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岩[原创]
2022-01-05叙事散文李跃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2 编辑
千佛岩
□李跃平带着疑问,我又去了一趟夹江,去认识和亲近千佛岩。千佛岩离夹江县城仅3公里,自古被称作“青衣绝佳处” 。至于绝在哪里,佳在何处?很多人是无……
千佛岩
□李跃平带着疑问,我又去了一趟夹江,去认识和亲近千佛岩。千佛岩离夹江县城仅3公里,自古被称作“青衣绝佳处” 。至于绝在哪里,佳在何处?很多人是无……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2 编辑 <br /><br />千佛岩
□李跃平
带着疑问,我又去了一趟夹江,去认识和亲近千佛岩。千佛岩离夹江县城仅3公里,自古被称作“青衣绝佳处” 。至于绝在哪里,佳在何处?很多人是无法说得清楚的,我也因为笔力不够,无法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追索、审视夹江悲壮哀婉的岁月历程。
然而此刻,千佛岩就在我的身旁,她却这样默默无语。无语之中,又添了一份情感浓度和哲学深度,添了一份凝练与厚重。沿着江岸,我渐走渐思,穷林问木,探本寻根,只见石壁上,一字排开的200多座石窟中的2000余尊石刻佛像,姿态各异,绚丽多彩,从唐朝穿过宋、元、明、清,一直活到今天。
我站在一尊观音的塑像前,只见圣观音容貌俊秀,娴静虔诚,手拿净瓶,丰肩裸臂,一双慧眼显出悲天悯人,欲笑又忍的神态。是的,千佛岩的造像十分生动,虽然塑造的都是佛像,却具有活脱脱的人间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千佛岩的造像组合完全出于镌造者自己心态上对佛教的独特理解,而今天的我们在欣赏千佛岩的过程中,又读到了什么呢?
此时,崖畔又清风拂过,面对这样的场景,我该如何去解读夹江,解读千佛岩。千佛岩,尽管饱经残酷的战乱,然而她仍然像楔子一样楔入青衣江岸,形成“两山对峙,一口江流”的景观,青衣江就这样穿过大观山和依凤岗,千年流淌。隔江而立,我们只需要看看历史远去的背影,祖先曾经的辉煌就够了,然而我却时常怀疑夹江的气度。
夹江历来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是古代溢州,经嘉州到宜宾,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有史为证,蜀汉时期,诸葛亮曾在这里屯兵,南抵蛮夷,北伐曹魏,立志完成一个统一的大国。然而尽管此地适宜屯兵,却无皇家气象,难怪在此点兵的诸葛亮,尽管文韬武略,也无法成就统一中原的霸业,而留下三国鼎立的遗憾。
关于夹江的蹩脚,在流传的民间故事中也有相似的说法:相传唐朝初年,乐山有一对师徒,虔心塑造佛像。有一天,徒弟对师傅讲,“师傅,你我师徒来一次比赛,为我们的后人造一些佛像。”师傅看出徒弟的心思,也不好点明,只好迎对徒儿的挑战,从此,他们便各自择地,准备造佛去了
徒儿有弘志,他沿着青衣江岸的山道徐徐而行,只见岩壁下自然形成的暗河川流不息。哗哗的水声,反衬出四周异常的静谧,正是塑造佛像的好地方,他决定造佛千尊,来体现唐人的豪情。而师傅却选择了凌云寺,他决定造佛一尊,以镇三江,造福人民。就这样师徒二人各自开始造佛了。
徒弟非常精明,他造的佛像姿势百态,林林种种,大的佛像有三尺之高,而小的佛像却高不过10公分,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诸佛独特的生存方式,以至于今天的我辈,还会从日渐风化的佛像中看到盛唐的遗风。
然而徒弟毕竟是徒弟,显得有些气度不够,而师傅也立志造佛。当时,三江水患,时刻威胁着乐山人的生存,多少温热的身子就在这三江水患中葬身鱼腹,师傅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修成了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而恰好徒弟也同日完成了千佛岩的建造。
“师傅,徒弟的千佛已修建完毕,请师傅评点。”说是评点,却显得有些凿凿逼人,徒弟的眼睛里充满了挑战的意味。然而在师傅的心中,造佛之人最忌狂妄。他狠狠地说:“千只佛,万只佛,抵不住大佛老爷的一只脚。”徒儿听毕,顿时脸色苍白,无脸见人,纵身跃入江中,尸首无存。
我想,也许这就是师傅的气度。如今,那些不足10公分的小佛像,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化成细土,而乐山大佛至今还巍然耸立在江边,造福乐山的人民。生在佛中我知福,这佛就是为别人造福的人。
然而,我无意贬低徒弟的创造。游览千佛岩,不需要直奔主题,只需要沿着山岩、老树、竹影、苔痕闲散而行,虽然不觉得有什么风景,但当你折身离去时,才会真正发现:佛,在眼前;佛,在心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红楼梦》,为了早点看到结尾,却错过了美丽的细节。
我常常天真地想,假如千佛岩的佛像不被岁月风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我突然觉得自然的消逝,本身就是一种承袭和张扬,让我们重新看到历史的厚重。站在千佛岩前,也不必悲哀,你要相信,佛一旦看到我们的快乐,它也一定会快乐的。还是回家吧,千佛岩是不可久留的,纵是仙境,也不及凡尘时代对我辈的守候。
□李跃平
带着疑问,我又去了一趟夹江,去认识和亲近千佛岩。千佛岩离夹江县城仅3公里,自古被称作“青衣绝佳处” 。至于绝在哪里,佳在何处?很多人是无法说得清楚的,我也因为笔力不够,无法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追索、审视夹江悲壮哀婉的岁月历程。
然而此刻,千佛岩就在我的身旁,她却这样默默无语。无语之中,又添了一份情感浓度和哲学深度,添了一份凝练与厚重。沿着江岸,我渐走渐思,穷林问木,探本寻根,只见石壁上,一字排开的200多座石窟中的2000余尊石刻佛像,姿态各异,绚丽多彩,从唐朝穿过宋、元、明、清,一直活到今天。
我站在一尊观音的塑像前,只见圣观音容貌俊秀,娴静虔诚,手拿净瓶,丰肩裸臂,一双慧眼显出悲天悯人,欲笑又忍的神态。是的,千佛岩的造像十分生动,虽然塑造的都是佛像,却具有活脱脱的人间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千佛岩的造像组合完全出于镌造者自己心态上对佛教的独特理解,而今天的我们在欣赏千佛岩的过程中,又读到了什么呢?
此时,崖畔又清风拂过,面对这样的场景,我该如何去解读夹江,解读千佛岩。千佛岩,尽管饱经残酷的战乱,然而她仍然像楔子一样楔入青衣江岸,形成“两山对峙,一口江流”的景观,青衣江就这样穿过大观山和依凤岗,千年流淌。隔江而立,我们只需要看看历史远去的背影,祖先曾经的辉煌就够了,然而我却时常怀疑夹江的气度。
夹江历来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是古代溢州,经嘉州到宜宾,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有史为证,蜀汉时期,诸葛亮曾在这里屯兵,南抵蛮夷,北伐曹魏,立志完成一个统一的大国。然而尽管此地适宜屯兵,却无皇家气象,难怪在此点兵的诸葛亮,尽管文韬武略,也无法成就统一中原的霸业,而留下三国鼎立的遗憾。
关于夹江的蹩脚,在流传的民间故事中也有相似的说法:相传唐朝初年,乐山有一对师徒,虔心塑造佛像。有一天,徒弟对师傅讲,“师傅,你我师徒来一次比赛,为我们的后人造一些佛像。”师傅看出徒弟的心思,也不好点明,只好迎对徒儿的挑战,从此,他们便各自择地,准备造佛去了
徒儿有弘志,他沿着青衣江岸的山道徐徐而行,只见岩壁下自然形成的暗河川流不息。哗哗的水声,反衬出四周异常的静谧,正是塑造佛像的好地方,他决定造佛千尊,来体现唐人的豪情。而师傅却选择了凌云寺,他决定造佛一尊,以镇三江,造福人民。就这样师徒二人各自开始造佛了。
徒弟非常精明,他造的佛像姿势百态,林林种种,大的佛像有三尺之高,而小的佛像却高不过10公分,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诸佛独特的生存方式,以至于今天的我辈,还会从日渐风化的佛像中看到盛唐的遗风。
然而徒弟毕竟是徒弟,显得有些气度不够,而师傅也立志造佛。当时,三江水患,时刻威胁着乐山人的生存,多少温热的身子就在这三江水患中葬身鱼腹,师傅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修成了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而恰好徒弟也同日完成了千佛岩的建造。
“师傅,徒弟的千佛已修建完毕,请师傅评点。”说是评点,却显得有些凿凿逼人,徒弟的眼睛里充满了挑战的意味。然而在师傅的心中,造佛之人最忌狂妄。他狠狠地说:“千只佛,万只佛,抵不住大佛老爷的一只脚。”徒儿听毕,顿时脸色苍白,无脸见人,纵身跃入江中,尸首无存。
我想,也许这就是师傅的气度。如今,那些不足10公分的小佛像,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化成细土,而乐山大佛至今还巍然耸立在江边,造福乐山的人民。生在佛中我知福,这佛就是为别人造福的人。
然而,我无意贬低徒弟的创造。游览千佛岩,不需要直奔主题,只需要沿着山岩、老树、竹影、苔痕闲散而行,虽然不觉得有什么风景,但当你折身离去时,才会真正发现:佛,在眼前;佛,在心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红楼梦》,为了早点看到结尾,却错过了美丽的细节。
我常常天真地想,假如千佛岩的佛像不被岁月风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我突然觉得自然的消逝,本身就是一种承袭和张扬,让我们重新看到历史的厚重。站在千佛岩前,也不必悲哀,你要相信,佛一旦看到我们的快乐,它也一定会快乐的。还是回家吧,千佛岩是不可久留的,纵是仙境,也不及凡尘时代对我辈的守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