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老子炼丹的地方

2022-01-05经典散文
[db:简介]


                                                             老子炼丹的地方
                                                                  围庭

      
   
      老子山,顾名思义,是道家鼻祖老子来过的地方。我们当初也是这么想的,希冀到这儿能找到一点儿李聃留下的痕迹。来了以后,才知道这纯是痴心妄想。春秋时代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这期间岁月沧桑,又历经兵火战乱,怎么可能保存有这位先贤哲人还没散去的丹味和遗留的灶迹呢!地图及旅游宣传册上有,但那不免有吹嘘的成分。不过,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以老子山为中心,游览了三个与老子似有关系而又没有直关系的景点。姑且记之。

                                                       一、安淮禅寺

      安淮禅寺原在龟山,现在的安淮禅寺是1994年重建的,地址也从龟山移至老子山北面的山顶上。旅游宣传册上对安淮禅寺有很多介绍,让人觉得这个景点不容错过,可当我到实地踏访以后,不免有点失望。安淮禅寺比我想象的差远了。走近安淮禅寺,抬头就看见庙门上方的匾额。据说这是现代一位高僧题写的,字体为华文新魏。我不懂书法,但同行的朋友擅长此道,他们说华文新魏是新字体,这种字体太过纤细,缺少厚重感,烘托不出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庙宇的建筑也差强人意。一般名刹,往往建有宝塔,并以此为中心,四周是参差不齐的殿阁,可是安淮禅寺重建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至今仍然没能建起宝塔,而像样一点的殿堂,也就是山门殿和大雄宝殿。奇怪的是,我们在寺里转了好几圈,竟然没在里面见到一位和尚。我们是上午九点多到安淮禅寺的,按理说,这个时间段不该没有僧人啊?管理庙务的只有一个当地的老乡。那个山门殿的通道,被他拿来作收费的关卡。他大声吆喝着,对每位进入庙里的人收取10元钱。门口既没有收费的告示,也没有收费的标准,更没有收费的凭条。他点人数很老到。我们一行九人,好歹也算一群人,他硬是一个也没落下,将钱放入口袋里,冲我们笑了笑,态度立见和蔼。当他探出身子,确定我们后面没有其他跟进的游客后,便一个急转身,飞一般跑到大雄宝殿的门口,对着一些游客大声嚷叫什么,好像是客人没有按规则点燃香火什么的。同时,他还不断地朝收费的地方望去,当他看到那儿又有人影闪动时,迅即又急步跑了回去。这家伙两头都管,很卖力气;可能太过忙活,吃饭不长肉,人精瘦如树条。游客中有一个人似问非问地自语道:偌大的一个安淮禅寺,都是他承包管理的吗?那么,这寺里的和尚又都去哪了?另有一个游客似答非答地调侃说:和尚都下岗了呗!

      淮河是一条任性的河流,曾经给沿淮两岸带来许多的洪涝灾害,下游洪泽湖一带受害尤深。北宋时,人们在龟山建了寺庙,取名安淮禅寺,意思很明显,就是拜托佛祖能够管住这条不听话的河流。寺庙初建时,规模宏伟,殿堂、楼阁、宝塔、禅房一一齐全。因为镇水,还在寺中用生铁铸制成五百尊铁罗汉和钟、铁镬、铁片。但是淮河岂是修造一座佛寺就能镇得住的。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淮河从来没有把安淮禅寺当回事,它一切由着性子来,喜怒哀乐,不讲半点的道理,有一年脾气发大了,竟然连老子山、龟山、泗州府以及安淮禅寺也统统卷入湖底。道光年间重修安淮禅寺,庙宇修好之时,请人题写了对子:“佛法无边入水百年还出水,钟声依旧临淮千里更安淮。”看得出来,尽管淮河屡屡负人,但人们依旧对上苍保持着最深沉的虔诚,甚至不惜流露出几分低声下气来。可是,真正将淮河控制住的不是佛天老祖,而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在视察淮河后作出了指示,那意思是一定要花大力气治理好淮河。通过上下一致的努力,奋战多年,政府带领人民终于拴住了淮河这匹脱缰撒野的顽马。现在淮河温顺了,它就像个送快递的,只把惠民之水送到了洪泽湖,然后等接受的人认可后,便笑了笑,说声再见,再也不敢向人们索取什么了。

      安淮禅寺现在只有象征意义,它的存在只能表明这儿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不过将一座庙宇交给一位老乡管理的做法实在欠妥,往深处讲的话,有点亵渎佛祖了。

                                                       二、龟山古村

      说到龟山,老是让人想到毛泽东那句“龟蛇锁大江”的词句,毛泽东提到的龟山是武汉黄鹤楼脚下的龟山。不曾想到,老子山这儿也有个龟山。最初当车经过龟山时,我并不以为然,仅认为此山形似乌龟,当地人便叫它龟山罢了,不会有什么好景色的。不料待我游览龟山后,发现这个龟山不仅自然风景好,而且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据地方志记载,唐宋时漕运发达,这儿商贾云集,人口多的时候有十万人。在当时是很多人向往游览的地方,仅在南北宋时,就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米芾、杨万里等著名文化人到这儿来过,并留有赞美的诗篇。

       龟山古村是龟山上的一个渔村。龟山的许多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也都集中在这个渔村里。那时这个地方很被人看重,北宋诗人张耒曾经有诗描述他乘舟经过渔村时的情景:“云里人家自来往,天边楼阁远分明。”一个渔村大白天有很多的人影晃动,还有一些高耸的楼阁,这个地方不单单是一个渔村那么简单了,它有些集市的模样,还有一些好玩的景点。搁在今天,这个村庄起码是一个开了好多农家乐的地方。

      龟山现在被冠名古村。据说申报并已被批准了。

      我们在村里散步。可能是时处冬季,古村冷寂,游人寥寥无几。古村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繁荣。村里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石头搭建起来的老房子,这些石屋有数百年历史,七斜八歪地躺在那儿,有的已经坍塌。石屋没人住,死气沉沉的,倒是那些身着锦袍的鸡群,屋前屋后地追逐觅食,给村庄带来许多鲜活的气息。其次有很多标明着什么什么遗迹的石碑也挺招引人的。比如说“御码头”“巫支祁井”等。“御码头”不用说就明白,一定是哪个喜爱逛山玩水的圣上乘龙船来过。皇帝走了,村庄里的人觉得荣幸,立了一块碑来显摆。在我看来,皇帝的脚不见得比平民百姓的脚来得珍贵,凭什么走到哪,哪儿就立块碑石呢!走近碑石,伸脚狠狠踢了几下,碑石十分硬实,我的脚硌得好痛。“怪巫支祁”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故事里的巫支祁是一个披着孝子外衣的妖怪,它专在淮河里作怪,大禹治水,费了好大力气擒住了它,将它锁于淮井中。这个故事我知道,但一直不知道这个淮井在何处。没想到,淮井在龟山的这个渔村里。我探头往“巫支祁井”里看,黑咕隆咚的,啥也没有。大概天太冷,巫支祁赖在温暖的井水里享清福呢。还有一棵参天千年银杏树,树顶树身的皮早就脱落了,但树身千年朽而不倒。树前有块铁皮牌子,上面记载着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大意是当年七仙女私自下凡和董永结为夫妻,惹恼了天庭,玉帝喝令七仙女返回。七仙女与董永夫妻不舍离开,临分手时走到龟山这棵银杏树下,让大树证明他们要“百年好合”,不料银杏树一时疏忽,误向天庭说他俩只愿“百天好合”。这一误报,害得董永与七仙女只有百日的夫妻缘分。事后,银杏树觉得愧对这对恩爱的情人,便不吃不喝,成了“植物人”。这故事打动人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恩爱夫妻只有百日之缘,实是太短了,任谁听了这个故事,都会心碎欲哭;二是这棵树知道自己错了,宁愿选择死亡来向七仙女和董永表示歉意,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村中这些个遗迹,说它是故事也好,传说也罢,它其实都在替龟山上的这个渔村作注脚,意即这个渔村是有历史渊源的。如果这一点不被你不认可,那么你可曾在其它什么村庄里见过有这么多的故事吗?我到过很多个古村,确实从来没见过又有大禹治水,又有皇帝来过,还有七仙女和董永故事的。尽管如此,我们既不能把这一切当真的,也不能说它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但另有一件事,让我确信这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南宋时,赵家皇帝的军队与金兵在这儿摆开架式大干了一场,金兵元帅金兀术因不熟水战,在龟山脚下吃了好几回败仗。只是不知金兀术当年是否在这个渔村里驻扎过他的草原铁骑。

      村里有个最高点,我估摸着也是龟山之顶。山顶有个飞檐翘角的亭子,修得很精致。站立在亭中,唯见淮水流潺,机船穿梭,虽是酷寒的冬季,山枯水瘦,但洪泽湖粼波万顷的自然风光还是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尤其那几只在此过冬的湖鸥,不停地上下盘旋,硬是给萧索的洪泽湖湖面凭平了几分灵动之气。

                                                           三、明祖陵

      进入明祖陵,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柏树和高耸巍峨的殿堂。柏树苍翠欲滴,这种树夏天阴凉,冬季则显森气。杜甫诗中形容柏树“柏森森”是有道理的。明祖陵的柏树构成的方阵让人不得不感叹皇家陵园的气派。明祖陵四周都是洪泽湖的水。准确地说,明祖陵现在是座湖岛,四周有圩堤围着,人行或车驰到明祖陵,都要穿过一座大桥。当然坐船也行,明祖陵有专门的码头。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花了大把银子修筑他家的祖陵。明祖陵是他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明祖陵建成后,朱元璋每年清明时节都要亲自带御林军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祭祖。可惜的是,淮河沿岸常受淮河洪灾的蹂躏,明祖陵在康熙时期便被洪水卷入到洪泽湖的底部。直至1963年大旱之时,明祖陵在被湖水淹没了三百多年后才又从水底冒了出来。明祖陵原有的建筑没了,只有墙基和被冲得东倒西歪的碑石和石刻。由于明祖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国家投资重建了明祖陵。明祖陵几经修复,现在已经恢复了当年的风姿。神道两边的石刻均为原件。可能是湖水浸泡着石刻起着保护作用,文官头戴的乌纱、身穿的蟒袍、腰扎的玉带、脚登的朝靴,以及武将身穿的盔甲、手拿的宝剑和双目圆瞪的表情,还有那些狮子战马嘴上的细毛、马镫上的扣环,至今都保持得十分完好。线条之流畅,造型之优美,可与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相媲美。说句实在话,到明祖陵来看文物,其实就是看这些排列在神道两侧的石刻。因为这些均是真正的古迹,它们体现了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准。还有,经过专家严格论证,神道两边的石碑、石人、石马,其位置均按照原来样子摆放。也就是说,你今天来玩,与明朝朱元璋那时候来玩,看到的是一样的景点。当然,你还得学会在眼睛里复原明祖陵原有的殿堂、金门、玉桥、拜斋等建筑,这样你的感觉就更完整了。

      朱元璋是一个有太多故事的皇帝。做了皇帝后,他深感帝位来之不易,一杀功臣,铲除威胁继承他帝位的人,二为他的先祖造皇陵。建祖陵与杀功臣是出于一个目的,也就是祈求上苍保佑他老朱家的皇帝永远做下去。皇帝里面,朱元璋的出身最为贫贱。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分别是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从名字可以看出来,他的祖上几代都是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当年能吃上一顿饱饭就非常不容易了,死后的处理也极简便,也就是将尸体裹扎一个草席里,匆匆地扔弃到乱坟岗上就算完事。没想到了他朱元璋这一代,他老朱家竟然冒出一个皇帝。朱元璋为了证明他天生是做皇帝的命,不惜功本,耗时多年为老祖宗修建陵墓。老祖宗的遗骨早就在乱坟岗腐化为土了,找是没有办法再找到了,只好在乱坟岗里象征性地刨挖几块泥土,然后用缝制好的龙袍包裹好,写上先祖的名子,放在棺椁里。大概是上苍看到朱元璋这种做法太过矫情,于是就给淮河和洪泽湖二位水神下了指令,让这哥俩用一场洪水把他们统统卷入到湖底,并规定在300年里不得享受阳光的照耀。

      在明祖陵前,我有三点感受:一是,真假是事实,再怎么打扮都不行,朱元璋的先祖们不会因为有他这么一个重孙做了皇帝而高贵起来;二是,好事多磨,朱元璋把乱坟岗上几块寻常泥土取出来并放到龙袍里,可遭遇水淹,它们也只好随水而去,最后又成沃土,供农人种田吃饭;三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各人有各人的命,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朱元璋为先人、为儿孙们思虑得再周详,到头来,还得由后人来决定他老朱家的命运。李自成攻破北京,清朝替代朱明王朝都是一种历史定律的演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