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辽西年俗记忆之九——拜新年

2022-01-05叙事散文云破月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2 编辑

拜新年拜新年就是刚结婚的小两口正月里到老丈人家去拜年。拜新年的主角是新姑爷。老家那一带乡村,在男女婚姻上还仍然保留着老辈子传下来的先定亲后结婚的风俗。定……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2 编辑 <br /><br />拜新年
  拜新年就是刚结婚的小两口正月里到老丈人家去拜年。拜新年的主角是新姑爷。

  老家那一带乡村,在男女婚姻上还仍然保留着老辈子传下来的先定亲后结婚的风俗。定亲与结婚之间一般要间隔两年或三年。当然也有定了亲马上就结婚的,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犯了“提前量”的毛病,双方都怕寒碜,才草草地办了婚事,以遮人耳目。提前量就是未婚先孕。这事放在现在已经算不得什么事了,但过去的人们是很在意的。倘是没结婚就生了孩子,那是十分丢人的事,一家子都跟着抬不起头来。

  定了亲但没结婚的姑爷,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算是“准姑爷”。准姑爷每年正月也到丈人家里去,去的真正目的是接媳妇住婆家。去了也拜年,也作揖问好,但这不过是一般意义上的拜年,不能叫拜新年。我们那里很直接地称之为“接媳妇”。

  结了婚的姑爷才是名副其实的姑爷。新姑爷则是指当年刚结婚的姑爷。拜新年的是新姑爷,所以有的地方也叫“新姑爷上门”。第二年以后,虽然一般每年正月也都要去老丈人家走一趟,但这时的姑爷已经成了老姑爷,头照样磕,揖照样作,却都不再叫拜新年了,所受的种种待遇也大不一样了。因此,拜新年是很值得珍惜的事情,是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事情。

  拜新年有固定的时间,都是在大年初二。大年初一在自家拜年。农村有“一个姑爷半拉儿”的说法,即是“半拉”,则自然要先拜自家长辈,然后再去完成那“半拉”的任务。每年正月初二早上,大道上那些穿红着绿意气风发的年轻男女,大多都是去拜新年的。

  在农村,新姑爷拜新年是很隆重的事儿,双方都非常重视。姑爷这一头老早地就做好了各种准备。年前已经买好了礼品。礼品大多是点心和酒。点心是盒装的,乡下人都叫它“匣果子”。里面有果子六七样,最好的是小八件,还有酥饼、蛋糕、长条饼干之类。酒一般也都是在本地能够上数的。有两年实兴本地产的“高粮白”。这种酒只要一受冷,里面就结出像棉絮一样的脑。稍一转暖,又自动消散了。据说,这样的酒是纯粮食酒,属于好酒。果子一匣,酒两瓶,叫一套。该拜的总共有几家,就拿几套。拜新年,不仅拜老丈人,也拜叔丈人和大爷儿丈人,也包括其他亲门近支的长辈。事先派新媳妇作信使和娘家都沟通好了,谁家该去,谁家不该去,都有了确切的计算。该去的没去,人家挑你,说你礼数不周;不该去的去了,人家笑话你,说你有东西没处搁了。农村人朴实是朴实,但礼节多,稍一疏忽,就出疵儿,给人落下话把。

  老丈人家年前年后的也没闲着,都在为新姑爷上门做着准备。腊月杀了一头猪,宰了几只鸡,自家不敢狼狼虎虎地吃喝,处处都要缩减些。谁要是稍微大路一点,准会有人说,啥啥啥得留着点了,正月新姑爷上门用呢。说这话的,大多是丈母娘。俗话说,丈母娘最疼姑爷。其实,疼姑爷就是疼闺女,没有哪个当娘的不疼闺女的。

  初二这天早上,新姑爷老早的就起来了。先是把该带的一应物品拾掇齐整,要一样一样过数,千万马虎不得。然后是精心打扮自己。穿上年前就做好的一身新衣服,里面套一件白衬衫。风纪扣扣上又摘开,摘开又扣上。最后,小两口商定,扣上显得太板,还是打开显得自然些,于是决定不扣。头上打了发蜡,用木梳仔细梳过,油光锃亮,如果落上一滴水,一定会像落在鸭毛上一样咕噜噜滚下来。相比之下,新媳妇却洒脱多了,因是回家,凡事都不必在意了。

  小两口出了大门,当娘的终是不放心,颠颠地追出来,把拎着耳朵嘱咐了多少遍的话又叨叨了一遍: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说话掂量着,千万别漏兜喽。

  老丈人家门口老早地就聚满了人,专门等着迎接这一对新人。新姑爷一进院,就围上来一帮闹玩的人。主要是表小舅子和叔伯小舅子,还有表小姨子和叔伯小姨子。这帮愣头青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上来就蹾你悠,手掌里蹭了一把灯烟子画你的花脸,掀开你的脖领子往里灌沙子……无论如何,你得耐得住这顿蹂躏,千万不能急。一急,人家就说你是酸脸子狗,不识逗,就没人理你了,晒你的干巴晾子。当真如此,也不是怎么舒服的事,至少你的人缘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样的闹剧也不会持续多久,关键时刻,必有人来救你。不然的话,丈母娘都不干。

  老少辈连襟都到齐了,叔叔大爷儿也都到场。老家那一带的农村,冬天都吃两顿饭,新姑爷上门,就吃三顿饭。晚饭午后两点吃。夜里八九点钟还有一顿,是夜饭。我们那叫“小夜酒”(可能是霄夜酒,叫白了,成小夜酒了)。拜新年这几天,饭桌上的中心是新姑爷,其他人都是陪客的,一切都要看新姑爷的意思。新姑爷不撂盅,别人就得陪着喝;新姑爷不撂筷,别人就得陪着吃。遇着二巴扯子的新姑爷,就是“见着好吃的不撂筷”的那种,把陪客的都急得抓耳挠腮的,但干着急,没办法。事后,让人家念叨出八里地,谁谁家姑爷,吃起来不撂筷咧。这话是很难听的,连累老丈人家也都跟着挂火,听说还有因为这闹离婚的呢。

  吃饭时,放的是炕桌。新姑爷坐炕里(靠窗台),这是最尊贵的位置。饭前先上四盘点心,叫“吃果子”,每人一杯清水或茶水。新姑爷吃一两块,就放下了筷子,说吃好了。别人走过场似的客气一下,就说,撤了吧。撤了果盘,然后上菜。过去成席面的讲究的是六碟六碗。其中一定要有一碗烩丸子。丸子是豆腐炸的丸子,外焦里嫩,最好的里面呈半空状。烩丸子是最后一道菜,蕴含着圆圆满满的意思。千万不能做第一道菜上,那样的话,就是骂人了,意思是让人家趁早滚蛋。还有一碗必有的菜是小鸡炖蘑菇。“鸡”与“吉”,谐音,取吉祥之意。一首民歌里这样唱道:“姑爷来到咱们家呀,可该吃点啥呀,小鸡炖蘑菇啊,好吃好喝招待他呀……”小鸡是自家养的当年小公鸡,蘑菇是当地山上采的肉蘑或榛蘑,口感柔而不腻,润而不滑,属菌中的上品。

  新姑爷一般都不喝酒,就是喝也得一抿一抿地喝,别人没人攀你。最后仍然得新姑爷说话,说喝好了,来饭吧。人家才能给你上饭,你不说,饭就不能上。新姑爷没说话就上饭,是失礼,就会有人质问,没酒了是咋?还是有酒不让喝了?这都是让人十分尴尬的事情。

  饭食一律是饺子。饺子小巧玲珑,大小如同人的拇指。整个儿扔嘴里也能提哩出溜地抓河蚂儿。吃的时候,要用筷子慢慢地一夹两半,先吃一半,然后再吃另一半。这样做,一是显得斯文,二是防止其中有诈。有的小姨子专门给姐夫包两个辣椒馅的饺子。辣椒馅的你也得吃,但至少有个思想准备。倘是冒冒失失地吃下去,辣你个呲牙咧嘴,还不得把小姨子的大板牙笑掉喽。

  初二去,初六回。回来的时候,人好像瘦了一圈,吃啥啥是香的。对娘说,妈,我没漏兜儿,就是吃不饱。娘笑了,冲着西屋说,快去看看你媳妇吧,回来就躺那了,准是伺候你们累着了。 [/copyright]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