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落笔醉新春(修改稿)
2022-01-04抒情散文范廷伟
每年春节临近的几天,几乎是伯父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当然不是忙着帮伯母打扫庭院、购置年货,而是醉心于给村里的乡亲写一些喜庆的春联。伯父当了一辈子语文教师,既有学问,又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年根子脚底下,来求春联的人纷纷围拢在他的身边,看他一招一……
每年春节临近的几天,几乎是伯父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当然不是忙着帮伯母打扫庭院、购置年货,而是醉心于给村里的乡亲写一些喜庆的春联。伯父当了一辈子语文教师,既有学问,又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年根子脚底下,来求春联的人纷纷围拢在他的身边,看他一招一式地写着秀气的字体,夸赞之声不绝于耳。伯父听了一定乐呵呵的,虽然写春联累得自己腰酸胳膊疼,仍然乐此不疲。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只是知道春联是写在红纸上的,人们贴在门框上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而已,并不知道还要讲究对仗工整,讲究韵律。那时喜欢春联也只是喜欢它的红红火火,有时侯也纳闷,冬闲的腊月里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为什么娶新媳妇的人家要提前贴上春联呢?还是知识非常丰富的伯父告诉我,人家那是贴的喜联,和春联都是对联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表示喜庆的,但内容是有区别的。喜联多是写一些并蒂莲开、鸳鸯戏水,祝福新人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而春联则是写一些喜庆吉祥的祝福,企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时,我们正值七、八岁万人嫌的年龄,刚刚识得几个字甚至还不能完整地读下来,便会踏着厚厚的积雪,遍寻大街小巷的每门每户,去看人家大门上的春联,指指点点评说一番。那些军、烈属家的门上,多是贴一些与春节没有任何关系的诗词,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如“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等诸如此类的所谓春联,而一般的百姓人家,只是贴一些诸如“天开三春景,人描四季图”或者再简单不过的“欢度春节”之类的春联,还有一些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的户主,干脆就免了贴春联这档子事,吃糠咽菜也照样是每天三个饱一个倒,一溜窝憋地向前捱日子。
即便是这样,每年的春节临近,来找伯父写春联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伯父就磨拳擦掌,提早做一些写春联的前期准备工作:买一些红纸添一些笔墨,从报纸和历书上找一些意境开阔、对仗工整的新春联,或者自己根据当前的形势自撰一些与时俱进的春联。伯父告诉我,春联的历史很长,得从汉代的桃符说起,桃符是块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书祈福禳灾之词,挂在门口以禁鬼。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据说是五代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所写,是写在桃符上避邪的,他在桃符上写下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所以后来诗人王安石就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宋朝以后,桃符联语逐渐与门神分离,独立发展成春联了。尤其是年二十八至年三十这几天,伯父的家里就像赶年集一样热闹非凡,伯母忙着烧水沏茶招待街坊亲朋,伯父忙着悬腕挥毫,我忙着研墨镇纸,只见伯父他屏声静气,完全沉醉于挥毫落笔的极大兴趣之中,写完之后,还须上下左右仔细审视一遍,看看这些春联写得是否工整、简洁和精巧,痴迷得只是用点头或摇头来不断地肯定或否定自己所做的这项工作。伯母向人们笑嗔道:“没想到写春联,还能治好俺老头子的颈椎炎和肩周炎呢!”伯父的字体遒劲有力,方正敦厚,中规中矩,他的隶体字很易于辨认,联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庭前日暖蝶扑风,燕翻玉剪穿红雨,”如“万水千山日尽朝晖,布谷催春人勤物阜,”如“气当和淑鸟知春,几点寒梅添逸兴。”如“知情绿柳渐拖丝,冬去犹留诗意在”等等,总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想象。
因为伯父自己备纸备墨,很多街坊过意不去,有的自己带着红纸来,没有时间买纸的则是带着一盒好点的香烟来,他们因为要按照顺序排号,所以很多人便围着火炉在小饭桌上喝茶聊天,顺便聊聊今年的收成,聊聊孩子学习成绩,聊聊来年的打铺,心里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庆和欢乐,脸上写满了真诚渴望的幸福和吉祥。伯父写春联时最讲究的就是,用字必须让大家都认识,不能太生僻,不能太潦草,特别是不能让大家产生不吉利的歧义,影响了春节期间大家的欢乐心情。当腿站得累了,腰累得酸了,胳膊快要抬不起来的时候,看到大家坚持在等待着,他仍然久久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毛笔休息一下,直到大家一直劝他个没完,才坐下来简单地小憩一会儿。伯父将写就的春联放在地上铺好凉干,那些稍微有点文化的街坊们,便将春联的内容大声地念出来,人们欣赏着着伯父苍劲俊逸,洒脱凝重的隶体,气韵淋漓,刚柔相济的行书,虽然嘴上说不出多么高深的赞誉之词来,但畅快酣美的快乐心情,会从他们脸上的细密皱纹间下意识地流露出来,会从他们眉间跳跃的欢笑中一点点地迸发出来。伯母私下里曾跟我说,你伯父像是得了亢奋症,写春联写得经常半夜三更睡不着觉,你看可咋办呀?伯父则笑着反驳道,我不是来灵感了吗?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呀!人逢喜事精神爽,这话不错,写春联就是伯父心中的最大喜事,写春联时伯父忘记了身体的酸楚和疲惫。我想,他那是在自己的甜梦中向人们播撒着幸福和快乐的种子呢!
伯父写春联,并不是去应付憨厚实在的乡里乡亲,他会根据个人职业的不同需要,写下不同内容的春联来。他曾跟我说过一则关于春联的故事:朱元璋定金陵以后,在一次除夕前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贴春联,那天晚上他微服私访,看见五彩缤纷的春联,心里自是分外高兴。走到一户庶民的门口,未见春联贴出,经询问得知是家阉猪的,写不出合适的春联来。朱元璋细一思索,亲自为这户人家写下一幅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未写阉猪却充分体现了这个职业的含义,并且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曲而不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所以他会给教师写“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会给小商店写“柜台内外张张笑脸人迎暖,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会给乔迁新居的人家写“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会给雪后的农家写“寒窗拂扫冬雪遍地,鹏程扶摇春风满天。”这些带着浓浓喜庆气息的春联贴上门楣,在年末岁尾的严寒中,让乡村的面颊提前染上了一片温暖如春的潮红,让乡村的大街小巷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融融春意,无论乡村的日子是胖是瘦,无论乡村的年味是浓是淡,春联的美好寓意都融进了岁月的醇美,糅和进了新春的芬芳,裹进了乡里乡亲们朴实而又美好的祝愿。
我还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的王羲之改春联的故事:有年临近春节,王羲之“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春联贴出不久,就被喜爱其书法的百姓揭走了,他无奈之下又写了一幅“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到门上,又被一位酷爱其手迹的书法爱好者揭走了。眼看就要春节了,他捻髯沉思,计上心来,贴上了一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过往的行人看到这幅对联不吉利,便再也没有人去揭,等到“寒岁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除夕之夜,他让儿子掌灯到门前,自己提笔在上下联后面各补数字,便改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日行,”大年初一,人们看到这幅吉祥如意的春联后,无不为王羲之的聪明才智而赞叹。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深深地爱上春联这门独特的艺术种类。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乡村每天都沉浸在喜庆和欢乐的气氛中,而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更少不了由喜气盈盈的各种春联来点缀。在伯父的日渐影响和熏陶下,我已经从一无所知的“联盲”变成了掌握了大量春联知识的“联通。”这不,七十多岁的伯父已经酝酿多日,自撰了如“弦歌动地唱丰岁,茧手扶犁耕早春,”再如“牛铃飘翠岭,燕语暖春风”几幅春联让我修改。要我说实在话呢,我觉得还是这幅“和风吹绿野,浓吟共唱小康曲;时雨润春花,万众同描大治图”写得有些功夫。
我喜爱这些意蕴深厚、俊逸隽秀的春联,它们像一群带着喜庆的喜鹊,提前来到丰饶富足的乡村。你看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校园商店、乡村田野,它们翩若惊鸿,娇若游龙,带给人们的尽是红彤彤的真诚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伯父用心写就的这些联语生辉的真诚文字,真的如我所愿,也一定“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了!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9-1-13 19:02 编辑 ]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只是知道春联是写在红纸上的,人们贴在门框上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而已,并不知道还要讲究对仗工整,讲究韵律。那时喜欢春联也只是喜欢它的红红火火,有时侯也纳闷,冬闲的腊月里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为什么娶新媳妇的人家要提前贴上春联呢?还是知识非常丰富的伯父告诉我,人家那是贴的喜联,和春联都是对联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表示喜庆的,但内容是有区别的。喜联多是写一些并蒂莲开、鸳鸯戏水,祝福新人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而春联则是写一些喜庆吉祥的祝福,企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时,我们正值七、八岁万人嫌的年龄,刚刚识得几个字甚至还不能完整地读下来,便会踏着厚厚的积雪,遍寻大街小巷的每门每户,去看人家大门上的春联,指指点点评说一番。那些军、烈属家的门上,多是贴一些与春节没有任何关系的诗词,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如“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等诸如此类的所谓春联,而一般的百姓人家,只是贴一些诸如“天开三春景,人描四季图”或者再简单不过的“欢度春节”之类的春联,还有一些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的户主,干脆就免了贴春联这档子事,吃糠咽菜也照样是每天三个饱一个倒,一溜窝憋地向前捱日子。
即便是这样,每年的春节临近,来找伯父写春联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伯父就磨拳擦掌,提早做一些写春联的前期准备工作:买一些红纸添一些笔墨,从报纸和历书上找一些意境开阔、对仗工整的新春联,或者自己根据当前的形势自撰一些与时俱进的春联。伯父告诉我,春联的历史很长,得从汉代的桃符说起,桃符是块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书祈福禳灾之词,挂在门口以禁鬼。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据说是五代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所写,是写在桃符上避邪的,他在桃符上写下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所以后来诗人王安石就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宋朝以后,桃符联语逐渐与门神分离,独立发展成春联了。尤其是年二十八至年三十这几天,伯父的家里就像赶年集一样热闹非凡,伯母忙着烧水沏茶招待街坊亲朋,伯父忙着悬腕挥毫,我忙着研墨镇纸,只见伯父他屏声静气,完全沉醉于挥毫落笔的极大兴趣之中,写完之后,还须上下左右仔细审视一遍,看看这些春联写得是否工整、简洁和精巧,痴迷得只是用点头或摇头来不断地肯定或否定自己所做的这项工作。伯母向人们笑嗔道:“没想到写春联,还能治好俺老头子的颈椎炎和肩周炎呢!”伯父的字体遒劲有力,方正敦厚,中规中矩,他的隶体字很易于辨认,联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庭前日暖蝶扑风,燕翻玉剪穿红雨,”如“万水千山日尽朝晖,布谷催春人勤物阜,”如“气当和淑鸟知春,几点寒梅添逸兴。”如“知情绿柳渐拖丝,冬去犹留诗意在”等等,总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想象。
因为伯父自己备纸备墨,很多街坊过意不去,有的自己带着红纸来,没有时间买纸的则是带着一盒好点的香烟来,他们因为要按照顺序排号,所以很多人便围着火炉在小饭桌上喝茶聊天,顺便聊聊今年的收成,聊聊孩子学习成绩,聊聊来年的打铺,心里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庆和欢乐,脸上写满了真诚渴望的幸福和吉祥。伯父写春联时最讲究的就是,用字必须让大家都认识,不能太生僻,不能太潦草,特别是不能让大家产生不吉利的歧义,影响了春节期间大家的欢乐心情。当腿站得累了,腰累得酸了,胳膊快要抬不起来的时候,看到大家坚持在等待着,他仍然久久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毛笔休息一下,直到大家一直劝他个没完,才坐下来简单地小憩一会儿。伯父将写就的春联放在地上铺好凉干,那些稍微有点文化的街坊们,便将春联的内容大声地念出来,人们欣赏着着伯父苍劲俊逸,洒脱凝重的隶体,气韵淋漓,刚柔相济的行书,虽然嘴上说不出多么高深的赞誉之词来,但畅快酣美的快乐心情,会从他们脸上的细密皱纹间下意识地流露出来,会从他们眉间跳跃的欢笑中一点点地迸发出来。伯母私下里曾跟我说,你伯父像是得了亢奋症,写春联写得经常半夜三更睡不着觉,你看可咋办呀?伯父则笑着反驳道,我不是来灵感了吗?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呀!人逢喜事精神爽,这话不错,写春联就是伯父心中的最大喜事,写春联时伯父忘记了身体的酸楚和疲惫。我想,他那是在自己的甜梦中向人们播撒着幸福和快乐的种子呢!
伯父写春联,并不是去应付憨厚实在的乡里乡亲,他会根据个人职业的不同需要,写下不同内容的春联来。他曾跟我说过一则关于春联的故事:朱元璋定金陵以后,在一次除夕前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贴春联,那天晚上他微服私访,看见五彩缤纷的春联,心里自是分外高兴。走到一户庶民的门口,未见春联贴出,经询问得知是家阉猪的,写不出合适的春联来。朱元璋细一思索,亲自为这户人家写下一幅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未写阉猪却充分体现了这个职业的含义,并且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曲而不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所以他会给教师写“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会给小商店写“柜台内外张张笑脸人迎暖,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会给乔迁新居的人家写“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会给雪后的农家写“寒窗拂扫冬雪遍地,鹏程扶摇春风满天。”这些带着浓浓喜庆气息的春联贴上门楣,在年末岁尾的严寒中,让乡村的面颊提前染上了一片温暖如春的潮红,让乡村的大街小巷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融融春意,无论乡村的日子是胖是瘦,无论乡村的年味是浓是淡,春联的美好寓意都融进了岁月的醇美,糅和进了新春的芬芳,裹进了乡里乡亲们朴实而又美好的祝愿。
我还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的王羲之改春联的故事:有年临近春节,王羲之“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春联贴出不久,就被喜爱其书法的百姓揭走了,他无奈之下又写了一幅“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到门上,又被一位酷爱其手迹的书法爱好者揭走了。眼看就要春节了,他捻髯沉思,计上心来,贴上了一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过往的行人看到这幅对联不吉利,便再也没有人去揭,等到“寒岁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除夕之夜,他让儿子掌灯到门前,自己提笔在上下联后面各补数字,便改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日行,”大年初一,人们看到这幅吉祥如意的春联后,无不为王羲之的聪明才智而赞叹。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深深地爱上春联这门独特的艺术种类。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乡村每天都沉浸在喜庆和欢乐的气氛中,而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更少不了由喜气盈盈的各种春联来点缀。在伯父的日渐影响和熏陶下,我已经从一无所知的“联盲”变成了掌握了大量春联知识的“联通。”这不,七十多岁的伯父已经酝酿多日,自撰了如“弦歌动地唱丰岁,茧手扶犁耕早春,”再如“牛铃飘翠岭,燕语暖春风”几幅春联让我修改。要我说实在话呢,我觉得还是这幅“和风吹绿野,浓吟共唱小康曲;时雨润春花,万众同描大治图”写得有些功夫。
我喜爱这些意蕴深厚、俊逸隽秀的春联,它们像一群带着喜庆的喜鹊,提前来到丰饶富足的乡村。你看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校园商店、乡村田野,它们翩若惊鸿,娇若游龙,带给人们的尽是红彤彤的真诚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伯父用心写就的这些联语生辉的真诚文字,真的如我所愿,也一定“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了!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9-1-13 19:0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