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道中
2022-01-04抒情散文铁马冰河
青 城 道 中
文/铁马冰河好一个青城天下幽!很早就知道了这句描写青城山的话。每次看到,尤其一个幽字总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那隐藏在山阴道中的清凉和幽静。而单听青城这样的名字,心里便会涌起对青城山的无限向往之情。是啊,冠绝天下幽的青城山,又……
青 城 道 中
文/铁马冰河
好一个青城天下幽!很早就知道了这句描写青城山的话。每次看到,尤其一个幽字总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那隐藏在山阴道中的清凉和幽静。而单听青城这样的名字,心里便会涌起对青城山的无限向往之情。
是啊,冠绝天下幽的青城山,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涂满青色的宁静呢?
虽然多次往返成都,却一直未能去青城山,没想到会在这样一个青色更浓更郁更成熟的季节,能与我向往已久的青城之情践了约。出成都向西,沿着成灌高速,远远望去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山地过度地带的那座连绵的山脉就是青城山。青城山古称西山,天谷山,山势并不算非常高峻,但山路弯弯,山林青翠,山峰之间处处可见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尤其山上林木青翠,终年常绿,给人一派幽深静谧之感,据说这就是青城山得名的由来。
虽已是初秋,午后的太阳直射下来依旧有点炫目炙人。但刚一进入山道,满眼的绿色便扑面而来,一丝丝清爽径自沁心而入,阳光只能在石径山道上洒下稀疏的身影。竹木搭建的的山门上镶嵌的“青城山”三个大字,古朴自然,竹木只稍加制作和雕饰,与满山苍翠的林木镶嵌在一起,显得浑然一体,透着清秀和谐。
拾级而上,攀登青城山,是从那一级级石阶开始的。石阶蜿蜒而上,在游人常年的登踏下,表面的纹路已经显得有些模糊平滑,而在丰富的山水浸润下,脚下走过的台阶似乎总是湿漉漉的,又添了一丝清凉在心底。“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消。”这两句诗或许就是专门赐予青城山的。林木青翠,沿着石阶而上,阳光不时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投射到石板道上,斑驳杂乱,似有烟雾缭绕升腾,扑朔迷离。而在眼前时不时又会出现一道道刻着“凝翠”、“云巢”、“天然图画”等字样的简朴石刻,真正让人体会到了“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的美妙意趣。
青城山是道教的主要发祥地,道教主张清静无为,见素抱朴。而青城山葱笼、幽静,一年四季笼罩在幽幽的翠色中。精深而博大的道教教义精髓,不就体现在青城山的深幽涵碧之中吗?
在青城山的林木幽翠和山泉清流间,散落着众多的道教建筑,天师洞、黄帝殿、上清宫、玉清宫、三清殿、老君殿、全真观等依山势而建,每次转过山势尽头,总有一座或者一组宫观倏然闯入眼帘,巧夺天工的建筑造势令人叹为观止。天师洞的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作为青城山道观群空间布置的核心,遵循着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中轴线布局。大大小小的天井,曲折环绕的外廊,都随着地形的起伏而高低错落,把一片殿宇楼阁连为一体,浑然犹如天成,巍峨壮观。这组古观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依照并无多少规则的山势走向实现这一中轴布局理念,殊为不易,足见古人的建筑艺术已经达到了当代景观大师级的水平。建筑空间的交错、延伸,景观景深的变化起伏,石阶的回环流布,光线的明暗对比,都能与周围的自然山水交相映衬,相溶相合,也显得分外幽雅宁静,体现出了道家师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再加上廊柱上的楹联诗刻,天井中的古木奇花,古观就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中安然修居。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说的,也是三清殿两旁柱上的楹联。大自然生生不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道、问道、修道,直至得道,才能真正达到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难怪东汉的张道陵会选择在青城山的天师洞修行,从而开创了道教一派,并羽化成仙,成为降魔除妖的张天师,执掌一方星宿。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僧一道,几乎占尽了天下名山,幽静逸美的青城山同样招徕着千秋墨客骚人,万千大家名流。杜甫流寓成都时来过,岑参、贾岛来过,陆游、范成大也来过,后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也陆续来过。他们在青城山寄情山水,描摩诗文,临贴自然,修养心境,让青翠的青城山水文华四射,墨韵幽香!天师洞边有一座简陋的房间让我久久驻足。据说这里曾是一间画室,徐悲鸿先生当年就是独居在这间画室里,创作出了屈原《九歌》中的系列插图,《国殇》、《山鬼》……。在《徐悲鸿的一生》中廖静文曾经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们常常沿着一条幽静的小溪而行,到一座小木桥上,坐在那里,听山涧清泉潺潺流过时发出的音乐般美妙的鸣奏。在浓密的夜色中,萤火虫闪着绿色的亮光,轻轻地从我们头上飞过,凉爽的晚风将树木的阵阵芳香吹来,有时远处还有啄木鸟的叫声。这是多么美丽、宁静、迷人的夜晚啊!”正是这样的青城之夜给了大师无尽的创作灵感吧!
青城如画。另一位国画大师张大千同样一生迷恋青城。他曾经请山民作向导,不顾高龄,两次登顶青城赵公山大顶。“沫水犹然作乱流,味江难忘蜀醪投。平生梦结青城宅,掷笔还羞与君同。”大师一生梦结青城,为一枝画笔描摹不尽青城美景而羞愧!就在上清宫殿后这座小小院落里,他倾心创作的巨幅画卷《青城山全景》、《青城山第一峰》,成为大师画笔下国宝级珍品,更是凝结了大师对青城山无限深情!“河声岳色精神在,虎仆龙宾左右偕。”小院门楹上挂着这样一幅草书对联,这幅楹联不正点出了青城山的灵魂所在吗?有人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大自然同时也是最好的导师!难怪很多人一生都迷恋着风光田园,如画江山。有人寄情辽阔的大草原,有人偏爱沙漠的苍凉横远,有人喜欢山林白雪……而在张大千眷眷而依的青城情结中,就有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登高更觉山川丽!”的抒不尽的壮美情怀!以大自然为师,这是一种何等完美、何等酣畅的谐和境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咀嚼着老子无为至上的不言之教,幽静的青城山不期然间在我的心底洒下了一片绿荫! 走下青城山,禁不住再次回头望去。满目苍翠的山林中,青黄的瓦墙头,凉幽幽的山风里,烟火缭绕,经诵声声,而薄暮正为青城山笼上一片黛青色……
[ 本帖最后由 铁马冰河 于 2011-9-30 09:01 编辑 ]
文/铁马冰河
好一个青城天下幽!很早就知道了这句描写青城山的话。每次看到,尤其一个幽字总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那隐藏在山阴道中的清凉和幽静。而单听青城这样的名字,心里便会涌起对青城山的无限向往之情。
是啊,冠绝天下幽的青城山,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涂满青色的宁静呢?
虽然多次往返成都,却一直未能去青城山,没想到会在这样一个青色更浓更郁更成熟的季节,能与我向往已久的青城之情践了约。出成都向西,沿着成灌高速,远远望去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山地过度地带的那座连绵的山脉就是青城山。青城山古称西山,天谷山,山势并不算非常高峻,但山路弯弯,山林青翠,山峰之间处处可见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尤其山上林木青翠,终年常绿,给人一派幽深静谧之感,据说这就是青城山得名的由来。
虽已是初秋,午后的太阳直射下来依旧有点炫目炙人。但刚一进入山道,满眼的绿色便扑面而来,一丝丝清爽径自沁心而入,阳光只能在石径山道上洒下稀疏的身影。竹木搭建的的山门上镶嵌的“青城山”三个大字,古朴自然,竹木只稍加制作和雕饰,与满山苍翠的林木镶嵌在一起,显得浑然一体,透着清秀和谐。
拾级而上,攀登青城山,是从那一级级石阶开始的。石阶蜿蜒而上,在游人常年的登踏下,表面的纹路已经显得有些模糊平滑,而在丰富的山水浸润下,脚下走过的台阶似乎总是湿漉漉的,又添了一丝清凉在心底。“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消。”这两句诗或许就是专门赐予青城山的。林木青翠,沿着石阶而上,阳光不时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投射到石板道上,斑驳杂乱,似有烟雾缭绕升腾,扑朔迷离。而在眼前时不时又会出现一道道刻着“凝翠”、“云巢”、“天然图画”等字样的简朴石刻,真正让人体会到了“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的美妙意趣。
青城山是道教的主要发祥地,道教主张清静无为,见素抱朴。而青城山葱笼、幽静,一年四季笼罩在幽幽的翠色中。精深而博大的道教教义精髓,不就体现在青城山的深幽涵碧之中吗?
在青城山的林木幽翠和山泉清流间,散落着众多的道教建筑,天师洞、黄帝殿、上清宫、玉清宫、三清殿、老君殿、全真观等依山势而建,每次转过山势尽头,总有一座或者一组宫观倏然闯入眼帘,巧夺天工的建筑造势令人叹为观止。天师洞的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作为青城山道观群空间布置的核心,遵循着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中轴线布局。大大小小的天井,曲折环绕的外廊,都随着地形的起伏而高低错落,把一片殿宇楼阁连为一体,浑然犹如天成,巍峨壮观。这组古观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依照并无多少规则的山势走向实现这一中轴布局理念,殊为不易,足见古人的建筑艺术已经达到了当代景观大师级的水平。建筑空间的交错、延伸,景观景深的变化起伏,石阶的回环流布,光线的明暗对比,都能与周围的自然山水交相映衬,相溶相合,也显得分外幽雅宁静,体现出了道家师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再加上廊柱上的楹联诗刻,天井中的古木奇花,古观就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中安然修居。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说的,也是三清殿两旁柱上的楹联。大自然生生不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道、问道、修道,直至得道,才能真正达到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难怪东汉的张道陵会选择在青城山的天师洞修行,从而开创了道教一派,并羽化成仙,成为降魔除妖的张天师,执掌一方星宿。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僧一道,几乎占尽了天下名山,幽静逸美的青城山同样招徕着千秋墨客骚人,万千大家名流。杜甫流寓成都时来过,岑参、贾岛来过,陆游、范成大也来过,后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也陆续来过。他们在青城山寄情山水,描摩诗文,临贴自然,修养心境,让青翠的青城山水文华四射,墨韵幽香!天师洞边有一座简陋的房间让我久久驻足。据说这里曾是一间画室,徐悲鸿先生当年就是独居在这间画室里,创作出了屈原《九歌》中的系列插图,《国殇》、《山鬼》……。在《徐悲鸿的一生》中廖静文曾经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们常常沿着一条幽静的小溪而行,到一座小木桥上,坐在那里,听山涧清泉潺潺流过时发出的音乐般美妙的鸣奏。在浓密的夜色中,萤火虫闪着绿色的亮光,轻轻地从我们头上飞过,凉爽的晚风将树木的阵阵芳香吹来,有时远处还有啄木鸟的叫声。这是多么美丽、宁静、迷人的夜晚啊!”正是这样的青城之夜给了大师无尽的创作灵感吧!
青城如画。另一位国画大师张大千同样一生迷恋青城。他曾经请山民作向导,不顾高龄,两次登顶青城赵公山大顶。“沫水犹然作乱流,味江难忘蜀醪投。平生梦结青城宅,掷笔还羞与君同。”大师一生梦结青城,为一枝画笔描摹不尽青城美景而羞愧!就在上清宫殿后这座小小院落里,他倾心创作的巨幅画卷《青城山全景》、《青城山第一峰》,成为大师画笔下国宝级珍品,更是凝结了大师对青城山无限深情!“河声岳色精神在,虎仆龙宾左右偕。”小院门楹上挂着这样一幅草书对联,这幅楹联不正点出了青城山的灵魂所在吗?有人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大自然同时也是最好的导师!难怪很多人一生都迷恋着风光田园,如画江山。有人寄情辽阔的大草原,有人偏爱沙漠的苍凉横远,有人喜欢山林白雪……而在张大千眷眷而依的青城情结中,就有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登高更觉山川丽!”的抒不尽的壮美情怀!以大自然为师,这是一种何等完美、何等酣畅的谐和境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咀嚼着老子无为至上的不言之教,幽静的青城山不期然间在我的心底洒下了一片绿荫! 走下青城山,禁不住再次回头望去。满目苍翠的山林中,青黄的瓦墙头,凉幽幽的山风里,烟火缭绕,经诵声声,而薄暮正为青城山笼上一片黛青色……
[ 本帖最后由 铁马冰河 于 2011-9-30 09:0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