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饵块
2022-01-05叙事散文蒙正和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粑粑叫饵块”。其实粑粑是粑粑,饵块是饵块,区别明显,并不是一回事。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粑粑拓展市场,发扬光大,比如“丽江粑粑”、“大理破酥粑粑”,尤为人们青睐。而真正意义上的饵块则越来越少见……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粑粑叫饵块”。其实粑粑是粑粑,饵块是饵块,区别明显,并不是一回事。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粑粑拓展市场,发扬光大,比如“丽江粑粑”、“大理破酥粑粑”,尤为人们青睐。而真正意义上的饵块则越来越少见,那些街头巷尾叫卖着的饵块,鲜有名副其实的,真的是“粑粑叫饵块”了。
偶翻典籍,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饵,粉饼也”,“饵之言坚若玉珥也”。可见,饵块除了“粉饼”的特征,还有“坚若玉珥”的本质。后人也有“瞥见子间兜裙屐,上市传呼饵块来”的诗句。想不到小小饵块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呢。
随着春节的临近,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街上的饵块摊子生意日渐兴隆,我却愈加怀念起早年老家的饵块来了,似乎又闻到了那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的香味儿,母亲教我舂饵块的场景又轻轻浮现在眼前……
早年,老家还没有碾米机,集体有一盘水碾一盘旱碾,寨中安过脚碓,随着匆匆岁月,这些设施都先后废弃了,仍然沿袭着千年不变的生活习惯,用杵臼舂米舂饵块。进入冬季,每次舂米,母亲总要用粗筛把碎米筛了,把团起的米头子攒起来,准备春节舂饵块。米头子是一臼稻米中的精华,一粒是一粒,饱满结实。到了腊月二十几,母亲教着我把存下的米头子拌上粗糠再仔细舂一遍,还采来碧绿的慈竹叶一块舂,舂得竹叶没了踪影,红米成为白米、白米更加雪白。母亲把米筛簸干净,再把碎米筛去,经过精心加工的大米白得晃眼,闻着清香,抄在手里就像珍珠玉粒,爽滑细腻。
腊月二十八,家家舂饵块,山寨欢腾起来。饵块要好,除了米好,技术是关键。母亲将大米用清水淘了又淘,泡上半天,滤干蒸一二十分钟,倒在温水中浸泡十来分钟后再蒸。蒸到恰到好处,舀入臼中趁热舂。舂到一定程度,把烫手的饭团放在大木盆里快速揉,揉得米籽完全熟化,就成了光滑洁白的饵块团儿。母亲把饵快团儿揉成粗长条状,用手掌斩成小团,放到饵块托上压上图案,称为“托饵块”。她手法熟练精准,一斤大米不多不少刚好做十二个饵块。母亲托的饵块薄厚一致,大小一般,圆如满月,白似银霜,不仅是一种风味食品,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舂饵块讲究力度和速度,舂得好揉得快托得均匀,饵块才是上品。母亲正是在这几个关键环节上掌握得好,因而寨中遇有红白喜事时,往往被请去舂饵块。
老家饵块的精美独到之处还在于图案。图案不新奇,甚至有点老套。饵块托正面三个图案,梅花喜鹊、玉免灵芝和蟠桃,反面是鲤鱼和佛手,比正面图案大些。托出饵块来,梅花枝上的喜鹊展翅欲飞,口衔灵芝的玉免跃跃欲跳,都有动感,透着灵气,这是通常使用的两个图案。鱼、桃、佛手图案是祭祀、拜寿时才用的,鲤鱼活灵活现,寓意鱼跳龙门、年年有鱼(余);佛手谐音福寿,蟠桃本是寿桃,拜寿祝寿。佛手和蟠桃着上色,黄碧映衬,果红叶绿,赏心悦目,以假乱真。那方长方体的饵块托,樱桃木制作,油光铮亮,一尘不染,纹理精美,工艺精湛,古色古香,令人叫绝。母亲说是二伯母的哥哥年轻时精心雕刻的绝品,他二十岁不到死于滇西抗战中。饵块托由族中一位伯母和我奶奶共同出钱买得,两家共同所有,由族伯母保管,寨中人常常无偿借用。如果使用到现在,有六七十年历史了,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民族工艺精品,算个村级文物是完全够条件的。
母亲做的饵块洁白细腻,筋骨好,又软又香,很筋道。舂到最后一臼时,因甑底的米饭蒸过了,舂舂揉揉不托饵块了,让我们弟兄及来串门的小伙伴们吃个高兴。饵块装进垫着青松毛的竹篮里,再盖上青松毛,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不霉不坏不开裂。年初二,母亲把饵块切了煮饵丝,那饵丝薄如纸片,下到锅里与沸水一起翻滚,捞了饵丝,一锅水不粘不稠,还是清清的。早晚在炭火盆里烘烤几个,冲杯香茶或米花核桃仁糖水,老少皆宜,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是待客送礼的佳品。儿时的我打跳一阵回到家,掀开竹篮里的青松毛见到洁白的饵块,心中便是一阵欣喜激动……
在外飘零三十年,街面上从来没有见着过老家那种“坚若玉珥”的饵块。那些小摊上的饵块,都是机器生产的大路货,普通大米普通制作,软烂有余,筋骨全无。每当见到那些“粑粑饵块”,就愈加怀念起母亲和她做的饵块来。如今春节回家,非但吃不到饵块、听不到碓声,连杵臼杵棒都了无踪影,山寨里吃的饵块大多也是由城里买的机器加工产品。询问起那方镇家之宝饵块托,也早已不知去向。偶尔见过一些人家使用着新雕刻的饵块托,那手艺实在不敢恭维,相形见拙,邯郸学步罢了。
母亲已经去世十五年,故乡春节前令人欣喜若狂的舂饵块的碓声也已经远去。我怅然若失,那洁白细腻、圆润光滑的饵块,只能在童年和母亲的回忆中品味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