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月亮
2022-01-05抒情散文李兴文
临近午夜,不知一台什么机器失控了一样鸣响着,仿佛已到了痛苦抽搐的地步。我好像理解那种痛楚,但实在不知它因何而痛,也便无法给它必要的抚慰。应该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在城市,夜不深,人也不静,通宵达旦,总有一些声响在证明城市是精力旺盛的。幸亏我早……
临近午夜,不知一台什么机器失控了一样鸣响着,仿佛已到了痛苦抽搐的地步。我好像理解那种痛楚,但实在不知它因何而痛,也便无法给它必要的抚慰。应该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在城市,夜不深,人也不静,通宵达旦,总有一些声响在证明城市是精力旺盛的。
幸亏我早就改掉了许多坏脾气。如今,我大抵能在以前深恶痛绝者身上搜寻出一些诗意来。我在接受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城市和城市生活接受我。我能如此从善如流,完全是因为我不想跟自己和世界过不去。
那种被我想象出诗意的鸣响,它所蕴含的诗风不会早于民国。细听,那种带有强烈呐喊气势的鸣响仿佛万人集会时呼出的口号声,群情激奋,近乎迷狂,好像非要把头上天空揭去一层不可。结果当然是把天空搅得更加混乱而并未完全揭去。虽未揭去,但很明显地改变了气氛和颜色,从单调的黑灰色调一转而为五彩缤纷的,有时还从从死水无澜的喑哑中生出短暂的狂风骤雨。自某一年起,如此动荡生发不息。大地也被圈点过了,极像分配好的私家菜园子。
在世纪与世纪的交接中,呐喊继续。
另一波举世狂躁热潮爆发的时候,所有人的嗓音都出奇的高昂、尖厉,仿佛用力过猛,挣破了嗓子,无法变回原调,也回不到原来的旋律上来,所有的声音都发出相似的喊叫,是内心一边颤抖口头一边喊叫。而颤抖,是因为饥寒交迫和深度恐惧。声一无听,呼喊得久了,所有的人实际上都变成了哑子和聋子,是疯狂、怪异如激怒的怪兽一样的哑子和聋子。
这种诗情不适合我,它毕竟显得老旧过时也过于颓废不无丧乱之象,恰如公园里孤独的胡琴,总让人想到落魄的民间艺人,孤独,凄凉。我所喜欢的诗情是苍凉悲壮到终成绝响的,是能够与天地参,是人与物游,人与物融为一体又相安无事的。
还是想避一避那种顽固到歇斯底里的声浪,当然是愿意带着平淡而苍白的诗情的避一避。起床,到阳台上。
我的卧室南向,客厅北向。当我在阳台上调整好视觉,在我眼前渐渐显露的是对面的公寓,公寓的外墙上反射着柔善的银灰光亮。真的很亮。仿佛还能再亮一些,但因为其他原因,亮度被暂时约束住了。墙上的亮光致密而均匀,我好像能看清墙面的纹理。
阳台地面上有一道亮亮的白光,那道白光很窄细,仿佛腊月的酷寒把空气冻裂了一道口子,口子里面,流淌着温润谦和的另一种时光,是初夏之夜一样温暖而迷人的时光。
却不是夏日,而是冬日,是冬夜。临近午夜的酷寒将我完全包裹起来的时候,好像寻找来历出处一般,我抬头看天,寻找光源。
我看到了腊月十五的月亮。
是岁末的月亮。我的心便为之一震:又到岁末了。心头一震遏止我的想象继续前行,内心惊悚,我好像一头受惊的骡子一样有些慌乱,想立即转身跑回去——一边跑,一边张望,看到回路的尽头是过去不久的春天,应该是今年的。又好像是往年的。具体的年份信息真的模糊,但因为确实是春天,我的心绪也就乐意停在此处。
自春而冬,其间不知有多少次云遮雨罩的时候,而我,一直都在毫无头绪地忙碌。不记得看了几次圆月,但肯定有过圆月的,即便在百忙中偶尔一瞥,或听别人无意说起,不管手头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我都愿意暂时放一放而想想月亮的。那时,我就觉得什么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有关紧要的是,听到的满月或亲见的满月瞬间消解了我心中的千般缱绻万种纠结以及劳碌与困顿、昏昧与迷茫,觉得能抬起头来看看圆月,是很幸运也很值得高兴的。
听别人说起的时候,要么,圆月出来了,正高悬于天空;要么,圆月已经缺损了,但关于圆月的赞誉都是饱满的,是如夏日夜风一般令人舒畅的。那时候,城市到底是不是城市,我不再多想,我只感到城市里的一切都是可以放下的。好像得到平安信报一般,觉得从一长串难置褒贬的日子里奋力游过来还是很值得的。
月亮的尊容却在楼房与楼房的夹缝中,我需要侧身探头才可得见。所见是相当有限的空域,但因为月光的映照,觉得今夜的天空已经繁华到歌舞升平的地步了。潮水般的月华也便在天庭尽情泄泻,我仿佛听到明澈汪洋涌起的涛声。
也许是我的是视力不好的缘故吧,我居然看到了月亮发出的芒。月芒如法力无边的魔手,推开了僵直坚硬的楼体,向我展示天宇无限的空阔和坦荡。
久违了,那个一度被我视作母性的柔美的月亮。
我最早感知到最亲近的人是我的母亲,我最早看见的域外天体是月亮——太阳是无法细看的,再说,我曾长时间忍受过它的严酷,知道它在天上就行了,不必刻意去看的——母亲给我指看月亮的时候,那个圆圆的明亮之物或者架在东山顶上,或在悬在邻家的屋脊上,或者挂在檐边,它的行踪确乎是飘忽无定的,但总不会离开我能见的天空。那时的月色确乎很亮很美,总能暂时消解极度贫穷对人的折磨。但贫穷和饥饿确乎是难以去除的底色,月色一旦消失,饥饿,酷热,酷寒,总把人心中脆弱的诗意残酷地淹没。母亲的年轻时期就生活在那个时候,她对我的爱很有限,她在我心中并未像月亮那样更加美丽起来。
从春天开始,月亮的行踪从南边的天空慢慢向北边移动。今夜,它出自东天,正斜斜地滑向西南方。其实这是我经验中的事情,它所经行的路线我很早以前就记住了。现在,又一度春秋吟唱接近尾声,是它今岁最后一次月华四射了!等它再圆的时候,它一定在对下一个春天呼腔唤调了。那是被称作“上元”的日子,我若有幸赏彼明月,那个春夜应该是无雾无霾亦无雪无雨的。那个夜晚,一些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灵魂寄望于柳绿桃红了。
会不会有那么一个晴夜还很难说,但不久以后,一定会有柳绿桃红的。
临近午夜。我才知道我还是错过了满月初上的景象。
腊月寒夜,月在中天,我怎么想到“行宫见月伤心色”了呢?处在权力巅峰的人也不能完美把握迟来的爱情,他也不免落得个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惨境地,无论月色多么美丽,都无法重新照见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个事实再次证明,人在世间是很脆弱的,根本经不住清风明月的温柔提示,一切不可知都无法在时间的遴选中充分示现欲望的东西!
我也想到上一个“中元节”正处在雨季。今年的“中元节”前后,绵雨至夜不停。那个“鬼节”太凄冷了,不知暂得自由的魂灵们是否走完了该走的路程,是否如期赶回阳世里的乡关见到了依然活着的人。阴阳两隔,不知道人间情爱是否还能以另一种过程求得完满。活着的残缺是残酷的,“鬼节”的雨,应该格外阴冷。
什么“情深不寿”,活着的时候不在爱的世界里尽情畅游,难道非要等到过“鬼节”了才弥补吗?才深深体味“夜雨闻铃肠断声”吗?才以回访乡关的方式昭示人间之爱的悲怆与凄凉吗?见月伤心,此情此景怎么那么廉价地来到我想象的世界里,并打开了一个让我深感苍凉的情境?于人而言,种种悲怆到不可拾起的情感遭遇是让人难以回顾的!幸好,我还没有过那种遭遇。
今年的天气真不凑趣,“下元”夜也在下雨。深感遗憾,只好从网上分享异地畅快淋漓的月色了。
那天夜里,我竟想到了“万户捣衣声”,并且,想起来的那种月色曾于我的心头引起一阵痉挛与疼痛。万户捣衣的时候天地之间已经够冷,该做新衣并加诸其身了。第一次读到这个诗句的时候,我的心里奔涌过澎湃的诗情。满城灯火,万户捣衣,人间情浓,烟火色犹甚。少年的轻狂总是以无知为铺垫的,得此两句便扬长而去不复回头深闻,觉得诗中流溢着温暖的情愫闪烁着繁华的光影——今年的“下元”夜里,我忘记了当时是在看电视节目还是在读书,抑或正在写作。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我唤回到现实世界,也许是我不曾忘记当晚应该有一轮圆月的,那时我竟再次想起了“万户捣衣声”,也想起了全诗以及我少年时候的走马观花与华而不实,涌上心头的羞愧感比外面的黑天冷雨更加令人难当。诗意变了,诗情变了,温暖的美变成凄冷的美,心头堆积着难以担当的悲情。无法转移,无处安放,那种沉重的悲情必须自己承受。承受了,也算为少年的华而不实作为献祭。终于知道,捣衣,不是为了捣衣人自己,而是为了远在玉关之外的人,是“寄此寒衣出玉关,随心着于良人身”!
那是怎样的“下元”之夜啊,一轮明月被初冬的风吹得干干净净,和玉关的雪一样干净,帝都内外,到处是含泪捣衣的人!
王的疆土必须靠千万“良人”的血肉之躯延伸、填充,疆土不广不宁,千万“良人”的归乡愿望永远都是清冷的梦。又有多少人,在次年的“中元”节,以魂灵的身份朝着乡关的方向启程。三日为期,做了鬼魂也要昼夜兼程。他们有机会回到活着的时候所在的乡关吗?他们有机会看到那一轮被夏日骄阳烤得红彤彤的月亮吗?魂有失期不归者,遥远的乡关,还有人为他殷勤捣衣于一片清冷的月色之下吗?
远去了,那个一度被我视作爱情象征的柔美的月亮。
青春期是一段伙伴众多的美好时光。伙伴再多,也不能赶走内心的孤单。我的孤单完全等同于所有青春期男孩的孤单。少年豪气,养之以酒;醉过之后,困于情窦。
想象一下。再想象一下。情人应该有月亮的肤色和月亮的脸庞,也应该有月亮的脾气和才气与才情。富态之相佑我无难无灾,柔美之容敛我轻浮与张狂。日后生男生女,至老龙凤呈祥。何曾想,大好青春无关宏伟事业,青春时光大都付与朋友与酒。爱情在蒙昧与焦灼中逐渐降格,结局是心灵与肉体“饥饿”欲求的满足。婚姻是过程圆满但无主张的自由程序。更加冷酷无比的是,一个人的爱情生活被无数双充满道德力量的眼睛死死盯着:不可招摇过市,不可卿卿我我,不可有伤风化,不可佳人才子,而各种道德关联着的物质门限依然是当门对户,之后才渐渐明白,世间无数情投意合的人,他们的心都是死于那些门限之外的……自此多年,我很少再看过月亮。
“你怀旧吗?朋友和酒与你共在的夜里,你曾拥有无数个热闹的月亮?”我这样问自己,也提醒自己。问过之后才渐渐悟出,朋友云散了,不再回还,喝过的酒,在身体里留下了难以医治也羞于告人的创伤。我自己,偶尔有与人相聚的时候也装模作样地小饮。独处的时候,不再喝酒了。
伤痕累累的青春期,肉体和灵魂都有所丢失。当发现自己的青春越去越远,才重新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是人生一种必然的结局,并以此告别青春时光。而月亮,不曾给我帮什么忙,也不曾给我带来什么麻烦。我的空想在月上,月亮的空想在天上。
珍贵了,那个一度被我视作视觉时钟的柔美的月亮。
倏忽之际,我的心里产生了想回忆、想统计一下看过多少回月亮的想法!
却无法完全会想起来,更无法统计。
那台机器的鸣响已经变成不至于让人十分憎恶的。兴许,它原本也有与我一样的时间恐惧。今夜的月亮和几十年前一样的毫发无损。看见了,想到了自己衰老,也感到时间概念的越来越模糊。但在今宵,那个柔美的月亮它是活着的,活得很好的,和世界保持着最合理的距离,逐渐远离这一切的只是我。
大概想要通过超速旋转来除去厚重的锈迹吧,那台机器的鸣响依然很执着的。但它的高速旋转应该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磨损,各个连接处大幅松动,像一个消瘦的人穿着一身肥大的衣裳,再难继续维持它的安静与矜持。时间如风,从松动的孔隙里吹进去,肥大的衣裳鼓胀起来,窘态十足的人就像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铁臂阿童木”。风会停息,或会远去,消瘦的依然消瘦,尴尬隐形,矜持还是矜持。与风的一段奇遇再无踪迹。与人一样,风也看不见自己的一生,只看到被它吹起的、吹动的、吹倒的、吹散的。
我很高兴,我还好好地活在月圆的今夜,并且不想继续沉沦于自己的焦虑与悲怆。也不想模仿那台机器,竭一身之力以求再无锈迹而让衰老从此变得支离破碎。我鼓励自己像那台机器一样继续转动,但不再焦灼而凄惶地鸣叫,而是欢快地歌唱,用欢悦的歌唱替代苍凉的呐喊。
它不响了,才觉得那样的鸣响一旦失去也是很可惜的。今夜,我不想让自己和世界显得过于安静,我想听一些声音看一些情景,虽然月色之下一切都是含蓄隐约的。月的安宁是能够引发神思远游和心灵高飞的另一种躁动,那种躁动是无声的,又比一切声响更加雄宏。
我又想起“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同时突发奇想,我想顺着时光的来路返回去,虽然早已知道时间之路被无数的事件单元遮拦了堵塞了,故乡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历史性符号。
主动的地理移民是含有浪漫诗情的生命活动,那是人为了生存而追逐宜居和便于生产的物质环境而付诸的。源于此,自古而今,人类无不在不断的追寻与迁徙之中。被动的地理移民则关涉人性灾难,那是一个个以生命填充生命、以生命替代生命的悲惨过程,结果是作为移民的生命走向艰难、险恶和陌生。主动地理移民们看到的月亮是熟识、亲切、温暖、可爱的,被动地理移民们看到的月亮则是陌生、冷漠、隔离、排斥的。
主动地理移民还可以忍受,令人不堪的是被动地理移民活动及其伴生的精神性移民带来的精神灾难。这种灾难往往伴随被动地理性移民过程而生。那些总体被称作生存文化的东西一旦发生分解、消散、嬗变、重构,至少,在第一代移民身上,那种飘忽感、焦灼感、虚无感是不会很快消失的,久而久之,终成一种难以治愈的精神病痛。血缘离散,宗庙远隔,风俗改易,环境迥异,器用异形,腔调陌生,以及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的心理上造成的焦虑和疼痛是深沉持久的。一种价值的显扬伴随着另一种价值的贬抑,一种生存意义的重建伴随着另一种生存意义的毁弃,一种繁华的成长伴随着另一种废墟的生成。主体的人变成了服从一种社会权力、支持一种社会利益、构建一种社会格局的材料和工具。周王室对殷商遗民的西逐、对羌戎的南驱;西晋王室的“衣冠南渡”及士族地主阶级的被迫南播;宋高宗丢了社稷君臣南徙;张献忠屠川、“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之后的“湖广填川”;“太平天国”的军屯……无论君王还是百姓,当时,他们显然无法顾及故国的天空和故乡的月亮了,人生当有的诗情让位于苟且偷生,人又何曾想到“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呢?即便到了他乡,那轮明月又会引起怎样的人生感慨呢?月亮还会是美丽而富有人情味的吗?
当然也有“上山下乡”、“下放改造”。尤其此者,虽有后来的“平反”“回城”可以修正地理移民的错误,但很难修复精神移民所致的精神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动摇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至于一项绝世工程及其引发的百万移民,工程本身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百万移民的人性处境也不容忽视,两者相权,伦理的重心和话语的重点确实应该落在人的一方而不是物的一方;速度与效能蚕食着人的精神世界,眈于消费与享乐,人至死不悔!
当人处在被动迁徙境遇中,白天迫于有条件生存的监视之下,到了夜晚才有机会和可能仰望记忆中的天空,才从那个天宇出口释放自己的精神浊气。那个天空,原本是人表达最大精神诉求并求得现实满足、提出终极问题并希望得到明确解答的可靠依托,但在精神移民的心里,天上的月亮不再是浪漫诗意的象征,而是世间最大悲情的倾诉之处。在那里,人终于看到了时间的诡异和无情,也看到了空间的转瞬即逝和流转无定。无所谓到来和回去,时间和空间全都凝聚在当下人对生命的深度感悟之中,明月和故乡,全都被时间碾压成破碎的。不过,一种话语的历史惯性总会变得软弱无力。当大量高官、巨贾、学术巨擘、演艺名流、体育明星,以及土豪种种,都在想方设法移居到外国去看月亮,传统文化精神只能站在一边露着一脸窘态看热闹的时候,我们最熟悉的月亮变得陌生了。
也许,外国的月亮多挂在教堂的尖顶之上而显得更加时尚,故国的月亮多挂在屋檐和树梢而显得古旧和土气的缘故吧!传统被时尚同化,古典被现代同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才算正式来临,月亮的精神性形象正在被消费与享乐的物质性形象取代,也算是经过变通了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甚至,时间本身已被空间化物理化的生活弄得混乱不堪又被人为地忽略了,任何意义上的空间领域,我实际上都是回不去的。在月色的的启迪下,我感受到的空间只是大地回春万木萌生的时候芳草萋萋的莽原,并没有太多的人的踪迹,世界也长成完全陌生的样子。如果执意要证明故乡是曾经存在的,那也只能留待后人去翻找,我没有时间,当下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果后人愿意去找,也许他们能在多年以后于逝去时光的丛莽中找到另一座“吴哥窟”——那曾是我的心灵圣地,但也是我的青春期无法不丢失的。
看到月亮,也就看到了时间,它是万能的见证者,我所丢失的,全让它收藏了。一月一亮,用不着怀疑也不用等待。我没有什么要它替我转达的,也没有什么要它替我表达的。我只想说,我不曾来,也不曾去。此去一月,当我再次看到一轮满月的时候,彻天彻地的酷寒已成颓势,熟悉的月色会提醒我,在上一个腊月,在关于人的生命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苦思冥想中,我曾经得到过极大的快乐!那些快乐是思想性的。
我更相信世界和自己了,世界没有丢失我,我也没有丢失世界。我在天地间是有来由的,我只是丢失了一部分时间,月亮,它没有改头换面,没有春秋冬夏,没有阴晴雨雪,没有雾也没有霾,整个月相显露着佛的容光,它很及时地给我和世界做了完美的弥补。我喜爱月亮,源于我喜欢那样的柔美、含蓄与安宁,它曾医治了我少年的张狂与浮泛,又修正了我中年的昏昧与迷惘。尤其是,它启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情,在同时空里是婚姻的样子,在异时空里才是幸福的样子;爱过之后,幸福和痛苦必须葬于一处,葬在爱者自己的心里,以之为养,让自己长成苍凉而伟岸的大树!
大树之巅,连接着广袤的天空,天空之上,有一个守信如潮的月亮,月亮之上,居住着一些善感的灵魂,善感的灵魂,历经岁月之晾晒,教化了成熟幸福的人生!
西斜了,月亮应该在公寓顶上的天空继续发亮。城市没有完全入睡。像我这样的人,为了现在更好地生活,为了将来更安静地离开世界,顺天应时,应该按时回到梦的天国,陪守冬天的长夜,静候下一个平凡而可爱的日子。那一个日子,它一定是笑意盈盈的。
2017-1-15
幸亏我早就改掉了许多坏脾气。如今,我大抵能在以前深恶痛绝者身上搜寻出一些诗意来。我在接受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城市和城市生活接受我。我能如此从善如流,完全是因为我不想跟自己和世界过不去。
那种被我想象出诗意的鸣响,它所蕴含的诗风不会早于民国。细听,那种带有强烈呐喊气势的鸣响仿佛万人集会时呼出的口号声,群情激奋,近乎迷狂,好像非要把头上天空揭去一层不可。结果当然是把天空搅得更加混乱而并未完全揭去。虽未揭去,但很明显地改变了气氛和颜色,从单调的黑灰色调一转而为五彩缤纷的,有时还从从死水无澜的喑哑中生出短暂的狂风骤雨。自某一年起,如此动荡生发不息。大地也被圈点过了,极像分配好的私家菜园子。
在世纪与世纪的交接中,呐喊继续。
另一波举世狂躁热潮爆发的时候,所有人的嗓音都出奇的高昂、尖厉,仿佛用力过猛,挣破了嗓子,无法变回原调,也回不到原来的旋律上来,所有的声音都发出相似的喊叫,是内心一边颤抖口头一边喊叫。而颤抖,是因为饥寒交迫和深度恐惧。声一无听,呼喊得久了,所有的人实际上都变成了哑子和聋子,是疯狂、怪异如激怒的怪兽一样的哑子和聋子。
这种诗情不适合我,它毕竟显得老旧过时也过于颓废不无丧乱之象,恰如公园里孤独的胡琴,总让人想到落魄的民间艺人,孤独,凄凉。我所喜欢的诗情是苍凉悲壮到终成绝响的,是能够与天地参,是人与物游,人与物融为一体又相安无事的。
还是想避一避那种顽固到歇斯底里的声浪,当然是愿意带着平淡而苍白的诗情的避一避。起床,到阳台上。
我的卧室南向,客厅北向。当我在阳台上调整好视觉,在我眼前渐渐显露的是对面的公寓,公寓的外墙上反射着柔善的银灰光亮。真的很亮。仿佛还能再亮一些,但因为其他原因,亮度被暂时约束住了。墙上的亮光致密而均匀,我好像能看清墙面的纹理。
阳台地面上有一道亮亮的白光,那道白光很窄细,仿佛腊月的酷寒把空气冻裂了一道口子,口子里面,流淌着温润谦和的另一种时光,是初夏之夜一样温暖而迷人的时光。
却不是夏日,而是冬日,是冬夜。临近午夜的酷寒将我完全包裹起来的时候,好像寻找来历出处一般,我抬头看天,寻找光源。
我看到了腊月十五的月亮。
是岁末的月亮。我的心便为之一震:又到岁末了。心头一震遏止我的想象继续前行,内心惊悚,我好像一头受惊的骡子一样有些慌乱,想立即转身跑回去——一边跑,一边张望,看到回路的尽头是过去不久的春天,应该是今年的。又好像是往年的。具体的年份信息真的模糊,但因为确实是春天,我的心绪也就乐意停在此处。
自春而冬,其间不知有多少次云遮雨罩的时候,而我,一直都在毫无头绪地忙碌。不记得看了几次圆月,但肯定有过圆月的,即便在百忙中偶尔一瞥,或听别人无意说起,不管手头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我都愿意暂时放一放而想想月亮的。那时,我就觉得什么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有关紧要的是,听到的满月或亲见的满月瞬间消解了我心中的千般缱绻万种纠结以及劳碌与困顿、昏昧与迷茫,觉得能抬起头来看看圆月,是很幸运也很值得高兴的。
听别人说起的时候,要么,圆月出来了,正高悬于天空;要么,圆月已经缺损了,但关于圆月的赞誉都是饱满的,是如夏日夜风一般令人舒畅的。那时候,城市到底是不是城市,我不再多想,我只感到城市里的一切都是可以放下的。好像得到平安信报一般,觉得从一长串难置褒贬的日子里奋力游过来还是很值得的。
月亮的尊容却在楼房与楼房的夹缝中,我需要侧身探头才可得见。所见是相当有限的空域,但因为月光的映照,觉得今夜的天空已经繁华到歌舞升平的地步了。潮水般的月华也便在天庭尽情泄泻,我仿佛听到明澈汪洋涌起的涛声。
也许是我的是视力不好的缘故吧,我居然看到了月亮发出的芒。月芒如法力无边的魔手,推开了僵直坚硬的楼体,向我展示天宇无限的空阔和坦荡。
久违了,那个一度被我视作母性的柔美的月亮。
我最早感知到最亲近的人是我的母亲,我最早看见的域外天体是月亮——太阳是无法细看的,再说,我曾长时间忍受过它的严酷,知道它在天上就行了,不必刻意去看的——母亲给我指看月亮的时候,那个圆圆的明亮之物或者架在东山顶上,或在悬在邻家的屋脊上,或者挂在檐边,它的行踪确乎是飘忽无定的,但总不会离开我能见的天空。那时的月色确乎很亮很美,总能暂时消解极度贫穷对人的折磨。但贫穷和饥饿确乎是难以去除的底色,月色一旦消失,饥饿,酷热,酷寒,总把人心中脆弱的诗意残酷地淹没。母亲的年轻时期就生活在那个时候,她对我的爱很有限,她在我心中并未像月亮那样更加美丽起来。
从春天开始,月亮的行踪从南边的天空慢慢向北边移动。今夜,它出自东天,正斜斜地滑向西南方。其实这是我经验中的事情,它所经行的路线我很早以前就记住了。现在,又一度春秋吟唱接近尾声,是它今岁最后一次月华四射了!等它再圆的时候,它一定在对下一个春天呼腔唤调了。那是被称作“上元”的日子,我若有幸赏彼明月,那个春夜应该是无雾无霾亦无雪无雨的。那个夜晚,一些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灵魂寄望于柳绿桃红了。
会不会有那么一个晴夜还很难说,但不久以后,一定会有柳绿桃红的。
临近午夜。我才知道我还是错过了满月初上的景象。
腊月寒夜,月在中天,我怎么想到“行宫见月伤心色”了呢?处在权力巅峰的人也不能完美把握迟来的爱情,他也不免落得个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惨境地,无论月色多么美丽,都无法重新照见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个事实再次证明,人在世间是很脆弱的,根本经不住清风明月的温柔提示,一切不可知都无法在时间的遴选中充分示现欲望的东西!
我也想到上一个“中元节”正处在雨季。今年的“中元节”前后,绵雨至夜不停。那个“鬼节”太凄冷了,不知暂得自由的魂灵们是否走完了该走的路程,是否如期赶回阳世里的乡关见到了依然活着的人。阴阳两隔,不知道人间情爱是否还能以另一种过程求得完满。活着的残缺是残酷的,“鬼节”的雨,应该格外阴冷。
什么“情深不寿”,活着的时候不在爱的世界里尽情畅游,难道非要等到过“鬼节”了才弥补吗?才深深体味“夜雨闻铃肠断声”吗?才以回访乡关的方式昭示人间之爱的悲怆与凄凉吗?见月伤心,此情此景怎么那么廉价地来到我想象的世界里,并打开了一个让我深感苍凉的情境?于人而言,种种悲怆到不可拾起的情感遭遇是让人难以回顾的!幸好,我还没有过那种遭遇。
今年的天气真不凑趣,“下元”夜也在下雨。深感遗憾,只好从网上分享异地畅快淋漓的月色了。
那天夜里,我竟想到了“万户捣衣声”,并且,想起来的那种月色曾于我的心头引起一阵痉挛与疼痛。万户捣衣的时候天地之间已经够冷,该做新衣并加诸其身了。第一次读到这个诗句的时候,我的心里奔涌过澎湃的诗情。满城灯火,万户捣衣,人间情浓,烟火色犹甚。少年的轻狂总是以无知为铺垫的,得此两句便扬长而去不复回头深闻,觉得诗中流溢着温暖的情愫闪烁着繁华的光影——今年的“下元”夜里,我忘记了当时是在看电视节目还是在读书,抑或正在写作。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我唤回到现实世界,也许是我不曾忘记当晚应该有一轮圆月的,那时我竟再次想起了“万户捣衣声”,也想起了全诗以及我少年时候的走马观花与华而不实,涌上心头的羞愧感比外面的黑天冷雨更加令人难当。诗意变了,诗情变了,温暖的美变成凄冷的美,心头堆积着难以担当的悲情。无法转移,无处安放,那种沉重的悲情必须自己承受。承受了,也算为少年的华而不实作为献祭。终于知道,捣衣,不是为了捣衣人自己,而是为了远在玉关之外的人,是“寄此寒衣出玉关,随心着于良人身”!
那是怎样的“下元”之夜啊,一轮明月被初冬的风吹得干干净净,和玉关的雪一样干净,帝都内外,到处是含泪捣衣的人!
王的疆土必须靠千万“良人”的血肉之躯延伸、填充,疆土不广不宁,千万“良人”的归乡愿望永远都是清冷的梦。又有多少人,在次年的“中元”节,以魂灵的身份朝着乡关的方向启程。三日为期,做了鬼魂也要昼夜兼程。他们有机会回到活着的时候所在的乡关吗?他们有机会看到那一轮被夏日骄阳烤得红彤彤的月亮吗?魂有失期不归者,遥远的乡关,还有人为他殷勤捣衣于一片清冷的月色之下吗?
远去了,那个一度被我视作爱情象征的柔美的月亮。
青春期是一段伙伴众多的美好时光。伙伴再多,也不能赶走内心的孤单。我的孤单完全等同于所有青春期男孩的孤单。少年豪气,养之以酒;醉过之后,困于情窦。
想象一下。再想象一下。情人应该有月亮的肤色和月亮的脸庞,也应该有月亮的脾气和才气与才情。富态之相佑我无难无灾,柔美之容敛我轻浮与张狂。日后生男生女,至老龙凤呈祥。何曾想,大好青春无关宏伟事业,青春时光大都付与朋友与酒。爱情在蒙昧与焦灼中逐渐降格,结局是心灵与肉体“饥饿”欲求的满足。婚姻是过程圆满但无主张的自由程序。更加冷酷无比的是,一个人的爱情生活被无数双充满道德力量的眼睛死死盯着:不可招摇过市,不可卿卿我我,不可有伤风化,不可佳人才子,而各种道德关联着的物质门限依然是当门对户,之后才渐渐明白,世间无数情投意合的人,他们的心都是死于那些门限之外的……自此多年,我很少再看过月亮。
“你怀旧吗?朋友和酒与你共在的夜里,你曾拥有无数个热闹的月亮?”我这样问自己,也提醒自己。问过之后才渐渐悟出,朋友云散了,不再回还,喝过的酒,在身体里留下了难以医治也羞于告人的创伤。我自己,偶尔有与人相聚的时候也装模作样地小饮。独处的时候,不再喝酒了。
伤痕累累的青春期,肉体和灵魂都有所丢失。当发现自己的青春越去越远,才重新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是人生一种必然的结局,并以此告别青春时光。而月亮,不曾给我帮什么忙,也不曾给我带来什么麻烦。我的空想在月上,月亮的空想在天上。
珍贵了,那个一度被我视作视觉时钟的柔美的月亮。
倏忽之际,我的心里产生了想回忆、想统计一下看过多少回月亮的想法!
却无法完全会想起来,更无法统计。
那台机器的鸣响已经变成不至于让人十分憎恶的。兴许,它原本也有与我一样的时间恐惧。今夜的月亮和几十年前一样的毫发无损。看见了,想到了自己衰老,也感到时间概念的越来越模糊。但在今宵,那个柔美的月亮它是活着的,活得很好的,和世界保持着最合理的距离,逐渐远离这一切的只是我。
大概想要通过超速旋转来除去厚重的锈迹吧,那台机器的鸣响依然很执着的。但它的高速旋转应该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磨损,各个连接处大幅松动,像一个消瘦的人穿着一身肥大的衣裳,再难继续维持它的安静与矜持。时间如风,从松动的孔隙里吹进去,肥大的衣裳鼓胀起来,窘态十足的人就像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铁臂阿童木”。风会停息,或会远去,消瘦的依然消瘦,尴尬隐形,矜持还是矜持。与风的一段奇遇再无踪迹。与人一样,风也看不见自己的一生,只看到被它吹起的、吹动的、吹倒的、吹散的。
我很高兴,我还好好地活在月圆的今夜,并且不想继续沉沦于自己的焦虑与悲怆。也不想模仿那台机器,竭一身之力以求再无锈迹而让衰老从此变得支离破碎。我鼓励自己像那台机器一样继续转动,但不再焦灼而凄惶地鸣叫,而是欢快地歌唱,用欢悦的歌唱替代苍凉的呐喊。
它不响了,才觉得那样的鸣响一旦失去也是很可惜的。今夜,我不想让自己和世界显得过于安静,我想听一些声音看一些情景,虽然月色之下一切都是含蓄隐约的。月的安宁是能够引发神思远游和心灵高飞的另一种躁动,那种躁动是无声的,又比一切声响更加雄宏。
我又想起“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同时突发奇想,我想顺着时光的来路返回去,虽然早已知道时间之路被无数的事件单元遮拦了堵塞了,故乡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历史性符号。
主动的地理移民是含有浪漫诗情的生命活动,那是人为了生存而追逐宜居和便于生产的物质环境而付诸的。源于此,自古而今,人类无不在不断的追寻与迁徙之中。被动的地理移民则关涉人性灾难,那是一个个以生命填充生命、以生命替代生命的悲惨过程,结果是作为移民的生命走向艰难、险恶和陌生。主动地理移民们看到的月亮是熟识、亲切、温暖、可爱的,被动地理移民们看到的月亮则是陌生、冷漠、隔离、排斥的。
主动地理移民还可以忍受,令人不堪的是被动地理移民活动及其伴生的精神性移民带来的精神灾难。这种灾难往往伴随被动地理性移民过程而生。那些总体被称作生存文化的东西一旦发生分解、消散、嬗变、重构,至少,在第一代移民身上,那种飘忽感、焦灼感、虚无感是不会很快消失的,久而久之,终成一种难以治愈的精神病痛。血缘离散,宗庙远隔,风俗改易,环境迥异,器用异形,腔调陌生,以及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的心理上造成的焦虑和疼痛是深沉持久的。一种价值的显扬伴随着另一种价值的贬抑,一种生存意义的重建伴随着另一种生存意义的毁弃,一种繁华的成长伴随着另一种废墟的生成。主体的人变成了服从一种社会权力、支持一种社会利益、构建一种社会格局的材料和工具。周王室对殷商遗民的西逐、对羌戎的南驱;西晋王室的“衣冠南渡”及士族地主阶级的被迫南播;宋高宗丢了社稷君臣南徙;张献忠屠川、“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之后的“湖广填川”;“太平天国”的军屯……无论君王还是百姓,当时,他们显然无法顾及故国的天空和故乡的月亮了,人生当有的诗情让位于苟且偷生,人又何曾想到“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呢?即便到了他乡,那轮明月又会引起怎样的人生感慨呢?月亮还会是美丽而富有人情味的吗?
当然也有“上山下乡”、“下放改造”。尤其此者,虽有后来的“平反”“回城”可以修正地理移民的错误,但很难修复精神移民所致的精神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动摇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至于一项绝世工程及其引发的百万移民,工程本身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百万移民的人性处境也不容忽视,两者相权,伦理的重心和话语的重点确实应该落在人的一方而不是物的一方;速度与效能蚕食着人的精神世界,眈于消费与享乐,人至死不悔!
当人处在被动迁徙境遇中,白天迫于有条件生存的监视之下,到了夜晚才有机会和可能仰望记忆中的天空,才从那个天宇出口释放自己的精神浊气。那个天空,原本是人表达最大精神诉求并求得现实满足、提出终极问题并希望得到明确解答的可靠依托,但在精神移民的心里,天上的月亮不再是浪漫诗意的象征,而是世间最大悲情的倾诉之处。在那里,人终于看到了时间的诡异和无情,也看到了空间的转瞬即逝和流转无定。无所谓到来和回去,时间和空间全都凝聚在当下人对生命的深度感悟之中,明月和故乡,全都被时间碾压成破碎的。不过,一种话语的历史惯性总会变得软弱无力。当大量高官、巨贾、学术巨擘、演艺名流、体育明星,以及土豪种种,都在想方设法移居到外国去看月亮,传统文化精神只能站在一边露着一脸窘态看热闹的时候,我们最熟悉的月亮变得陌生了。
也许,外国的月亮多挂在教堂的尖顶之上而显得更加时尚,故国的月亮多挂在屋檐和树梢而显得古旧和土气的缘故吧!传统被时尚同化,古典被现代同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才算正式来临,月亮的精神性形象正在被消费与享乐的物质性形象取代,也算是经过变通了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甚至,时间本身已被空间化物理化的生活弄得混乱不堪又被人为地忽略了,任何意义上的空间领域,我实际上都是回不去的。在月色的的启迪下,我感受到的空间只是大地回春万木萌生的时候芳草萋萋的莽原,并没有太多的人的踪迹,世界也长成完全陌生的样子。如果执意要证明故乡是曾经存在的,那也只能留待后人去翻找,我没有时间,当下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果后人愿意去找,也许他们能在多年以后于逝去时光的丛莽中找到另一座“吴哥窟”——那曾是我的心灵圣地,但也是我的青春期无法不丢失的。
看到月亮,也就看到了时间,它是万能的见证者,我所丢失的,全让它收藏了。一月一亮,用不着怀疑也不用等待。我没有什么要它替我转达的,也没有什么要它替我表达的。我只想说,我不曾来,也不曾去。此去一月,当我再次看到一轮满月的时候,彻天彻地的酷寒已成颓势,熟悉的月色会提醒我,在上一个腊月,在关于人的生命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苦思冥想中,我曾经得到过极大的快乐!那些快乐是思想性的。
我更相信世界和自己了,世界没有丢失我,我也没有丢失世界。我在天地间是有来由的,我只是丢失了一部分时间,月亮,它没有改头换面,没有春秋冬夏,没有阴晴雨雪,没有雾也没有霾,整个月相显露着佛的容光,它很及时地给我和世界做了完美的弥补。我喜爱月亮,源于我喜欢那样的柔美、含蓄与安宁,它曾医治了我少年的张狂与浮泛,又修正了我中年的昏昧与迷惘。尤其是,它启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情,在同时空里是婚姻的样子,在异时空里才是幸福的样子;爱过之后,幸福和痛苦必须葬于一处,葬在爱者自己的心里,以之为养,让自己长成苍凉而伟岸的大树!
大树之巅,连接着广袤的天空,天空之上,有一个守信如潮的月亮,月亮之上,居住着一些善感的灵魂,善感的灵魂,历经岁月之晾晒,教化了成熟幸福的人生!
西斜了,月亮应该在公寓顶上的天空继续发亮。城市没有完全入睡。像我这样的人,为了现在更好地生活,为了将来更安静地离开世界,顺天应时,应该按时回到梦的天国,陪守冬天的长夜,静候下一个平凡而可爱的日子。那一个日子,它一定是笑意盈盈的。
2017-1-15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