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楼 纪 事 (散文)
2022-01-04抒情散文花城诗雨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05 编辑
○王子菡(一)去年十月,一个枫叶如丹的季节,我和一位老友结伴到省级自然保护区金洞林场秋游,那里生活着汉族和瑶族同胞,瑶乡风情是旅游的一大热点。我早就想找……
○王子菡(一)去年十月,一个枫叶如丹的季节,我和一位老友结伴到省级自然保护区金洞林场秋游,那里生活着汉族和瑶族同胞,瑶乡风情是旅游的一大热点。我早就想找……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05 编辑 <br /><br />○王子菡
(一)
去年十月,一个枫叶如丹的季节,我和一位老友结伴到省级自然保护区金洞林场秋游,那里生活着汉族和瑶族同胞,瑶乡风情是旅游的一大热点。我早就想找个机会走进大山,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生活。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凤凰瑶族自治乡。霏霏细雨扑面而来,我们在四顾迷茫时,巧遇一位采草药的瑶族老人,银髯拂胸,慈眉善目,活像武侠小说里的老神仙。于是,我们跟着老人,沿着铺上厚厚落叶的丛林小径,艰难地行进。
老人把我们领到一所小学校歇脚。说是学校,其实是一幢吊脚竹楼。好像知道我们要来似的,竹楼前站着一位穿瑶族服装的中年妇女,脸庞黑瘦,眼睛黑亮,笑吟吟的,眼角爬上鱼尾纹,只不见佩戴瑶族妇女的习见的银首饰。进屋坐下,中年妇女端过来两杯热山茶,又苦又涩,但我们正需要它来驱寒。
“老爹,你陪客人坐,我去做饭。”中年妇女一口的长沙话,说话的神情好像老人的女儿一般,我不禁一愣。
不久,便从隔壁的房里飘过来一阵红薯的香气,让你直流口水。
我推开竹楼纸糊的小窗,向外张望,只见沉沉的夜雾中时隐时现层层叠叠的竹林,细雨轻打着竹叶沙沙地响着,远处不时传来断续的犬吠,夹杂着“梆梆梆”的敲击声,使人顿觉淹没在一种原始神秘的氛围之中。
“她是谁?”我忍不住问。
“她是这里的老师,也是学校校长。姓李。”瑶家老人笑呵呵地说。
“不是本地人吧?”我好奇的追问。“她为什么到这里来,来了多长时间了?”
朋友向我挤眉弄眼,那意思是你查户口哪,小心让人家赶出去。其实不用朋友提醒,我说完就后悔了。
“说来话长,还是等到吃完饭,你问她自己吧。”老人顿了顿。“她是我们瑶家的恩人,我们欠她的太多了。”
我吃了一惊,只好闭嘴。
(二)
一筐喷香的焖红薯,两大碗荤素,红辣子炒熏肉,清水炖蘑菇。我们狼吞虎咽大饱口福。
中年妇女低头跟老人叽叽咕咕说了一阵土话,又转向我们用长沙话说:“,对不起了,咯就冇得么子招待。老爹,你老人家陪客人慢慢吃,唉,一碗包谷酒也拿不出。”说完满是歉意,掩上门飘然而去。
老人放下碗筷,抹了抹嘴角,说:“房间都收拾好了,我们今晚就在学校过夜。她到附近的寨子里搭铺。”
“这……不好意思。”我们连忙道谢。
瑶家老人从背后取出长烟管,把烟锅进旱烟袋里,压满烟丝,从火塘里拣了一根燃着的干柴,吹熄了火苗接在烟锅上,叭嗒了几口,吐出来一阵浓烈的烟气,呛得我俩直咳嗽。
过足了烟瘾,老人拉开话匣子,我和朋友连忙丢下碗筷,围着老人,凝神谛听。
老人年轻时是个好猎手,远近闻名,打了山货到外面去卖,换点生活用品之类,见过不少世面,也会说一些汉话,因此我们和他交谈,并不觉得很困难。
原来这位李校长,来自山外的湘江岸的省会城市,文化大革命时随父母上山下乡,劳动改造。那时她不过十五六岁。打成黑帮分子的父母,被瑶民保护起来,说是到深山老林开荒去了。但县里一帮红卫兵听着省里来了黑帮分子,硬是把这夫妻俩捉去批斗。一天夜里批斗回来,夫妻相拥布而泣,母亲支开女儿去找瑶家老爹,说是找治伤的草药。女儿和瑶家老爹连夜上山采药,回来时却见夫妻双双服毒自尽了,吃的是山里的五彩鲜艳的灸⒐健?
从此,瑶家老爹又多了一个女儿。不久这位初中毕业不久的“女儿”,成了瑶家第一所小学的唯一老师。附近村寨的娃娃都到这里上学,几十个学生坐在一个课室里,李老师得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上课。条件简陋啊,学校连个闹钟都买不起,工作辛苦不说,工资也少得可怜,还常常数月到不了位。
有一回刮大风,李老师正上课,忽听头顶竹棚发出嘎吱声,心想不好大棚要塌。她连忙把学生往外赶,自己走在最后边,呼啦啦一声巨响,她就压在大棚下。孩子们哭着去报信,等大人们七手八脚把她弄出来时,她的右臂骨折,昏死过去。瑶民们哭着抬着,把她送到县医院救治。
当时,瑶家父老都说李老师这一去不会回来了,孩子们不听劝,天天坐在村口,眼巴巴等他们的老师回来上课。她也曾动摇过,想就此回到省城去。可是一个月后她还是回到瑶寨,她离不开这里的孩子。
一幢崭新的竹楼小学校在静静地等候她。孩子们采了山花堆在校门口,乡亲 们朝天放鸟铳,大盘鞭炮震耳欲聋,像迎接凯旋的英雄,又像是庆祝一个重大的节日……李老师哭了,从此在这片竹林小学校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李老师跟当地一位瑶家青年结了婚 ,生了一个女儿,女儿眼下正在山外一所师范学校念书。李老师说等女儿毕业了,就让她到竹楼小学来“帮忙”,这哪里是帮忙,分明是要女儿来接她的班嘛。
“唉,瑶乡穷啊。”老人叹了一口气。“谁愿意把一生都耗在这穷乡旮旯里呢?我们瑶家亏欠李老师的情太多太多了。”
(三)
夜深了,山风掠过林梢呜呜的响,夜游动物不时怪叫着 ,更增添了夜的静谧。
我和朋友坐在李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里,在昏黄的豆油灯下,打量房子里朴素的陈设:一张竹床,两只竹箱,一个竹制书架堆满了书,一张旧木桌子摆在床前,居室小得连一把椅子都放不下,桌上一叠叠学生作业本,整整齐齐分年级搁在那。
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正中位置,悬挂一幅老旧的草书条幅,写的是郑板桥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落款是李植圃赠爱女亿芳。原来李老师叫李亿芳。从那苍劲飞扬的墨迹,足以看出李父的道德学问,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字幅旁边有一个镜框,里面嵌着一张证书,上面有一行烫金大字:“全国优秀班主任”。顿时,我觉得整个屋子都亮堂起来。
这是怎样一个女性呵,她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交给了瑶山,她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学生,其中也包括她的女儿,她像这瑶山上的一棵参天翠竹一样朴实无华,却又是那样坚韧挺拔。在她的身后,我仿佛看到雨后的瑶山,一支支竹笋破土而出,不久又是一片浓郁葱茏……
(四)
第二天一早,我们才起来,就见李老师正在竹楼前草坪上忙什么。我连忙去打招呼。
“您早。”
“今天是升旗的日子,我得把准备工作做好。”李老师说。
我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麻雀小学”也要升旗?
我可以参加你们的升旗仪式吗?
“欢迎,不过同学们的家远近不一,升旗仪式差不多得到九点多钟才开始。”
李老师从一个塑料袋里把一面鲜艳的国旗取出来,展开,铺在旗杆下的一个方桌上。说是旗杆,不过是一根20多米长的竹竿,直指雨过天晴,一碧如洗的蓝天。
“那太遗憾了,我们还得到瑶寨去采风。”我搓着手说。
“不要紧,你到那边瑶寨,往这边看,会看到国旗在飘扬。真的,四岭八乡都看得见。”李老师自豪地说。
……
吃过饭告别了李老师,我们跟着老神仙向瑶寨进发。
太阳升起来了,瑶山的早晨鸟语花香,空气含着甜味儿。快到瑶寨时,我忍不住回头一望——啊,真的!远处有一个鲜亮的红点,煞像一团火焰在向上跃动、跃动,在灿烂的阳光下,在苍茫的竹海上闪烁、闪烁……那就是竹楼小学的升起来的国旗啊!
“万绿丛中一点红。”我第一时间脑海里涌上这么一句诗来。
“咔嚓、咔嚓。”朋友用数码相机连续拍摄,凝固下来这永恒的风景。
(一)
去年十月,一个枫叶如丹的季节,我和一位老友结伴到省级自然保护区金洞林场秋游,那里生活着汉族和瑶族同胞,瑶乡风情是旅游的一大热点。我早就想找个机会走进大山,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生活。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凤凰瑶族自治乡。霏霏细雨扑面而来,我们在四顾迷茫时,巧遇一位采草药的瑶族老人,银髯拂胸,慈眉善目,活像武侠小说里的老神仙。于是,我们跟着老人,沿着铺上厚厚落叶的丛林小径,艰难地行进。
老人把我们领到一所小学校歇脚。说是学校,其实是一幢吊脚竹楼。好像知道我们要来似的,竹楼前站着一位穿瑶族服装的中年妇女,脸庞黑瘦,眼睛黑亮,笑吟吟的,眼角爬上鱼尾纹,只不见佩戴瑶族妇女的习见的银首饰。进屋坐下,中年妇女端过来两杯热山茶,又苦又涩,但我们正需要它来驱寒。
“老爹,你陪客人坐,我去做饭。”中年妇女一口的长沙话,说话的神情好像老人的女儿一般,我不禁一愣。
不久,便从隔壁的房里飘过来一阵红薯的香气,让你直流口水。
我推开竹楼纸糊的小窗,向外张望,只见沉沉的夜雾中时隐时现层层叠叠的竹林,细雨轻打着竹叶沙沙地响着,远处不时传来断续的犬吠,夹杂着“梆梆梆”的敲击声,使人顿觉淹没在一种原始神秘的氛围之中。
“她是谁?”我忍不住问。
“她是这里的老师,也是学校校长。姓李。”瑶家老人笑呵呵地说。
“不是本地人吧?”我好奇的追问。“她为什么到这里来,来了多长时间了?”
朋友向我挤眉弄眼,那意思是你查户口哪,小心让人家赶出去。其实不用朋友提醒,我说完就后悔了。
“说来话长,还是等到吃完饭,你问她自己吧。”老人顿了顿。“她是我们瑶家的恩人,我们欠她的太多了。”
我吃了一惊,只好闭嘴。
(二)
一筐喷香的焖红薯,两大碗荤素,红辣子炒熏肉,清水炖蘑菇。我们狼吞虎咽大饱口福。
中年妇女低头跟老人叽叽咕咕说了一阵土话,又转向我们用长沙话说:“,对不起了,咯就冇得么子招待。老爹,你老人家陪客人慢慢吃,唉,一碗包谷酒也拿不出。”说完满是歉意,掩上门飘然而去。
老人放下碗筷,抹了抹嘴角,说:“房间都收拾好了,我们今晚就在学校过夜。她到附近的寨子里搭铺。”
“这……不好意思。”我们连忙道谢。
瑶家老人从背后取出长烟管,把烟锅进旱烟袋里,压满烟丝,从火塘里拣了一根燃着的干柴,吹熄了火苗接在烟锅上,叭嗒了几口,吐出来一阵浓烈的烟气,呛得我俩直咳嗽。
过足了烟瘾,老人拉开话匣子,我和朋友连忙丢下碗筷,围着老人,凝神谛听。
老人年轻时是个好猎手,远近闻名,打了山货到外面去卖,换点生活用品之类,见过不少世面,也会说一些汉话,因此我们和他交谈,并不觉得很困难。
原来这位李校长,来自山外的湘江岸的省会城市,文化大革命时随父母上山下乡,劳动改造。那时她不过十五六岁。打成黑帮分子的父母,被瑶民保护起来,说是到深山老林开荒去了。但县里一帮红卫兵听着省里来了黑帮分子,硬是把这夫妻俩捉去批斗。一天夜里批斗回来,夫妻相拥布而泣,母亲支开女儿去找瑶家老爹,说是找治伤的草药。女儿和瑶家老爹连夜上山采药,回来时却见夫妻双双服毒自尽了,吃的是山里的五彩鲜艳的灸⒐健?
从此,瑶家老爹又多了一个女儿。不久这位初中毕业不久的“女儿”,成了瑶家第一所小学的唯一老师。附近村寨的娃娃都到这里上学,几十个学生坐在一个课室里,李老师得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上课。条件简陋啊,学校连个闹钟都买不起,工作辛苦不说,工资也少得可怜,还常常数月到不了位。
有一回刮大风,李老师正上课,忽听头顶竹棚发出嘎吱声,心想不好大棚要塌。她连忙把学生往外赶,自己走在最后边,呼啦啦一声巨响,她就压在大棚下。孩子们哭着去报信,等大人们七手八脚把她弄出来时,她的右臂骨折,昏死过去。瑶民们哭着抬着,把她送到县医院救治。
当时,瑶家父老都说李老师这一去不会回来了,孩子们不听劝,天天坐在村口,眼巴巴等他们的老师回来上课。她也曾动摇过,想就此回到省城去。可是一个月后她还是回到瑶寨,她离不开这里的孩子。
一幢崭新的竹楼小学校在静静地等候她。孩子们采了山花堆在校门口,乡亲 们朝天放鸟铳,大盘鞭炮震耳欲聋,像迎接凯旋的英雄,又像是庆祝一个重大的节日……李老师哭了,从此在这片竹林小学校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李老师跟当地一位瑶家青年结了婚 ,生了一个女儿,女儿眼下正在山外一所师范学校念书。李老师说等女儿毕业了,就让她到竹楼小学来“帮忙”,这哪里是帮忙,分明是要女儿来接她的班嘛。
“唉,瑶乡穷啊。”老人叹了一口气。“谁愿意把一生都耗在这穷乡旮旯里呢?我们瑶家亏欠李老师的情太多太多了。”
(三)
夜深了,山风掠过林梢呜呜的响,夜游动物不时怪叫着 ,更增添了夜的静谧。
我和朋友坐在李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里,在昏黄的豆油灯下,打量房子里朴素的陈设:一张竹床,两只竹箱,一个竹制书架堆满了书,一张旧木桌子摆在床前,居室小得连一把椅子都放不下,桌上一叠叠学生作业本,整整齐齐分年级搁在那。
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正中位置,悬挂一幅老旧的草书条幅,写的是郑板桥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落款是李植圃赠爱女亿芳。原来李老师叫李亿芳。从那苍劲飞扬的墨迹,足以看出李父的道德学问,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字幅旁边有一个镜框,里面嵌着一张证书,上面有一行烫金大字:“全国优秀班主任”。顿时,我觉得整个屋子都亮堂起来。
这是怎样一个女性呵,她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交给了瑶山,她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学生,其中也包括她的女儿,她像这瑶山上的一棵参天翠竹一样朴实无华,却又是那样坚韧挺拔。在她的身后,我仿佛看到雨后的瑶山,一支支竹笋破土而出,不久又是一片浓郁葱茏……
(四)
第二天一早,我们才起来,就见李老师正在竹楼前草坪上忙什么。我连忙去打招呼。
“您早。”
“今天是升旗的日子,我得把准备工作做好。”李老师说。
我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麻雀小学”也要升旗?
我可以参加你们的升旗仪式吗?
“欢迎,不过同学们的家远近不一,升旗仪式差不多得到九点多钟才开始。”
李老师从一个塑料袋里把一面鲜艳的国旗取出来,展开,铺在旗杆下的一个方桌上。说是旗杆,不过是一根20多米长的竹竿,直指雨过天晴,一碧如洗的蓝天。
“那太遗憾了,我们还得到瑶寨去采风。”我搓着手说。
“不要紧,你到那边瑶寨,往这边看,会看到国旗在飘扬。真的,四岭八乡都看得见。”李老师自豪地说。
……
吃过饭告别了李老师,我们跟着老神仙向瑶寨进发。
太阳升起来了,瑶山的早晨鸟语花香,空气含着甜味儿。快到瑶寨时,我忍不住回头一望——啊,真的!远处有一个鲜亮的红点,煞像一团火焰在向上跃动、跃动,在灿烂的阳光下,在苍茫的竹海上闪烁、闪烁……那就是竹楼小学的升起来的国旗啊!
“万绿丛中一点红。”我第一时间脑海里涌上这么一句诗来。
“咔嚓、咔嚓。”朋友用数码相机连续拍摄,凝固下来这永恒的风景。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