤。
“要出去啊?”我主动与老男人打招呼。
“放驴去。”他规规矩矩地有些拘谨,心爱地抚摸驴腿上那块凸起的皮肤早已痊愈的伤疤,站在我的面前瓮声瓮气地说:“去年夏天,这驴被村长家的牛顶伤了,捞下了这块疤。”他的目光有些慌恐,眼睛瞪得很大:“你们是工作队吧?我什么也不知道!”他声音压得很低,头也不回地离我而去,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山门前的游人陆续离去,只剩下我孤独地伫立在那里,我突然觉得:溯源村屯的名字并不重要了,探访山里人缜密的思维,记录山里人丰富的经历,承接山里人那种执着的精神才更重要了!
我抖起精神,在夏日的阳光里,重又回到那个叫“妈妈货郎屯”的村子。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