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镜中映像[原创]
2022-01-05叙事散文柳已青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57 编辑
女儿的镜中映像
柳已青镜子里空无一物,却什么都能映照出来。人类和镜子是一种奇特的关系,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但这个真实只是一个映像……
女儿的镜中映像
柳已青镜子里空无一物,却什么都能映照出来。人类和镜子是一种奇特的关系,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但这个真实只是一个映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57 编辑 <br /><br />女儿的镜中映像
柳已青
镜子里空无一物,却什么都能映照出来。人类和镜子是一种奇特的关系,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但这个真实只是一个映像,镜子把左右颠倒,我们都已经习惯了镜子中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她是怎样认出镜子里的那个宝宝就是自己,这的确是一个谜。
自从女儿出生,我一直观察她在镜子里的映像。2005年,时光悄悄流转,时间显示出生命的神奇。
年初,女儿只有5个月,趴在她妈妈怀抱里吃奶,饿了,困了,就咿呀哭泣,安静时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年尾,女儿17个月,满地跑,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只一年的时间,女儿学会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本领——语言。
女儿已经会说很多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想法。吃药的时候,她不相信那种有浓烈气味的白色粉末放在小勺里加上水,就是糖糖,她已经知道了它的命名,那是药。有时,她拿着她姥姥的药瓶,边走边摇,像天线宝宝反复展示手套那样,不断地说,药,药,药……,她在这样简单的重复中,似乎获得一种纯净的快乐。她高兴的时候叫“妈妈好,爸爸好,姥爷好,姥娘好,舅舅好……”,把她所认识的人都叫一遍,包括4个可爱的天线宝宝,包括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里那个“姨姨”。她不高兴的时候,手脚挥舞,不爱穿羽绒服,以此来抗议打断她看动画片“跟NODDY学英语”。
她已经洞悉她姥姥家的糖果、饼干等好吃的东西藏在哪里,并能准确地独自找出来。
她表哥搭积木时,她不甘心做一名看客,总想参与,还能以轻捷、利索的动作抢得一两块积木。
她喜欢看书,看我的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能够准确无误地在一群年轻人中找出她的爸爸。看到图画书上的苹果,她伸出小手去抓,并说“拿”,拿不下来,气急败坏地说“拿,拿,拿……”看到电视上的小朋友吃东西,她也去“拿”,虽然抓了个空,仍伸手,不肯罢休。
一年,对于我来说,马齿徒增而已,多了岁月老去,一事无成的慨叹,但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没一个月都有奇迹展示。惟有孩子,可慰我心,感到人生快意。
一年来女儿的成长,我并不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女儿成长的每一步,镜子是见证者,它并不是旁观者,有时,镜子推动了女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镜子映照出女儿的思维、情感、动作。
2005年元旦那一天,我着女儿看镜子,观察女儿的表情,女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眉眼挤到一块,想哭,似乎对镜子中的自我形象感到恐惧。那时女儿5个月零一周,后来,她妈妈有时也抱着她照镜子,她能认出镜子里的妈妈,对自己还是感到有点害怕,很快地扭过头去。那时,女儿一点都不喜欢镜子。
6个多月时,她对镜子里的自己不感到害怕,但并不喜欢看自己。可以在镜子面前呆一会了。
女儿一岁的时候,我抱着女儿到镜子前,她露出神奇的表情,面对镜子里的自己,给一个并不甚热烈的笑脸。也许在她心里,镜子里的孩子并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藏在镜子的后面,她试图到大衣柜的后面寻找,然而,那后面是虚无和黑暗。
女儿13个月的时候,已经在地上独立行走了。有时,走得很急,简直就是小跑。有时,她独自跑到镜子面前,用手指指里面的小朋友叫“欢欢”(奥运会吉祥物有一个福娃也叫欢欢,咱就不告她侵权了)。我观察到这种情况时,内心激动,这标志着女儿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她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女孩叫欢欢,就是她自己。她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她知道了自己的存在,她清楚镜中之所以有一个映像,是因为“我在”。她没有用小手拍着自己的胸口叫“欢欢”,是因为她分清了自己和镜子中的映像,即,她辨别了客体和主体。
女儿15个月到16个月时,她开始欣赏镜子里的自己。看来她是有爱美之心的,对着镜子做鬼脸,或者亲亲镜子里的自己。她妈妈给她换上新衣服时,把她领到镜子面前,她觉得穿着带小熊的新棉袄是快乐的事,指着镜子中棉袄上的小熊说:“熊熊好!”
现在女儿17个月,她能说出很多词语,也能把词语组成一句话,“妈妈,班,钱,桃桃。”,每当她姥姥问,妈妈去哪儿了?她就如是说。其实,这些词语是一个话,标志着女儿有了思维和逻辑能力。她妈妈每天上班之前和她“拜拜”时,总是说,“欢欢在家里乖,妈妈上班挣钱给你买桃子。”桃子是女儿最爱吃的水果,排在葡萄和西瓜之前。这不是婴儿机械的模仿,而是她在动用她所能掌握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在镜子中观察婴儿是一个参照体系,是观察婴儿习得与模仿、观察婴儿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好的手段。简单的镜子从来都是让人感到惊奇和诧异,尤其它的面前站着一个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婴儿时。
女儿现在还没有说出那个伟大的词语——“我”或者“我们”。我期待着这一天到来。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在24个月左右会说出这个激动人心的词语。一旦说出“我”,隐蔽的世界的大门便轰然向孩子打开,孩子说出“我”之后,说明她彻底分清了自己和他者,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区别开来。她知道,我在故我思,她有能力意识到自己,也认识他人也像自己一样有自我意识。说出“我”,有了主观意识,以“我”的眼光看世界,有时把自己当作客观存在。天地间有“我”,“我来了!”
当一个孩子面对镜子说出“我”时,这才是成长中重要的转折点。
当然,还有众多的谜团。说出了“我”之后,婴儿是否达到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所阐述的理解“物体永恒”的水平(记住并且寻找隐蔽的物体)并开始进行假想的玩耍?他是否在“可怕的两岁时”就开始表现出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他们是否两岁之后不久就开始产生了对别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标准?在三岁左右的时他们的自传性记忆是否取代了“婴儿记忆缺失”的时期?
成长真是一个谜。在2006年即将来临时,我紧紧地抱着女儿,伫立在镜子旁边,看着镜子里的女儿张开嘴巴,“爸——爸——”我答了一声,若有所思。
柳已青
镜子里空无一物,却什么都能映照出来。人类和镜子是一种奇特的关系,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但这个真实只是一个映像,镜子把左右颠倒,我们都已经习惯了镜子中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她是怎样认出镜子里的那个宝宝就是自己,这的确是一个谜。
自从女儿出生,我一直观察她在镜子里的映像。2005年,时光悄悄流转,时间显示出生命的神奇。
年初,女儿只有5个月,趴在她妈妈怀抱里吃奶,饿了,困了,就咿呀哭泣,安静时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年尾,女儿17个月,满地跑,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只一年的时间,女儿学会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本领——语言。
女儿已经会说很多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想法。吃药的时候,她不相信那种有浓烈气味的白色粉末放在小勺里加上水,就是糖糖,她已经知道了它的命名,那是药。有时,她拿着她姥姥的药瓶,边走边摇,像天线宝宝反复展示手套那样,不断地说,药,药,药……,她在这样简单的重复中,似乎获得一种纯净的快乐。她高兴的时候叫“妈妈好,爸爸好,姥爷好,姥娘好,舅舅好……”,把她所认识的人都叫一遍,包括4个可爱的天线宝宝,包括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里那个“姨姨”。她不高兴的时候,手脚挥舞,不爱穿羽绒服,以此来抗议打断她看动画片“跟NODDY学英语”。
她已经洞悉她姥姥家的糖果、饼干等好吃的东西藏在哪里,并能准确地独自找出来。
她表哥搭积木时,她不甘心做一名看客,总想参与,还能以轻捷、利索的动作抢得一两块积木。
她喜欢看书,看我的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能够准确无误地在一群年轻人中找出她的爸爸。看到图画书上的苹果,她伸出小手去抓,并说“拿”,拿不下来,气急败坏地说“拿,拿,拿……”看到电视上的小朋友吃东西,她也去“拿”,虽然抓了个空,仍伸手,不肯罢休。
一年,对于我来说,马齿徒增而已,多了岁月老去,一事无成的慨叹,但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没一个月都有奇迹展示。惟有孩子,可慰我心,感到人生快意。
一年来女儿的成长,我并不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女儿成长的每一步,镜子是见证者,它并不是旁观者,有时,镜子推动了女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镜子映照出女儿的思维、情感、动作。
2005年元旦那一天,我着女儿看镜子,观察女儿的表情,女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眉眼挤到一块,想哭,似乎对镜子中的自我形象感到恐惧。那时女儿5个月零一周,后来,她妈妈有时也抱着她照镜子,她能认出镜子里的妈妈,对自己还是感到有点害怕,很快地扭过头去。那时,女儿一点都不喜欢镜子。
6个多月时,她对镜子里的自己不感到害怕,但并不喜欢看自己。可以在镜子面前呆一会了。
女儿一岁的时候,我抱着女儿到镜子前,她露出神奇的表情,面对镜子里的自己,给一个并不甚热烈的笑脸。也许在她心里,镜子里的孩子并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藏在镜子的后面,她试图到大衣柜的后面寻找,然而,那后面是虚无和黑暗。
女儿13个月的时候,已经在地上独立行走了。有时,走得很急,简直就是小跑。有时,她独自跑到镜子面前,用手指指里面的小朋友叫“欢欢”(奥运会吉祥物有一个福娃也叫欢欢,咱就不告她侵权了)。我观察到这种情况时,内心激动,这标志着女儿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她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女孩叫欢欢,就是她自己。她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她知道了自己的存在,她清楚镜中之所以有一个映像,是因为“我在”。她没有用小手拍着自己的胸口叫“欢欢”,是因为她分清了自己和镜子中的映像,即,她辨别了客体和主体。
女儿15个月到16个月时,她开始欣赏镜子里的自己。看来她是有爱美之心的,对着镜子做鬼脸,或者亲亲镜子里的自己。她妈妈给她换上新衣服时,把她领到镜子面前,她觉得穿着带小熊的新棉袄是快乐的事,指着镜子中棉袄上的小熊说:“熊熊好!”
现在女儿17个月,她能说出很多词语,也能把词语组成一句话,“妈妈,班,钱,桃桃。”,每当她姥姥问,妈妈去哪儿了?她就如是说。其实,这些词语是一个话,标志着女儿有了思维和逻辑能力。她妈妈每天上班之前和她“拜拜”时,总是说,“欢欢在家里乖,妈妈上班挣钱给你买桃子。”桃子是女儿最爱吃的水果,排在葡萄和西瓜之前。这不是婴儿机械的模仿,而是她在动用她所能掌握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在镜子中观察婴儿是一个参照体系,是观察婴儿习得与模仿、观察婴儿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好的手段。简单的镜子从来都是让人感到惊奇和诧异,尤其它的面前站着一个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婴儿时。
女儿现在还没有说出那个伟大的词语——“我”或者“我们”。我期待着这一天到来。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在24个月左右会说出这个激动人心的词语。一旦说出“我”,隐蔽的世界的大门便轰然向孩子打开,孩子说出“我”之后,说明她彻底分清了自己和他者,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区别开来。她知道,我在故我思,她有能力意识到自己,也认识他人也像自己一样有自我意识。说出“我”,有了主观意识,以“我”的眼光看世界,有时把自己当作客观存在。天地间有“我”,“我来了!”
当一个孩子面对镜子说出“我”时,这才是成长中重要的转折点。
当然,还有众多的谜团。说出了“我”之后,婴儿是否达到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所阐述的理解“物体永恒”的水平(记住并且寻找隐蔽的物体)并开始进行假想的玩耍?他是否在“可怕的两岁时”就开始表现出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他们是否两岁之后不久就开始产生了对别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标准?在三岁左右的时他们的自传性记忆是否取代了“婴儿记忆缺失”的时期?
成长真是一个谜。在2006年即将来临时,我紧紧地抱着女儿,伫立在镜子旁边,看着镜子里的女儿张开嘴巴,“爸——爸——”我答了一声,若有所思。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