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2022-01-04抒情散文平和·晚清
过年过年又称为过节,在我们那里。不觉中已过了将近三十个年头,真是年年相似,岁岁不相同。最早的记忆是每年腊月初八吃过腊月饭大人就把年来办。这时父亲也从外地回来忙着上街买年货,往往到了大年三十还没有买完。母亲更是忙的很,开始是淘粮食,天天拉着……
过年
过年又称为过节,在我们那里。
不觉中已过了将近三十个年头,真是年年相似,岁岁不相同。最早的记忆是每年腊月初八吃过腊月饭大人就把年来办。这时父亲也从外地回来忙着上街买年货,往往到了大年三十还没有买完。母亲更是忙的很,开始是淘粮食,天天拉着一驾车的小麦、黄豆去河边淘,在空地里晒,我们小孩子就负责看粮食,因为冬天,天气不吸潮,晒东西很慢,我们看粮食要看上几天,碰到阴雨天十天半月还晒好,那时我常常拿着一部《乎家将》的书爬到树上去看,我们家的小狗睡在晒粮食的地方。
粮食晒好,接着就是打面,挤油,由于几个村子只有一个磨房和油房,而大家又都是在同一个时间去。这样打面、挤油也得几天,大人们为了打面、挤油,有的在磨房、油房要排队几天,有时间吃饭都不回来,我们小孩子就去给他们送饭,看到机房前排的长长的粮食袋和黑压压的人群,我们没有像大人一样着急,而是高兴的在粮食袋和人群中窜来窜去,因为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热闹的场合。
面和油这两件大事弄好后,这时差不多已是腊月二十左右,人们可以放松了一口气,于是大人、小孩老人们有事没事就去赶集,这时候的集市人山人海,叫的喊的,买的卖的,还有闲逛的,真是热闹及了!孩子们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一盏红灯笼或一套新衣服。
腊月二十四是接年的日子,又称小年。这一天大人都很重视,打扫房屋,涮灶台,孩子们更是心急,随着新年的第一声鞭炮声新年也进入了千家万户。腊月二十五缝缝补补,女人们把全家人的衣服都拿出来,需要缝的缝,补的补。二十六蒸馒头,往往早上开始蒸到晚上上灯。二十七洗脏衣,满院子晾晒的衣服,像五颜六色的彩旗,随风飘飘。二十八开始炸,圆子、鱼、还有散子,马叶子(面片子里面放有芝麻,有甜有咸)也得花上半天的时间,每当开始炸这些东西的时候对孩子是最有诱惑,那时候的厨房一般都没有门,只有炸东西时,才找个席子类的东西把门围住,但是香气却招摇得整个村子都能闻到,惹得整个村子的孩子都流口水。大人不让进家,回家也不能进厨房。有一年,爸妈和姐姐在厨房里炸东西,我和二哥小哥在堂屋里等着,听着滋滋的油炸声和阵阵香气,我们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二哥搞策划,派小哥和我去偷,因为炸好的东西都放在厨房的窗子旁,我们悄悄地潜在窗子下,把小手慢慢地伸到窗子里,拿了几块鱼,然后在堂屋里分赃,正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时,爸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于是二哥和小哥都被罚靠墙站,爸爸却像没有看到我一样,二哥小哥也没有咬出我来。炸好所有东西时,我看见爸爸每从厨房端出所炸的东西时都要在院子里和堂屋里站一会说上几句“老天爷,老灶爷,保家的……都来吃我们炸的好东西,最后还说小孩子不懂事,你们不要在意!”然后才对我们说:“吃吧!去吃吧!”于是我们又开心的吃起来!二十九和三十,一般就是过年了(有的年有三十,有的年二十九就是三十)过年的那天所有的人都起的很早,女人忙着做饭,这一天什么都不干,就是做着吃,男的扫院子,写对联,贴对子,小孩子们一会帮妈,一会帮爹,忙着更是不亦乐乎!为了赶早,早饭吃过,做午饭,午饭过后包饺子,每顿饭前都要放鞭烧香拜神。傍晚女孩子们大都在家帮妈妈包饺子,男孩子们哪怕还在怀里都要跟着家族的男人们去地里给去世的老人上坟。晚饭后男人们又都不知窜到谁家去了,男孩子更是跑的无影无踪(满村里跑着拾炮去了),女孩子大都在家睡觉,妈妈们把厨房里的锅里倒满水,柴禾也准备好,又开箱把孩子们过年的新衣服都从箱子里拿出来才去睡觉(因为明天就不能再开箱子了)。男人们窜了一圈,看看孩子们都回家了没有,拿出一挂炮在门前放了,然后又关上门,这就是关门炮,几个小时候后,大概在零晨的三四点钟,男人们第一个起床,拿着一挂炮去开门,这叫开门炮。开了门先摆供,堂屋中央,院子中央还厨房,一一都摆上,又去烧水,下饺子,只有这个时候我才看到爸爸进厨房,妈妈躺在床上等着吃饭,紧接着烧香放炮,接着整个村子,所有的村子都在放炮。这些景象是十多年前,十多年后三十的晚上大都是一家人在看春节晚会。爸妈看了一会就睡了,我和哥哥从来都不睡,当时间快到十二点时,哥哥们赶紧开门放炮,有烧水的,有挂炮的(因为这个时候的炮都是很大,要爬到树上,挂到高高的树枝上才行)摆供一然是爸爸,有一年爸爸嫌我们不睡觉,起的太早了,也不起来帮哥哥,我看着哥哥笨拙地在厨房里忙着,就去帮他,结果那一年我们家出了好多事,说是我帮哥哥帮的。呵呵!不管是不是,以后的每年,年夜饭我和妈妈都是舒服地睡着等着他们叫。
年夜饭后有的去睡,又的去打牌。天还没有全明就听院子里乱哄哄的,一开门进了一屋的人,有叫爷爷,奶奶的,有叫叔叔,婶婶的,都争着往下趴,“说给磕个吧!”大人们一般都是光说磕就是站着,小孩子们不说话趴倒就磕。爸爸妈妈慌着拉这个又拉那个,嘴里不停地说着省了!省了!吃,快吃,端着东西去让人!然后就是简单的问话:“今天起的早吗?几点起的……”爸妈在村里辈份长,村里的人几乎都要上我们家,送走了一阵又一阵!
拜完年,男人们又都去上祖坟,女人们站在村头看。初一一天最闲,不用做饭,吃的都是年夜饭,剩饭,说是年年有余。初二都忙着走姥姥家,活的老(死)的都要去,于是男人们又都走光了,有的一家几代人,爷爷,爹,儿子谁去谁姥姥家,留下女人在家做饭招待走姥姥家的外甥,老外甥,小外甥,几代的外甥。初三一般没有亲戚走,初四初六都是走娘家的,大都是走新客,刚结婚的,孩子小的(不能走姥姥的)。初五,是送年的日子,这一天也要起早,也要吃饺子放鞭炮。初七初九走姨走姑,接着是一些老亲戚(如姑奶、姨奶、姨姥……)和朋友,一直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
如今生活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却让年来的很慢,走的很过,慢的是往往到了三十的上午还是公司里忙,晚上去了一趟超市,一切都解决了,吃了一顿饺子睡了一觉,第二天年就结束了。对于拜年只是坐在家里发上几条短信。过年成了儿时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不稳定,感觉真的是像过节。
今年打算就这样过了,在回忆中过年了!
[ 本帖最后由 平和·晚清 于 2010-2-10 14:46 编辑 ]
过年又称为过节,在我们那里。
不觉中已过了将近三十个年头,真是年年相似,岁岁不相同。最早的记忆是每年腊月初八吃过腊月饭大人就把年来办。这时父亲也从外地回来忙着上街买年货,往往到了大年三十还没有买完。母亲更是忙的很,开始是淘粮食,天天拉着一驾车的小麦、黄豆去河边淘,在空地里晒,我们小孩子就负责看粮食,因为冬天,天气不吸潮,晒东西很慢,我们看粮食要看上几天,碰到阴雨天十天半月还晒好,那时我常常拿着一部《乎家将》的书爬到树上去看,我们家的小狗睡在晒粮食的地方。
粮食晒好,接着就是打面,挤油,由于几个村子只有一个磨房和油房,而大家又都是在同一个时间去。这样打面、挤油也得几天,大人们为了打面、挤油,有的在磨房、油房要排队几天,有时间吃饭都不回来,我们小孩子就去给他们送饭,看到机房前排的长长的粮食袋和黑压压的人群,我们没有像大人一样着急,而是高兴的在粮食袋和人群中窜来窜去,因为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热闹的场合。
面和油这两件大事弄好后,这时差不多已是腊月二十左右,人们可以放松了一口气,于是大人、小孩老人们有事没事就去赶集,这时候的集市人山人海,叫的喊的,买的卖的,还有闲逛的,真是热闹及了!孩子们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一盏红灯笼或一套新衣服。
腊月二十四是接年的日子,又称小年。这一天大人都很重视,打扫房屋,涮灶台,孩子们更是心急,随着新年的第一声鞭炮声新年也进入了千家万户。腊月二十五缝缝补补,女人们把全家人的衣服都拿出来,需要缝的缝,补的补。二十六蒸馒头,往往早上开始蒸到晚上上灯。二十七洗脏衣,满院子晾晒的衣服,像五颜六色的彩旗,随风飘飘。二十八开始炸,圆子、鱼、还有散子,马叶子(面片子里面放有芝麻,有甜有咸)也得花上半天的时间,每当开始炸这些东西的时候对孩子是最有诱惑,那时候的厨房一般都没有门,只有炸东西时,才找个席子类的东西把门围住,但是香气却招摇得整个村子都能闻到,惹得整个村子的孩子都流口水。大人不让进家,回家也不能进厨房。有一年,爸妈和姐姐在厨房里炸东西,我和二哥小哥在堂屋里等着,听着滋滋的油炸声和阵阵香气,我们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二哥搞策划,派小哥和我去偷,因为炸好的东西都放在厨房的窗子旁,我们悄悄地潜在窗子下,把小手慢慢地伸到窗子里,拿了几块鱼,然后在堂屋里分赃,正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时,爸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于是二哥和小哥都被罚靠墙站,爸爸却像没有看到我一样,二哥小哥也没有咬出我来。炸好所有东西时,我看见爸爸每从厨房端出所炸的东西时都要在院子里和堂屋里站一会说上几句“老天爷,老灶爷,保家的……都来吃我们炸的好东西,最后还说小孩子不懂事,你们不要在意!”然后才对我们说:“吃吧!去吃吧!”于是我们又开心的吃起来!二十九和三十,一般就是过年了(有的年有三十,有的年二十九就是三十)过年的那天所有的人都起的很早,女人忙着做饭,这一天什么都不干,就是做着吃,男的扫院子,写对联,贴对子,小孩子们一会帮妈,一会帮爹,忙着更是不亦乐乎!为了赶早,早饭吃过,做午饭,午饭过后包饺子,每顿饭前都要放鞭烧香拜神。傍晚女孩子们大都在家帮妈妈包饺子,男孩子们哪怕还在怀里都要跟着家族的男人们去地里给去世的老人上坟。晚饭后男人们又都不知窜到谁家去了,男孩子更是跑的无影无踪(满村里跑着拾炮去了),女孩子大都在家睡觉,妈妈们把厨房里的锅里倒满水,柴禾也准备好,又开箱把孩子们过年的新衣服都从箱子里拿出来才去睡觉(因为明天就不能再开箱子了)。男人们窜了一圈,看看孩子们都回家了没有,拿出一挂炮在门前放了,然后又关上门,这就是关门炮,几个小时候后,大概在零晨的三四点钟,男人们第一个起床,拿着一挂炮去开门,这叫开门炮。开了门先摆供,堂屋中央,院子中央还厨房,一一都摆上,又去烧水,下饺子,只有这个时候我才看到爸爸进厨房,妈妈躺在床上等着吃饭,紧接着烧香放炮,接着整个村子,所有的村子都在放炮。这些景象是十多年前,十多年后三十的晚上大都是一家人在看春节晚会。爸妈看了一会就睡了,我和哥哥从来都不睡,当时间快到十二点时,哥哥们赶紧开门放炮,有烧水的,有挂炮的(因为这个时候的炮都是很大,要爬到树上,挂到高高的树枝上才行)摆供一然是爸爸,有一年爸爸嫌我们不睡觉,起的太早了,也不起来帮哥哥,我看着哥哥笨拙地在厨房里忙着,就去帮他,结果那一年我们家出了好多事,说是我帮哥哥帮的。呵呵!不管是不是,以后的每年,年夜饭我和妈妈都是舒服地睡着等着他们叫。
年夜饭后有的去睡,又的去打牌。天还没有全明就听院子里乱哄哄的,一开门进了一屋的人,有叫爷爷,奶奶的,有叫叔叔,婶婶的,都争着往下趴,“说给磕个吧!”大人们一般都是光说磕就是站着,小孩子们不说话趴倒就磕。爸爸妈妈慌着拉这个又拉那个,嘴里不停地说着省了!省了!吃,快吃,端着东西去让人!然后就是简单的问话:“今天起的早吗?几点起的……”爸妈在村里辈份长,村里的人几乎都要上我们家,送走了一阵又一阵!
拜完年,男人们又都去上祖坟,女人们站在村头看。初一一天最闲,不用做饭,吃的都是年夜饭,剩饭,说是年年有余。初二都忙着走姥姥家,活的老(死)的都要去,于是男人们又都走光了,有的一家几代人,爷爷,爹,儿子谁去谁姥姥家,留下女人在家做饭招待走姥姥家的外甥,老外甥,小外甥,几代的外甥。初三一般没有亲戚走,初四初六都是走娘家的,大都是走新客,刚结婚的,孩子小的(不能走姥姥的)。初五,是送年的日子,这一天也要起早,也要吃饺子放鞭炮。初七初九走姨走姑,接着是一些老亲戚(如姑奶、姨奶、姨姥……)和朋友,一直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
如今生活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却让年来的很慢,走的很过,慢的是往往到了三十的上午还是公司里忙,晚上去了一趟超市,一切都解决了,吃了一顿饺子睡了一觉,第二天年就结束了。对于拜年只是坐在家里发上几条短信。过年成了儿时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不稳定,感觉真的是像过节。
今年打算就这样过了,在回忆中过年了!
[ 本帖最后由 平和·晚清 于 2010-2-10 14:4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