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于心的岁月
2022-01-03经典散文
[db:简介]
孤帆远影
岁月渐远,流年烟雨散,几十年琐碎的生活早已将原本青涩的时光点缀成重叠的记忆。九月,又是一年收获季,秋色渐浓,暖阳依旧,花绽放,草碧绿,倾心捕捉金秋季节那些成熟的味道,追忆久违的点点滴滴,挺拔俊秀的玉米,耷拉着脑袋的谷穗,挂满指头的核桃,扭着半边红脸的桃子、苹果......,瓜果的馨香一阵一阵地从敞开的车窗口飘进来,揉进青春的记忆。
一辆破班车慢腾腾的在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上行驶,我的思绪随着车的颠簸起起落落,欣喜地想象着新的工作环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那个离县城百里以外没人愿意去的乡又会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怎样的困境?于是,那些铭刻于心且陪伴我走过几十年的工作片段就从1988年9月份开始,在记忆深处储藏了十万个日夜,每当夜阑人静时,那些久远年代的记忆会时常在脑海中闪现。
曾记得那辆破班车从涞源汽车站出发沿途经麻园、西神山、西龙虎、下北头、菜村岗、西庄铺、插箭岭等系列村庄,马路边一处处破旧的院落,低矮的土房子,及笔直的杨树都遗憾的从视线里消失。班车拐下插箭岭进入走马驿镇沿途的村子。道路盘旋、弯曲险峻,我和去南马乡的乘客揣着异样的心情期待过走马驿大桥,因为司机师傅把方向盘转到通往土路的瞬间,南马庄乡政府离我们就愈来愈近。三十多里土路因遭遇雨季山洪袭击,坑坑挖挖。车尽管缓缓的行驶也避免不了吱吱呀呀的响声。瞧着众多陌生的面孔,我心里忽然觉得很孤寂,是这异乡乘客叽叽喳喳的声音带着我走进了乡政府大院。
从班车底座的储藏室取出全部家当,行李和一木箱子的书,我站在坐西朝东的土院子里,瞧着三排蓝砖房子,前两排是五间,最后一排大约是十间,大院的右手方向紧挨着河套的位置有三间土培房,后来我知道这是乡政府的食堂。由于视觉方向的差异,好长时间我感觉这房子是东西方,直到心情稳定下来,早晨出来遛弯时看到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和煦的阳光重叠着我的身影,我才发现这所院落是一处正儿八经的坐北朝南的正房子。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心情特沉重,更何况乡镇工作辛苦不说,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的工资全依靠税收来解决,个别贫困乡的工作人员等到年三十这天才揣着三个月的工资急匆匆的回家。这困难与我......,可转念一想你知足吧,若不是付出三年辛苦完成学业换来一张文凭,你永远是一个临时工,说不定哪天下放回家,回到贫乡僻壤的小山村老老实实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到这些我又很欣慰,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遇,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早听说调来一个青年团书,刚我们还念道着,早该报道来了,咋老没影”。顺着话音飘过的方向,我看到四五个年轻人前后尾随着向我走近。我笑了笑算是象征性的打招呼。说话的瞬间几个人便把行李和木箱子抬进最后排的一间屋子里,这就是我的办公室兼卧室,有一个同事把几张旧的发黄的报纸铺在办工桌上,把行李放在上边,跟我说你先收拾屋子,我们去大商店给你买生活用品去,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深处异地他乡,有朋友的照应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此时,先前的顾虑和担心即可烟消云散。
我随手拿起门后边一把旧扫除开始收拾这间布满尘土的屋子。半小时后同事们从商店里回来,把脸盆,铁通、扫粗,暖壶、铁簸箕之类的生活用品一同放在屋里,由于大家热情帮忙,这个久未居住、尘土淹没的房子便成了一个整洁干净的办公室。时间临近中午,他们领着初来咋到的我,穿过南马庄那座没有栏杆的大桥,走进一家小饭馆,说是为我接风。五个人围着一张桌面上印有鲤鱼的圆桌,坐在执拗作响的凳子上吃的津津有味,饭桌上最美的佳肴是一只烧鸡,大家举着盛满汽水的玻璃杯,那黄橙橙的液体在举杯碰撞时晃来晃去,喝到兴致时一个同事说:“以后咱们就是好哥们,在工作中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谁也不许搞小动作、拆台”,这气氛最容易感动,就在那一刻好像有一股暖流温暖着一颗瓢泼异乡的心,很多天过去我才知道那顿给我接风的饭是几个同事通过猜火柴棍输赢的方法凑了二十元钱,正是那种至纯的友谊,在我年轻的心灵深处滋长,延伸,直至经年以后。时间揉进了零零碎碎的日子里,转眼间,我在乡里已近度过了近三个月的时光,此期间不仅和大院里的同事混的熟悉,只因经常下乡串户,也认识了村里的村干部,最主要的是捋顺了我的本职工作,得到了下属的支持,上级领导的认可,我在那个熟悉的大院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感受着兄弟姐妹般的温暖经营着一段静美的回忆。经历是一种财富,工作中的苦和累让我慢慢的成长、成熟,至今想起那段只有向往,没有升迁目的工作经历是快乐的,永恒的,值得回味的。
八十年代末,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挂在嘴边的话是“一粮站,二商店”,更何况乡镇工作离家远,交通不便,乡里计生、收费等繁杂的事多的时候一两个月个月回一次家也是常有的事,乡镇工作不招人认可也是人之常情。进入阴历十月,乡镇干部最后一个季度的工资都是从转移支付中开。于是,召开一个村干部动员大会标志着冬三月收费的开始。领导照顾我包黄柏寺村,据说是哪个村户数少,支部书记工作得力,不用自己亲自去各家各户收,我的工作任务是去村里催催就行。
十月的早晨,满山遍野的红叶遮住了枯黄的草坪,各种树叶飘飘洒洒落地,我抚摸着初冬的微凉,从乡政府出发途径小关城村、桑树颜村、沿着盘山路一直往上爬,累了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歇歇,远远的看着附近的村子密密麻麻的房子,偶尔有辆班车在涞阜公路上穿行。大约12点的时我爬上了通往黄柏寺村的顶峰。在一段稍微平展的路下看到几块平整的梯田,泛黄的油麦秸,在微寒的冷风里任意摇摆,据说这里海拔高,微薄的地势适合种植莜麦。看到一块一块的悠麦地,踩着土路上的搓脚石,释放着四个多小时的疲累,走进这个陌生的小村子。 村口 嗮太阳的老伯领着我去了村支书的家,推开篱笆做的大门,走进一个用石墙圈起低矮的农家院落,迈进木质的门限,踩在坑坑洼洼地上,外屋没有阳光,只见中等个子的村支书右手里拿着汗烟锅,烟锅头上一闪一闪的冒着亮光,“这么远的路你就别过来了,收好了我给你送去,”我赶紧说:“没事没事,我来看看你收的进度”。村支书说着迎我进屋,我斜身跨在炕沿上,看到微弱的光线在狭小的屋内移动,土炕的中间放着一个火盆,挨窗台的位置坐着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外套一件花的确良外罩,双手利索的织着毛衣。见我进屋她很热情的打招呼说:“快坐下歇歇,我去做饭”。说话间她放下毛衣,下地穿鞋。看着她下地我赶紧说:“不急不急,等晚上一起吃吧”。其实我真的很想吃饭,又饿又累。下午四点的时候,一大盆玉米渣粥放在了土炕上粥里煮着大块的土豆,火盆沿上堆着玉米面饼子和不同腌制方式制作的小菜。支书夫妻热情的款待让我超量的喝了三大碗粥,这顿农家饭是那个时代最美的晚餐。那种清纯的味道,让我想了许多年.......
第二天早饭后,支书把五百多元税费递给我说“大部分户收了,剩下的户收齐我再给你拿下去,这么远的路,你别上来了。”听了这话我心里暖暖的。
沿途观景,心境豁达,我竟然赶上了乡政府的中午饭。
岁月渐远,流年烟雨散,几十年琐碎的生活早已将原本青涩的时光点缀成重叠的记忆。九月,又是一年收获季,秋色渐浓,暖阳依旧,花绽放,草碧绿,倾心捕捉金秋季节那些成熟的味道,追忆久违的点点滴滴,挺拔俊秀的玉米,耷拉着脑袋的谷穗,挂满指头的核桃,扭着半边红脸的桃子、苹果......,瓜果的馨香一阵一阵地从敞开的车窗口飘进来,揉进青春的记忆。
一辆破班车慢腾腾的在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上行驶,我的思绪随着车的颠簸起起落落,欣喜地想象着新的工作环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那个离县城百里以外没人愿意去的乡又会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怎样的困境?于是,那些铭刻于心且陪伴我走过几十年的工作片段就从1988年9月份开始,在记忆深处储藏了十万个日夜,每当夜阑人静时,那些久远年代的记忆会时常在脑海中闪现。
曾记得那辆破班车从涞源汽车站出发沿途经麻园、西神山、西龙虎、下北头、菜村岗、西庄铺、插箭岭等系列村庄,马路边一处处破旧的院落,低矮的土房子,及笔直的杨树都遗憾的从视线里消失。班车拐下插箭岭进入走马驿镇沿途的村子。道路盘旋、弯曲险峻,我和去南马乡的乘客揣着异样的心情期待过走马驿大桥,因为司机师傅把方向盘转到通往土路的瞬间,南马庄乡政府离我们就愈来愈近。三十多里土路因遭遇雨季山洪袭击,坑坑挖挖。车尽管缓缓的行驶也避免不了吱吱呀呀的响声。瞧着众多陌生的面孔,我心里忽然觉得很孤寂,是这异乡乘客叽叽喳喳的声音带着我走进了乡政府大院。
从班车底座的储藏室取出全部家当,行李和一木箱子的书,我站在坐西朝东的土院子里,瞧着三排蓝砖房子,前两排是五间,最后一排大约是十间,大院的右手方向紧挨着河套的位置有三间土培房,后来我知道这是乡政府的食堂。由于视觉方向的差异,好长时间我感觉这房子是东西方,直到心情稳定下来,早晨出来遛弯时看到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和煦的阳光重叠着我的身影,我才发现这所院落是一处正儿八经的坐北朝南的正房子。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心情特沉重,更何况乡镇工作辛苦不说,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的工资全依靠税收来解决,个别贫困乡的工作人员等到年三十这天才揣着三个月的工资急匆匆的回家。这困难与我......,可转念一想你知足吧,若不是付出三年辛苦完成学业换来一张文凭,你永远是一个临时工,说不定哪天下放回家,回到贫乡僻壤的小山村老老实实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到这些我又很欣慰,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遇,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早听说调来一个青年团书,刚我们还念道着,早该报道来了,咋老没影”。顺着话音飘过的方向,我看到四五个年轻人前后尾随着向我走近。我笑了笑算是象征性的打招呼。说话的瞬间几个人便把行李和木箱子抬进最后排的一间屋子里,这就是我的办公室兼卧室,有一个同事把几张旧的发黄的报纸铺在办工桌上,把行李放在上边,跟我说你先收拾屋子,我们去大商店给你买生活用品去,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深处异地他乡,有朋友的照应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此时,先前的顾虑和担心即可烟消云散。
我随手拿起门后边一把旧扫除开始收拾这间布满尘土的屋子。半小时后同事们从商店里回来,把脸盆,铁通、扫粗,暖壶、铁簸箕之类的生活用品一同放在屋里,由于大家热情帮忙,这个久未居住、尘土淹没的房子便成了一个整洁干净的办公室。时间临近中午,他们领着初来咋到的我,穿过南马庄那座没有栏杆的大桥,走进一家小饭馆,说是为我接风。五个人围着一张桌面上印有鲤鱼的圆桌,坐在执拗作响的凳子上吃的津津有味,饭桌上最美的佳肴是一只烧鸡,大家举着盛满汽水的玻璃杯,那黄橙橙的液体在举杯碰撞时晃来晃去,喝到兴致时一个同事说:“以后咱们就是好哥们,在工作中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谁也不许搞小动作、拆台”,这气氛最容易感动,就在那一刻好像有一股暖流温暖着一颗瓢泼异乡的心,很多天过去我才知道那顿给我接风的饭是几个同事通过猜火柴棍输赢的方法凑了二十元钱,正是那种至纯的友谊,在我年轻的心灵深处滋长,延伸,直至经年以后。时间揉进了零零碎碎的日子里,转眼间,我在乡里已近度过了近三个月的时光,此期间不仅和大院里的同事混的熟悉,只因经常下乡串户,也认识了村里的村干部,最主要的是捋顺了我的本职工作,得到了下属的支持,上级领导的认可,我在那个熟悉的大院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感受着兄弟姐妹般的温暖经营着一段静美的回忆。经历是一种财富,工作中的苦和累让我慢慢的成长、成熟,至今想起那段只有向往,没有升迁目的工作经历是快乐的,永恒的,值得回味的。
八十年代末,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挂在嘴边的话是“一粮站,二商店”,更何况乡镇工作离家远,交通不便,乡里计生、收费等繁杂的事多的时候一两个月个月回一次家也是常有的事,乡镇工作不招人认可也是人之常情。进入阴历十月,乡镇干部最后一个季度的工资都是从转移支付中开。于是,召开一个村干部动员大会标志着冬三月收费的开始。领导照顾我包黄柏寺村,据说是哪个村户数少,支部书记工作得力,不用自己亲自去各家各户收,我的工作任务是去村里催催就行。
十月的早晨,满山遍野的红叶遮住了枯黄的草坪,各种树叶飘飘洒洒落地,我抚摸着初冬的微凉,从乡政府出发途径小关城村、桑树颜村、沿着盘山路一直往上爬,累了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歇歇,远远的看着附近的村子密密麻麻的房子,偶尔有辆班车在涞阜公路上穿行。大约12点的时我爬上了通往黄柏寺村的顶峰。在一段稍微平展的路下看到几块平整的梯田,泛黄的油麦秸,在微寒的冷风里任意摇摆,据说这里海拔高,微薄的地势适合种植莜麦。看到一块一块的悠麦地,踩着土路上的搓脚石,释放着四个多小时的疲累,走进这个陌生的小村子。 村口 嗮太阳的老伯领着我去了村支书的家,推开篱笆做的大门,走进一个用石墙圈起低矮的农家院落,迈进木质的门限,踩在坑坑洼洼地上,外屋没有阳光,只见中等个子的村支书右手里拿着汗烟锅,烟锅头上一闪一闪的冒着亮光,“这么远的路你就别过来了,收好了我给你送去,”我赶紧说:“没事没事,我来看看你收的进度”。村支书说着迎我进屋,我斜身跨在炕沿上,看到微弱的光线在狭小的屋内移动,土炕的中间放着一个火盆,挨窗台的位置坐着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外套一件花的确良外罩,双手利索的织着毛衣。见我进屋她很热情的打招呼说:“快坐下歇歇,我去做饭”。说话间她放下毛衣,下地穿鞋。看着她下地我赶紧说:“不急不急,等晚上一起吃吧”。其实我真的很想吃饭,又饿又累。下午四点的时候,一大盆玉米渣粥放在了土炕上粥里煮着大块的土豆,火盆沿上堆着玉米面饼子和不同腌制方式制作的小菜。支书夫妻热情的款待让我超量的喝了三大碗粥,这顿农家饭是那个时代最美的晚餐。那种清纯的味道,让我想了许多年.......
第二天早饭后,支书把五百多元税费递给我说“大部分户收了,剩下的户收齐我再给你拿下去,这么远的路,你别上来了。”听了这话我心里暖暖的。
沿途观景,心境豁达,我竟然赶上了乡政府的中午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