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哲蚌
2022-01-04抒情散文贵妃醋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5 编辑
寂静设了一个局,在哲蚌将我淹没。正是午后,白晃晃的阳光绕过云朵渗入皮肤,渗入大地,也渗入空旷的寂静。好在山风清明,时不时吹来一朵云影,或者一片树荫,……
寂静设了一个局,在哲蚌将我淹没。正是午后,白晃晃的阳光绕过云朵渗入皮肤,渗入大地,也渗入空旷的寂静。好在山风清明,时不时吹来一朵云影,或者一片树荫,……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5 编辑 <br /><br /> 寂静设了一个局,在哲蚌将我淹没。
正是午后,白晃晃的阳光绕过云朵渗入皮肤,渗入大地,也渗入空旷的寂静。好在山风清明,时不时吹来一朵云影,或者一片树荫,让炙烤在紫外线下的皮肤缓一缓劲,也让额头上不耐烦的汗珠稍作休憩。
拉萨西郊,根培乌山上,我一脚跨入,仿佛跌入一座空寺。是时午休时间,诺大的哲蚌寺鲜有人影,飘来晃去,只有不离不弃的影子告慰我的孤单。偶尔也会有绛红色的僧袍从身侧的巷子里飘出来,沿着空荡的台阶没几步,只一拐,便又入了另一处深不可测的巷子。
我在毫无生气的巷子里胡乱行走,路过一个康村,经过一座扎仓,又转往另一个扎仓或者康村,如沉入海底的一颗砂砾,随暗流涌动,遇见一只蚌,路过一株珊瑚,淌过一株水草,再遇不见一丝声息。一切静极了,除了我的脚步,以及向我靠近或者离开的脚步,再没有任何一滴属于人世的声响。
疏密不等的野草排列在高高的墙头,成为观赏我的唯一观众。注意到这些观众后,我索性停下脚步与它们行注目礼,给它们拍特写,由着它们在我的镜头里调整长长短短的焦距,摆弄虚虚实实的姿态。其实它们一定不知道我对它们的留恋,一半缘于3800米的海拔强迫我停下来平复慌乱的心跳,而另一半,是我在焦虑地猜度前方是安是险。寂静淹没了我的果敢,所以我不得不停下来,借摄影这一文雅又费时的动作,好好思量下一分钟究竟应该往前,还是退回。除了自己的脚步以外再听闻不到一丝声响的行走,总让我想起某种特质的电影场景,何况完全置身于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的异域,内心不点燃些惊悚地联想好像有些对不住当下的情景。
我开始质问自己前来哲蚌寺的初衷。
这个问题让我失语。
来哲蚌寺,并没有任何主题,或许仅是为了满足一回到过三大圣寺一游这一虚荣,或许是为了打发逗留拉萨时一个人的无聊时光。总之哲蚌寺一行让我极为后悔——先是在公交车到达站那拒绝花两元钱坐小巴士直达寺门,结果真走了大半个小时才到达。途经上坡、日晒、空寂,每一项都足以击垮我处于极度疲惫中的意志。接着进寺后步行了近一小时才到达真正的寺庙门口,途中为绕近路跟着一群转寺的藏人走了一条荒径,这群人三下两下就把我远远甩到了荒山野岭里。那真是一个荒啊,没有人烟,没有动物,好像被世界遗失了的孩子,寂静让人失聪。好在还有一些树和草,虽然有些枯败的它们让我的视野范围更荒凉,不过好歹还能体会到一丝生命的温暖。
幸亏在经过几间小吃店后终于看到了停车场,,跨越时空的错觉侵蚀了我近一小时,这下踏实了,终于看到了人,看到了游客,也看到前来小吃店消费的僧人。只是站在寺门口,望着群楼层叠的寺庙,我又凌乱了。这宽到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迈,高到望不见顶的殿宇房舍,让我实在分不清主次,凭经验,我知道,真正的大殿一定在最高处。
两眼一闭,对着面前的煨桑炉深深吸了一口气,很淡定地朝两边望了望,默默比较了一下,心一横,抬脚跨入。
左拐,上台阶,没几步,树荫处的台阶上坐着一位藏族妇女,她身边的地上铺了件藏袍,上面躺着一位婴儿。她朝我咿咿啊啊,见我听不懂,又指指那婴儿,双手向我膜拜。凭着一位做母亲的敏感,我知道,这位妇女是在乞讨,为身边的孩子看病。在她面前的旧盆里放入一张十元的纸币,盆里杂乱躺着些一元和一角的毛票。内地有很多这样的行乞方式,很少有人会信了,但我无法辩明眼前的景象是真是假,她看到我的钱入了盒中,开心地一个劲向我拜。受不起这份感谢,赶紧逃走。但也走不了几步,高海拔的提步维艰迫使我放缓脚步。再回首,在台阶不远处围着煨桑炉转悠游荡的一位藏族男子与那妇女聊着什么,不时看看孩子,睹这情形,人家是两口子。可是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遇上困难站出来抛头露脸的,却是女人。
然后我便被寂静撂在了曲曲弯弯叉道极多望不到头的巷子里。慌张与恐惧带领着视觉行走。别样的一场盛筵,由寂静来招待。
终于听到几句对话,是汉语!内心的慌张安稳了一些,等到那两个游客的身影进入视线,简直有些狂欢!等待着他们接近,然后搭讪,然后同行或者问路,以便解除内心因为这空旷滋生的恐慌与压抑。只是未及我张口,不,应该是未及等到他们往我的方向接近,倏忽一个分神,我的视线又把他们遗失在了纵横交错的巷子里。
终究还是害怕了,因为这静谧。
努力搜索声响,哪怕半声咳嗽一句鸟鸣。建筑越来越恢宏,人声之后终于露出了人影,管它三七二十一,有人的地方就有温暖,有人的地方就有安全。顾不了高海拔的行步禁忌,我憋了口气,快登几步,赶上那些人影。
转经者是主角。
在我面前缓慢拜佛转经的一家子应该是四世同堂,被两人搀扶的老太眼睛凹陷,但面目清朗,穿着华丽的绸缎衣物,戴着红珊瑚与绿松石的饰品,在子孙们的簇拥下,众星捧月般尊贵。
我在猜想,这位老者应该是适逢生日之类的喜事。之所以来哲蚌寺,应该是借引此寺“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之名吧。哲蚌寺原名为“白登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
我跟着他们,顺着行走的方位,进入一些札仓,进入措钦大殿,进入甘丹颇章,跟着他们以及其他朝拜的藏民,沿着一个又一个殿堂,向更高处接近。
寂静退场,越来越多的藏民与我相遇,或同行,或错过,诺大的寺庙,只有最上面才是真正的重心。因为人多香旺,因为繁华热闹。
过了午休时间,僧人的身影也多了,很多人往一个地方赶去,游客跟在后面,我跟在游客后面。原来都是赶赴一场辩经。
砂石荒山包围了哲蚌寺,但寺内的辩经场却古木繁盛,呼啸的山风与树荫,让人抵不住寒冷,刚才日光下被晒得火辣荡然无存,最终决定放弃听辩经,躲到背风的巷子里去暖暖身体。
这条巷子倒是宽阔,没记住名,只知道从台阶上能望到大半个寺,场景特别壮观。前方有人搭了个油画架,正专心作画。我扮成文青的模样,斯文地站他身边看他调色,上色,写生画,远景近景惟妙惟肖。作画的小伙子是藏人,很内向,也很专注,对身边走近又走远的议论保持沉默。他的心,在画里。
日光渐淡,我重新把自己丢进曲曲弯弯的巷子,企图穿过它们回到门口。这项工程并不简单,总是在某个叉路口一不小心就又拐入向上的道路。
哲蚌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寺内有7个札仓,沿山势逐层而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这些身份推荐还不能说明什么,殿宇的建筑特质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大格局——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殿宇相接,错落有致,每个建筑单位又包含三个地平层次,落院、经堂和佛殿。规模宏大、布局严密,雄奇庄严和富丽常皇。
寂静也是格局,属于某一特定时段的特写。
繁杂被简单破局,热闹被寂静破局,然后,反之。一场又一场的局被设,被破,最后,都化解为平静的回忆。
正是午后,白晃晃的阳光绕过云朵渗入皮肤,渗入大地,也渗入空旷的寂静。好在山风清明,时不时吹来一朵云影,或者一片树荫,让炙烤在紫外线下的皮肤缓一缓劲,也让额头上不耐烦的汗珠稍作休憩。
拉萨西郊,根培乌山上,我一脚跨入,仿佛跌入一座空寺。是时午休时间,诺大的哲蚌寺鲜有人影,飘来晃去,只有不离不弃的影子告慰我的孤单。偶尔也会有绛红色的僧袍从身侧的巷子里飘出来,沿着空荡的台阶没几步,只一拐,便又入了另一处深不可测的巷子。
我在毫无生气的巷子里胡乱行走,路过一个康村,经过一座扎仓,又转往另一个扎仓或者康村,如沉入海底的一颗砂砾,随暗流涌动,遇见一只蚌,路过一株珊瑚,淌过一株水草,再遇不见一丝声息。一切静极了,除了我的脚步,以及向我靠近或者离开的脚步,再没有任何一滴属于人世的声响。
疏密不等的野草排列在高高的墙头,成为观赏我的唯一观众。注意到这些观众后,我索性停下脚步与它们行注目礼,给它们拍特写,由着它们在我的镜头里调整长长短短的焦距,摆弄虚虚实实的姿态。其实它们一定不知道我对它们的留恋,一半缘于3800米的海拔强迫我停下来平复慌乱的心跳,而另一半,是我在焦虑地猜度前方是安是险。寂静淹没了我的果敢,所以我不得不停下来,借摄影这一文雅又费时的动作,好好思量下一分钟究竟应该往前,还是退回。除了自己的脚步以外再听闻不到一丝声响的行走,总让我想起某种特质的电影场景,何况完全置身于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的异域,内心不点燃些惊悚地联想好像有些对不住当下的情景。
我开始质问自己前来哲蚌寺的初衷。
这个问题让我失语。
来哲蚌寺,并没有任何主题,或许仅是为了满足一回到过三大圣寺一游这一虚荣,或许是为了打发逗留拉萨时一个人的无聊时光。总之哲蚌寺一行让我极为后悔——先是在公交车到达站那拒绝花两元钱坐小巴士直达寺门,结果真走了大半个小时才到达。途经上坡、日晒、空寂,每一项都足以击垮我处于极度疲惫中的意志。接着进寺后步行了近一小时才到达真正的寺庙门口,途中为绕近路跟着一群转寺的藏人走了一条荒径,这群人三下两下就把我远远甩到了荒山野岭里。那真是一个荒啊,没有人烟,没有动物,好像被世界遗失了的孩子,寂静让人失聪。好在还有一些树和草,虽然有些枯败的它们让我的视野范围更荒凉,不过好歹还能体会到一丝生命的温暖。
幸亏在经过几间小吃店后终于看到了停车场,,跨越时空的错觉侵蚀了我近一小时,这下踏实了,终于看到了人,看到了游客,也看到前来小吃店消费的僧人。只是站在寺门口,望着群楼层叠的寺庙,我又凌乱了。这宽到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迈,高到望不见顶的殿宇房舍,让我实在分不清主次,凭经验,我知道,真正的大殿一定在最高处。
两眼一闭,对着面前的煨桑炉深深吸了一口气,很淡定地朝两边望了望,默默比较了一下,心一横,抬脚跨入。
左拐,上台阶,没几步,树荫处的台阶上坐着一位藏族妇女,她身边的地上铺了件藏袍,上面躺着一位婴儿。她朝我咿咿啊啊,见我听不懂,又指指那婴儿,双手向我膜拜。凭着一位做母亲的敏感,我知道,这位妇女是在乞讨,为身边的孩子看病。在她面前的旧盆里放入一张十元的纸币,盆里杂乱躺着些一元和一角的毛票。内地有很多这样的行乞方式,很少有人会信了,但我无法辩明眼前的景象是真是假,她看到我的钱入了盒中,开心地一个劲向我拜。受不起这份感谢,赶紧逃走。但也走不了几步,高海拔的提步维艰迫使我放缓脚步。再回首,在台阶不远处围着煨桑炉转悠游荡的一位藏族男子与那妇女聊着什么,不时看看孩子,睹这情形,人家是两口子。可是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遇上困难站出来抛头露脸的,却是女人。
然后我便被寂静撂在了曲曲弯弯叉道极多望不到头的巷子里。慌张与恐惧带领着视觉行走。别样的一场盛筵,由寂静来招待。
终于听到几句对话,是汉语!内心的慌张安稳了一些,等到那两个游客的身影进入视线,简直有些狂欢!等待着他们接近,然后搭讪,然后同行或者问路,以便解除内心因为这空旷滋生的恐慌与压抑。只是未及我张口,不,应该是未及等到他们往我的方向接近,倏忽一个分神,我的视线又把他们遗失在了纵横交错的巷子里。
终究还是害怕了,因为这静谧。
努力搜索声响,哪怕半声咳嗽一句鸟鸣。建筑越来越恢宏,人声之后终于露出了人影,管它三七二十一,有人的地方就有温暖,有人的地方就有安全。顾不了高海拔的行步禁忌,我憋了口气,快登几步,赶上那些人影。
转经者是主角。
在我面前缓慢拜佛转经的一家子应该是四世同堂,被两人搀扶的老太眼睛凹陷,但面目清朗,穿着华丽的绸缎衣物,戴着红珊瑚与绿松石的饰品,在子孙们的簇拥下,众星捧月般尊贵。
我在猜想,这位老者应该是适逢生日之类的喜事。之所以来哲蚌寺,应该是借引此寺“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之名吧。哲蚌寺原名为“白登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
我跟着他们,顺着行走的方位,进入一些札仓,进入措钦大殿,进入甘丹颇章,跟着他们以及其他朝拜的藏民,沿着一个又一个殿堂,向更高处接近。
寂静退场,越来越多的藏民与我相遇,或同行,或错过,诺大的寺庙,只有最上面才是真正的重心。因为人多香旺,因为繁华热闹。
过了午休时间,僧人的身影也多了,很多人往一个地方赶去,游客跟在后面,我跟在游客后面。原来都是赶赴一场辩经。
砂石荒山包围了哲蚌寺,但寺内的辩经场却古木繁盛,呼啸的山风与树荫,让人抵不住寒冷,刚才日光下被晒得火辣荡然无存,最终决定放弃听辩经,躲到背风的巷子里去暖暖身体。
这条巷子倒是宽阔,没记住名,只知道从台阶上能望到大半个寺,场景特别壮观。前方有人搭了个油画架,正专心作画。我扮成文青的模样,斯文地站他身边看他调色,上色,写生画,远景近景惟妙惟肖。作画的小伙子是藏人,很内向,也很专注,对身边走近又走远的议论保持沉默。他的心,在画里。
日光渐淡,我重新把自己丢进曲曲弯弯的巷子,企图穿过它们回到门口。这项工程并不简单,总是在某个叉路口一不小心就又拐入向上的道路。
哲蚌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寺内有7个札仓,沿山势逐层而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这些身份推荐还不能说明什么,殿宇的建筑特质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大格局——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殿宇相接,错落有致,每个建筑单位又包含三个地平层次,落院、经堂和佛殿。规模宏大、布局严密,雄奇庄严和富丽常皇。
寂静也是格局,属于某一特定时段的特写。
繁杂被简单破局,热闹被寂静破局,然后,反之。一场又一场的局被设,被破,最后,都化解为平静的回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