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梦幻的地方——白水台
2022-01-04抒情散文何其
放飞梦幻的地方——白水台何其第一次认识白水台是在选编丽江县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知道了那里是东巴教的发源地,据说东巴教主丁巴什罗曾在这里修行,后来得道,成了教主。作为一个汉族人,我对于这种传说一直不以为然,在自己的主观臆想中,我始终觉得那就……
放飞梦幻的地方——白水台
何其
第一次认识白水台是在选编丽江县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知道了那里是东巴教的发源地,据说东巴教主丁巴什罗曾在这里修行,后来得道,成了教主。作为一个汉族人,我对于这种传说一直不以为然,在自己的主观臆想中,我始终觉得那就是纳西先民们的一种图腾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当我真正走进白水台的时候,才感到了自己从前的浅薄,从迪庆州的州府中甸城出发,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这三个小时可不简单,因为这里的旅游公路是盘山而建,我们坐在车上无异于在经历一种炼狱般的考验,很多人都开始晕车,对于我这个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这种反应犹其激烈,一路上吐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才到了目的地。
在一家土色土香的纳西风格的宾馆里稍事休息后,晕车的反应才逐渐减少,主人安排了一顿地地道道的纳西风味给我们接风洗尘,这种清清淡淡的口味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晕乎乎的食客,我们品尝了酸酸凉凉的鱼腥草,清爽可口的本地小青菜,于是一路的不适便减少了七八成,饭桌上,杨正文先生的儿子——那个英俊潇洒的年轻记者风趣地对我们说:“我们白地的鸡肉又香又可口,但是我们这些蜿蜒的旅游公路又让客人们把吃下去的好东西又还给了白地人民!”我们听后都一起大笑起来。午餐后再喝上一杯清茶,身体的不适便全消失了。
饭后,白地著名的纳西学者杨正文先生便带领我们去朝谒纳西人心中的圣地——白水台。
从公路边拾级而上,仰视蓝天,只见丛丛茂密的栎树林点缀着洁白的凝固的瀑布,无需任何修饰与雕琢,就是一副绝妙的水墨画。看我们远道而来,早有牵马的纳西妇女热情地前来招呼我们骑马,马是一色的高头大马,配以华丽的马鞍,骑一程,只要五元钱。但我们更喜欢走通往山上那曲曲折折,苍老黝黑的古栈道。缓缓漫步在这些厚重的栎木栈道上,有如在一页页翻动着纳西人那古老的东巴经。一路上有纳西学者杨正文先生的指点讲解,我们彻底被圣地的美景和纳西先民厚重的传统文化所折服了。
快到白水台了,有一位东巴引领着我们去朝圣,点上一柱香后,还要用前额去亲近被视为圣灵的白色岩石,在我们朝拜的过程中,引领我们的那位东巴一直在旁边为我们颂经祈福。我虽然对他的那些经文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同伴们那一脸虔诚的表情上,猜出一定是在祝福我们平安吉祥吧。
朝圣的仪式结束后,我们登上了真正意义的白水台。白水台其实就是一股巨大的山泉的发源地,这股山泉由于富含碳酸钙,泉水流过的地方就留下了洁白的石灰石溶岩,这些溶岩从上而下层层叠叠凝固起来,远远望去就是洁白一片,到了白水台上,只见一汪汪清莹的泉水盛满了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洁白的水潭,水潭与水潭之间,点缀着一丛丛的栎树,这些栎树,一看就知道是上了年纪的,苍老的树皮,蝤扎的树枝,映照在碧水白潭之中,非常迷人。
这里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从这块平地边缘往山下看去,只见一层层凝固的白色梯田模型自上而下从这片岩石上铺展下去,这些白色的梯田一到山下,被水渠一挡便嘎然而止,水渠下面是纳西人真正意义上的梯田。山坳下,许多纳西人家的小院依山傍水而建,大片大片的麦田包围着这些农舍,袅袅升起的炊烟和着款款的闲淡的纳西民歌,在这里显得那么的随意而恬适。
从这块平地往山上望去,只见上面是一大片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我想,这里既然被视作纳西人的圣地,那么这片茂密的森林就一定也受到了保护,不然不会像现在这么密实。也正是有了这片大森林,白水台的山泉在旱季里才会有这么大的流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大的山泉,白水台才成为圣地,受到纳西人的顶礼膜拜。
我在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的同时,更为纳西人对自然的呵护与敬畏。在选编纳西族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纳西族是一个非常善于接纳外来文明成果的民族,他们在接纳的同时又非常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个名扬世界的丽江。但是,如果你仅仅从现存的文本上想去完完全全地了解丽江,这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你来到白水台,亲自了解了东巴教的发源地,感受了它的非凡与和谐之后,才可以算是对纳西东巴有了一点点的深入解读。可惜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汉族人,对于杨正文先生的纳西话一句也听不懂,否则我一定可以从他的讲解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眼睛已经让我领略到了许许多多,这已经足够了,至于杨先生画的那些好像《山海经》里的稀奇古怪的东巴画,我想也是一定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的,而这一切,我想肯定是有许多地道的纳西学者会为我们写出来的,我期待着看见他们的成果。
第二天,正值白地纳西学者杨正文先生主办的首届阿卡巴拉赛歌会的合唱类决赛。走进比赛大厅,首先感动我的是大厅四壁那些神秘而灵动的纳西东巴画,这些画全部出自杨正文先生之手,可见杨先生的对东巴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他的绘画技艺。在介绍赛歌会的评委时,我们才知道这些评委是来自迪庆州委,迪庆电视台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从而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于这种民间歌会的重视程度。
比赛开始了,主持人是昨天晚宴上跟我们同桌共饮的两位漂亮可人的纳西女子,他们主持节目所使用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话,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第一组选手就是包括这两位美女在内的女声八人组合。
这些参赛的选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轻的夫妇,他们大都是刚刚放下锄头就赶来参加比赛的农民,演出服装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大筐小筐地装在演出大厅外面,等待着主持人的招呼,轮到表演的选手穿上这些漂亮的衣服不慌不忙地走上台来,信心十足地表演他们那或深沉,或沧桑,或热烈,或调皮的吟唱。
赛歌会现场没有任何的乐器伴奏,也没有OK带伴奏,但是她们一开口我就被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给征服了。我虽然对他们所唱的内容一无所知,但是那婉转空灵的韵律,恰到好处的和声,活泼欢快的节奏为我们展示出来了纳西人对生活,对自然,对爱与美的歌唱和追索。
不记得是哪一位名人说过,音乐是不分国界的,那么用在这里,我觉得音乐也是不分民族的,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东西不是歌唱的内容,不是技巧,也不是包装,而是他们那种原汁原味的质朴和纯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当今这个交流与发展越来越频繁的社会,我坚信,如果把这么美的民族音乐通过媒体传送出去,一定是会在当今的乐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的。
结束了这次白水台之旅,白水台那独特的风光和迷人的白地民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白地和丽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都是纳西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又是东巴教的发源地,如果白水台是“源”的话,那么丽江就是“流”。 [ 本帖最后由 何其 于 2008-10-31 09:51 编辑 ]
何其
第一次认识白水台是在选编丽江县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知道了那里是东巴教的发源地,据说东巴教主丁巴什罗曾在这里修行,后来得道,成了教主。作为一个汉族人,我对于这种传说一直不以为然,在自己的主观臆想中,我始终觉得那就是纳西先民们的一种图腾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当我真正走进白水台的时候,才感到了自己从前的浅薄,从迪庆州的州府中甸城出发,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这三个小时可不简单,因为这里的旅游公路是盘山而建,我们坐在车上无异于在经历一种炼狱般的考验,很多人都开始晕车,对于我这个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这种反应犹其激烈,一路上吐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才到了目的地。
在一家土色土香的纳西风格的宾馆里稍事休息后,晕车的反应才逐渐减少,主人安排了一顿地地道道的纳西风味给我们接风洗尘,这种清清淡淡的口味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晕乎乎的食客,我们品尝了酸酸凉凉的鱼腥草,清爽可口的本地小青菜,于是一路的不适便减少了七八成,饭桌上,杨正文先生的儿子——那个英俊潇洒的年轻记者风趣地对我们说:“我们白地的鸡肉又香又可口,但是我们这些蜿蜒的旅游公路又让客人们把吃下去的好东西又还给了白地人民!”我们听后都一起大笑起来。午餐后再喝上一杯清茶,身体的不适便全消失了。
饭后,白地著名的纳西学者杨正文先生便带领我们去朝谒纳西人心中的圣地——白水台。
从公路边拾级而上,仰视蓝天,只见丛丛茂密的栎树林点缀着洁白的凝固的瀑布,无需任何修饰与雕琢,就是一副绝妙的水墨画。看我们远道而来,早有牵马的纳西妇女热情地前来招呼我们骑马,马是一色的高头大马,配以华丽的马鞍,骑一程,只要五元钱。但我们更喜欢走通往山上那曲曲折折,苍老黝黑的古栈道。缓缓漫步在这些厚重的栎木栈道上,有如在一页页翻动着纳西人那古老的东巴经。一路上有纳西学者杨正文先生的指点讲解,我们彻底被圣地的美景和纳西先民厚重的传统文化所折服了。
快到白水台了,有一位东巴引领着我们去朝圣,点上一柱香后,还要用前额去亲近被视为圣灵的白色岩石,在我们朝拜的过程中,引领我们的那位东巴一直在旁边为我们颂经祈福。我虽然对他的那些经文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同伴们那一脸虔诚的表情上,猜出一定是在祝福我们平安吉祥吧。
朝圣的仪式结束后,我们登上了真正意义的白水台。白水台其实就是一股巨大的山泉的发源地,这股山泉由于富含碳酸钙,泉水流过的地方就留下了洁白的石灰石溶岩,这些溶岩从上而下层层叠叠凝固起来,远远望去就是洁白一片,到了白水台上,只见一汪汪清莹的泉水盛满了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洁白的水潭,水潭与水潭之间,点缀着一丛丛的栎树,这些栎树,一看就知道是上了年纪的,苍老的树皮,蝤扎的树枝,映照在碧水白潭之中,非常迷人。
这里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从这块平地边缘往山下看去,只见一层层凝固的白色梯田模型自上而下从这片岩石上铺展下去,这些白色的梯田一到山下,被水渠一挡便嘎然而止,水渠下面是纳西人真正意义上的梯田。山坳下,许多纳西人家的小院依山傍水而建,大片大片的麦田包围着这些农舍,袅袅升起的炊烟和着款款的闲淡的纳西民歌,在这里显得那么的随意而恬适。
从这块平地往山上望去,只见上面是一大片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我想,这里既然被视作纳西人的圣地,那么这片茂密的森林就一定也受到了保护,不然不会像现在这么密实。也正是有了这片大森林,白水台的山泉在旱季里才会有这么大的流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大的山泉,白水台才成为圣地,受到纳西人的顶礼膜拜。
我在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的同时,更为纳西人对自然的呵护与敬畏。在选编纳西族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纳西族是一个非常善于接纳外来文明成果的民族,他们在接纳的同时又非常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个名扬世界的丽江。但是,如果你仅仅从现存的文本上想去完完全全地了解丽江,这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你来到白水台,亲自了解了东巴教的发源地,感受了它的非凡与和谐之后,才可以算是对纳西东巴有了一点点的深入解读。可惜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汉族人,对于杨正文先生的纳西话一句也听不懂,否则我一定可以从他的讲解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眼睛已经让我领略到了许许多多,这已经足够了,至于杨先生画的那些好像《山海经》里的稀奇古怪的东巴画,我想也是一定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的,而这一切,我想肯定是有许多地道的纳西学者会为我们写出来的,我期待着看见他们的成果。
第二天,正值白地纳西学者杨正文先生主办的首届阿卡巴拉赛歌会的合唱类决赛。走进比赛大厅,首先感动我的是大厅四壁那些神秘而灵动的纳西东巴画,这些画全部出自杨正文先生之手,可见杨先生的对东巴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他的绘画技艺。在介绍赛歌会的评委时,我们才知道这些评委是来自迪庆州委,迪庆电视台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从而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于这种民间歌会的重视程度。
比赛开始了,主持人是昨天晚宴上跟我们同桌共饮的两位漂亮可人的纳西女子,他们主持节目所使用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话,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第一组选手就是包括这两位美女在内的女声八人组合。
这些参赛的选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轻的夫妇,他们大都是刚刚放下锄头就赶来参加比赛的农民,演出服装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大筐小筐地装在演出大厅外面,等待着主持人的招呼,轮到表演的选手穿上这些漂亮的衣服不慌不忙地走上台来,信心十足地表演他们那或深沉,或沧桑,或热烈,或调皮的吟唱。
赛歌会现场没有任何的乐器伴奏,也没有OK带伴奏,但是她们一开口我就被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给征服了。我虽然对他们所唱的内容一无所知,但是那婉转空灵的韵律,恰到好处的和声,活泼欢快的节奏为我们展示出来了纳西人对生活,对自然,对爱与美的歌唱和追索。
不记得是哪一位名人说过,音乐是不分国界的,那么用在这里,我觉得音乐也是不分民族的,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东西不是歌唱的内容,不是技巧,也不是包装,而是他们那种原汁原味的质朴和纯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当今这个交流与发展越来越频繁的社会,我坚信,如果把这么美的民族音乐通过媒体传送出去,一定是会在当今的乐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的。
结束了这次白水台之旅,白水台那独特的风光和迷人的白地民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白地和丽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都是纳西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又是东巴教的发源地,如果白水台是“源”的话,那么丽江就是“流”。 [ 本帖最后由 何其 于 2008-10-31 09:5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