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2022-01-05叙事散文堂珂
文/堂珂1、《世说新语任诞》云:“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这里的“酲”字是“醉酒而昏迷不醒”的意思。可以看出刘伶是个嗜酒如命的酒徒。事实也正如此,刘伶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酒留名的文人,堪称“饮坛”的泰山北斗,有“有酒以来第一……
文/堂珂
1、《世说新语•任诞》云:“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这里的“酲”字是“醉酒而昏迷不醒”的意思。可以看出刘伶是个嗜酒如命的酒徒。
事实也正如此,刘伶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酒留名的文人,堪称“饮坛”的泰山北斗,有“有酒以来第一饮者”的美誉。他自己曾作一首《酒德颂》,说自己“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厄执瓢,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慌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之扰扰,如江汉之载浮萍。”把天当作帐幕,以云为被子,把大地当作席子,以太阳为门,以月亮为窗,刘伶的想象力是多么瑰丽,气势是何等恢弘呀!
他外出游玩喜欢乘鹿拉的车子,这本身就足以吸引众人的眼球。而更令人乍舌的是,他叫人扛着锸跟着,说是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好一个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刘伶!看到这里,啧啧的惊叹声中,大拇指情不自禁的竖了起来。
真是有创意。驯鹿拉车,敢于创新,文人中刘伶是第一个。可以看出刘伶是个脑瓜很聪明的人,绝不是酒囊饭袋。他的恣意妄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纵有千般才华万般忠心,没有皇帝和众大臣的认可和支持,远大的抱负只能是天边的海市蜃楼,一把美丽的肥皂泡。
真是看得开,想不让人叫好都难。叫人扛着锸,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除了看谈生死之外,还大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慨。这破釜沉舟就是到处游玩,无所事事到底。你们不是说我无能,把我的观点当垃圾吗,那我就无能给你们看;你们不是嫉恨我不务正业吗,那我就不务正业给你们看。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不这样又能怎样呢?
难道刘伶真的看破了红尘?——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其质量的高低。但刘伶的生活质量体现在哪里呢?是纵酒,游玩,还是看破红尘悟透禅机佛道?也许他只是想,与其费尽心血,碰得头破血流,自寻烦恼,何如畅游山川,更来得悠哉乐哉。
关于刘伶的传说很多,有一传说特有意思,今借来以飨读者。
传说有一天刘伶出洛阳城往南,来到杜康开的酒店门前,只见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一看不服气,心想:店主人也太孤陋寡闻了,他不先打听一下我刘伶的酒量,竟敢夸此海口。我刘伶喝遍大江南北,也没醉过半天。既然你口气这么大,我就把你所有的酒都喝干。 刘伶憋着气进了酒店,杜康端出酒来。刘伶喝了一杯还要喝,杜康就劝他不要再喝,可他不依。直到三杯酒下肚,刘伶才叹道:“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搬。”他果真喝醉了,出店门后一路摇摇晃晃往家走去。 刘伶一到家就醉倒在地,以为自己要死了,但还是难舍美酒,就对老婆交代:“我要是死了,把我埋在酒池里,填上酒糟,把酒盅、酒壶给我放在棺材里。”说完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老婆只好按照他说的安葬了他。 三年之后,杜康来找刘伶,对刘伶的老婆说:“刘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还没有给酒钱呢。”刘伶的老婆听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来是你家的,你还敢来要酒钱,我还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说:“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 来到埋葬刘伶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看,只见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如生前一样。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刘伶醒来。”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睁开了眼,嘴里还说道:“好酒!好酒!” 这就是民间“杜康美酒,醉伶三年”的由来。正好应了文章开头“天生刘伶,以酒为命”的界定。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一生矣”(《晋书•毕卓传》)这就是生活中刘伶的真实写照。刘伶喝酒不受外部因素所制约,想喝就喝(当然前提是有酒喝),不会因为你官大,名声大,我就多敬你几杯;不会因为初次见面而强压住伸头露头的酒虫,弄得事后后悔不迭;更不会接受那些指令性的酒,你官再大,我又没有违法,我已经是一山野草民,难道还想剥夺了俺喝酒的权利?刘伶喝酒喝得纯粹,喝得自然,喝得潇洒。因长年累月被酒泡着,刘伶周身氤氲起一团无形的酒气,渐入“人酒合一”的佳境,冉冉一酒仙飘然降人间。喝酒喝出了如此高的境界,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想想现在酒场上的应酬酒、勒令酒、马屁酒、客套酒,跟人家刘伶比比,觉得有些人得以头戗地儿,或者直接一头撞死,省着弄得自己和别人都死要面子活受罪。 2、自古至今,文人与酒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酒能激发人的灵感,让人有超然物外的顿悟,许多平时想不透的难题遇到酒则豁然开朗;许多平时吟不出的妙句被酒精牵引着,欢呼雀跃着,喷涌而出。是酒打开了一道天窗,让五彩缤纷的阳光洋洋洒洒的飘进幽暗的心房,让一个个乏味的字符有了玲珑剔透的晶亮。 魏晋是中华酒史上一个异峰突起的辉煌时期,饮酒的名士层出不穷,独领历史之风骚。“竹林七贤”差不多全是酒鬼,阮籍、嵇康等人的酒名也很大。史载阮籍为拒司马氏的征婚曾连醉六十日,创历史最高记录。刘伶能在众多酒星”中道高一尺,独烁千古,可见喝酒的功夫非常了得,令人望尘莫及。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这是李白的诗句,写的是东晋的谢安。古代文人狎妓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而要狎妓,酒是不可缺少的助兴物。但历史上没有刘伶狎妓的传说和纪录,他只是嗜酒而已。 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濉西西北)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仕至建威参军。其实刘伶原先并不嗜酒如命,他破罐子破摔的无所事事与政治密切相关。汉末晋初,刘伶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却被昏庸的皇帝以无能为由罢免。政治上的失意和对报效朝廷幻想的彻底破灭,是导致刘伶嗜酒和隐居的主要原因。
而且当时的曹家江山日落西山,在司马家一步步篡权的过程中,对反对派和不合作者的镇压是极其残酷的,可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摆脱政治是很难的。一些有识之士要么被迫“应征出仕”而苟且偷生,要么因拒绝合作而惨遭杀害。 他的嗜酒实际上是借酒浇愁,以酒避祸。和其他六贤一样,其归隐山林,恣意酗酒,不过是借酒卖傻,苟全性命于人世间的不得已。但“酒不醉人人自醉”,又有谁知晓他们心中暗结的痛苦呢?满腹经纶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心得不到认可,还动不动就被人诬陷,叫谁谁不郁闷呢!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落脚的地方,只好走在竹林里,走在旷野中,走在寰宇外,从此不与世争,不与俗争,狂酣不止,肆饮不止。 自古有才能者隐居甚多,像姜太公,谢安,陶渊明,王应麟,王维,孟郊,朱耷,孔明,等等,大多是得不到重用,或者是受奸人所诬陷,少有看破名利的。也有以隐居作为跳板的,伺机东山再起。比如谢安。其妻问谢安:“你为什么不做官?”谢安回答:“会有那么一天的,这是免不了的。”当王坦之奉旨前来恳请,谢公终于走下了隐居二十年的东山。再比如孔明,他的隐居其实是在等待一位明君的到来。他的隐居和姜太公的“愿者上钩”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而已。 但刘伶显然不是。他是真的融入山水之中了。但融入山水并不说明他心中没有了痛苦。人生犹如一叶不系之孤舟漂泊于江海之上,荒荒天域,茫茫人世,飘荡着挥之不去的迷惘。文人除了写诗赋词治理国家的才能,再没有其他求生的本事,所以大部分只能借放浪形骸得以慰藉,而其中的痛苦唯有那个时代的隐居者才能体会。众多隐居者中心态最平和,最能进入角色,还能掌握一技之长的,莫过于陶老了。他隐居种豆的快乐从《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中汩汩流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啧啧,一十足的老农也。 文人为官不识时务者轻者遭贬。历史上的屈原、韩愈、苏东坡、李白、杜甫、王维、范仲淹、柳宗元等大文豪,哪个没有被贬谪的经历。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先黄州,后惠州、琼州,越贬越偏远。北宋著名诗人秦观曾被贬郴州。范仲淹曾被贬邓州。柳宗元被贬永州。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文人的遭贬谪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早早远离了是非之地,等于摆脱了与虎狼同枕的危险。而且,压抑出精品,逆境出勇士,被贬的文人因此成就了一篇篇力作,名垂青史。正所谓“祸兮福所倚”也。 自古文人太天真,太喜欢较真,太理想主义,太犟,太清高,太孤傲,他们不懂得那些官场上的道道,掌握不了为官的法则,更不会琢磨皇帝的心理,拍马屁,所以不得恩宠是必然的,与其他大臣的格格不入也是必然的,一腔赤热的抱负实现不了更是必然的。自古忠言逆耳,忠臣大都逃脱不了悲惨的下场,这是文人为官的宿命。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位贤士哪不是才华横溢的大家。放着优秀的人才不用,朝廷真是昏庸透顶。从历史上看,整个魏晋南北朝动荡不安,质地粗糙,寿命翩跹。这和掌权者的无德无能、刚愎自用、凶残成性密切相关。从司马懿搞政变用非常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只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司马家的天下就改名易姓。这就是昏庸残暴的代价。说到底,也是你司马家自寻死路,别怪没人辅佐你,别说没人提醒你。人家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你司马家是见了棺材还嘴硬,冷眼旁观心知肚明者便只有嗤嗤冷笑的份了。 有人说刘伶的行为也太过分了,过分到一般人接受不了的地步。这是实话。刘伶的“乖张”不用说在那么早的古代,就是在世风开化、百花齐放、自由个性漫天飞的今朝,他的所作所为也离谱得很。但我笃信,人的言行要放在一个时代的小环境中,才能找到促使他做出这种举动的缘由。相信现在的太平盛世不会再出现像刘伶这样的人,即使有,那也是心理变态,病得不轻。 一次有客来访,刘伶不穿衣服赤身裸体便出来相见。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其实,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是出于对名教礼法的极度厌恶和彻底否定。这也是“竹林七贤”的精神内涵之一。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弹唱对弈,吟诗作赋,行为放达,不拘礼法。”实际上,他们是以不合作的消极方式对抗司马氏的所谓“新朝”,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谈,抵制司马氏倡导的“名教”的虚伪。所谓的“名教”,只不过是用来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名教”的本质,是压抑个性,摧残人性,所以嵇康就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表现出古代文人对个性精神自由的探寻与追求。 其实,刘伶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惟酒是务”,他对玄学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竹林七贤”都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所谓玄学,即是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依托,融合儒道而出的新的思想学说,旨在为脱离政治而又苦闷不堪的文人学士找到一种新的精神寄托。七贤“弃经典而尚老庄 ,蔑礼法而崇放达”, 一起推动了玄学的发展。这应该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了。 可惜的是,刘伶只给我们留下一首《酒德颂》,我们这些拘谨的后辈只能在他酒一样醇香酒一样浓烈酒一样豁达的文字里,慢慢品味酒的神奇,捉摸魏晋历史的风云变幻。
参考书目:《陌上花开缓缓归》
《中国文学史》之魏晋南北朝篇
传说有一天刘伶出洛阳城往南,来到杜康开的酒店门前,只见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一看不服气,心想:店主人也太孤陋寡闻了,他不先打听一下我刘伶的酒量,竟敢夸此海口。我刘伶喝遍大江南北,也没醉过半天。既然你口气这么大,我就把你所有的酒都喝干。 刘伶憋着气进了酒店,杜康端出酒来。刘伶喝了一杯还要喝,杜康就劝他不要再喝,可他不依。直到三杯酒下肚,刘伶才叹道:“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搬。”他果真喝醉了,出店门后一路摇摇晃晃往家走去。 刘伶一到家就醉倒在地,以为自己要死了,但还是难舍美酒,就对老婆交代:“我要是死了,把我埋在酒池里,填上酒糟,把酒盅、酒壶给我放在棺材里。”说完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老婆只好按照他说的安葬了他。 三年之后,杜康来找刘伶,对刘伶的老婆说:“刘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还没有给酒钱呢。”刘伶的老婆听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来是你家的,你还敢来要酒钱,我还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说:“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 来到埋葬刘伶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看,只见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如生前一样。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刘伶醒来。”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睁开了眼,嘴里还说道:“好酒!好酒!” 这就是民间“杜康美酒,醉伶三年”的由来。正好应了文章开头“天生刘伶,以酒为命”的界定。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一生矣”(《晋书•毕卓传》)这就是生活中刘伶的真实写照。刘伶喝酒不受外部因素所制约,想喝就喝(当然前提是有酒喝),不会因为你官大,名声大,我就多敬你几杯;不会因为初次见面而强压住伸头露头的酒虫,弄得事后后悔不迭;更不会接受那些指令性的酒,你官再大,我又没有违法,我已经是一山野草民,难道还想剥夺了俺喝酒的权利?刘伶喝酒喝得纯粹,喝得自然,喝得潇洒。因长年累月被酒泡着,刘伶周身氤氲起一团无形的酒气,渐入“人酒合一”的佳境,冉冉一酒仙飘然降人间。喝酒喝出了如此高的境界,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想想现在酒场上的应酬酒、勒令酒、马屁酒、客套酒,跟人家刘伶比比,觉得有些人得以头戗地儿,或者直接一头撞死,省着弄得自己和别人都死要面子活受罪。 2、自古至今,文人与酒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酒能激发人的灵感,让人有超然物外的顿悟,许多平时想不透的难题遇到酒则豁然开朗;许多平时吟不出的妙句被酒精牵引着,欢呼雀跃着,喷涌而出。是酒打开了一道天窗,让五彩缤纷的阳光洋洋洒洒的飘进幽暗的心房,让一个个乏味的字符有了玲珑剔透的晶亮。 魏晋是中华酒史上一个异峰突起的辉煌时期,饮酒的名士层出不穷,独领历史之风骚。“竹林七贤”差不多全是酒鬼,阮籍、嵇康等人的酒名也很大。史载阮籍为拒司马氏的征婚曾连醉六十日,创历史最高记录。刘伶能在众多酒星”中道高一尺,独烁千古,可见喝酒的功夫非常了得,令人望尘莫及。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这是李白的诗句,写的是东晋的谢安。古代文人狎妓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而要狎妓,酒是不可缺少的助兴物。但历史上没有刘伶狎妓的传说和纪录,他只是嗜酒而已。 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濉西西北)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仕至建威参军。其实刘伶原先并不嗜酒如命,他破罐子破摔的无所事事与政治密切相关。汉末晋初,刘伶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却被昏庸的皇帝以无能为由罢免。政治上的失意和对报效朝廷幻想的彻底破灭,是导致刘伶嗜酒和隐居的主要原因。
而且当时的曹家江山日落西山,在司马家一步步篡权的过程中,对反对派和不合作者的镇压是极其残酷的,可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摆脱政治是很难的。一些有识之士要么被迫“应征出仕”而苟且偷生,要么因拒绝合作而惨遭杀害。 他的嗜酒实际上是借酒浇愁,以酒避祸。和其他六贤一样,其归隐山林,恣意酗酒,不过是借酒卖傻,苟全性命于人世间的不得已。但“酒不醉人人自醉”,又有谁知晓他们心中暗结的痛苦呢?满腹经纶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心得不到认可,还动不动就被人诬陷,叫谁谁不郁闷呢!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落脚的地方,只好走在竹林里,走在旷野中,走在寰宇外,从此不与世争,不与俗争,狂酣不止,肆饮不止。 自古有才能者隐居甚多,像姜太公,谢安,陶渊明,王应麟,王维,孟郊,朱耷,孔明,等等,大多是得不到重用,或者是受奸人所诬陷,少有看破名利的。也有以隐居作为跳板的,伺机东山再起。比如谢安。其妻问谢安:“你为什么不做官?”谢安回答:“会有那么一天的,这是免不了的。”当王坦之奉旨前来恳请,谢公终于走下了隐居二十年的东山。再比如孔明,他的隐居其实是在等待一位明君的到来。他的隐居和姜太公的“愿者上钩”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而已。 但刘伶显然不是。他是真的融入山水之中了。但融入山水并不说明他心中没有了痛苦。人生犹如一叶不系之孤舟漂泊于江海之上,荒荒天域,茫茫人世,飘荡着挥之不去的迷惘。文人除了写诗赋词治理国家的才能,再没有其他求生的本事,所以大部分只能借放浪形骸得以慰藉,而其中的痛苦唯有那个时代的隐居者才能体会。众多隐居者中心态最平和,最能进入角色,还能掌握一技之长的,莫过于陶老了。他隐居种豆的快乐从《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中汩汩流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啧啧,一十足的老农也。 文人为官不识时务者轻者遭贬。历史上的屈原、韩愈、苏东坡、李白、杜甫、王维、范仲淹、柳宗元等大文豪,哪个没有被贬谪的经历。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先黄州,后惠州、琼州,越贬越偏远。北宋著名诗人秦观曾被贬郴州。范仲淹曾被贬邓州。柳宗元被贬永州。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文人的遭贬谪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早早远离了是非之地,等于摆脱了与虎狼同枕的危险。而且,压抑出精品,逆境出勇士,被贬的文人因此成就了一篇篇力作,名垂青史。正所谓“祸兮福所倚”也。 自古文人太天真,太喜欢较真,太理想主义,太犟,太清高,太孤傲,他们不懂得那些官场上的道道,掌握不了为官的法则,更不会琢磨皇帝的心理,拍马屁,所以不得恩宠是必然的,与其他大臣的格格不入也是必然的,一腔赤热的抱负实现不了更是必然的。自古忠言逆耳,忠臣大都逃脱不了悲惨的下场,这是文人为官的宿命。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位贤士哪不是才华横溢的大家。放着优秀的人才不用,朝廷真是昏庸透顶。从历史上看,整个魏晋南北朝动荡不安,质地粗糙,寿命翩跹。这和掌权者的无德无能、刚愎自用、凶残成性密切相关。从司马懿搞政变用非常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只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司马家的天下就改名易姓。这就是昏庸残暴的代价。说到底,也是你司马家自寻死路,别怪没人辅佐你,别说没人提醒你。人家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你司马家是见了棺材还嘴硬,冷眼旁观心知肚明者便只有嗤嗤冷笑的份了。 有人说刘伶的行为也太过分了,过分到一般人接受不了的地步。这是实话。刘伶的“乖张”不用说在那么早的古代,就是在世风开化、百花齐放、自由个性漫天飞的今朝,他的所作所为也离谱得很。但我笃信,人的言行要放在一个时代的小环境中,才能找到促使他做出这种举动的缘由。相信现在的太平盛世不会再出现像刘伶这样的人,即使有,那也是心理变态,病得不轻。 一次有客来访,刘伶不穿衣服赤身裸体便出来相见。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其实,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是出于对名教礼法的极度厌恶和彻底否定。这也是“竹林七贤”的精神内涵之一。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弹唱对弈,吟诗作赋,行为放达,不拘礼法。”实际上,他们是以不合作的消极方式对抗司马氏的所谓“新朝”,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谈,抵制司马氏倡导的“名教”的虚伪。所谓的“名教”,只不过是用来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名教”的本质,是压抑个性,摧残人性,所以嵇康就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表现出古代文人对个性精神自由的探寻与追求。 其实,刘伶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惟酒是务”,他对玄学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竹林七贤”都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所谓玄学,即是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依托,融合儒道而出的新的思想学说,旨在为脱离政治而又苦闷不堪的文人学士找到一种新的精神寄托。七贤“弃经典而尚老庄 ,蔑礼法而崇放达”, 一起推动了玄学的发展。这应该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了。 可惜的是,刘伶只给我们留下一首《酒德颂》,我们这些拘谨的后辈只能在他酒一样醇香酒一样浓烈酒一样豁达的文字里,慢慢品味酒的神奇,捉摸魏晋历史的风云变幻。
参考书目:《陌上花开缓缓归》
《中国文学史》之魏晋南北朝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