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姜夔:鄱阳湖上一扁舟

2022-01-05抒情散文明然
在云天深处的鄱阳湖上,有一座美丽的湖城,她的名字叫做鄱阳。鄱阳,自古称番(po)邑、番县,也叫饶州,坐落在鄱阳湖的东岸,她既是一座人文历史蕴涵深厚的水上古城,也是我国南宋时期的婉约派词宗——姜夔,姜白石道人的故乡。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

  在云天深处的鄱阳湖上,有一座美丽的湖城,她的名字叫做鄱阳。鄱阳,自古称番(po)邑、番县,也叫饶州,坐落在鄱阳湖的东岸,她既是一座人文历史蕴涵深厚的水上古城,也是我国南宋时期的婉约派词宗——姜夔,姜白石道人的故乡。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生于公元的1154年,殁于公元的1221年,是我国南宋时期著明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金石家。在姜夔的一生当中,他少年时便深陷在孤独的贫困境地之中,犹如鄱阳湖上一叶飘零的孤舟,在生活的风雨里死死地挣扎,在人生的海洋中孤独地飘零。 姜夔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叫姜噩,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先后任职新喻县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新余县丞,后任汉阳县令,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所属三镇的汉阳县知县,却不幸病故在汉阳知县的任所。  姜夔从小就跟随父亲在一起生活。姜噩死的时候,姜夔才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从此,便只好依靠姐姐一家,在汉川县的山阳村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直到成年之后才离开。因为姜夔的祖籍是鄱阳,因此,姜夔曾经在宋淳熙元年至淳熙十年间,也就是公元的1174年至公元的1183年其间,先后四次回原籍鄱阳参加朝廷的开科考试,但是,姜夔在每一次的考试中都是名落孙山,无缘上榜,故此,姜夔他终生都未能跻身和步入仕途之中。姜夔也就是在鄱阳,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四次科举考试之后,他便如鄱阳湖上飘零的一叶扁舟,出没在江湖之上的风波浪里,漂泊无依,萍踪不定,再也没有回到过生养他的故乡。  姜夔面对人生命运的无情及严酷打击,他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像一叶鄱阳湖上的孤独扁舟,辗转流落于风云变幻莫测的江湖之上,羁旅浪迹于山川湖海之间,依靠自己在街头上的卖艺和卖字画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翻开清代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可以读到有关姜夔生平的这么一段记述:“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饶州番阳人。早孤露,气貌若不胜衣服。家贫无立锥,然好客,未尝一日倦。少时即奔走四方,一时如辛弃疾、杨万里、楼钥、王炎、周文璞,皆爱其才,为之延誉。既而客游湘江,以诗谒千岩萧氏,萧以为能,因以其兄之子妻之。  初夔率意为长短句,既成,按以律吕,无不协者,於是喜音律,善吹箫,多自制曲。庆元三年,时议以享国久长,而礼乐之事,式遵旧章,未尝有所改作,因诏天下,求知音之士,搜讲古制,以补遗轶。於是夔进大乐议於朝,欲以正庙乐。  其略曰:绍兴大乐,多用大晟所造,有编钟、鎛钟、景钟,有特磬、玉磬、编磬,三钟三磬,未必相应。填有大小,箫篪邃有长短,笙竽之簧有厚薄,未必能合度。琴瑟弦有缓急燥湿,轸有旋复,柱有进退,未必能合调。总众音而言之,金欲应石,石欲应丝,丝欲应竹,竹欲应匏,匏欲应土,而四金之音,又欲应黄钟,不知其果应否。乐曲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义,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黄钟奏而声或林钟,林钟奏而声或太族,七音之协四声,各有自然之理。今以平入配重浊,以上去配轻清,奏之不谐协。 夔之言乐,大致以权衡度数先正为主,其议详乐志中。又尝作琴瑟考古图一卷,及圣宋铙歌鼓吹曲十四首,曰上帝命、曰河之表、曰淮海浊、曰沅之上、曰皇威畅、曰蜀山笛、曰时雨霈、曰望钟山、曰大哉仁、曰讴歌归、曰伐功继、曰帝临墉、曰维四叶、曰炎精复。上尚书省作表曰:〔臣闻铙歌者,汉乐也,殿前谓之鼓吹,军中谓之骑吹,其曲有朱鹭等二十二篇。  由汉逮唐,承用不替,虽名数不同,而乐纪罔坠,各以咏歌祖宗功业。唐亡,铙部有柳宗元作十二篇,亦弃弗录。神宗受命,帝绩皇烈,光耀震动,而逸曲未举。乃政和七年,臣工以请上诏制用,中更否扰,馨文罔传。中兴文儒,荐有拟述,不丽於乐,厥谊不昭。臣今制曲辞十四首,昧死以献。  臣粤稽前代铙歌,咸叙威武,衄人之军,屠人之国,以得土强,乃矜厥能。惟我太祖太宗真仁高宗,或取或守,罔匪仁术,讨者弗戮,执者弗刘,仁融义安,历数弥永。故臣斯文特倡盛德,其辞舒和,与前作异。臣又惟宋因唐度,古曲坠逸,鼓吹所录,惟存三篇,谱文乖谬。因事制辞,曰导引曲、十二时,六州歌头,皆用羽调,音节悲促。而登封岱宗、郊祀天地、见庙耕籍、帝后册宝、发引升祔、五礼殊情、乐不异曲,义理未究。乞诏有司取臣之诗,协其清浊,被之箫管,俾声畅辞达,感臧人心,永念宋德,无有纪极,海内称幸。 书奏,诏付奉常有司收掌,令太常寺与议。当世嫉其能,不获尽其所议,仅免解而已。同时惟待制朱熹尝叹夔,以为深於礼乐。夔既不遇,益自放於诗酒,其友窃哀怜之,欲输赀为之拜爵,辄谢不许。顺阳范成大之请老也,夔诣之,范有青衣曰小红,色艺双绝。  一日,范授简,徵新声,夔制〈暗香〉、〈疏影〉两曲以进,范使二妓肄习之,音节清婉。迨夔归吴兴,范似小红赠焉。其夕大雪,过垂虹亭,因赋诗使小红歌,而自吹洞箫以和之,闻者莫不凄绝。夔生平学,尤邃於长短句,说者以为南宋词家大宗。其於自制诸曲,皆注节拍於旁,殆似西域旁行之字,然终以无所遇而卒。所著白石诗词集及绛帖平、续书谱、禊帖偏旁考行於世。 其后宋人学词者,如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之徒,皆以夔为宗。”  细细地研读以上的文字,便让我们对姜夔的一生有了一个笼统的基本认识。因此,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纵观姜夔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这样几个阶段。  首先,是姜夔随父在新余县丞及汉阳县令任所的那一段时期。根据夏承焘学生的《姜白石系年》及《行实考》记载,约定姜夔的生卒年为公元1155至1221年。姜夔的父亲姜噩在宋绍兴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的1151年高中了进士,初任新余县丞,绍兴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的1158年,改任汉阳县令,绍兴三十一年,亦即是公元的1161年秋天,姜夔便与母亲、姐姐一起来到了父亲在汉阳的任所一起生活,不二年,其姊便嫁到了汉川山阳村。又几年过去,先是他的母亲亡故,后来他的父亲又病丧在汉阳县令的任上,从此,孤苦无依的姜夔,就只好投靠在汉川山阳村她姐姐的家中,跟随姐姐一家人生活。  姜夔在汉川山阳村的那一时期里,他的生活虽然是过得比较安定,但却是十分地清贫和艰苦的。这有他的《昔游诗·其六》可以作证:“天寒白马渡,落日山阳村。是时无霜雪,万时砚奔奔。外旃吹已爱,内纩冰不温。吹马马欲倒,吹笠任飞翻。不见行路人,但见草木蕃。忽看野烧起,大焰烧乾坤。声如震雷震,势若江湖吞。虎豹走散乱,麋鹿不足言,夜投野店宿,无壁亦无门。此行值三厄,幸得躯命存。明发见老姊,斗酒为招魂。”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姜夔在山阳那一段时期里的生活见证。  姜夔成年后,便告别了姐姐一家,离开了山阳村,独自在外游历。他二十一岁过维扬时,眼见得扬州这座曾经在宋建炎二年遭劫于“靖康之难”后,又于绍兴三十一年二度被金人所占领并惨遭洗劫的古城的一脸沧桑,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其一生中最负盛名的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首《扬州慢》中,既充分体现了姜夔忧愤爱国的“怆然”情怀,亦抒发了他内心深重沉郁的黍离之悲。这既是他早年鲜明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他借以抒发国恨深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其次,就是姜夔自淳熙三年至淳熙十四年间,亦即是公元的1176年至公元的1186年间,他浪迹淮南及合肥那一时期里的情事。  自扬州后十年,姜夔的行踪一直不曾有详细的诗文记载。其实,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姜夔一心一意追求功名,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像父亲一样,凭着自己一身的才华跻身于仕途之中。因此,姜夔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他曾经四次回到原籍鄱阳去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在每一次考试过后,都是名落孙山,无缘于仕途。最后,他甚是悲观,便丢掉了所有的幻想,一心作词填曲,练习书法,钻研金石,自得其乐。自公元的1186年之后,姜夔再也没有回过他的老家鄱阳了。  南宋绍熙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191年夏天,姜夔曾经在金陵遇到了一位姿容艳丽而且善弹琵琶的乐工,两人情投意合,爱慕有加,遂互为知音,颇为情爱。但后来不知为了什么,彼此间又因故分离,并未能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对感情极为执着的人,姜夔终生都难以忘怀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姜夔为了表达对琵琶女的一往情深,先后写了近二十首词来怀念她,其词多感人至深,词中富含梅柳意象。 其中的《醉吟商小品》 是这样写的:“又正是春归,细柳暗黄千缕。暮鸦啼处。 梦逐金鞍去。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 我们不难从词的结尾“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 一句中读得出来,姜夔与琵琶女之间的爱恋情意是多么地深厚啊!  夏承焘在《合肥情事》一书中指出,合肥的街巷阡陌之中多种植柳树,因而,姜夔词中怀人诸句皆以柳来托兴。另外,姜夔与情人最后之别在梅花盛开的时后,故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也多与合肥的物事有关。例如,在《江梅引》中:“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此外,姜夔的恋词也大多是抒发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的,其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情节,只表现出离别后的苦恋与深沉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其内心炽热的情感,从而给人间的爱恋赋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其三,姜夔在淳熙十三年,亦即是公元1185年,他在长沙结识了与其父亲姜噩同科的进士萧德藻。 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福建省闽清县人。绍兴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的1151年高中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他因爱当地的山水之美,遂举家迁往乌程,住在乌程县的中屏山下,因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为“千岩老人”。  姜夔就是萧的侄女婿。因为姜夔的父亲姜噩,与德藻是同科进士,曾知汉阳县,所以姜夔就以故人子的身份去拜见萧翁,萧德藻十分器重姜夔的文才,他曾经不无感慨地对人道:“学诗数十年,方始得一友。”在此浓烈的情怀之下,肖德藻自作主张,将其兄的女儿许配给了姜夔,并介绍姜夔去见了杨万里。杨万里在读了姜夔的诗以后,大加称赞,后并赠诗给姜夔,诗是这样写的:“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可怜公等俱痴绝,不见词人到老穷。谢遣管城侬已晚,酒泉端欲乞移封。” 我们可以从诗中“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的句子读得出来,杨万里对姜夔的赏识是空前的。因此,在姜夔的内心里来说,对萧德藻是怀有知遇之感的,所以,姜夔后来填写的几首纪念萧德藻的词作,譬如在《一萼红》、《惜红衣》等作品中,姜夔都抒发了浓郁的相知相遇之感。姜夔更在其名作《扬州慢》一词之后特别注释曰:“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感焉”。足见其对内心萧德藻的敬重与仰慕。  杨万里在《淳熙荐士录》里,将萧德藻列为第13人,并称赞萧德藻“文学甚古,气节甚高,其志常欲有为,其进未尝苟合,老而不遇,士者屈之。”并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统称为“四诗翁”或是“四诗将”。  再后来,姜夔返回汉川的山阳村,再次寄居在姐姐的家中,于是,姜夔的一系列怀念合肥的诗词便始见于此。是年冬天,姜夔应萧德藻之约同往湖州,姜夔遂作《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诗十首以记。从此以后,便再也未曾复返过沔鄂之地了。  最后,就是姜夔往来于苏州与杭州之间的那一段时期了。在淳熙十四年至绍熙三年间,也就是公元的1187年至公元的1192年期间,姜夔在这一时期里因为萧德藻而结识了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与范成大。 公元的1187年,姜夔与萧德藻一同来到了湖州,萧德藻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其兄的女儿嫁给了姜夔。定居在苕溪之上,和弁山的白石洞天为邻,后来永嘉潘柽就为姜夔取字为白石道人。再后来,萧德藻在一次携同姜夔游历杭州的时候,就把姜夔介绍给了杨万里,杨万里称赞姜夔说:“文无不工,甚似陆龟蒙”。陆龟蒙是姜夔一生倾慕的诗人,陆不赴朝廷征召,曾隐居于松江。姜夔的《点绛唇·丁冬未,过吴淞作》即景抒情写出了他对陆龟蒙的深深怀念,并寄寓了自己内心对身世的感慨。词的开头以燕、雁自喻,形容自己那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活,不过,姜夔也同时借词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淡泊无欲、任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后来,姜夔阔别杨万里,从湖州远道而来造访了范成大。范成大盛情款待了这个漂泊无依、寄人篱下的人间奇才。范成大久居石湖,平时只能自娱自乐,孤芳自赏,身边难觅能与他进行精神对话的知己。这一次,姜夔顶风踏雪,冒着严寒而来石湖探望于他,范成大岂能不在欣喜之下而高兴至极?因此,范成大便与姜夔一起煮酒赏梅、挥豪泼墨、填词制曲、吟词吹箫,惺惺相惜,好不快活。  范成大住宅的南面,隔河有一花园名范村。园内梅花开放,白雪飘落,竹院幽静。范成大便带姜夔在到范村赏梅。范成大是品梅的行家,他在范村内搜集了梅花品种十余种,并于1186年写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有关梅花的专著《梅谱》。范成大一路上导引姜夔游览范村的梅花,边走边讲,全神贯注,姜夔则看着站在梅花旁的范成大,突然觉得这一切是那么地和谐与美好……  姜夔不由得诗兴大发,当即咏赠范成大以咏梅词《暗香》和《疏影》新阙两首,其中《暗香》是这样写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疏影》是这样做的:“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亿、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当范成大听到“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的赠语时,他便像是遇到了高山流水似的知音一般,喜不自胜,情不自禁,当即将身边的歌妓小红赠与姜夔。是晚,在大雪纷飞之中,姜夔与小红通过垂虹桥时,姜夔又当即赋诗《过垂虹》一首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一时之间,在词界传为美谈。一个月之后,姜夔还是与范成大作别,离开了石湖。  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的1193年,姜夔开始出入在朝廷贵胄张鉴的家里。张鉴是南宋中兴名将张浚之后,姜夔在此一段时间里,依附张鉴十年之久。张鉴对姜夔的才华也很是赏识,因为姜夔在屡次的考试中,成绩都不是那么好,张鉴就想自己来出资为姜夔买个一官半职的在手里,以便他能够更好地谋生。但是,姜夔心高气傲,死要面子,他不想用这种见不得人的方式跻身仕途之上,于是,便婉言谢绝了张鉴的一番好意。此后,姜夔便经常从湖州来杭州拜望张鉴,出入于张鉴的家里,相互之间,彼此共同作诗填词来唱和,不亦乐乎。 宋庆元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196年,萧德藻被他的侄子萧时父给接归到池阳去了,姜夔便在湖州失去了依傍,万般无奈之下,姜夔便干脆举家迁到了杭州,依附在张鉴及其族兄张镃的门下,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杭州,直至终老于杭州。  庆元五年,也就是公元的1198年前后,姜夔认识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姜夔是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与辛弃疾相交的,他的《汉宫秋》两首﹑《永遇乐》一首次稼轩韵,都是有意效稼轩词体的作品。在这之前,姜夔的词虽不时流露出内心的家国之恨,但并非完全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一般。此外,辛弃疾主张抗金复国,这对于作为一介贫民的姜夔来说,是肯定要赞颂辛弃疾那救国救民的情怀的。  等到了嘉定年间,姜夔相继又结识吴潜。嘉泰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202年,自张鉴死后,姜夔的生活便开始逐年走向艰难与困顿之中,嘉泰四年,亦即是公元的1204年3月,杭州城里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火灾,连朝廷的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都被殃及,同时有二千零七十余家民房遭焚毁,姜夔家的房屋也在遭焚之列,他的家产图书几乎全被烧光了,这对于姜夔来说,无疑又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自此,由于亲朋好友们的相继故去,姜夔从此投靠无门,生活难以为继。可怜姜夔在花甲之后,还不得不为一家人的衣食而奔走于金陵与扬州之间,在嘉定十二年,姜夔因故认识吴潜,吴潜遂为《暗香》《疏影》俩词作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大概是在嘉定十四年的时候,饱经颠沛流离,辗转迁徙,飘零困顿生活的姜夔,最后因病卒于当时的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水磨方氏馆的旅店之中。然而,却因为家道寒苦,姜夔的妻子萧氏却拿不出钱来给姜夔办理后事,因而没有办法给姜夔下葬,幸得词友吴潜等人在听闻姜夔的死讯之后,纷纷解囊相助于姜家,故而姜夔这才获得就近安葬在钱塘门外不远处的西马塍上。   姜夔的一生清贫寒苦,他不仅是平生家无立锥之地,特别是到了晚年之后,还更加地穷困潦倒下去了,在物质财富方面来说,姜夔一家近乎是陷身在了一穷二白的境地,但是,在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是一个特别富有的人。姜夔的一生富于翰墨图书之收藏。他不仅精赏鉴,工书法,而且在品评法帖方面有“书家申韩”之称。著有《白石诗集》一卷,《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二十卷等十三种。姜夔为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姜”。且精于乐律,能自制曲。自谓作词是“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而“与拘谱盲填者不同”。他的词集中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流传至今惟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张炎在《词源》中推尊姜夔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后世即以“清空”与“骚雅”来代指白石的词风。   姜夔的词,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南宋后期的词人大多以“远祧清真,近师白石”来学习填词作曲,仰承与追随的就是姜夔的词风。清初的浙西词派,则专们尊奉姜夔为“不祧之宗”,从而形成了“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一直延续到了乾隆一朝的中期才逐渐地平静下来。  姜夔,他并不仅仅只是诗词做得好,他在散文、书法、音乐等各个方面,无一不精,在我国浩瀚的文学长河里,他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文学艺术全才。姜夔的词作,题材广泛,其中不乏有感时、咏物、抒怀、记游、酬赠,等等的内容。而且我们在他的词作中,不难了解到,姜夔虽然一生流落在江湖之中,但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家国一体的感念,他的心灵深处,深埋着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这在他描写自己羁旅、漂泊生活的词作中,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他的词作中,并不只是抒发了自己对生不逢时的感叹以及情场失意的各种苦闷情感,同时,他也强烈地在其中抒发了感时伤世的别样情怀,而且以睿智且尖刻锋利的家国思想唤醒人们积极的意识。  姜夔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而且他还能自己作曲,自度自唱。他的词作不但格律严谨细密,意幽韵致,而且婉约清丽,素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于后世,被后世誉为江湖词派的杰出代表,“骚雅派”的词宗。这与他具有的超凡脱俗、卓然不群,一如孤云野鹤般的鲜明个性是分不开的。  好在,姜夔在外飘零了一千几百年后,他终于被故乡的人们给接回家里来了。他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鄱阳。让他这一叶在外飘零了千余年的扁舟,终于靠上了岸,停靠在了属于他自己的湾港之内,让他流浪漂泊的灵魂得以长久地安息。  2008年,坐落在韭菜湖边姜家坝处的姜夔纪念馆动工了,在历时四年的建造中,一座以“姜夔纪念馆”和“姜夔文化主题公园”为相互依托的建筑群体,终于在2012年的5月全面竣工落成了。那年秋天,我有幸靠近了韭菜湖,来到了姜家坝,走进了“姜夔纪念馆”,满怀着无限的崇敬心情,来凭吊这位鄱阳湖上的才子人杰,“骚雅词宗”。  姜夔纪念馆内,一共设有姜夔的“生平展厅”“书画展厅”“音乐展厅”等几个展示的区域。以较为简洁凝练的文字,全面向参观者介绍了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布衣青衫、流落江湖、辗转难安、词文卓著、情深意切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工于诗词、精通音律、善于书法,尤擅金石的文学艺术成就。  游走在姜夔纪念馆的里里外外,我不禁被馆中廊柱上的几付对联给深深打动了。联一:“书崇魏晋,曲谓奇珍,更有清词若许,皆饮誉千秋,乱世犹能留绝唱;诞以鄱阳,游于江浙,尤怜天道不公,竟谋生四海,布衣亦可冠高名”。联二:“少以婉约,老而豪放,纵生计维艰,愈挫愈强擎傲骨;曲昭后世,书誉当时,令诗心大快,或歌或咏仰高怀”。联三:“燕客重来空有韵,转几番落寞情怀,但流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野云孤去了无痕,恃一派清刚格调,且付与风前疏影,雪后暗香”。联四:“数阕清词,纵几许才情,弹来乱世悲凉曲;一瓢苦墨,寄半生哀乐,书就寒窗寥落花”。从这几幅对联来看,它们对于姜夔的客观评价,的确是道尽了个中的深意。那“一瓢苦墨,清词若许”,真的就是姜夔他毕生的财富,也是他一生飘零无依的真实写照啊!游走在韭菜湖边,默然地徘徊在姜夔昂首向天,背负双手,凝神静思词作的雕像前,我不敢迈开大步来回走动,我生怕弄出了异样的声响来,会惊动了姜夔他老人家,破坏了他难得的人生宁静,会搅乱了他的曲心词路。我轻轻地来到了摆放在他身前不远处的瑶琴前面坐了下来,双手搭在那透明的琴弦上,一动不动地,静静地在心中抚一曲让人牵肠挂肚,热血沸腾,情意深长的《扬州慢》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借以来寄托我对一代词宗姜夔的缅怀与追思。  “难赋深情。”这是一句多么揪心的话语啊,它不由带动我的目光,扫过瑶琴投向屋门之外的远方,只见天幕下的鄱阳湖虽然是浩瀚广阔,浩渺无边,但她的神情似乎已不再像从前那般冰冷与决绝,她已经知道自己那个曾经被遗弃的,名字叫做姜夔的孩子已安然地回到家里来了,来到了她的身旁,依偎在她的臂弯之中。姜夔真的已经厌倦了过去那种漂零无依的流浪生活,要将自己曾经不得安宁的灵魂,置放在他的家乡——鄱阳湖上。静静地伫立在鄱阳湖边的姜家坝上,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从泱泱的大湖深处摇来了一叶乌蓬小舟,舟头上迎风站着的正是那披一袭灰布衣衫,头戴纶巾,脚穿芒履,面容清瘦,眼神清澈明亮,颔首向天的姜夔,他一言不发地站立在舟头之上,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人世的凄凉与无奈的忧伤。  我在内心里暗暗替姜夔祈祷,祈祷他在孤苦漂泊了一千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让自己的灵魂回归了故乡,那个他曾经恐怕再也归不去的家园——鄱阳。  一叶扁舟江湖上,填词谱曲做文章。叩开金石寻美玉,不知乡关在何方?又道是:词宗骚雅有白石,江湖词派创新风。但叫情怀永远在,鄱阳湖上数姜翁。  姜夔,像你这样鄱阳湖上一叶小小的扁舟,如今,终于可以不用再在外面的世界里去孤苦寂寞,萍踪天涯,四处飘零流浪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