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片水
2020-09-24抒情散文张乃光
晃动,不,晃荡。一波水,不,一片水。它的高度,足够自豪,海拔四千米,在洱海之上,众水之上。在这样的高度,拥有这样一片气势不小的水,确实应该自豪。明明亮亮,澄澄澈澈,在苍山之顶,堪称众水之水。我储存着有关这片水的记忆。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望
晃动,不,晃荡。一波水,不,一片水。
它的高度,足够自豪,海拔四千米,在洱海之上,众水之上。在这样的高度,拥有这样一片气势不小的水,确实应该自豪。明明亮亮,澄澄澈澈,在苍山之顶,堪称众水之水。
我储存着有关这片水的记忆。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望无垠的蓝天,清澈律动的水波,心也荡漾,神也晃荡。蓝天突然间便掉下一块,漂在水面。水的四围,无数杜鹃的枝干像蛇一样四处游走,是惊恐于蓝天的掉落,还是因了我们的来临?在水之湄,有青色的石块,镶砌得整整齐齐——这样刻意的人工痕迹,在人迹罕至的苍山,不能不说是个谜。虽然季节已过,杜鹃过了花期,但潭边泻出的小溪间,仍然热闹着不少颜色,有白,有黄,有紫。那是不甘寂寞的报春花。
我曾经在水里游过泳,并以此自傲。这是海拔四千米的高度,这样的高度足可击垮一切虚浮和自夸。我一直怀念那令人心颤的湛蓝,十六个同行者,一个一个跃入波心。水的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拍打着天。
我一直期盼着杜鹃盛开的季节,去看一眼铺天盖地包围着这片水的杜鹃花,一波,一波。那该是多么摄人心魂的美事。
可惜,没有这样的机会。之后,又两次去过苍山电视台。每次去都在苍山电视台用餐、休整,然后沿着苍山顶峰风化的碎石一路向南,经过“风口”路碑,再穿过一片杜鹃林丛生的缓坡,一步步走近这片山巅之水。但都错过了杜鹃花期。
最后一次徒步登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接近苍山电视台时,遇到了雪,一片陡坡眩目的白。雪坡上一串脚印,有大有小,一律呈现半透明状态,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有人来过。沉重的喘息使攀登变得艰难。到了后来就只听到心脏很响的跳动声,一声一声震动着山谷。渐渐地就有支撑不住的感觉,脚下一滑,手中的拐杖突然间像遭到神咒,断裂了。我只能匍匐在地,脚手并用,像一头狗熊,笨拙地向上爬。
在山顶一片白、眼前一片黑的关头,我立下了此身不再徒步登苍山之顶的毒誓。
对苍山的大,我自然是保持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的。记得在返回家的途中,我曾经摔过一跤,被同伴们搀扶着一步一步走下山,天黑时回家十个脚趾发乌发紫。有的足趾不久就脱落。
这次重来,又是杜鹃花期之后。好在洗马潭索道开通,与我不再徒步登苍山的毒誓不相矛盾。索道让过去要花将近五六个钟头才可抵达山顶的旅程,缩短为15分钟,山之大瞬间变轻。
15分钟,索道却不短,5555米!垂直升高1648米。这样短的时间,却有这样大的穿越,让曾经的亲历者不敢相信。过去来,要包一张面包车,在海拔3200米处一个平坦高地停下。装束停顿,然后,全付身心投入。穿越阔叶林、松林、箭竹林、冷杉林、杜鹃林,再匍匐着爬过覆盖着冰雪的山坡,历时三四个多钟头,在筋疲力尽之际终于登顶,站立在闪闪的蓝天之下。在苍山电视台稍事休息,吃饭、喝水,又沿着山脊,拄着拐杖,往南迤逦而行,才最后抵达这片水。
一切过程都被压缩——松林在缆车下一掠而过,箭竹林在缆车下一掠而过。紧接着是箭竹林,缓缓在脚下移动,最终看到冷杉,影影绰绰。山雾朦胧,在索道上穿越或攀爬,突感苍山之大。徒步登山,是从身处的局部中体味到的苍山之大,譬如在一片茫茫的大松林里,在一条深不可测的山箐间,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绿色和冥色中去无限地想像苍山;而在缆车上,是从对整体的俯视和把握中感受到苍山之大。这是别一种感觉上的大。记忆中和视角中的局部反而变得很小了,一条溪水,细如一根丝线;一片松林或竹林,变成了一幅飘动的手绢。你清楚把握到了苍山的在,却又不敢轻视它。这样的效果是与以往不同的。苍山的大,在一个个一掠而过的局部中得到了展现。
缆车缓缓驶过一片熟悉的箭竹林,想起曾经徒步穿越过这里,在无边的箭竹林中匍匐前行的景况。突然又鬼使神差地想起2010年,一个慕名而来的上海青年,就在索道之下玉局峰与马龙峰之间海拔3501米处的溪涧间罹难的往事。不慎摔伤的他,危难之际用手机报警,大批出动救援的人却找不到他。直到在接到报警后的第十二天,救援者才在一条溪水边找到他的遗体。他不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这决不能简单归咎为他是外地人,即使是本地人,在苍山上迷路,要准确说出自己的位置也是极端困难的事。在苍山,一个人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根针。
他最后发出的一条短信是:“孤松、直升机。”
我能够切实感受到他发出这最后一条短信时的真实的心情。“孤松”,“直升机”,这两个词被特定环境放大了。其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让我每次想起都心头发紧。他一定是在生命弥留之际,惊心动魄地感觉到了苍山之大。希望用一种非常规手段得到求助。
苍山之大,大到只能居高俯视,只能用直升飞机。而索道的诞生,使对苍山的俯视成为人人都可以享有的可能。我不得不很快把思路从这个遇难者身上转移开,面对这样的机遇,需要有好的心情。
可惜天公不作美,时时有雾,山景模糊不清,心情也模糊不清。
缆车经过苍山七龙女池后,山势逐渐陡峭,山风突然加大,缆车窗外,嗖嗖有风声,人骤然紧张,身上每根神经都繃得很紧,山梁也繃得很紧,我看到我们的缆车正沿着山梁颤动着向上攀升。心跳加快,我听到了缆车滑轮艰难的“嘎嘎”声。“啊呗呗,要是缆车停下来怎么办?”同缆车的一个妖里妖气的女孩子突然在问。她的问太不合时宜,所有的人都沉默。只有一个中年男子慢悠悠回答:“要是突然断电,停下来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扑克,打双Q。”
我忍不住笑,中国人的智慧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了作用。对付大,有时只能用一种调侃。
这一笑之后,缆车上升的速度似乎平稳了些。又沿着索道徐徐向上。我看到脚下移动的毛竹林,看到了不远处模糊的雾间露出的冷杉的影子。渐渐地,山势平缓,成片的杜鹃林雾中露出顽强的绿。渐上,又看到了傲然高耸的冷杉,绝美的姿态让人不由分说便产生敬畏之心。正想用相机抢拍几张冷杉,索道终点站已经在等待着我们下缆车了。
漫长的旅途被压缩。本以为马上看到久违的洗马潭了,终点站外却大雾弥漫,哪里有洗马潭的影子。只看到石栏干外无数的杜鹃。一条金黄色的栈道,向北延伸而下。沿栈道走去,一路冷杉和杜鹃相迎,争先在雾中展示最优美的姿式。只是一路行来,没了当年徒步登山的光景,少了毛竹林里怪石崖间穿越的野趣,走在木栈道上的游者大多衣着光鲜,全不见当年苦苦爬山者的行装。
现代科技使人的生活方式变得快捷,但却不能改变世界的真实存在。而唯有具体的才是真实的。记得当年来洗马潭,一路穿越,一路攀爬,不时有惊险和刺激。遇大林时相呼,攀悬崖时互搀,见野花驻足观赏,遇山泉俯身掬饮。第一眼看到洗马潭,曾惊诧于山巅这同泓摄人心魂的蓝,情不能自已地写下了这样两段文字:
“我惊诧于你的朴素,湖畔没有长堤,没有岸柳,甚至没有一座孤亭,只有无边的杜鹃无声地包围着你,烘托着你,反衬着你的朴素。
我感动于你的寂寞,湖畔没有牧人,没有牛羊,甚至没有一声鸟鸣,只有无声的杜鹃无边地包围着你,装饰着你,点缀着你的寂寞。”
朴素的洗马潭,晃动在苍山之巅,离天很近。寂寞的洗马潭,晃荡在蓝天之下,离心很远。这种感觉来源于徒步。在徒步中苍山展示了它的大。这种大,只有用心才能体会。
而今天,却是在省略了一路的跋涉和穿越之后,来到了它身边的,那些被省略的具体过程也许是弥足珍贵的。
刚下缆车,似乎找到了那种曾经拥有的具体。才走几步,却又一切陌生。在雾中,沿着木栈道,一步一步向北走去。不时有游人从后面起来,超过我们,又不时有游人迎面而来,擦肩而过。尽管天气欠佳(在缆车始发站,索道负责人L,曾竭力劝阻我们上山,说天气不好,风大,影响观景),浓雾遮掩了眼前风景,但一路上还是从雾的缝隙间看到了很多优美的树木和山花,其中最多的自然是杜鹃和冷杉。杜鹃的绿,深刻无比。冷杉的挺,也深刻无比。这是它们的高度所决定的。向下复向上,我们沿着木栈道,来到一个广角厦顶的大木屋,这是前往洗马潭途中的一个休息站。说它是大木屋不太合适,应该说是一个大木厅。大木厅里聚着许多人,在喝饮料,用午餐。我们自带食品,不用掏钱去买,但也感受到了一种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紧密相依的气息。这分明不像在海拔四千米高度的苍山。
稍事休息出大木厅,又沿着金黄色的木栈道,在白色的雾气中蜿蜒向上。路上遇到几个年轻人,问洗马潭还有多远。一个穿鲜红色羽绒衣的女孩笑嘻嘻的,说:“还要两个小时。”她的同伴们闻声一齐大笑。从笑声中猜到,洗马潭应该不远了。果然,我看到一脉清浅的水,在雾中涓涓流动。这肯定是从洗马潭淌出来的水。水边,隐约看到菜畦,可惜有雾,不太确切。如果这么高的海拔也能种菜,胸中保留着的那种对这片水的神秘感也要消失了。
地势渐渐升高,我们抵达一个大平台,雾更大。栈道继续向上,突然折向西边。直觉告诉我,洗马潭就在不远处。突然有了高山反应。脚步开始沉,胸部有些闷。这时雾更大,有凉丝丝的水意迎面扑来。终于来到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便不自觉地“呀”了一声,我看到雾中晃动着的水。这些水,像有一个怪异的人,用一面镜子打来的反光。一波一波,在晃动。我开始莫名地兴奋,想走下去,看个究竟。因为,我与洗马潭毕竟有过肌肤之亲,我想再一次看到它的面目。特别是在苦苦的跋涉变为须臾之间就可相会之后,想去感受一下当年的神秘感是否消失。
我想看一看镌有“洗马潭”三个大字的石碑。当年,在游完泳后,我和同伴曾经在石碑前留过影。当年的胶卷已经遗失。现在用数码相机,正可弥补遗憾。苍山是大的。但苍山的“大”却是由具体的“小”来组成的。我对它的每一点记忆都是小的。我想找回那些微小的记忆。否则此番行程将会变得模糊而不真实。
然而,我看不到那片完整的水,以及水边镶砌得整整齐齐的石板。
据传说,这片水,是南诏丰佑年间兴建的高山水库。又有人告诉我,这片水其实是苍山上特有的“高山冰碛湖”。对这片具体的水,人们都因为缺乏具体的亲历而了无具体的印象。我对它却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与感受,与“高山冰碛湖”无关,与“高山水库”无关。我在这山巅之湖游过泳,与它有过肌肤之亲,真切无比地感觉过它刻骨铭心的冷,惊诧莫明地感动于它刻骨铭心的清冽,神魂俱消地融汇入它刻骨铭心的宁静,颤栗无比地神往于它刻骨铭心的律动。这样的感受是“小”的,却加深了“大”的内涵。
正寻觅着走向那片水,迎面雾中闯出两个人影,对我疾呼:“不能再上了,今天天气不好,缆车要关闭了。”苍山之大,因了行程的短暂更加显露。我们几乎不可能走遍这里所有的山峰和溪谷的。缆车的出现,更使这种不可能成为绝对的可能。缆车经过的地带,被大面积省略了,今后会有多少人徒步经过那些松林、竹林、杜鹃林、冷杉林呢?
乘上缆车,一路缓缓而下。我看到了缆车下移动的冷杉、杜鹃、溪箐,苍山像一张绿毯,在身下缓缓飘了起来。俯视脚下,敬意油然而生,畏意蓦然而生,感到了苍山之“在”,领悟到苍山之“大”。
苍山之在,由具体组成。苍山之大,由最小组成!
它的高度,足够自豪,海拔四千米,在洱海之上,众水之上。在这样的高度,拥有这样一片气势不小的水,确实应该自豪。明明亮亮,澄澄澈澈,在苍山之顶,堪称众水之水。
我储存着有关这片水的记忆。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望无垠的蓝天,清澈律动的水波,心也荡漾,神也晃荡。蓝天突然间便掉下一块,漂在水面。水的四围,无数杜鹃的枝干像蛇一样四处游走,是惊恐于蓝天的掉落,还是因了我们的来临?在水之湄,有青色的石块,镶砌得整整齐齐——这样刻意的人工痕迹,在人迹罕至的苍山,不能不说是个谜。虽然季节已过,杜鹃过了花期,但潭边泻出的小溪间,仍然热闹着不少颜色,有白,有黄,有紫。那是不甘寂寞的报春花。
我曾经在水里游过泳,并以此自傲。这是海拔四千米的高度,这样的高度足可击垮一切虚浮和自夸。我一直怀念那令人心颤的湛蓝,十六个同行者,一个一个跃入波心。水的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拍打着天。
我一直期盼着杜鹃盛开的季节,去看一眼铺天盖地包围着这片水的杜鹃花,一波,一波。那该是多么摄人心魂的美事。
可惜,没有这样的机会。之后,又两次去过苍山电视台。每次去都在苍山电视台用餐、休整,然后沿着苍山顶峰风化的碎石一路向南,经过“风口”路碑,再穿过一片杜鹃林丛生的缓坡,一步步走近这片山巅之水。但都错过了杜鹃花期。
最后一次徒步登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接近苍山电视台时,遇到了雪,一片陡坡眩目的白。雪坡上一串脚印,有大有小,一律呈现半透明状态,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有人来过。沉重的喘息使攀登变得艰难。到了后来就只听到心脏很响的跳动声,一声一声震动着山谷。渐渐地就有支撑不住的感觉,脚下一滑,手中的拐杖突然间像遭到神咒,断裂了。我只能匍匐在地,脚手并用,像一头狗熊,笨拙地向上爬。
在山顶一片白、眼前一片黑的关头,我立下了此身不再徒步登苍山之顶的毒誓。
对苍山的大,我自然是保持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的。记得在返回家的途中,我曾经摔过一跤,被同伴们搀扶着一步一步走下山,天黑时回家十个脚趾发乌发紫。有的足趾不久就脱落。
这次重来,又是杜鹃花期之后。好在洗马潭索道开通,与我不再徒步登苍山的毒誓不相矛盾。索道让过去要花将近五六个钟头才可抵达山顶的旅程,缩短为15分钟,山之大瞬间变轻。
15分钟,索道却不短,5555米!垂直升高1648米。这样短的时间,却有这样大的穿越,让曾经的亲历者不敢相信。过去来,要包一张面包车,在海拔3200米处一个平坦高地停下。装束停顿,然后,全付身心投入。穿越阔叶林、松林、箭竹林、冷杉林、杜鹃林,再匍匐着爬过覆盖着冰雪的山坡,历时三四个多钟头,在筋疲力尽之际终于登顶,站立在闪闪的蓝天之下。在苍山电视台稍事休息,吃饭、喝水,又沿着山脊,拄着拐杖,往南迤逦而行,才最后抵达这片水。
一切过程都被压缩——松林在缆车下一掠而过,箭竹林在缆车下一掠而过。紧接着是箭竹林,缓缓在脚下移动,最终看到冷杉,影影绰绰。山雾朦胧,在索道上穿越或攀爬,突感苍山之大。徒步登山,是从身处的局部中体味到的苍山之大,譬如在一片茫茫的大松林里,在一条深不可测的山箐间,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绿色和冥色中去无限地想像苍山;而在缆车上,是从对整体的俯视和把握中感受到苍山之大。这是别一种感觉上的大。记忆中和视角中的局部反而变得很小了,一条溪水,细如一根丝线;一片松林或竹林,变成了一幅飘动的手绢。你清楚把握到了苍山的在,却又不敢轻视它。这样的效果是与以往不同的。苍山的大,在一个个一掠而过的局部中得到了展现。
缆车缓缓驶过一片熟悉的箭竹林,想起曾经徒步穿越过这里,在无边的箭竹林中匍匐前行的景况。突然又鬼使神差地想起2010年,一个慕名而来的上海青年,就在索道之下玉局峰与马龙峰之间海拔3501米处的溪涧间罹难的往事。不慎摔伤的他,危难之际用手机报警,大批出动救援的人却找不到他。直到在接到报警后的第十二天,救援者才在一条溪水边找到他的遗体。他不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这决不能简单归咎为他是外地人,即使是本地人,在苍山上迷路,要准确说出自己的位置也是极端困难的事。在苍山,一个人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根针。
他最后发出的一条短信是:“孤松、直升机。”
我能够切实感受到他发出这最后一条短信时的真实的心情。“孤松”,“直升机”,这两个词被特定环境放大了。其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让我每次想起都心头发紧。他一定是在生命弥留之际,惊心动魄地感觉到了苍山之大。希望用一种非常规手段得到求助。
苍山之大,大到只能居高俯视,只能用直升飞机。而索道的诞生,使对苍山的俯视成为人人都可以享有的可能。我不得不很快把思路从这个遇难者身上转移开,面对这样的机遇,需要有好的心情。
可惜天公不作美,时时有雾,山景模糊不清,心情也模糊不清。
缆车经过苍山七龙女池后,山势逐渐陡峭,山风突然加大,缆车窗外,嗖嗖有风声,人骤然紧张,身上每根神经都繃得很紧,山梁也繃得很紧,我看到我们的缆车正沿着山梁颤动着向上攀升。心跳加快,我听到了缆车滑轮艰难的“嘎嘎”声。“啊呗呗,要是缆车停下来怎么办?”同缆车的一个妖里妖气的女孩子突然在问。她的问太不合时宜,所有的人都沉默。只有一个中年男子慢悠悠回答:“要是突然断电,停下来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扑克,打双Q。”
我忍不住笑,中国人的智慧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了作用。对付大,有时只能用一种调侃。
这一笑之后,缆车上升的速度似乎平稳了些。又沿着索道徐徐向上。我看到脚下移动的毛竹林,看到了不远处模糊的雾间露出的冷杉的影子。渐渐地,山势平缓,成片的杜鹃林雾中露出顽强的绿。渐上,又看到了傲然高耸的冷杉,绝美的姿态让人不由分说便产生敬畏之心。正想用相机抢拍几张冷杉,索道终点站已经在等待着我们下缆车了。
漫长的旅途被压缩。本以为马上看到久违的洗马潭了,终点站外却大雾弥漫,哪里有洗马潭的影子。只看到石栏干外无数的杜鹃。一条金黄色的栈道,向北延伸而下。沿栈道走去,一路冷杉和杜鹃相迎,争先在雾中展示最优美的姿式。只是一路行来,没了当年徒步登山的光景,少了毛竹林里怪石崖间穿越的野趣,走在木栈道上的游者大多衣着光鲜,全不见当年苦苦爬山者的行装。
现代科技使人的生活方式变得快捷,但却不能改变世界的真实存在。而唯有具体的才是真实的。记得当年来洗马潭,一路穿越,一路攀爬,不时有惊险和刺激。遇大林时相呼,攀悬崖时互搀,见野花驻足观赏,遇山泉俯身掬饮。第一眼看到洗马潭,曾惊诧于山巅这同泓摄人心魂的蓝,情不能自已地写下了这样两段文字:
“我惊诧于你的朴素,湖畔没有长堤,没有岸柳,甚至没有一座孤亭,只有无边的杜鹃无声地包围着你,烘托着你,反衬着你的朴素。
我感动于你的寂寞,湖畔没有牧人,没有牛羊,甚至没有一声鸟鸣,只有无声的杜鹃无边地包围着你,装饰着你,点缀着你的寂寞。”
朴素的洗马潭,晃动在苍山之巅,离天很近。寂寞的洗马潭,晃荡在蓝天之下,离心很远。这种感觉来源于徒步。在徒步中苍山展示了它的大。这种大,只有用心才能体会。
而今天,却是在省略了一路的跋涉和穿越之后,来到了它身边的,那些被省略的具体过程也许是弥足珍贵的。
刚下缆车,似乎找到了那种曾经拥有的具体。才走几步,却又一切陌生。在雾中,沿着木栈道,一步一步向北走去。不时有游人从后面起来,超过我们,又不时有游人迎面而来,擦肩而过。尽管天气欠佳(在缆车始发站,索道负责人L,曾竭力劝阻我们上山,说天气不好,风大,影响观景),浓雾遮掩了眼前风景,但一路上还是从雾的缝隙间看到了很多优美的树木和山花,其中最多的自然是杜鹃和冷杉。杜鹃的绿,深刻无比。冷杉的挺,也深刻无比。这是它们的高度所决定的。向下复向上,我们沿着木栈道,来到一个广角厦顶的大木屋,这是前往洗马潭途中的一个休息站。说它是大木屋不太合适,应该说是一个大木厅。大木厅里聚着许多人,在喝饮料,用午餐。我们自带食品,不用掏钱去买,但也感受到了一种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紧密相依的气息。这分明不像在海拔四千米高度的苍山。
稍事休息出大木厅,又沿着金黄色的木栈道,在白色的雾气中蜿蜒向上。路上遇到几个年轻人,问洗马潭还有多远。一个穿鲜红色羽绒衣的女孩笑嘻嘻的,说:“还要两个小时。”她的同伴们闻声一齐大笑。从笑声中猜到,洗马潭应该不远了。果然,我看到一脉清浅的水,在雾中涓涓流动。这肯定是从洗马潭淌出来的水。水边,隐约看到菜畦,可惜有雾,不太确切。如果这么高的海拔也能种菜,胸中保留着的那种对这片水的神秘感也要消失了。
地势渐渐升高,我们抵达一个大平台,雾更大。栈道继续向上,突然折向西边。直觉告诉我,洗马潭就在不远处。突然有了高山反应。脚步开始沉,胸部有些闷。这时雾更大,有凉丝丝的水意迎面扑来。终于来到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便不自觉地“呀”了一声,我看到雾中晃动着的水。这些水,像有一个怪异的人,用一面镜子打来的反光。一波一波,在晃动。我开始莫名地兴奋,想走下去,看个究竟。因为,我与洗马潭毕竟有过肌肤之亲,我想再一次看到它的面目。特别是在苦苦的跋涉变为须臾之间就可相会之后,想去感受一下当年的神秘感是否消失。
我想看一看镌有“洗马潭”三个大字的石碑。当年,在游完泳后,我和同伴曾经在石碑前留过影。当年的胶卷已经遗失。现在用数码相机,正可弥补遗憾。苍山是大的。但苍山的“大”却是由具体的“小”来组成的。我对它的每一点记忆都是小的。我想找回那些微小的记忆。否则此番行程将会变得模糊而不真实。
然而,我看不到那片完整的水,以及水边镶砌得整整齐齐的石板。
据传说,这片水,是南诏丰佑年间兴建的高山水库。又有人告诉我,这片水其实是苍山上特有的“高山冰碛湖”。对这片具体的水,人们都因为缺乏具体的亲历而了无具体的印象。我对它却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与感受,与“高山冰碛湖”无关,与“高山水库”无关。我在这山巅之湖游过泳,与它有过肌肤之亲,真切无比地感觉过它刻骨铭心的冷,惊诧莫明地感动于它刻骨铭心的清冽,神魂俱消地融汇入它刻骨铭心的宁静,颤栗无比地神往于它刻骨铭心的律动。这样的感受是“小”的,却加深了“大”的内涵。
正寻觅着走向那片水,迎面雾中闯出两个人影,对我疾呼:“不能再上了,今天天气不好,缆车要关闭了。”苍山之大,因了行程的短暂更加显露。我们几乎不可能走遍这里所有的山峰和溪谷的。缆车的出现,更使这种不可能成为绝对的可能。缆车经过的地带,被大面积省略了,今后会有多少人徒步经过那些松林、竹林、杜鹃林、冷杉林呢?
乘上缆车,一路缓缓而下。我看到了缆车下移动的冷杉、杜鹃、溪箐,苍山像一张绿毯,在身下缓缓飘了起来。俯视脚下,敬意油然而生,畏意蓦然而生,感到了苍山之“在”,领悟到苍山之“大”。
苍山之在,由具体组成。苍山之大,由最小组成!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