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书架简史
2022-01-04经典散文
[db:简介]
私人书架简史
1
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家厨房壁上嵌有一个两层的小木柜,后来厨房另换了一个房间,这个柜子门便一直是紧闭的。
我够不着它,不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有一天我按捺不住,搬了一个小板凳,站在上面打开了门。在我的仰望中,两排书整整齐齐地陈列在那里,我吃力地踮起脚,只能看到下面的那一层。
我费那么大劲,里面却没有新奇的小玩意或者零食,这让我很失望。那些书都是父亲的,写满我不认识的字,除了一本小红书,大部分都没有图片,我根本没兴趣。
直到上了小学二年级,家里在壁柜下面铺了一张床,我站在床上再次打开了那个书柜。我一本本抽出来看看,再放回去,最后终于找到三本还算满意的书,其中中册的书皮已经掉落,另两本还保留着墨绿色的封面,中间四个黑色大字:水浒全传。
之前我在邻居那里看过一本《水浒》的连环画,里面是李逵劫法场,这下翻见了熟悉的名字,不禁仔细打量。当时已经识得几个字,觉得内容还能勉强读懂一点,不像别的书。下册有很多排兵列阵战马奔腾的大场面,我从下册开始看。
倒吃甘蔗看到中册时已是冬天,我在藤椅里一边晒着正午的暖阳,一边读到王矮虎绑缚了宋江,正要剜了他心肝做醒酒汤。那是我第一次为文字紧张,因为小说人物当时已处于无可回旋的绝境,瞬间我觉得院子里凉飕飕的,端的是又惊又怕。结果,万没想到宋江仅凭自报家门便轻松化解了危机,这让我颇为不满,觉得自己的认真被浪费。
等到渐渐长大,《水浒传》我就基本只看上册,中册也会翻,但下册是几乎不看了。
2
八十年代中期,县城桃花潭商场那一带有个食堂,食堂边上有个副食品店,里面卖麻饼,香蕉酥和动物饼干,在它的玻璃罐前面,我无师自通地领略了“过屠门而大嚼”的快意。食堂的前面有一个卖生煎包的小摊,它在尘土飞扬的路边升起袅袅热气,炭火炕出来的大菜饺肉嘟嘟的又辣又香,是我童年不可多得的美食。
小摊边还有一个卖竹器的,竹器里有笸箩畚箕等等,还有各式书架。竹制书架有三层的,两层的。这样的书架我常常在电影里看到,它们通常还蒙一块青布,隐约露出里面的书籍,显得低调又简洁,自有一股清寒中的骄傲。
我并没有那么多书可以摆放,自知索要不得。但眼馋菜饺之余,我会在它跟前站着望望,想象自己若有这样一个书架,上面的书想看哪本看哪本,该多好。
读中学时,我得到了一对淡青色的铁质书立架。那是姐姐用过的,沉甸甸的,只能摆上一排书,但是看着也还像是爱学习的样子。
后来我又得到一个简易的木质书架,没刷油漆,露出了木质的纹理和疤节,结实又光滑,宽约一米,上下两层,可以放在桌子上。这个书架原先也是姐姐的,摆放过小瓷器、工艺品之类的东西。今天看来,其实它存放不了多少书,但当时我的书全摆上去也没能放满,我不愿意把学校课本放上去凑数,空出来的地方用来码放磁带。
这小小的书架是一方令我快乐的园地,我不喜欢的,一概谢绝入内。
3
上班后,书和磁带都渐渐多起来。磁带体积小,可以理进抽屉里,书却不行。
县城里没有现成的书架卖,竹制书架放不了多少书,又容易松散摇晃,用不长久。我琢磨着要给自己打一个书架。
我在乡间机关见过镶嵌着玻璃门的书柜,门上还安了精美的把手,按理说,书柜是最适合存放书籍的,防虫又防晒,但我嫌它贵,且华而不实存书量偏少;我也见过图书馆的书架,它们从上到下有七八个横档,没有背板,简朴实用,但缺点是容易积尘,特别下面几层,书籍很容易弄脏。
我决定自己设计书架,要兼具美德又避免不足。我设计的书架高两米,宽一米五,四档五层,每层间距25厘米,可排放普通厚度的书籍五六十本不等。书架底部前伸为双门小柜,柜不分格,以尽量利用空间。
回头想,这款书架其实在新华书店里常见,谈不上有何创新。但当时我不免自得,把设计图画好,立即请来一个做木匠的熟人,迫不及待让他尽快开工。他问我要不要刷油漆,我说不要,气味大,还费钱,刷点清漆保养足够了,我的书架能放书就行。
没多久,定制的书架送到了家里,和我设想的一模一样,连工带料不到150元吧。我把书一本本摆放在上面,左看右看,喜不自禁。书架临窗而立,我在边上摆了一个大沙发,下班回家后,泡一杯茶,坐在里面很久不起身,有时翻翻书,有时望着书架,冥想或发呆,有时眯了一觉醒来,书还捏在手里。
虚荣心最为满足的时刻,莫过于朋友们在书架前惊叹:哇,你家好多书呀。
4
过了几年,书渐渐又多起来,左一堆右一堆的。
我去找之前的木匠,他推荐他兄弟给我。我原样画了图纸,付了定金,约了交货时间,可这位老兄不知何故一直没开工。我找到他家,他解释一番,两人重新约定,可临了仍然违约。我气不过,黑了面皮。他又解释,然后磕磕绊绊拖了很长时间,书架到底没有做好。
我也没了继续做第二个书架的心气。
2003年,老屋翻新,家里请来木匠,我让他依照第一个书架量了尺寸,他便在我家做起来。那个木匠个子不高,黑脸,敦厚,他斧砍锯拉一五一十很快搞好,又给两个书架都刷上了淡绿色油漆,晾了些日子,挪进书房。
那些在电视和书本上看到的作家们,往往都有一个富足的书架,之前我只有一个,还不免单薄,如今两个并排放一起,满满当当好的多。虽然我不曾写出像样的东西,读书也多半止步于蜻蜓点水,可心里依然得意,不是作家,却着迷于作家的做派。
我开始精心整理书籍。我把新的,喜欢的,都摆出来,把旧的,不喜欢的,都放进下面的柜子里,一如卖水果的摊贩,要在显眼的地方摆最大最新鲜的。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重新整理一遍书架,一会按作者摆,一会按年代摆,一会按内容摆,一会按珍爱程度摆,颠来倒去,七上八下,汗流涔涔,不亦乐乎。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与丈夫赌书一节,历来令人称羡。她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能在“堆积书史”里分毫不差地指认书籍段落,这个功夫今生今世我望尘莫及,聊可自慰的是,书架上我经手整理的书籍,都可以立即找到,读过的书,也能大致记得内容。朋友来聊天,我偶尔也会炫技式地抽出书本,找到章节,以印证自己所言不虚。
但在读书中的会意之处,却每每无人可说。
5
2011年冬,我曾记下这样一段话:
“今天下雨,在家整理书籍。前些日子理过一次,理了一个书柜没理另一个,今天理另一个。几乎每次理书,都是草草收场,因为东摸摸西看看,兼带搞搞卫生擦擦拍拍什么的,有时还会停下来发发呆,想想一个人或一本书的去向,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要是临时有什么事情,那就只得一股脑的先收好,秩序混乱尤胜动手整理之前。
“书柜里有一百多本书是一个朋友存放在我这里的。他家住在青弋江边,每到汛期,屋子就被水漫得一塌糊涂。十多年前的雨中,他急急雇了一辆三轮车将书拖到我家,也没数字名目,黄昏里小坐了一会,又急急离去。之后他出远门打工,偶尔回来,在我这里喝点茶抽几根烟,说起辛苦和不平,走时再取走几本他自己的书。他从来没有要将书收回去的意思,我的书柜本来已经不够放,可还是将他的书一排排理好,自己没处放的书弄个长桌一摞摞靠墙码起来。有次我对他玩笑:你看,我的书都在露宿呢。他笑笑,说这些书真要想办法带走了。
“今天理到他的书的时候,发现有十几本书都在养蠹鱼。我的书从来没有生过虫,今天是第一次看见,蠹鱼比芝麻略大,微微的蠕动仿佛不动,他们将一些书都吃空了,只留压膜的外壳。我尽量挑好一点的留下,但有四五本还是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其中有朋友收集珍藏的一本《华盖集》,还有一本梁实秋的散文。朋友爱书,他的很多书都用旧挂历包的整整齐齐。
“过几天有空,还要再好好整理一遍,过了年,看看可能请个木匠朋友再帮忙打个书柜。”
说来也巧,2012年,姐姐家请木匠打家具,我让她捎带帮我再打一个书架。她拿去图纸,工匠打好后送来我家,我结算了工钱物料,大概200多。
这是我的第三个书架,用料少,手艺精,无可挑剔。
那几年,因为网络的普及和生活的变动,我很久都没有买书的热情和条件,藏书全部放上去以后,书架还留有少许空间。我也不着急填满,心态固然随缘,眼光却格外挑剔,只有真正遇到物美价廉的好书,才会果断下手。
即便如此,我的三个书架仍然连顶层上也堆满了书,甚至一度解甲归田的两层木质小书架也再度服役,但仍然不够用。
若诗意地认为书房的灵魂是书架,书架的灵魂是书,那么,满屋凌乱的书籍,便是一缕缕无处安放的灵魂。
这不是个事,我嘀咕着要再打一个书架安顿他们才好。
6
林语堂说自己的书架“西洋新书可与《野叟曝言》杂陈,孟德斯鸠可与福尔摩斯小说并列。”
这种散漫自有趣味,但我一般并不采用,除了晒书之后。
2016年7月的一天下午,日头充沛,我突然心血来潮去晒书。众所周知,正常情况下的晒书是要在阴凉一点的地方轻轻拍打擦拭,给书透透气,暴晒完全不可取,但我偷懒,只顾一摞摞搬出去晒,一趟接一趟,两三千本书在院子堆成一座小山。
就在刚刚搬完的时候,天色突变,乌云翻涌,看上去像是要下雨。我心里发慌,连忙往回搬,一摞一摞,什么都顾不上,搬回屋里的书往地上一丢就赶紧跑。如是忙到晚上六七点,高强度的搬运累得我手足瘫软精疲力尽,万幸没有下雨。但屋子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我从没有像那一刻那样憎恨自己的书。诗友高月明有满满一屋子书,说起晒书,他比我宽厚一点:“我是一本本用抹布擦干净后晒干再入架的。今年不想搞了。很伤蛋的一件事。”
当晚,我几乎是气急败坏地把书胡乱往书架上送,渡边淳一的隔壁是李银河,维特根斯坦的邻居是清史演义……
书架乱成了一锅粥。过了好几个礼拜,我都不想再碰那些书。
7
2018年,老屋再次翻新,我蠢蠢欲动,心心念念着要在墙上直接打书架,书格紧凑又高低错落,上到天花下到地板,密麻麻一面墙全是书。
那些存放在书柜里的书,层叠积压,找起来会很费劲,记不清位置还得多次搬进搬出,耽误工夫又累出一身汗。更有些书,因为不常翻,我已经彻底不记得来历,以为自己家里没有。如有一面一览无遗的书墙,任何书都能轻易取阅,实在是再好也没有。
可工人不赞同,他担心墙体吃不住重量。
我又动念要把几个书架都处理掉,另置一组新书架。这三个书架,有一个柜门已经合不大拢,有一个柜角曾被虫蛀,第三个书架的绿漆颜色也和前两个略有深浅的不同,苛求起来,这都是美中不足。
但我想了半天,终究没舍得,我宽慰自己:书是用来看的,书架就是个放书的地方,它并非炫耀的资本,不必喧宾夺主过于郑重。对于外人,你的书意味着你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和局限,而对于你自己,你喜欢的书在你的书架上,这比什么都强。
2020/4/22夜
1
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家厨房壁上嵌有一个两层的小木柜,后来厨房另换了一个房间,这个柜子门便一直是紧闭的。
我够不着它,不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有一天我按捺不住,搬了一个小板凳,站在上面打开了门。在我的仰望中,两排书整整齐齐地陈列在那里,我吃力地踮起脚,只能看到下面的那一层。
我费那么大劲,里面却没有新奇的小玩意或者零食,这让我很失望。那些书都是父亲的,写满我不认识的字,除了一本小红书,大部分都没有图片,我根本没兴趣。
直到上了小学二年级,家里在壁柜下面铺了一张床,我站在床上再次打开了那个书柜。我一本本抽出来看看,再放回去,最后终于找到三本还算满意的书,其中中册的书皮已经掉落,另两本还保留着墨绿色的封面,中间四个黑色大字:水浒全传。
之前我在邻居那里看过一本《水浒》的连环画,里面是李逵劫法场,这下翻见了熟悉的名字,不禁仔细打量。当时已经识得几个字,觉得内容还能勉强读懂一点,不像别的书。下册有很多排兵列阵战马奔腾的大场面,我从下册开始看。
倒吃甘蔗看到中册时已是冬天,我在藤椅里一边晒着正午的暖阳,一边读到王矮虎绑缚了宋江,正要剜了他心肝做醒酒汤。那是我第一次为文字紧张,因为小说人物当时已处于无可回旋的绝境,瞬间我觉得院子里凉飕飕的,端的是又惊又怕。结果,万没想到宋江仅凭自报家门便轻松化解了危机,这让我颇为不满,觉得自己的认真被浪费。
等到渐渐长大,《水浒传》我就基本只看上册,中册也会翻,但下册是几乎不看了。
2
八十年代中期,县城桃花潭商场那一带有个食堂,食堂边上有个副食品店,里面卖麻饼,香蕉酥和动物饼干,在它的玻璃罐前面,我无师自通地领略了“过屠门而大嚼”的快意。食堂的前面有一个卖生煎包的小摊,它在尘土飞扬的路边升起袅袅热气,炭火炕出来的大菜饺肉嘟嘟的又辣又香,是我童年不可多得的美食。
小摊边还有一个卖竹器的,竹器里有笸箩畚箕等等,还有各式书架。竹制书架有三层的,两层的。这样的书架我常常在电影里看到,它们通常还蒙一块青布,隐约露出里面的书籍,显得低调又简洁,自有一股清寒中的骄傲。
我并没有那么多书可以摆放,自知索要不得。但眼馋菜饺之余,我会在它跟前站着望望,想象自己若有这样一个书架,上面的书想看哪本看哪本,该多好。
读中学时,我得到了一对淡青色的铁质书立架。那是姐姐用过的,沉甸甸的,只能摆上一排书,但是看着也还像是爱学习的样子。
后来我又得到一个简易的木质书架,没刷油漆,露出了木质的纹理和疤节,结实又光滑,宽约一米,上下两层,可以放在桌子上。这个书架原先也是姐姐的,摆放过小瓷器、工艺品之类的东西。今天看来,其实它存放不了多少书,但当时我的书全摆上去也没能放满,我不愿意把学校课本放上去凑数,空出来的地方用来码放磁带。
这小小的书架是一方令我快乐的园地,我不喜欢的,一概谢绝入内。
3
上班后,书和磁带都渐渐多起来。磁带体积小,可以理进抽屉里,书却不行。
县城里没有现成的书架卖,竹制书架放不了多少书,又容易松散摇晃,用不长久。我琢磨着要给自己打一个书架。
我在乡间机关见过镶嵌着玻璃门的书柜,门上还安了精美的把手,按理说,书柜是最适合存放书籍的,防虫又防晒,但我嫌它贵,且华而不实存书量偏少;我也见过图书馆的书架,它们从上到下有七八个横档,没有背板,简朴实用,但缺点是容易积尘,特别下面几层,书籍很容易弄脏。
我决定自己设计书架,要兼具美德又避免不足。我设计的书架高两米,宽一米五,四档五层,每层间距25厘米,可排放普通厚度的书籍五六十本不等。书架底部前伸为双门小柜,柜不分格,以尽量利用空间。
回头想,这款书架其实在新华书店里常见,谈不上有何创新。但当时我不免自得,把设计图画好,立即请来一个做木匠的熟人,迫不及待让他尽快开工。他问我要不要刷油漆,我说不要,气味大,还费钱,刷点清漆保养足够了,我的书架能放书就行。
没多久,定制的书架送到了家里,和我设想的一模一样,连工带料不到150元吧。我把书一本本摆放在上面,左看右看,喜不自禁。书架临窗而立,我在边上摆了一个大沙发,下班回家后,泡一杯茶,坐在里面很久不起身,有时翻翻书,有时望着书架,冥想或发呆,有时眯了一觉醒来,书还捏在手里。
虚荣心最为满足的时刻,莫过于朋友们在书架前惊叹:哇,你家好多书呀。
4
过了几年,书渐渐又多起来,左一堆右一堆的。
我去找之前的木匠,他推荐他兄弟给我。我原样画了图纸,付了定金,约了交货时间,可这位老兄不知何故一直没开工。我找到他家,他解释一番,两人重新约定,可临了仍然违约。我气不过,黑了面皮。他又解释,然后磕磕绊绊拖了很长时间,书架到底没有做好。
我也没了继续做第二个书架的心气。
2003年,老屋翻新,家里请来木匠,我让他依照第一个书架量了尺寸,他便在我家做起来。那个木匠个子不高,黑脸,敦厚,他斧砍锯拉一五一十很快搞好,又给两个书架都刷上了淡绿色油漆,晾了些日子,挪进书房。
那些在电视和书本上看到的作家们,往往都有一个富足的书架,之前我只有一个,还不免单薄,如今两个并排放一起,满满当当好的多。虽然我不曾写出像样的东西,读书也多半止步于蜻蜓点水,可心里依然得意,不是作家,却着迷于作家的做派。
我开始精心整理书籍。我把新的,喜欢的,都摆出来,把旧的,不喜欢的,都放进下面的柜子里,一如卖水果的摊贩,要在显眼的地方摆最大最新鲜的。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重新整理一遍书架,一会按作者摆,一会按年代摆,一会按内容摆,一会按珍爱程度摆,颠来倒去,七上八下,汗流涔涔,不亦乐乎。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与丈夫赌书一节,历来令人称羡。她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能在“堆积书史”里分毫不差地指认书籍段落,这个功夫今生今世我望尘莫及,聊可自慰的是,书架上我经手整理的书籍,都可以立即找到,读过的书,也能大致记得内容。朋友来聊天,我偶尔也会炫技式地抽出书本,找到章节,以印证自己所言不虚。
但在读书中的会意之处,却每每无人可说。
5
2011年冬,我曾记下这样一段话:
“今天下雨,在家整理书籍。前些日子理过一次,理了一个书柜没理另一个,今天理另一个。几乎每次理书,都是草草收场,因为东摸摸西看看,兼带搞搞卫生擦擦拍拍什么的,有时还会停下来发发呆,想想一个人或一本书的去向,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要是临时有什么事情,那就只得一股脑的先收好,秩序混乱尤胜动手整理之前。
“书柜里有一百多本书是一个朋友存放在我这里的。他家住在青弋江边,每到汛期,屋子就被水漫得一塌糊涂。十多年前的雨中,他急急雇了一辆三轮车将书拖到我家,也没数字名目,黄昏里小坐了一会,又急急离去。之后他出远门打工,偶尔回来,在我这里喝点茶抽几根烟,说起辛苦和不平,走时再取走几本他自己的书。他从来没有要将书收回去的意思,我的书柜本来已经不够放,可还是将他的书一排排理好,自己没处放的书弄个长桌一摞摞靠墙码起来。有次我对他玩笑:你看,我的书都在露宿呢。他笑笑,说这些书真要想办法带走了。
“今天理到他的书的时候,发现有十几本书都在养蠹鱼。我的书从来没有生过虫,今天是第一次看见,蠹鱼比芝麻略大,微微的蠕动仿佛不动,他们将一些书都吃空了,只留压膜的外壳。我尽量挑好一点的留下,但有四五本还是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其中有朋友收集珍藏的一本《华盖集》,还有一本梁实秋的散文。朋友爱书,他的很多书都用旧挂历包的整整齐齐。
“过几天有空,还要再好好整理一遍,过了年,看看可能请个木匠朋友再帮忙打个书柜。”
说来也巧,2012年,姐姐家请木匠打家具,我让她捎带帮我再打一个书架。她拿去图纸,工匠打好后送来我家,我结算了工钱物料,大概200多。
这是我的第三个书架,用料少,手艺精,无可挑剔。
那几年,因为网络的普及和生活的变动,我很久都没有买书的热情和条件,藏书全部放上去以后,书架还留有少许空间。我也不着急填满,心态固然随缘,眼光却格外挑剔,只有真正遇到物美价廉的好书,才会果断下手。
即便如此,我的三个书架仍然连顶层上也堆满了书,甚至一度解甲归田的两层木质小书架也再度服役,但仍然不够用。
若诗意地认为书房的灵魂是书架,书架的灵魂是书,那么,满屋凌乱的书籍,便是一缕缕无处安放的灵魂。
这不是个事,我嘀咕着要再打一个书架安顿他们才好。
6
林语堂说自己的书架“西洋新书可与《野叟曝言》杂陈,孟德斯鸠可与福尔摩斯小说并列。”
这种散漫自有趣味,但我一般并不采用,除了晒书之后。
2016年7月的一天下午,日头充沛,我突然心血来潮去晒书。众所周知,正常情况下的晒书是要在阴凉一点的地方轻轻拍打擦拭,给书透透气,暴晒完全不可取,但我偷懒,只顾一摞摞搬出去晒,一趟接一趟,两三千本书在院子堆成一座小山。
就在刚刚搬完的时候,天色突变,乌云翻涌,看上去像是要下雨。我心里发慌,连忙往回搬,一摞一摞,什么都顾不上,搬回屋里的书往地上一丢就赶紧跑。如是忙到晚上六七点,高强度的搬运累得我手足瘫软精疲力尽,万幸没有下雨。但屋子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我从没有像那一刻那样憎恨自己的书。诗友高月明有满满一屋子书,说起晒书,他比我宽厚一点:“我是一本本用抹布擦干净后晒干再入架的。今年不想搞了。很伤蛋的一件事。”
当晚,我几乎是气急败坏地把书胡乱往书架上送,渡边淳一的隔壁是李银河,维特根斯坦的邻居是清史演义……
书架乱成了一锅粥。过了好几个礼拜,我都不想再碰那些书。
7
2018年,老屋再次翻新,我蠢蠢欲动,心心念念着要在墙上直接打书架,书格紧凑又高低错落,上到天花下到地板,密麻麻一面墙全是书。
那些存放在书柜里的书,层叠积压,找起来会很费劲,记不清位置还得多次搬进搬出,耽误工夫又累出一身汗。更有些书,因为不常翻,我已经彻底不记得来历,以为自己家里没有。如有一面一览无遗的书墙,任何书都能轻易取阅,实在是再好也没有。
可工人不赞同,他担心墙体吃不住重量。
我又动念要把几个书架都处理掉,另置一组新书架。这三个书架,有一个柜门已经合不大拢,有一个柜角曾被虫蛀,第三个书架的绿漆颜色也和前两个略有深浅的不同,苛求起来,这都是美中不足。
但我想了半天,终究没舍得,我宽慰自己:书是用来看的,书架就是个放书的地方,它并非炫耀的资本,不必喧宾夺主过于郑重。对于外人,你的书意味着你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和局限,而对于你自己,你喜欢的书在你的书架上,这比什么都强。
2020/4/22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