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老屋里的旧光阴

2022-01-03经典散文
[db:简介]
                                                   老屋里的旧光阴
                                   蓝燕飞
     一
     一个爱好摄影的朋友下乡到铺里,发来一组老屋的照片。画面空无一人,上厅、下厅、天井、厢房、上间(房)、下间,空荡荡寂寥深深,静默无言。
    房梁上一只燕巢依稀可辨,它亦陈旧,破败,燕迹杳杳。
    却有破絮般的蛛丝,幽深的绿苔,在窗棂、天井、墙角攀爬、结网。
    半日无语。
    那些如梁间燕子一般,唧唧喳喳的孩子呢?他们一个一个飞去,再也不可能在此聚首?那些笑声、哭声、打闹声,湮没于时光深处,再也不会响起?
    二
    老屋其实是家内有家。一个大门出入,关上门,看似一家,却住着两家人。以下厅、天井、上厅为中轴线,两边各有上间、下间、厢房,还有各自的厨房,厕所却是共用的。这样的格局适合兄弟,事实两家的关系也是三服内的亲戚。另外一家是三公过继来的孙儿文明。文明的年纪虽比父亲还长几岁,却因为辈分的关系,我们称其为哥哥,她的老婆月莲自然是嫂嫂。月莲嫂因为与母亲同姓邱,又唤母亲:姐。
    纷乱的称呼几十年延续未变。
    两家的孩子数量是小街之最,父母养了我们兄妹八个,文明哥到底有几个孩子,不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怕是一时弄不清楚,总是九、十个的样子。
    浩牡是文明哥的长女。我记事时她已经十五、六岁了。和她的弟妹一样,肤色微黑,眼睛细长,嘴巴阔大。她早早辍学,在何拢生产队参加劳动,每日可以挣六个工分。
    一个多子女家庭的长女,十五、六,早当成大人使唤了。贫瘠年代的女孩,除了青春本身,唯一的修饰就是一双辫子,乌黑油亮拖到腰际,辫梢或红或绿的头绳如彩蝶落乌金。但浩牡一直留着短发,她是连侍弄发辫的时间都没有啊。因为她下面一连生了三个弟弟,而月莲嫂还在继续忙着生孩子,家里做饭、浆洗自然都落在浩牡身上。浩牡风风火火,出工、家务,忙得脚板搽油。
    一天夜里,王婶来了。王婶一张嘴呱啦呱啦的,喜欢给人做媒。她做的媒十有八九可以成功。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做媒是上不得台面、见不得阳光的“四旧”。王婶在天黑透了才悄悄走进月莲嫂家,她脚步轻轻、左顾右盼,却对身后的小尾巴见而不视。
    月莲嫂坐在帐桌边,一边纳鞋底,一边听王婶说话。抽动麻线的声音好似风过树梢,啪啪作响。昏暗的灯光照在王婶的脸上,昏蒙蒙、白惨惨的。几句话似懂非懂,什么没大人,过门就当家……
    后来浩牡果真嫁给了那个矮个头,红赤脸的张姓小伙。浩牡的嫁妆非常简单,却打着时代深深的烙印:一套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一把刚从铁匠铺出来的铮亮亮锄头。
    文明哥是紧跟形势的人,当造神运动进入癫狂,每日进餐都要做餐敬。文明哥家的餐桌上方,布置得像个神台:一圈黄灿灿的葵花,将一张微笑的红润脸庞围在正中。
     文明哥五音不全,嗓音嘶哑,却每天站在前排,右手挥舞着“红宝书”,开口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歌毕,大喊一声:敬祝老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他的身后,一溜高低不等的孩子,鹦鹉学舌一般,喊得参差不齐。
    阳光从天井斜斜照过来,落在上厅的前部,偌大的上厅明晦分明,我倚在墙边,呆呆看着,艳羡不已。我的父亲,几十年一贯制不爱早起,洗漱完毕,早饭正好上桌,我的母亲,一字不识,性格内敛,温吞水一般,按理说我的大哥,作为参加过大串联的红卫兵,应该带领弟妹们加入那个荒唐的队伍。但是,大哥刚被父亲从行军的队伍中拉回家收做徒弟,每天被逼着背诵枯燥无味的汤头。十三、四岁的大哥,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新的角色,他清亮的嗓音与晨曦一同落在天井的长条麻石上,又袅袅而去。
    这样的景况,自然做不成餐敬。
    以我当时的年纪心智,餐敬应该属于时尚之举,和丢手绢游戏一般好玩。
其实,我家不参与的事情不止一件。有一阵子突然要做“糖化饲料”。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着猪,田野里,小河边,山坡上,经年游荡着背着一只竹篾背篓采摘猪草的孩子,摘猪草轻松、自由,简直和玩耍一般,背篓满了,还意犹未尽,迟迟不归。春天的紫桑椹、野草莓,秋天的乌筒子,还有烂漫于野的红的、紫的、白的花, 那么香甜、缤纷,几乎是童年全部的美好。
    铜鼓人养猪,远比外面讲究,猪都是圈养的,吃的是熟食,猪草摘回家,先要洗净,铡碎,和着米糠在锅里煮熟。糖化饲料是一种革命,鼓励猪食生化,意在节约时间与柴火。我见过月莲嫂做的糖化饲料,猪草铡碎后,和米糠一起捏成团,然后盖上盖。我只能说大抵如此,或许还有别的细节,被我忽略。
   “糖化饲料”估计也是上面布置的任务,我不止一次见到公社的干部挨家挨户检查,分成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好,贴一张红条子,一般是明艳的浅黄,差则是暗蓝暗蓝的。我家只做过一桶糖化饲料,属于差的,但是,每次检查,都在厨房烟熏火燎的门上贴了一张红单子。其他诸如检查卫生,街上人家,连门板都卸下来,撒上草木灰,用洗锅抓洗得木纹毕现。我家的卫生,只是几个小孩子用芒扫划拉划拉,最后结果也是一张好。
种种特殊待遇,全因为父亲是个不错的医生,不仅如此,我的祖父铜潮先生也是一个技术精湛,留下了好口碑的郎中。铺里方圆几十里,几乎家家都留下过他们的足印。因此,公社干部对我家算得上客气。也说明即便在那个铁桶一般的高压年代,依然保持着山里人的一分淳朴,那个铁桶还不是铁板一块,桶盖上留有一点缝隙,让缕缕天光透进来。
    浩牡后来生了一儿一女,她给他们娶的名字,都来自语文课本,都与海有关,海娃,海燕。海娃是《鸡毛信》里的主人公,他赶着羊群,沉着机敏,把信藏在绵羊的大尾巴里,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了信使的任务,是孩子们心里的英雄。而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从浩牡给孩子取的名字,可以看出浩牡的内心是丰富、柔软的,向往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但命运总喜欢亮出自己的刀剑,上演一出残酷的剧目。
    浩牡嫁过去时,家里穷得只有一口锅,后来,生活慢慢好起来,她在马路边做了一栋新房,干打垒的墙壁,在阳光下散发着黄橙橙的光芒,让人心生温暖。
    八十年代末还是九十年代初,浩牡开了一个南杂店,卖日常用的针头线脑,也卖孩子馋的饼干糖果瓜子,还卖过年放的鞭炮焰火……总之,小小的南杂店,如魔术师的口袋,应有尽有。
    张姓小伙老实肯干,种稻种菜,吃有富余。
    但这样的好日子随着一声巨响,灰飞烟灭。
    成百上千双眼睛目睹一个火人街头狂奔,然后倒下,倒在街头的已经不是人,而是一截焦炭。
    冬日午后的阳光惨白惨白,躲进了云层,似乎不忍看这幕人间惨剧。
    焦炭正是浩牡。她原本是来进货的,快到年关了,鞭炮销得快,老板是老熟人,放心让浩牡进仓库拣货,没料想鞭炮突然炸响,成千上万挂鞭炮啊,简直就是一包炸药,火焰、烟雾一齐裹住了浩牡,她带着浑身的火苗夺路而逃。
    90%的三度烧伤。横在烧伤病人面前的都是鬼门关:休克、感染……关关都可夺命,体无完肤的浩牡只在县医院住了半个月,坚决要回家。
    回家有什么路走?
    浩牡成了一截焦炭,焦炭一块块掉落,但那又不是真正的焦炭,是人的肌肤,肌肤无一处完好,创面腐烂、化脓。疼痛如一把锋锐的锯子,在恶魔之手的操持下日夜扯个不停,浩牡的惨叫彻夜不休。
    正月初二,她的丈夫黑着脸,泪眼汪汪,对父亲说:浩牡实在痛得受不了,她哭着喊着哀求着……要死。祥公,你给开一瓶安眠药吧,浩牡实在太可怜了。唉,父亲长叹一口气,无奈地摇摇头,打开药箱,拿出半瓶镇痛片,又开了一张处方,说,我只能开十片安定。记住,不能一次吃完,分三次吧。
     那个寒冷的春节,雨雪霏霏,天井的瓦楞上挂着一排排冰凌。
     这一排排的冰凌就是浩牡的命运,冷而锋利、长长短短、犬牙交错,咬住浩牡不放手。
而冰凌曾经是童年的盛宴。少女浩牡率领四五个孩子,敲冰凌的情景历历在目。禾杠(竹子两端削尖,挑茅柴用)一抖,扑通一声,冰凌掉了进去。很快,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了一根晶莹剔透的冰淩,那是自制的棒冰,清洌洌的,吃得个个口齿生津。
     浩牡死于正月初六。在疾病与灾难面前,生命是那么脆弱,不堪一击。但对于浩牡,死,真的可能是种解脱。
    三
    文明哥一家从月莲嫂算起,加上浩泉、浩森,都是有才情的。
    那时,生产队的山茶果(木子)都是分到各家各户。寒露一过,堆了半上厅。一只十五瓦的赤膊灯泡从房梁上垂挂下来,昏暗的光晕里,月莲嫂带领一帮孩子忙得稀里哗啦捡木子,所谓捡木子就是将山茶果壳、果仁分门别类,壳可作燃料,自己留下,榨油的果实则上交生产队。时令已是深秋,夜风飕飕,灯光明灭。捡木子机械、重复,没干一会,就坐不住了,哈欠此起彼伏。这时月莲嫂开始讲故事:薛仁贵东征、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她的版本总有些古怪,有点张冠李戴:薛仁贵力大无穷,只缘于他的前世是只白虎;而七仙女下凡,是情非所愿,因为她与姐姐们在水里玩耍,她的衣裳被青年董永藏了起来,丢了衣裳的七女如拔了毛的凤凰,眼睁睁看着姐姐们衣袂飘飘,扶摇归去,哭的泪水涟涟; 梁山伯、祝英台最可怜。月莲嫂细长的眼睛亮晶晶的,她拖着长音半说半唱:有灵有义坟爆拆(开裂),无灵无义嫁马家。祝英台一闪身钻进裂开的坟茔,一双蝴蝶翩翩而出,“前面走的是梁山伯呀,后面跟的是祝英台”蝴蝶越飞越高,化作天边的彩虹……
    抬头望,月已西斜,半明半暗的天井,铺上了一层薄霜。
    月莲嫂的故事讲得并不算高明,除外半唱半说的梁祝,余者都是干巴巴的,声调平缓,毫无抑扬顿挫,但我只要有故事可听,就心甘情愿做夜工。
    连只读小学五年级的浩泉都可以以故事为诱饵,换取我的劳动。
    一次,年关磨豆腐,浩泉推磨,但少了个放磨的人,放磨是个轻省活,却不可或缺。石磨每转一圈,就要放一勺已经发泡好的豆子。大人肯定有更重要的事情,太小的又胜任不了。浩泉抓我的差,他知道只要有个故事,我就会乐颠颠地跑来。那天他讲的是“母女俩”。后来我知道这个故事来自小学语文课本,大概意思是摆渡的母女俩和追赶红军的白匪巧妙周旋。
    浩泉的夹生普通话隔着几十年光阴,犹在耳边。
    摇过来啊!摇过来啊!摇过来啊……
    偏不!小船在浪里忽远忽近,母女俩看似奋力往回划,却离岸越来越远。把一岸白匪逗的、急的,嗓音都喊破了。
    摇过来啊!少年浩泉一边推磨,一边喊着,他的脸憋得发红,颈项的青筋如蚯蚓一般。说实话,摇过来是我根据记忆翻译的,听故事时,尚未启蒙的我并没完全听懂,但是“摇过来啊”四个字,它的音节语调深深嵌在脑子里,一直没有忘。
    浩泉不仅会讲故事,还有一手照泥鳅的绝技。春暮夏初,正是泥鳅肥美时节,每当夜幕降临,田野里明明灭灭的火光,宛若天际的星辰。那是照泥鳅的队伍。那年代,连饭尚且不能吃饱,多数家庭都以红薯丝掺在饭里充饥,肉自然是稀罕物,一年见不到几回。寡淡的饭桌与胃肠,对肉的渴望已经毫无禁忌:死鸡死鸭,配上辣椒,吃得香汗淋漓。水田里的田螺、泥鳅、黄鳝,简直是天赐的佳肴。田螺是个笨家伙,走得极慢,似乎专等一双手把它捉去。但是,水田里蚂蝗神出鬼没,冷不丁爬上小腿,一口咬定。蚂蝗的唾液含有对抗人体凝血因子的物质,伤口奇痒不说,还流血难止。相对于捡田螺的简单,照泥鳅就是个技术活。泥鳅昼伏夜出,而且大多藏在洞里。虽然家家都有照泥鳅的人,但空手折回的不在少数。
    照泥鳅是个盛大、隆重的活动。先得到铁匠铺打把铁叉,铁叉三个尖锐的牙齿,寒光闪闪。有了铁叉,还要准备松明子,一根一根的松明子红润油滑,散发着浓烈的芬芳,一挨点着,火焰熊熊。
    照泥鳅的几乎都是半大孩子,领头的少年手持铁叉,跟来的弟妹,有肩背背篓的,有手举松明子的,还有吃闲饭观战的。
    夜晚的田野寂静而喧嚣。水稻尚未分蘖,却发育得杆粗叶壮,倚在大地的胸怀酣然入梦,近处的青蛙们似乎受了火光的惊吓,齐齐禁声,扑通扑通慌忙逃窜。只有不知名的虫子还在高一声浅一声的唧唧吟唱,只有远处的蛙鸣依然悠扬,只有凑热闹的狗兴奋得无法控制发出低低的呜鸣。
    头顶星月高悬,山峦宛如剪纸蜿蜒在天边,松明子在夜风中东倒西歪,已经燃到了第三根,看热闹的眼皮开始打架,却没有胆量独自回家。
    照泥鳅难就难在能否找到泥鳅的洞穴。它们虽然是低等动物,却拥有相对高的智商。喜欢把巢穴建在隐秘的石坎或田埂下,而且还给自己准备了两个出口。但无论怎么狡猾,总有蛛丝马迹:一串气泡、一截未及完全躲藏的身体……
    突然,少年手里的铁叉迅如闪电,一条泥鳅躲闪不及,在铁叉下挣扎。它让所有的人都重新打起精神,一张张稚嫩的脸在松明子的映照下如戏台上的旦角,发出红红的,油油的光来。
    浩泉总是满载而归,泥鳅们扭动着蛇一般的身体,缠绕在一起。
    相形之下,我家背篓里的三几条瘦泥鳅,显得可怜巴巴。
     四
    浩森与我同龄,鼻子下常年挂着两架鼻涕,经年穿深色衣裳。衣裳是哥哥们穿小了的,旧不说,还打着好几块补丁。黑衣服虽然看不出脏,也被他穿得发光起蜡。我上三年级时,他还在一年级。据说现在五岁一个代沟,当年却是一个年级一个代沟,大家都只和自己同班的同学玩。因此,在我眼里,他就是个小屁孩,而且是脏兮兮的小屁孩。一句话,没放在眼里,完全瞧不上。
     他动辄哭闹,撒泼,地下打滚,没完没了。月莲嫂是个骂人高手,语言丰富、毒辣。短命鬼、遭瘟鬼……骂得无所顾忌,痛快淋漓。
    哭和骂看似是连带关系,又好像是不相干的事情,月莲嫂骂完,完成了工作,安心做别的事去了。浩森继续哭,打着滚,地上的土、鸡屎全然不放在眼里。直到筋疲力尽,把自己弄得泥猴一般,才爬起来。他一爬起来,立刻背起背篓出门扯猪草去。如果家里正好有猪草,他搬出铡凳开始铡猪草。抽抽搭搭的浩森侧身坐在铡凳上,右手快速地抖动,碧青的碎末瀑布般泻下,铡凳下的木盆里顷刻隆起一座绿色的山包。
    他铡着铡着,就把哭这事忘了。
    他的猪草铡得又快又细。比我强多了。
    我所以不把他放在眼里,只因为我们同时启蒙,他却比我低两个年级。虽然,他的止步不前并非成绩差,而是他喜开小差,没上几天学,就玩失踪。而且善于隐藏,谷仓、河边、山岗……大人们哪有精力对付,随他去。来年再上,他故伎重演。
    这样就耽搁了两年。
    启蒙前,同为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最不遭人待见的孩子,我们应该有一些共同的秘密与友谊的。
    有个场景经常在我的记忆之舟浮现,但我一直无法分辨它的真实性,无法分辨是梦中景象还是朦胧的记忆。
    清晨的河边,两个孩子,围着一排向日葵,转圈。向日葵身段苗条,叶片扶疏,微垂的颈项上,一盘嫩黄的花蕊朝着刚刚爬过山顶的太阳,绽放着笑颜。
    弯弯的河流轻轻把花朵、天空、孩子抱在清亮的怀中。四下无人,只有几只早起的鸭子在玩耍,它们一会悠闲地划动水波,一会扎个猛子,再窜出头来。
    老家铺里最常见的农作物是水稻、黄豆,蔬菜也是大路货:白菜、青菜、茄子、辣椒、豆角什么的,那一排水边的向日葵或许只有三、五株,是谁?为什么要种几株向日葵呢?
    向日葵还在发育阶段,颜色浅黄,果实正在灌浆。它如一只闯进鸡群里的仙鹤,亭亭玉立,卓尔不群。
    我不知一株向日葵能产多少瓜子,但它的果实显然有限,因此这几株神奇的身上装着转盘的植物似乎更具观赏性。
    可惜它的观众只有两个孩子。
    两个孩子在清晨来到向日葵下?为什么是清晨?假若是为了印证向日葵的向日,那么,在一天里的其他时间,他们应该也来过,并且已经明了它的头颅的朝向。奇怪的是,记忆完全抹去了那些可能的存在,如潮汐漫过沙滩,那些被冲走的东西了无踪迹。
    曾经问过另外的当事人,他一脸茫然,一副不知所云的模样。
    这两个孩子后来都迷恋上文字,迷恋上务虚。
    一个务虚者与另一个务虚者,记忆却无交集?令人匪夷所思。
    由此加深了我的疑虑:那几株闪闪发亮的向日葵是否真的存在过?
    那个狂热年代向日葵铺天盖地。
    一个太阳,亿万棵向日葵。铺里所有的语录牌上都画着这样的图像。
    它的象征意义实在可怕。
    对于铺里,那几株向日葵是转瞬即逝的晨露,没有在人们的记忆中驻扎下来。
    浩森是老屋也是铺里第一个考进大学的孩子。
    他进了数学系,却一头扎进文学的海子。后来终于写起了小说。他的文字秀美又冷峻,如冬日的皑皑白霜,冒着森森的冷气。
    一如他的生活。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个本科毕业分配到铜鼓中学的大学生,他辜负的是别人还是自己?
这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一道题,但却不能把肚子里的货色很好地传达给学生的人,终于被放逐,从县中学而乡镇中学而职业中学。除外那个史无前列的荒唐年代,除外犯下什么“错误”,仅仅因为业务水平的不够,而“一贬再贬”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啊。
    我不得不从他的性格找原因。不爱热闹,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内。而且他看了比别人更多的书,而且他还写不务正业的小说。
    现在他远在云南。
    这样的结局像极了他小说里的一个人物。那个土地革命时期参加红军的书生,九死一生,成为一个“跳子”(瘸腿)后,逃亡他乡,埋名隐姓,终了残生。
    被革命的狂飙,分化为对立的壁垒,手足、血缘统统让位于冰冷的阶级,最后追杀者、被杀的都在劫难逃。他用一种平静的语言讲述那个故事。但人们可以感受到隐匿在平静下面的刀锋。在动荡的时代,小人物的命运如一片树叶,被狂风席卷着满地打滚,腐烂成泥。
     能够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有几个?太多的人被命运的陀螺追赶得心惊肉跳,终于束手就擒。
     但他毕竟不是故事里的“跳子”。前年春节浩森回到家乡。他说,退休后,要回到铺里。在那里盖一所小房子,养鸡、种菜、读书、终老。
    这个愿望,还是能够实现的。
    他想回到铺里,他不会回到老屋。他要重起炉灶另开张。
    不仅是他,老屋所有的主人都不会回来。老屋实在太老了,它的周围都是外墙贴着铮亮瓷砖的楼房,谁还看得上一座老旧的干打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