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人
2022-01-05抒情散文何也
另一个人(上)一2008年初夏,几近炎热的藉河河畔。一天中最为安静的天空,将佛光一样的金黄色泼洒到河流两边干枯龟裂的屋顶上。满眼辉煌。所有的一切都还深深地在大地的体内被温热的气流环绕着,包裹着。一条条熟识的街道和一个个熟悉的拐弯,还有渐宽……
另一个人(上)
一
2008年初夏,几近炎热的藉河河畔。一天中最为安静的天空,将佛光一样的金黄色泼洒到河流两边干枯龟裂的屋顶上。满眼辉煌。所有的一切都还深深地在大地的体内被温热的气流环绕着,包裹着。
一条条熟识的街道和一个个熟悉的拐弯,还有渐宽的马路,公交车辆,广告牌,招贴画。灰色的行影急匆匆游动着。阳光懒慵。哑然而逝的生活琐碎因着上班时间的临近而渐渐骚动不安了。在我每天都路经的报亭里,老先生依然浑浑噩噩神情混沌,头发稀疏,隐现在额头的秃斑看上去就像是蒙着层层灰尘。我找不到一丝熟悉的轮廓。直到今天,我仍然都将他视为不懈努力且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新鲜感的老人。但是,报亭中的他,却被时间囚禁在了一个遥远的纬度上,就像里克尔诗中那只铁栅栏里的豹子,享受着困兽的沦落了的自由。
人行道被微弱的天光所笼罩,弥漫着淡淡的灰烬的味道。暮春的味道。枯叶渐渐蜕化,有嫩绿闪烁其间。一种无法言传的欢愉,欲望潜伏着。
上班的路上,我猛然念想起节令已到了四月初八。佛的生日。远在老家的母亲该去朝龙王庙庙会了。午后的阳光令人产生一种舒适的荒谬感,就像意念中那袅袅升起的香火。我常常会沉浸其间缥缈地眺望另一个世界。我知道,那是她永远抛弃不了的精神家园。电话中,母亲和她的农事渐渐琐碎了起来。我知道,那些片段性的往事,是属于乡土的,属于春天的。
关上手机,藉河桥头杵在了眼前。故乡已经离得很远很远了。暖融融的光线有点刺眼。我的体内,隐居起了一种迟钝的暮春的感觉。没有丝毫的渴求。
二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桥头的人流却仿佛停滞了一般。我的脚步有些踉跄,有些晃动。摇摇摆摆的晃动。抬头看见,北山上黄土迸裂,气浪冲天。恍惚间觉得是在看一场残损了的、充满杂音的老电影。行人开始嚷叫,萎缩,甚至变形。这是灾难的变形。喘息和惊慌风沙一样拂去了人们脸上的色泽。不知谁在喊,地震了,地震了。瞬间,巨大的集体性的恐慌感将整条街道吞没,小城也仿佛被震动所笼罩。
我无所适从。我从他人的行色上看到了自己。令人惊悸的深渊,和陌生。 平日里熟视无睹的景象,被修复的路面、新建的建筑,都像一块块结痂了的伤痕。破碎了的日常片断。没有人相信,这却很美。
单位的院子里,一团一团的人,簇拥着,交流着。末日似的慌乱。发射铁塔还在晃动。有同事们说,震中是四川,离天水300多公里。下午央视新闻播报,震中为汶川,里氏7.2级。这是1976年后,我第一次感受到的地震。灾难。我的脑袋懵阍阍地,木棍击打了一般。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手机,固定电话,或小灵通大灵通,都被告知接不通。我孤立无援,突然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心里是无尽的凄然。在原地,只能简简单单地望着周围的世界。我张不开嘴。此时,我才明白,世界上的凄凉,仿佛就是你自己的作品。我和别人的脸,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街面上早已混乱不堪。地震把一群群陌生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人与他人被迫关联着。我记起了诗人约翰堂恩的诗: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三
余震不断从广播、电脑和市民间传播。从汶川,青川到宁强,震中不断逼近小城,最短距离已到了100公里。
我失却了对欢乐与生命的敏感,失却了对自身和余生的敏感。所有的人都不合时宜地传播着,议论着。生活就像两块变硬了的黑陶,沉淀其中的一些绚烂的时光已经消逝。再也没有比等待不可知(或死亡)那样更沉重的精神、道德打击了。在一种漠然疏忽的深层里,大家都随波逐流。我每时每刻都怀着期待或身负罪感地盯着电视,希冀能够听着远方亲人的音讯。
五月的天气,阳光明媚。在不断的余震下,人们如出一辙地搭起了帐篷,或各式各样的遮挡物。一模一样的面孔,一模一样的声音,一模一样的动作,就像某种亘古不变的现实。几乎所有人都走出家门,被迫中断了居住生活。楼房空荡荡的,天空,树木,城市也空荡荡的。街道成为最大的收容所。时间是那么的漫长,我们没有一点自主性,都被迫跟进,就像庄家在大清仓似的。废墟和鲜血中,哭泣和死亡下,我们见证着灾难,见证着人性的阴暗或绚烂。
我想住进冷冰冰的楼房里,但家人含糊和担忧的眼神拒绝了我,她们都让我回到人群里来。我想回老家,回到亲人中间去,但我无法提供更远的亲人的消息。我无颜面对母亲期待的眼神。我忽然明白,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多余的人,无用的人。我被困在人海茫茫中,不知所措。我,也好像成了灾难。
出门,成了每天的最大的负担。我无法逃避,无法离开。只有等待,屈从。我,成了另一个人。完全陌生的人。
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恐慌的味道,路人行色匆匆。夜色或黎明的色彩,包含着一种孤独,就像是躲在时光深处的长长的忧伤。梦一样的忧伤。所有的慰藉都无济于事。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09-3-3 10:57 编辑 ]
一
2008年初夏,几近炎热的藉河河畔。一天中最为安静的天空,将佛光一样的金黄色泼洒到河流两边干枯龟裂的屋顶上。满眼辉煌。所有的一切都还深深地在大地的体内被温热的气流环绕着,包裹着。
一条条熟识的街道和一个个熟悉的拐弯,还有渐宽的马路,公交车辆,广告牌,招贴画。灰色的行影急匆匆游动着。阳光懒慵。哑然而逝的生活琐碎因着上班时间的临近而渐渐骚动不安了。在我每天都路经的报亭里,老先生依然浑浑噩噩神情混沌,头发稀疏,隐现在额头的秃斑看上去就像是蒙着层层灰尘。我找不到一丝熟悉的轮廓。直到今天,我仍然都将他视为不懈努力且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新鲜感的老人。但是,报亭中的他,却被时间囚禁在了一个遥远的纬度上,就像里克尔诗中那只铁栅栏里的豹子,享受着困兽的沦落了的自由。
人行道被微弱的天光所笼罩,弥漫着淡淡的灰烬的味道。暮春的味道。枯叶渐渐蜕化,有嫩绿闪烁其间。一种无法言传的欢愉,欲望潜伏着。
上班的路上,我猛然念想起节令已到了四月初八。佛的生日。远在老家的母亲该去朝龙王庙庙会了。午后的阳光令人产生一种舒适的荒谬感,就像意念中那袅袅升起的香火。我常常会沉浸其间缥缈地眺望另一个世界。我知道,那是她永远抛弃不了的精神家园。电话中,母亲和她的农事渐渐琐碎了起来。我知道,那些片段性的往事,是属于乡土的,属于春天的。
关上手机,藉河桥头杵在了眼前。故乡已经离得很远很远了。暖融融的光线有点刺眼。我的体内,隐居起了一种迟钝的暮春的感觉。没有丝毫的渴求。
二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桥头的人流却仿佛停滞了一般。我的脚步有些踉跄,有些晃动。摇摇摆摆的晃动。抬头看见,北山上黄土迸裂,气浪冲天。恍惚间觉得是在看一场残损了的、充满杂音的老电影。行人开始嚷叫,萎缩,甚至变形。这是灾难的变形。喘息和惊慌风沙一样拂去了人们脸上的色泽。不知谁在喊,地震了,地震了。瞬间,巨大的集体性的恐慌感将整条街道吞没,小城也仿佛被震动所笼罩。
我无所适从。我从他人的行色上看到了自己。令人惊悸的深渊,和陌生。 平日里熟视无睹的景象,被修复的路面、新建的建筑,都像一块块结痂了的伤痕。破碎了的日常片断。没有人相信,这却很美。
单位的院子里,一团一团的人,簇拥着,交流着。末日似的慌乱。发射铁塔还在晃动。有同事们说,震中是四川,离天水300多公里。下午央视新闻播报,震中为汶川,里氏7.2级。这是1976年后,我第一次感受到的地震。灾难。我的脑袋懵阍阍地,木棍击打了一般。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手机,固定电话,或小灵通大灵通,都被告知接不通。我孤立无援,突然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心里是无尽的凄然。在原地,只能简简单单地望着周围的世界。我张不开嘴。此时,我才明白,世界上的凄凉,仿佛就是你自己的作品。我和别人的脸,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街面上早已混乱不堪。地震把一群群陌生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人与他人被迫关联着。我记起了诗人约翰堂恩的诗: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三
余震不断从广播、电脑和市民间传播。从汶川,青川到宁强,震中不断逼近小城,最短距离已到了100公里。
我失却了对欢乐与生命的敏感,失却了对自身和余生的敏感。所有的人都不合时宜地传播着,议论着。生活就像两块变硬了的黑陶,沉淀其中的一些绚烂的时光已经消逝。再也没有比等待不可知(或死亡)那样更沉重的精神、道德打击了。在一种漠然疏忽的深层里,大家都随波逐流。我每时每刻都怀着期待或身负罪感地盯着电视,希冀能够听着远方亲人的音讯。
五月的天气,阳光明媚。在不断的余震下,人们如出一辙地搭起了帐篷,或各式各样的遮挡物。一模一样的面孔,一模一样的声音,一模一样的动作,就像某种亘古不变的现实。几乎所有人都走出家门,被迫中断了居住生活。楼房空荡荡的,天空,树木,城市也空荡荡的。街道成为最大的收容所。时间是那么的漫长,我们没有一点自主性,都被迫跟进,就像庄家在大清仓似的。废墟和鲜血中,哭泣和死亡下,我们见证着灾难,见证着人性的阴暗或绚烂。
我想住进冷冰冰的楼房里,但家人含糊和担忧的眼神拒绝了我,她们都让我回到人群里来。我想回老家,回到亲人中间去,但我无法提供更远的亲人的消息。我无颜面对母亲期待的眼神。我忽然明白,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多余的人,无用的人。我被困在人海茫茫中,不知所措。我,也好像成了灾难。
出门,成了每天的最大的负担。我无法逃避,无法离开。只有等待,屈从。我,成了另一个人。完全陌生的人。
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恐慌的味道,路人行色匆匆。夜色或黎明的色彩,包含着一种孤独,就像是躲在时光深处的长长的忧伤。梦一样的忧伤。所有的慰藉都无济于事。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09-3-3 10:5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