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同题】那大如锅盖的馍馍(修改稿)
2022-01-03经典散文
[db:简介]
窝窝,取的是谐音,字如何写不得而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老家渑池县南村乡四关各村,出门闺女回娘家,逢年过节走亲戚,这窝窝是必不可少的串亲礼物。
①
窝窝,是一种蒸馍。形似锅盖,2到4斤一个,是当地八大怪之一。有道是“馍馍像锅盖”说的就是这窝窝。
发饧好的面团,先是揉搓成胳膊粗细的圆长条,一头渐粗如小孩脑袋。然后,以小头为中心盘起来,中间摁个凹凹,抹上一层菜油,将“龙头”盘放上去,上笼蒸熟,白白胖胖的,散发着浓浓的酵子香味。出笼的时候,有时候个别馍馍会有一块迅速地蹋瘪下去,如生面被开水煮汤过,泛着青,一个小坑连着一个小坑。大人说,这是贪吃的小鬼来捣乱了。这时候,母亲会撕下一块面团,投进灶火里,然后让我们再去放两个炮仗。很神圣的样子。
小时候走亲戚,家家用这个做礼物。闺女回娘家,要做一个3斤以上的纯白面窝窝,这个窝窝必定是最大的,还要外带几个糖包圆馍,或者一包芝麻糖点心;远门亲戚,就用小些的2斤面窝窝,缺少白面的家庭,还会掺些白玉米面进去;再远门的,三五七个油炸菜角就好了,用的是石磨四遍以后稍黑些的面粉,油炸后黄生生的,让人口齿留香。
过了腊月二十六,家家要抽出一整天时间来蒸馍。哪家若是新娶了媳妇,就要按娘家的门数来预备认亲馍。一大家子,七姑子八大姨,老门新门都要考虑。这个时候男劳力也要上阵去接面团、揉面团,劈柴烧锅,一笼接一笼地蒸,几十个窝窝要蒸上一天,待拾掇停当,男劳力也会累到腰酸背疼。
到了正月初二,乡村的小道上,到处都是肩挑、手掂、竹篮提走亲戚的人群,不用猜,他们带的就是这种窝窝。
小时候,随母亲去舅家,我们姊妹几个把串亲馍先带到大舅家,然后再一家一家分送过去。然后就是被叫着一家家吃饭,每家都是热情有加,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多多少少吃上一点,以示尊重。肚子往往吃得撑乎乎的。这是童年最为深刻的年味了!
那个时候,一个窝窝能转好多家,最后风干起皮干裂成几块,有的还会出上一层绿毛,吃的时候不得不馏了一次又一次。老户人家过个年能收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窝窝,一时吃不完就掰成小块晾晒干。记得那时,我放学回家最喜欢啃干馍块了,歪着嘴用大牙使劲去咬,咯嘣咯嘣响,腮帮子能嚼得酸困。母亲时常炒些肉兑些菜,把干馍块焖软了,让我们来吃。那香,美好极了。现在,我偶尔还会将冷馍用这样的方法做出来,美美地吃上一碗,来过过嘴瘾。
②
亲戚亲戚,就要会亲,会亲才会有亲戚,母亲说,逢年过节该去的亲戚家一定要去,该来的客也一定要热呵呵地招呼好。
我姨和我妈就属于那种见了来客恨不能把心肝掏出来的热呵人。去姨家,姨经常会把当时最好吃的肉饺子或者白面饸饹盛上一大碗,决不允许你倒出来。看你吃得快完时,趁你不注意,经常会“呼啦”一下就又将一些饭添进你的碗里。她怕的是你作假吃不饱。看到你实在吃不下了,她这才算心满意足。
很多年过去了,我每次到姨家,别的不怕,就怕吃饭。她仍然保持着这种热呵劲,经常为吃的让来让去,让我倍感温暖。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农家粮囤里年年有余粮,吃的不缺了,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逢年过节走亲戚,点心、罐头、肉、酸奶等商品逐渐成了主角,窝窝悄悄走进了岁月的深处。
亲戚亲戚,越走动才能越亲,母亲很重视走亲戚,有的远门亲戚也会走到。我们参加工作后,母亲会经常提醒我们姊妹们再忙也要去看看各种亲戚。我每次回去看望他们,所带礼物也更加注重实用了。看望舅舅,就买些米、油、水果等等日常用品,走的时候,还会留下一个红包,叮嘱老人想吃啥就去买点啥。我真心地希望能帮助住在农村的他们,解决一些实实际际的问题。
和那大如锅盖的馍馍一样,在农家,作为礼品的点心等,李家传王家,王家传张家,张家传宋家。说不定,有的礼品转了几天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母亲在世时,我只要回去,就会去翻弄一通,看收到的点心、奶等礼物中是否有过期的,一经发现,便会毫不吝惜地扔掉。母亲心疼地骂我。我只好说老年人不能吃过期的东西,如果吃病了,吃药花钱,你说哪划算?!勤俭的母亲嘴上还是不依,我便又说,反正老年人不能吃过期的东西,我年轻人身体好,吃了没事,我拿走了不浪费。母亲这才同意让我带走。
③
依照传统,在我们这里,父系母系所有直系亲戚都要走上一遍,过个年走十家八家亲戚是非常正常的事。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地加快,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过个年放假七八天,如果家家去走动,时间明显不够用。做晚辈的年轻人,更想潇潇洒洒外出旅游、或者好好陪陪父母。
最近几年,一种走亲拜年新方式悄然在一些地方、家庭流行开来。我叫它转轮团拜法。
比如我妻子娘家母系姊妹4个,就约定每年只去其中的一家,拿相等的一定礼钱。到了哪家或好或赖,依自家情况在家或是饭店张罗一顿饭,聚聚餐,聊聊天。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也只须主家的长辈给孩子们发,多少有个意思就好,其他长辈也不再互相给对方的孩子们发了。第二年再到另一家团拜,依次循环,4年轮转一次。
实行这样的转轮团拜,我每年只需两个半天,就完成了妻子娘家母系、父系8家的拜年任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我打心眼里觉得,这种方法太有创意了。老人们更能得到休闲,不再为待客忙到身心疲惫;所有亲戚也都能在这天遇到,相互之间更能得到充分交流;不用再买同质礼品,自然不会挤压不喜欢不实用的礼品了,也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浪费。
平时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天南地北,各忙各的,见面自然少。过年回家,要休闲,要陪父母,也要尊重传统,顾及老辈感情,这种无限创意的转轮团拜,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受到更多家族的追捧,成为了新的时尚。
重要的是尊老爱幼,重礼仪的传统底色没有改,真诚祝福的情感没有丢,例行节约的风尚没有忘。
如果亲戚之间,平时就多走动,多沟通,遇事能帮就帮,采取灵活的方式将孝心、诚心、爱心表达出来,这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那大如锅盖的馍馍再不见了,但形成的纯朴底色一直流传了下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