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深山的歌舞者

2022-01-04叙事散文张卫平

深山歌舞者 当夏日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为了拍摄一个民族舞蹈的电视节目,我们将要到大山深处的一个彝族寨子中去。天有几分阴晴不定,但仍没有阻挡住探询我们探寻的脚步。汽车离开国道进入群山中的泥土的便道。在一条哗哗流动的小河边,车不得不停了下来,……
深山歌舞者 当夏日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为了拍摄一个民族舞蹈的电视节目,我们将要到大山深处的一个彝族寨子中去。天有几分阴晴不定,但仍没有阻挡住探询我们探寻的脚步。汽车离开国道进入群山中的泥土的便道。在一条哗哗流动的小河边,车不得不停了下来,我们要沿河而上,在河水的鸣响和两岸的翠绿中深入道位于河中山腰上的小山村。 这里,是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哀牢山脉的北段,无尽的群山间曾演出过多少豪放的金戈铁马与婉约的缠绵情意。一千年前,一代英豪细奴逻就崛起于这样的崇山峻岭中,创造了气势磅礴的南诏王朝。如今,群山在夏的青翠中沉寂,生活在其中的彝族兄弟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如此沉寂甚至隐秘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独特的歌舞,在众多的节日和哀愁喜庆的日子里,群山的沉默也会被这个火的民族点燃的热情牵动和打破,彝家的歌舞,是深藏于群山而又终年盘旋于千里哀牢之上的。今天,面对我们的摄像镜头,一群彝家孩子面对群山,在阳光下即将开始表演从祖辈传下来的歌舞,日常的沉寂又一次要被他们打破。往山中走着的我们心中充满了异样的企盼。 终于,我们一行人离开河道,沿之字形的山道往上爬行。越过一片稻田和苞谷地,在一道沟坎的对面坡上,土墙青瓦的房子组成的一个小山村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个剃光了头发的小男孩儿在沟对面的山路上向我们招手。 领行的人说,到了。 我们走入村中,这里是巍宝乡的中和村,表演的孩子是中和小学的二十个一、三年级的学生。在我们步行将近两个小时到达深山中的中和村时,男孩子们已经剃光头,由县文化局的编导老师在为他们化装了。 中和村是一个仅有一百来户人家的小彝族山村,这里的彝族群众自称为腊罗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村中有一所简陋的小学校,校长兼老师就是一位叫陈学忠的中年彝族汉子。在这里,他陪伴着简陋的校舍教了三十年的书了。平时的课间和放学后,他带领孩子们吹起芦笙笛子,跳起千里彝山流传千年的打歌舞,加上环境的熏陶,造就了这帮让山外人惊讶的孩子、一群深山的歌舞者。 装扮完毕,孩子们由陈老师和县文化局的李艳芬老师带着,走向村旁更高处的打歌场。这个叫《山呢惹》的舞蹈,曾经由两位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山外的大理等地演出了好几次,并获得了称赞与许多的掌声。但今天,孩子们是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表演,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兴奋与自信。关于这个舞蹈的名字,我曾做过询问,陪同我们一道去的一位在县广播电视局工作的彝族小伙子说,舞蹈原来是叫《阿呢惹》的,意思是彝族话" 小娃娃" ,后来才改作了现在的名字。我听了,深觉可惜,想到这个汉化明显的名字对领会这个舞蹈的意境肯定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伤害。 表演开始,男孩子手捧葫芦笙,身穿红黑相间交错的短衣短裤,在阳光下的绿草地上象是一簇簇刚刚点燃的火苗,勃勃的生机洋溢而出;女孩子们嘴噙竖笛,象是一株株正在充足的雨水和阳光中往上窜高的青青树苗。笙音节奏明快,激越,笛声优美、清脆,伴和着与青山和季节融位一体的舞动,群山那难于被人感知道的恢弘与深情,在这些孩子们投入的表演中,又鲜活如初。极目四顾与细看孩子们额头上的颗颗晶莹的汗珠,我们相信一切仍然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孩子们甚至没有在表演,如此的节奏和旋律,本来就是他们的性格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是最自然的流露与表现…… 在蓝天白云下、在翠绿的山野间、在寂静的村庄旁,一群如火苗幼树般鲜活的精灵,让我们在心中随他们不能自己地舞动歌唱着,这是一种大山的性格,一种生命之舞,一种牵动着民族灵魂的舞蹈。一个民族所信奉千年、认同千年的跃动的情感,又被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激发、放大,并会由他们一直延续下来的。 我们是第一次观看他们的表演,但一开场的表演,便将我们的目光深深吸引住了。在群山宽大背景的衬托下,一种质朴、热烈、清新而又带几分神秘的感觉向我们迎面扑来,在孩子们的舞动的身体和阳光般透明的表情里,那种无法追忆与寻找的什么又被我们发现了。如此的感染,是只有这群山、这群山中的彝家孩子身上才能捕捉到的…… 孩子们在表演完后,走出我们的镜头,回到各自的家中。千里哀牢山的这个小小的山村,又要在我们即将离开的身后退回到无声的沉寂中。然而我知道,在大山的心中,永远有着跃动的节率和情绪,不深入这山中的生活,对这大山的民族平静的外表下的涌动的激情,是永远触摸不到的。 对于刚刚与我们告别的这群孩子来说,作为一个充满歌舞性格的民族的后代,他们的歌舞生涯,其实才刚刚开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