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在细雨中,呼唤人性的温暖

2022-01-04抒情散文苍耳
一些人,正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停地离开时间。而另一些人,仍然被时间继续推着,向不可预知的前方走去。这些真实的镜像,是我在《在细雨中呼喊》(以下简称《呼喊》)中清晰看见的。它们正沿着孙光林回忆的碎片,不断地拼凑和还原。当我把这些碎片高高举起,试……
一些人,正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停地离开时间。而另一些人,仍然被时间继续推着,向不可预知的前方走去。
这些真实的镜像,是我在《在细雨中呼喊》(以下简称《呼喊》)中清晰看见的。它们正沿着孙光林回忆的碎片,不断地拼凑和还原。当我把这些碎片高高举起,试图对着太阳光看得更为清楚时,折射的光芒,却在瞬间刺痛了我的眼睛。这让我想起了孙光明溺死于池塘中时文中的一句话:“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孙光明,那个说话含混不清,在整篇小说中一直扮演小丑角色的乡村小男孩,作为孙光林回忆之路上第一个死去的亲人,他让年少的“我”从内心深处,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活世间,对太阳的向往和渴望。
小说中的“我”,一直孤独地走在寻找人性温暖的路上。孙光林作为小说的第一人称,具有不可动撼的主角地位。但是,在这篇小说中,我更愿意把围绕着孙光林而展开描写的每一个人,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主角。他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和瓜葛,但是每个人,又都有一个个单独而封闭的内心世界,其他人无法轻易进出。林林总总的人物,被作者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余华的手中,仿佛握着一把尖利的刻刀,他正一刀一刀地,雕出了每个人物独特的个性和隐秘的内心。或者他更像是小说中一笔带过的叔叔从事糊口的行事——拨牙,他正将隐蔽在人性中的丑陋残牙一一拨出,冷酷而又真实地摆放在读者面前。无论是父亲孙广才的无赖,还是祖父孙有元的狡狤,或者是老师的伪善,母亲的愚从,都像极了一颗颗坏掉的牙齿,它们残留着污渍的血迹,毫不留情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余华以独特的语境展开了回忆的叙述。“我”——孙光林,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成长过程中对身边所有人和事物的见证者。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余华的小说,刚读到小说的开篇,就不抑制地一次次迷醉在文字的魅力之中。黑夜,细雨,檐水滴落,一个女人哭泣般持续的、嘶哑的呼喊,没有任何的回应。作者写道“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于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开始陷入了一场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之中。语言叙述的独特性,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把读者带进了空旷辽阔的孤独之境。这样的黑夜,始终贯穿着整篇小说。在孙光林孤独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都在内心呼喊着,寻找着,希望能听到哪怕是一丝细微的回应。
曾有一小段的时光,孙光林获得了暂时的亲情和友谊,但都是无法长久和持续的。当他在南门的记忆中断五年后,再次回到南门的家里时,他感受不到温暖。父母漠视,兄弟排挤。于是,对于家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比如与王跃进家的争执,还比如弟弟孙光平的死亡,表面上,他也渐渐地趋于麻木和冷漠。但是,孙光林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读者又总会从一些细节处捕捉到。因为和祖父孙有元的处境极其相似,尽管祖父不曾给他理解和同情,但他还是一厢情愿地将孙有元对自己命运时刻表现出来的怜悯,看成了是对“我”的怜悯。如果说在孙荡的孙光林,还曾经有王立强和蒋秀英给予的家的记忆,他在那个晚上倔强地想要保护李秀英而被王立强打伤之后,至少王立强还表现出了悔意和怜惜,还有因为惧怕风而一天到晚都在移动椅子让内衣晒太阳的李秀英,当所有的人都误会他时,唯独那个怪僻的女人相信他。那么,回到南门的孙光林,其实是更为孤单和寂寞的。但是,作者似乎又并不想给我们完全而彻底的绝望。孙光林上大学的钱,便是他的哥哥孙光平替他还的。这让我们在一片情感的荒漠中,看见了一点点希望的绿。
孙光林也是渴望友谊的。最初他巴结苏杭,后来却发现彼此道不相同,小说中写道,他和苏杭的决裂,只是他一个人的内心体验。因为孙光林对友谊的渴望和近乎讨好的乞求,不仅没有换来苏杭的回应,他的人格反而还受到了苏杭的侮辱。苏杭的哥哥苏宇,在这篇小说中,应该是和孙光林气质相近的一位人物。所以他们能够越过重重的背影,注意到彼此孤独忧伤的眼神。但是他和苏宇的友谊,又以苏宇的死而终结。与孙光林一样,苏宇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来自内心的关怀和温暖,更缺少来自父母的正常教育和引导,因为对性知道的严重贫乏,以及亲身体验的渴望,最终身陷囹圄。作为一名在校少年,他竟然在大街上抓了妇女的胸部,在六七十年代,那是绝对不可容忍和饶恕的罪行。因为他在小镇,不像孙光林的父亲孙广才在乡下猥亵妇女那么简单了,他很快地被抓捕。而他最后的死亡,也是因为父母兄弟的漠视,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当阳光被离家而去的亲人一次次地关在门外后,他终于停止了呼吸的力气。其实在那个年代,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并没有谁能意识到青春期的关注和引导。那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几乎是一片空白。
《呼喊》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住在孙光林朋友国庆家楼下的那位老太太。在这部小说中,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这并不影响她在我心目前中的主角地位。她穿黑色绸衣,行为乖张诡异,住在灰暗的屋子里,独来独往。这是一个同样孤独的老人。她的内心,其实和少年的孙光林一样,渴望着来自人性的温暖。所以每次当“我”来找国庆时,她总要抓住“我”让叫了“婆婆”才许上楼。当年幼的国庆被父亲遗弃后,这位老太太终于有了一个伴。她惧怕着盘踞在胡同中央的那个黄毛狗,时刻担心那条狗比她先死。读来似乎让人觉得可笑,但是我相信,没有哪个读者会轻松地笑出来。她是害怕这条狗在阴间等着她。一个被活人和死人同时遗弃的老人,在人间饱尝的孤独和冷漠,已使她清醒地认识到,即将又被时间抛弃的她,还要一个人继续孤独地面对时间之外的凶残。
整部小说,人物纷繁芜杂,时间和空间被不断地打乱和剪辑。上至祖父母的青年时代,下至孙光林成年后重返南门,小说的叙述现场在南门和孙荡两处不停地转换。时间和空间交织错杂,不仅没有让读者产生迷途之惑,因为有了极强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反而能够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更加深入地进入到了故事的内核之中。这,也是作者整体架构的高妙之处。作者对个体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其实也是对中国六七十年代所有农村和小镇人物共性的描写,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强烈现场感。小说所写,就是那个年代所有人的成长和经历,所有人的孤独和困惑。每一个人的性格和言行,当我们重新返回当初的现场时,都能找到一大把的人物和故事原型。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曾经上演过的一出出闹剧和悲剧,或许正如小说结尾中所提到的那场熊熊大火,“壮观是真壮观,只是代价太大了”。
可以说,读这样的小说,内心深处是疼痛的。为孤独疼痛,也为那个年代疼痛。



[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6-11 10:4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