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深处有人家
2022-01-05叙事散文小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3 编辑
禅林深处有人家我不知该从何写起,如果以游记的形式来记录,可不知为什么,眼前总会出现那位老人的身影,可如果不是去游玩,我无论如何也不会遇到……
禅林深处有人家我不知该从何写起,如果以游记的形式来记录,可不知为什么,眼前总会出现那位老人的身影,可如果不是去游玩,我无论如何也不会遇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3 编辑 <br /><br /> 禅林深处有人家
我不知该从何写起,如果以游记的形式来记录,可不知为什么,眼前总会出现那位老人的身影,可如果不是去游玩,我无论如何也不会遇到这位老人。
2009年10月4日,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阳光明朗,凉风习习,我们一家三口与弟弟一家三口驱车来到县城西南的风景区——唐李庵。说是游玩,其实主要是看孩子,让孩子领略一下家乡的风光,顺便自己也更多的了解一下家乡。一路看,一路玩,顺着孩子的性子,粗略地观看,当然映入眼帘的更多的是路两边的树木,怎么形容呢?深秋了,树已不再翠绿,叶子有些暗淡了,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许多的叶子随着秋风缓缓落下。由于树木繁多,通向唐李庵的石板路还是被遮挡得严严实实,让人更感觉到了秋的凉意。
如果不是那棵柿子树,我们可能就踏着这满树铺阴的石板路返回了。返回时,当又来到路北那座假山水池旁时,那座写有“南无阿弥陀佛”、两侧有“千般名利若浮云,一句弥陀作大舟”对联的汉白玉护栏旁时,路南边的一棵高高的柿子树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弟弟说,那里有棵柿子树,我们去摘几个柿子吧。走下几层阶梯,向东一拐,穿过果林中的一座小桥,还没来到柿子树下,就先看到了树下石凳上坐着的一位老人。
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娘,面容慈祥,身体硬朗,随和健谈。正好我们累了,便座在树下的石凳上休息,与这位大娘攀谈起来。大娘问我们:“你们去上面烧香了?是不是一次二十元。唉,花那冤枉钱干啥,你说,神仙还需要钱吗?还不都是骗人的。”在这虽然算不上深山的地方,一位老人说这样的话,她的思想,她的见识,她的观念着实让吃了一惊。听说她就在身后的小院子里住,我禁不住打量起这一方小天地来。身后可能是她的家,一个拱形的门,二米来高的院墙上爬满了丝瓜和红扁豆。院子前面的空地边上种了二垄葱,长得非常高,非常粗,并且一畦畦拢得非常整齐,看来老大娘曾经是干农活的好把式。现在是秋季,正是结果的时候,那一条条饱满鲜嫩的丝瓜悬挂墙上和用枯树枝搭成的架子上;扁豆则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扁豆,颜色是紫红色的,红得发亮,就像山上酸枣的颜色,密密麻麻地、一嘟噜一嘟鲁的结满枝蔓,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儿,则是淡紫色的,开得正艳,时不时有蜜蜂儿围在上面亲吻它的脸颊;那绿油油、白嫩嫩,粗壮壮的葱傲然挺立着,仿佛一排卫士在守护着这个小院。与这漫山的黄叶相比,这里竟然如此的充满生机,当然,这是老人家细心照料的结果,虽然深秋,可这些生命仍然在冷风中展示着自己的顽强。我的脑子一闪,这是不是像极了这位与生命、与年龄挑战的老人?
与老人交谈时,孩子不小心把水洒了,老人见状,连忙说:还有水吗,没了我回屋给你们灌点吧。这时我已从包里给孩子拿出了一盒奶,我看到老人的眼光有点异样,是不是以为我嫌她的水不净,我的心也有点虚。从交谈中得知,老人在这里住了28年了,原来是与老伴、儿子一起住在这儿的,老伴是这片树林的守护员,那时每月还有几百元的工资,可自从老伴去世后,什么也没有了。虽然有个儿子与她在一起住,可儿子是个傻子,48岁了,什么也不懂不说,还需要她来照料。唯一的收入就是自己去山上捡拾游人扔的矿泉水瓶子,卖几个钱度日子。可是今天一上午了才捡了两个。她还有个儿子在乡下,每隔一段时间给她送点面来,自己就种点菜吃。
我的目光落在了那棵柿子树上,眼下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柿子挂在高高的枝头。柿子树与周围的梨树、桃树不同,不像它们那样矮小,而是像白杨树一样高高的耸立,那红红的柿子也是骄傲地立在枝头,像美丽大方的少女,向人们展示着她们笑脸。正因为这样高高在上,所以我们想摘个柿子就难了。于是我们向老人家询问,去那儿摘点柿子。老人说:“我家里有点柿子,是刚摘不久的,如果你们想要就给你们,你们看着给点钱吧。”于是我们起身跟老人进了院子。走进这个拱形的院门,一条平整结实的石板小路通向一座陈旧房屋,房屋旁边简单的搭着一个做饭的棚子。院子的西墙边散乱地堆积着一些矿泉水瓶子,南面墙上也架着一个丝瓜架,不过没有外面结的瓜多,而院子的东面则是树木丛生的一面山,倒正好给了这小院子一堵天然的墙壁。房屋的门敞开着,斜对着门的是一张破旧的木床,挂着一架发黑的蚊帐,床上凌乱地放着被褥,被褥旧得已看不出花纹,地面上散乱着放着一些生活用品,正中间是一张笨重的黑漆桌子和一把同样颜色的椅子,斑驳的墙壁上挂着的一只钟表倒是给这屋子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再往里一看,我吓了一跳:另一把椅子上,一位身体强壮的中年人斜坐在上面,头歪着,翻白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我。我不敢再看别的,赶紧离开了。看来老人没有诉苦,她说的都是实情啊。这位中年人至少也有一百四五十斤重,而这位瘦弱的大娘是怎样每天照顾他的,我们不得而知。座落在这山中的这座唐李庵,传说有唐李二仙曾在此修炼,故名。然而,在这神仙居住的地方,竟然有这样的人家,真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呀。
“来,孩子,尝尝这柿子,这是俺自家做的。”老人家端来一个筛子,里面有八九个通红的柿子,看到老人真诚朴实的目光,我和弟媳毫不犹豫地拿起一个。这柿子软软的,仿佛里面包裹了一包水似的。我轻轻地剥开这层薄薄的皮,果然汁水立马溢出来,那软软红红的果肉晶莹饱满,轻轻咬一口,真甜,甜而不涩,甜而不腻,软滑爽口,清香绕满唇齿,我还真是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柿子。老人笑着说:“你拿的柿子很硬,不好吃,回家后醮上点五十度以上的酒,然后放在塑料袋内存放五六天就可以吃了。”她指着我们挑的柿子给我们传授制作柿子的经验。之后,我们又摘了她一些扁豆。我们问她:“大娘,你这菜怎么卖呀?”刚才还开朗大方的大娘竟然不好意思起来,说:“自家种的东西,你看着给吧,要不是为了养活这孩子,我早就送给你们了。你们以前买这菜几毛钱一斤你就按几毛钱一斤吧。你们平时买这菜几毛钱一斤呀?”老人这一问,我们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了。几毛,这么新鲜的菜怎么能这么便宜呢。弟弟掏出十元钱放在老人手里,说:“就这样吧,你看少吗?”老人一看连忙说:“这么多,太多了,你们再摘些吧。”十元钱,多吗?我问问自己。
当我们笑着和老人告别时,又来了一家人,他们问我这菜怎么卖的,柿子怎么卖的,我们连忙向他们夸赞老人的菜新鲜,想给她招揽点生意。而老人却一个劲地满怀感激地指着我们对人家说:“拿了这点东西,就给了这么多钱,哎呀,你看看……”
回去的路上,孩子还在快乐地奔跑,可我们谈论的却是这位老人,谈她的不易,谈她的心态,谈她的境界,也在谈现在的社会。盛大的国庆盛典她可知道,相比60年前,她的日子或许更加艰难,恐怕连容身之地也没有,更没有现在这样恬静,这样安然,所以她珍惜,所以她满足……
我不知该从何写起,如果以游记的形式来记录,可不知为什么,眼前总会出现那位老人的身影,可如果不是去游玩,我无论如何也不会遇到这位老人。
2009年10月4日,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阳光明朗,凉风习习,我们一家三口与弟弟一家三口驱车来到县城西南的风景区——唐李庵。说是游玩,其实主要是看孩子,让孩子领略一下家乡的风光,顺便自己也更多的了解一下家乡。一路看,一路玩,顺着孩子的性子,粗略地观看,当然映入眼帘的更多的是路两边的树木,怎么形容呢?深秋了,树已不再翠绿,叶子有些暗淡了,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许多的叶子随着秋风缓缓落下。由于树木繁多,通向唐李庵的石板路还是被遮挡得严严实实,让人更感觉到了秋的凉意。
如果不是那棵柿子树,我们可能就踏着这满树铺阴的石板路返回了。返回时,当又来到路北那座假山水池旁时,那座写有“南无阿弥陀佛”、两侧有“千般名利若浮云,一句弥陀作大舟”对联的汉白玉护栏旁时,路南边的一棵高高的柿子树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弟弟说,那里有棵柿子树,我们去摘几个柿子吧。走下几层阶梯,向东一拐,穿过果林中的一座小桥,还没来到柿子树下,就先看到了树下石凳上坐着的一位老人。
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娘,面容慈祥,身体硬朗,随和健谈。正好我们累了,便座在树下的石凳上休息,与这位大娘攀谈起来。大娘问我们:“你们去上面烧香了?是不是一次二十元。唉,花那冤枉钱干啥,你说,神仙还需要钱吗?还不都是骗人的。”在这虽然算不上深山的地方,一位老人说这样的话,她的思想,她的见识,她的观念着实让吃了一惊。听说她就在身后的小院子里住,我禁不住打量起这一方小天地来。身后可能是她的家,一个拱形的门,二米来高的院墙上爬满了丝瓜和红扁豆。院子前面的空地边上种了二垄葱,长得非常高,非常粗,并且一畦畦拢得非常整齐,看来老大娘曾经是干农活的好把式。现在是秋季,正是结果的时候,那一条条饱满鲜嫩的丝瓜悬挂墙上和用枯树枝搭成的架子上;扁豆则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扁豆,颜色是紫红色的,红得发亮,就像山上酸枣的颜色,密密麻麻地、一嘟噜一嘟鲁的结满枝蔓,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儿,则是淡紫色的,开得正艳,时不时有蜜蜂儿围在上面亲吻它的脸颊;那绿油油、白嫩嫩,粗壮壮的葱傲然挺立着,仿佛一排卫士在守护着这个小院。与这漫山的黄叶相比,这里竟然如此的充满生机,当然,这是老人家细心照料的结果,虽然深秋,可这些生命仍然在冷风中展示着自己的顽强。我的脑子一闪,这是不是像极了这位与生命、与年龄挑战的老人?
与老人交谈时,孩子不小心把水洒了,老人见状,连忙说:还有水吗,没了我回屋给你们灌点吧。这时我已从包里给孩子拿出了一盒奶,我看到老人的眼光有点异样,是不是以为我嫌她的水不净,我的心也有点虚。从交谈中得知,老人在这里住了28年了,原来是与老伴、儿子一起住在这儿的,老伴是这片树林的守护员,那时每月还有几百元的工资,可自从老伴去世后,什么也没有了。虽然有个儿子与她在一起住,可儿子是个傻子,48岁了,什么也不懂不说,还需要她来照料。唯一的收入就是自己去山上捡拾游人扔的矿泉水瓶子,卖几个钱度日子。可是今天一上午了才捡了两个。她还有个儿子在乡下,每隔一段时间给她送点面来,自己就种点菜吃。
我的目光落在了那棵柿子树上,眼下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柿子挂在高高的枝头。柿子树与周围的梨树、桃树不同,不像它们那样矮小,而是像白杨树一样高高的耸立,那红红的柿子也是骄傲地立在枝头,像美丽大方的少女,向人们展示着她们笑脸。正因为这样高高在上,所以我们想摘个柿子就难了。于是我们向老人家询问,去那儿摘点柿子。老人说:“我家里有点柿子,是刚摘不久的,如果你们想要就给你们,你们看着给点钱吧。”于是我们起身跟老人进了院子。走进这个拱形的院门,一条平整结实的石板小路通向一座陈旧房屋,房屋旁边简单的搭着一个做饭的棚子。院子的西墙边散乱地堆积着一些矿泉水瓶子,南面墙上也架着一个丝瓜架,不过没有外面结的瓜多,而院子的东面则是树木丛生的一面山,倒正好给了这小院子一堵天然的墙壁。房屋的门敞开着,斜对着门的是一张破旧的木床,挂着一架发黑的蚊帐,床上凌乱地放着被褥,被褥旧得已看不出花纹,地面上散乱着放着一些生活用品,正中间是一张笨重的黑漆桌子和一把同样颜色的椅子,斑驳的墙壁上挂着的一只钟表倒是给这屋子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再往里一看,我吓了一跳:另一把椅子上,一位身体强壮的中年人斜坐在上面,头歪着,翻白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我。我不敢再看别的,赶紧离开了。看来老人没有诉苦,她说的都是实情啊。这位中年人至少也有一百四五十斤重,而这位瘦弱的大娘是怎样每天照顾他的,我们不得而知。座落在这山中的这座唐李庵,传说有唐李二仙曾在此修炼,故名。然而,在这神仙居住的地方,竟然有这样的人家,真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呀。
“来,孩子,尝尝这柿子,这是俺自家做的。”老人家端来一个筛子,里面有八九个通红的柿子,看到老人真诚朴实的目光,我和弟媳毫不犹豫地拿起一个。这柿子软软的,仿佛里面包裹了一包水似的。我轻轻地剥开这层薄薄的皮,果然汁水立马溢出来,那软软红红的果肉晶莹饱满,轻轻咬一口,真甜,甜而不涩,甜而不腻,软滑爽口,清香绕满唇齿,我还真是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柿子。老人笑着说:“你拿的柿子很硬,不好吃,回家后醮上点五十度以上的酒,然后放在塑料袋内存放五六天就可以吃了。”她指着我们挑的柿子给我们传授制作柿子的经验。之后,我们又摘了她一些扁豆。我们问她:“大娘,你这菜怎么卖呀?”刚才还开朗大方的大娘竟然不好意思起来,说:“自家种的东西,你看着给吧,要不是为了养活这孩子,我早就送给你们了。你们以前买这菜几毛钱一斤你就按几毛钱一斤吧。你们平时买这菜几毛钱一斤呀?”老人这一问,我们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了。几毛,这么新鲜的菜怎么能这么便宜呢。弟弟掏出十元钱放在老人手里,说:“就这样吧,你看少吗?”老人一看连忙说:“这么多,太多了,你们再摘些吧。”十元钱,多吗?我问问自己。
当我们笑着和老人告别时,又来了一家人,他们问我这菜怎么卖的,柿子怎么卖的,我们连忙向他们夸赞老人的菜新鲜,想给她招揽点生意。而老人却一个劲地满怀感激地指着我们对人家说:“拿了这点东西,就给了这么多钱,哎呀,你看看……”
回去的路上,孩子还在快乐地奔跑,可我们谈论的却是这位老人,谈她的不易,谈她的心态,谈她的境界,也在谈现在的社会。盛大的国庆盛典她可知道,相比60年前,她的日子或许更加艰难,恐怕连容身之地也没有,更没有现在这样恬静,这样安然,所以她珍惜,所以她满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