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清明情结

2022-01-05叙事散文匡建华
清明情结
文/匡建华每到清明节的那个月,父母就会提醒我们要为祖先扫墓。在土家山寨为先祖扫墓都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真正到在清明节那一天却去的人很少。日前我问母亲为什么,母亲告诉我,清明节那天一清早先辈们就会早早起来看那清明吊呢,如果没有他们会……

清明情结 文/匡建华 每到清明节的那个月,父母就会提醒我们要为祖先扫墓。在土家山寨为先祖扫墓都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真正到在清明节那一天却去的人很少。日前我问母亲为什么,母亲告诉我,清明节那天一清早先辈们就会早早起来看那清明吊呢,如果没有他们会多伤心。 近几年来,每到清明节前我就要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到家乡的地界就感到十分兴奋,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家乡好像是在不知不觉中在变化着,昔日坑坑洼洼的乡间泥巴石板小道变成了水泥公路,并延伸至各村各户;曾经的土屋变成一幢接一幢的小洋房,坐落在公路两旁以及田间地头,有的样式似乎比城里更漂亮。我的那老屋也不见了,幸亏前几年我在老屋前留下了许多照片。走过曾经的小溪,水又变得清澈见底,溪边没有了前几年到处可见的垃圾。老同学个个也由青丝变华发,只不过是由“穷人”都成了 “地主”。 一路上,不时有熟人打招呼,有叫得上名号,也有似曾相识却叫不上名。真是天在变,地在变,只有乡音、乡情没变! 清明节,不论年龄大小,那些从家乡走出去的老乡,人老了就更加怀念故乡,不惜千里迢迢回家乡扫墓祭祖。有的还在家乡将老屋进行了维修,回家养老;有的是发财了,回家建幢新房子,叫落叶归根,休闲时种点小菜,喂几只小鸡,养一条护家犬,过城里人憧憬的山水田园生活,不亦乐乎!

家乡,春天有着朴实的美,博爱而不吝啬,那高高的香樟树、木梓树,盛满了童话般的记忆。小时听长辈说,我老房子那地方好,地下有一条金马子呢。我曾问婆婆,是真的么?婆婆告诉我,当年有几名地质队的技术员住在家里,为了让爷爷高兴说的一句笑话,可乡亲们就信以为真了。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老乡们还是认为是那金马子给我带来的福气。 老房子留下的记忆有婆婆爷爷的欢快的笑容,就像春天的鲜花盛开一样,好客、包容,诚实而不做作,充满春天盛装。那时家里虽然很穷,但有客人来,婆婆总是能用普通的食材,做出一桌能让客人口水直流的美味。一年难得一次杀猪,每次都要请亲朋好友聚会。婆婆爷爷还会讲很多精彩的故事,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孝敬老人的话题。一幅幅儿时的记忆,像春天的阳光,明媚我的心灵,一串串记忆,让我在困苦中领悟生活,享受生活的绿色,感知春天的温暖。 春光融融,柔和的绿色,仿佛又听到婆婆在菜园中呼喊我的小名。如今依然记得每逢清明节,父母带着我们在先辈的坟前点燃一对红烛,一捆仙香,还有冥币。此时,我心中就飘起了细雨,风轻轻吹拂,烟似飘渺的魂,红烛如垂泪的人。炮竹声声震响,丝丝缕缕如雾如烟,拂动念祖情愫。记忆中的婆婆爷爷,永远是一抹青绿,一缕散不去的慈祥。地上,长着的野菜,还有一杆杆竹笋……那时候,婆婆总是能用它们打开我们的味蕾。


去年的清明节上山扫墓,几乎看不到路了。山野里的青蛙声,林间的画眉,竞相赛比美妙的歌喉,久久回荡于山谷,伴随春天在生长、发芽,渲染我无尽的思念。我的先祖,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阵清风吹过,没有留下一点滴儿痕迹,如同这家乡的一泓清水,云雾之中的山间小溪,他们没有波澜壮阔,一针一线织就了故乡的山水。

清明,是诗人笔下永恒的意境之一。它不仅是节气,也是节日,更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个“结”,一个悲欢离合浸染的乡思情结。 清明,是乡愁的载体。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虚实结合中白描的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境界层出,情调哀婉,既有伤妻之情,又有自伤之情,更有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清明,是哀思的主题。明初高启,诗歌奔放豪迈,他的一首《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凄凉的字词间呈现出的是一种无法消释的乡愁,让人流泪。 每一堆黄土下有一个故事,一代又一代讲着,有感恩、有孝道,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每逢清明,到亲人的墓碑前扫墓、祭奠,并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追寻春天的希望,表达对生命敬重,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根,懂得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儿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