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北京陶然亭七题 外一章
2022-01-05经典散文
[db:简介]
海说陶然亭
在陶然亭旁活了七十多年。幼时,上窑台儿,钻苇塘、趟草丛,逮鸟捉虫;放风筝、滚铁环,嬉戏流连;目睹了她的先前、她的变化、她的现在。陶然亭所在的慈悲禅林五百年了;陶然亭也三百多年了;从康熙年间,黑窑厂不烧砖瓦,废窑成了土山丘,就是窑台儿。我小时候没有“逛陶然亭”一说,都是“上窑台儿去!”那时是苇塘野地,坟墓碑碣一片。可也不是枯骨遍地的乱葬岗子,也不是令人掩鼻的臭泥塘。没人管理、空旷、荒凉,能引人的是野外的情趣和古朴的自然美。是“城市山林”。
1952年4月到10月进行了整治,清除淤泥、堆高土山、平整道路、界定范围。掘墓平坟、建亭修桥、种花植草。洁净清爽的新面貌,更吸引人了。使“素面原无粉黛”——甚至蓬头垢面的村姑,出落得妩媚多姿了。后来大兴土木,有些浓艳臃肿,成了不顾形体气质、只求时尚的富婆,是“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的做法。
陶然亭地区在明朝属宣南坊,清朝属(外)北城(内外城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光绪末属外右五区,1929年到1949年属外五区,前几十年属宣武区。现在合为西城区了。
陶然亭叫“亭”,不是凉亭的亭,是十里长亭的亭;所以是三间敞厅。清朝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建的,所以也叫江亭。是海内外著名的风景名胜。这和科举制度、和集中在南城的会馆有关。应试举子,三年一次,来北京“报销”单程路费(公车),回程不管。进京赶考都住本乡会馆,考试不利,再等三年。那时交通不便,边远地区要走数月,车尘汗马,费时费力费钱,许多人就滞留京城“复读”。客乡游子,郁闷难排;皇家园林,官禁森严;私人园林,人地两生;陶然亭、窑台这块地儿,就自然成了公共园林。慈悲庵内品茗饮酒,窑台顶上登高临远,碑碣之间吊古伤怀。落寞失意的无聊无奈无告,有了宣泄处所。心绪凝成文字,文字自要传播,陶然亭名满天下了。这和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同一背景。从有清一代,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陶然亭的诗、书、画、文字等艺术品;数不胜数。
刘叶秋(1917-1988)先生解放后写有“陶然亭”一文,他说:’这里周围是芦苇,杂树,境界甚为荒凉。但登高极目,可以远眺西山;习静养心,亦为胜地’。他还提到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三月三日,北京老名士樊增祥(樊樊山)等109人,在陶然亭集会吟咏,还出了一本《乙丑江亭修禊分韵诗存》。大约这是最末一次。
樊樊山是遗老,光绪进士,放过外官。陶然亭南墙上石刻:”彩云曲并序“是他的手笔,还有一块线雕的”彩云图“,古装仕女,祥云缭绕,说是赛金花的像。张大千手绘,刻在石上。也是这位名士搞的。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抄点前人诗词对联,以窥一豹:对联
一、客醉共陶然,四面凉风吹酒醒;
人生行乐耳,百年几日得身闲。
二 、穿荻小车疑泛艇;出林高阁当登山。
诗 七绝:
溪风吹面蹙晴谰,苇路萧萧鸭满滩。六月陶然亭子上,葛衣先借早秋寒。
词 浣溪纱:重过陶然亭
山色林光一碧收,小车穿苇宛行舟,退朝裙屐此淹留。衰柳有情还系马,夕阳如林独登楼,题墙残字藓花秋。
(这是俞平伯老爸俞陛云的作品,写于1920年)。
五四以后,也有不少新文学作品,傅斯年就有写永定门和陶然亭的新诗。太长,不抄了。
慈悲庵高台下,原有个院子,门朝东,入门仰望,正对高台上的庙门,迎门墙上镶着一块石刻,王玉树写的“城市山林”;往北往西,才到高台的台阶口。开始迁坟时,有点价值的墓碑,都集中在院子里,我记得有高君宇、石评梅、醉郭、赛金花、还有一块挺气派刻着康心孚(1884-1917),当时不知何许人,多少年之后才得知:此人是社会学家、北大教授;早年留学日本,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门生,参加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之初任过袁世凯大总统的秘书,死后葬在了陶然亭。赛金花的碑黑色金星石的,一米来宽、两米来高,篆字碑额。据说,现在庙里陈列着。
那会儿虽说是野地,也不能随便埋死人。民国年间,姓汲的一家人,从辽宁逃日本来到北京;不幸老爷子客死京城。儿子们相中了窑台东坡,刨坑下葬时,慈悲庵主持和尚德坤不答应。埋到中途,停不得也埋不得。于是协商,汲家出资重修窑台顶上的三间大殿,德坤有心计,很富经济头脑,借汲家投资修庙的良机,在山下空地筑池栽莲,池边列盆养鱼,由董姓某人承包经营,赏荷花,卖莲藕,批发金鱼;庙穷不穷的,方丈是肥得流油了。
陶然亭的墓冢一直是广为流传的佳话,香冢、鹦鹉冢碑上的诗文许多书中有记载,传说故事,版本很多。醉郭、赛金花、高君宇石评梅,都有故事流传;当然赛金花最多。怀念、凭吊,是心灵的享受,是美好精神生活。坟墓是人的最后归宿,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即使是“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也会引起无限的参悟和遐想。坟墓使死者安息,生者慰藉。
整治以后的五十年代,陶然亭公园办的文化活动很多,本人是常客;夏天经常办“乘凉晚会”,花两三毛钱,看露天电影、戏曲演出、参加舞会;有时放河灯、有水上音乐会,可岸边驻足,也可租小船划到台边;三五之夜,上下是圆月,令人陶醉。园中有四个茶馆,陶然亭、窑台、云绘楼、抱冰堂。陶然亭、窑台是一个档次,都卖酒饭;水资每人五分,茶叶五分、一毛两种;四个人占一张方桌,沏一壶茶,自带茶叶只需两毛钱,可坐一整天;中午,推开茶壶,叫菜点酒;饭后拉过茶壶接着喝,还是那两毛钱。一个人一本书,低头看书,抬头看景:仰看山色,俯视湖光。幽静悠闲,也自可人。云绘楼是楼上,和清音阁之间的曲廊中设座,用茶杯(不是盖碗),每杯四毛,算高档消费了。抱冰堂在西北,和陶然亭隔湖相望;也是在高台上,砖砌的阶梯口冲南,口上立木制小坊,横额是老舍先生题写的:抱冰堂说唱茶馆。房间比陶然亭高大,座北朝南,檐下一块白地黑字大匾:抱冰堂。大总统徐世昌写的。屋里北墙中间是一个半圆形小舞台,每天下午轮换演出曲艺节目:相声、单弦、大鼓、时调、竹板书等。两三毛钱门票,包括茶水;一边喝茶一边听玩意儿,享受半日。那时不像现在这么人多;早晨除了喊嗓子的,人很少;一个人山坡石头上坐个把钟头,也不会有人,四周没一点声音,静静的。真是一种享受。每忆及此,都非常神往。现在的陶然亭公园,天一擦亮儿就挤着往里走,到半夜净园,才排着队往出走。一天到晚没消停的时候。充满“城市”的豪横,没了“山林”的悠闲。
张之洞祠:抱冰堂
陶然亭路,从西数,路南第二条胡同,是龙泉胡同。走到底,进陶然亭公园朝西的小门。进门道北,就是抱冰堂。张之洞的别墅,生前,公余之暇,常来此休息。死后,人们纪念他,抱冰堂里挂上抱冰老人的画像,成了他的祠堂。高台上,座北朝南,几间大房。房前有空地,一米来高矮墙圈着。房檐下一块横匾,白底黑字:抱冰堂。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写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儿开茶馆;高台靠东边有砖砌的阶梯,台阶口上立一木制小牌坊,横额是“抱冰堂说唱茶馆”,大作家老舍的手笔。花三四毛钱,连喝茶带听玩意儿(表演曲艺节目)。现在改建了,空地盖满了。也现代化了。铁管焊的弧形扶梯,铝合金毛玻璃门窗。挺气派!这片房后头是卖门票的儿童活动场。修的更时尚。这一大块地儿。原本是龙树寺。
有人说是龙泉寺,弄差了。去年学苑出版社出版《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有图有文字,说得很清楚。龙泉寺在龙泉胡同和龙爪槐胡同之间,靠北;龙树寺在龙泉胡同尽南头。前几年,宣武区档案馆出过一本《龙树寺与宣南诗社》,两位上海人李明哲、李珂编写的,资料不少。书的扉页印着《龙树寺宴集图》,作者吴儁;画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画的左上方,是龙树寺高台上的敞轩,隔水相望的右下方,是陶然亭和永定门西城墙。敞轩里几个人聚会,书的作者说是蒹葭簃。后来是张之洞的别墅:再后来是张的祠堂:“抱冰堂”。最后是现在的铁梯子、铝门窗新房子。
张之洞,清末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首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倡导者。任过山西巡抚、湖广总督,西太后死时还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可惜溥仪刚登基,他就追太后去了。空辜负,重托心意。张之洞一辈子办过不少好事,一兴实业;毛泽东都赞许:“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二办教育;在湖北、江苏,开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三练新军。当然,为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制止动乱,也买过力气。四爱国心,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他有过贡献,人们认可,不忘。编剧本、写传记、立塑像、修纪念馆。在湖北,近年“张之洞热”。
他在京为官,公休日都到龙树寺“放松”小住。请朋友,宴宾客,诗酒流连。他在诗里说:“此地曾来一百回,荒坡败絮苇花开”。张之洞对龙树寺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广雅堂诗集》中,许多诗篇都和这庙有关。这庙明朝叫兴诚寺,建于宋朝。庙里有三百年的老龙爪槐,“遂以名其寺”。道光年间是龙树寺鼎盛时期;当时名流都在此留下踪迹,常有聚会。宣南诗社的活动基地。清人诗文每每言及这座庙。
张之洞在这里的别墅起名“抱冰堂”,有说辞。是“矢抱冰握火之志,持匡危扶颠之心,冀挽虞渊之落日。”他毕竟是官,歇着,也没忘政治。他住这儿,也有躲开政敌监视的意思。
给百姓办过好事,百姓不会忘。没有上头布置,不发号召;人们也会用各种法子表达自己个儿的心意。张之洞死了,不能给办事儿了;给他建祠堂,没有巴结的成分。清朝政府,民国政府也不会下令拨款。修纪念馆。老百姓心里有数。硬叫忘的,记死了;硬叫记着的,心里没地儿搁它。
吴柳堂故宅
现在牛街南口往东,叫南横西街;菜市口大街往东,叫南横东街。原本只俩字:横街;为明确方位,加一字叫南横街。又加一字,就本是一条道,变为两趟街了。从前到盆儿胡同北口,才算进了南横街;街窄,人多;老熙熙攘攘的。路南多铺户,路北多会馆。过了南半截胡同不远,有座大门,悬着白底黑字大匾:“吴柳堂先生故宅”。吴柳堂的祠堂。
吴柳堂(1812-1879),名可读,兰州人。先祖是浙江人,明朝初年给一个王爷当保镖;王爷封藩兰州,跟到兰州,吴家成了兰州人。耕读世家。道光三十年,吴可读考中进士,后来当了都察院御史。在这个岗位上,他弹劾成禄;成禄是乌鲁木齐提督,满人。俄人进犯,他不抵挡,跑到甘肃躲着;杀无辜百姓,谎报军功。吴可读检举后,只撤职、监视居住。吴认为不杀成禄,是重罪轻罚。他不干,说:‘杀成禄谢百姓(平民愤);成家有意见的话,再杀我,谢成家’。他的话叫同治皇上怒了。非要办他死罪,有人力挺,才刀下留人。降级,回老家。左宗棠在甘肃当头头,了解他;请他当了省办大学的校长(书院,山长)。同治皇上死了,他回北京,当刑部主事;他又捅篓子,说慈禧太后,叫光绪当皇上不合祖制,应该给同治过继个儿子,父传子是传统。兄传弟,是破坏规矩。慈禧理亏,没搭理他。他不死心,光绪五年(1879),同治奉安(入葬)遵化;他非跟着去。回来道上,蓟县马伸桥三义庙,他不走了。说有事,叫众人头里先走。他在庙里住下,给慈禧写报告,要求必须给同治过继儿子,续上父传子这规矩。指责她破坏传统的错误。然后自杀,”文死谏”了。上吊没死成,说是喝鸦片死的。枕头边留下给儿子的遗书和四十两银子。教儿子快跑,怕株连获罪。
消息到北京,舆论大哗;慈禧怕于己不利。舆论导向,下旨说:“以死建言,孤忠可悯”;“按五品官例议恤”。刑部主事,六品;按五品待遇抚恤,表示从优。有老佛爷的话,别的就甭提了。办丧事,得排场。要对得住耿介忠烈的吴可读。挽联、悼诗无数。李鸿章上奏折,建议在马伸桥給建祠堂,太后准奏。光文武百官、生前友好的“奠仪”,收了三千多两银子。这笔钱,买下吴可读在南横街住过的房子,做他的祠堂。门上悬挂“吴柳堂先生故宅”横匾。六十年代初,匾还挂着,但是早变成大杂院了。大概文革才砸了匾。九十年代拆了房。据说兰州吴氏故居,他当过山长的书院,都保存完好,是观光和凭吊的遗迹。
过了这,往前几步,粤东新馆。旧门牌不分单双号,挨着数。粤东新馆26号,吴柳堂故宅27号。院墙连着。新馆大门两边八字墙,缩进一块。门洞里挂一大横匾,叶恭绰的题字;等于手写说明书,好几十字,说这里是清末维新派的活动基地,公车上书开会的场所等。字大,站在街上就看了。在北京广东会馆中,这里名气最大;突出的两件事。一是康有为成立全国性维新组织——保国会;在京的各省举人、北京的维新派,二百多人参加。康有为作慷慨激昂演说。天津、上海、广东等地,报纸发消息,刊载演说词;影响广泛。随后保川、保浙、保滇,地方维新团体相继出现。二是广东旅京人士1912年,召开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孙中山出席讲话。粤东新馆还办过不少公益事业,出名,有威望。再东走,丞相胡同南口;正对官菜园上街,该奔南了。
官菜园上街南口外,地面开阔。五条路汇合。东,珠巢街西口;西,小川淀东口;南,迎面高台上,观音院西院;庙东儒福里,上面横跨“金绳”“觉岸”过街楼。庙西自新路,插向西南,到第一模范监狱(庙、过街楼、自新路,叫健宫医院、菜市口南大街给瓜分了)。观音院西墙上横嵌一块石刻。核桃大的字,刻满一米来长,半米来宽的石头。是第一监狱监狱长,带服刑犯人修自新路的纪实碑。挺好又可贵的史料。文革时没砸碎,红卫兵登梯子,用小铁锤,把字凿了。碑在,麻面石板。一个字没留。
去陶然亭,走儒福里,近几步。从现在陶然亭路往东,过了龙泉胡同。道南,原先是铁栏杆圈起来的鹿圈,同仁堂乐家养鹿的地方。孩子们上窑台儿路过,都停下看半天;那会儿除三贝子花园(动物园),哪儿见鹿去?(后来中山公园有鹿。)五十年代修陶然亭公园。鹿圈搬走。迁到北郊了。梅花鹿浑身是宝,鹿茸鹿胎,鹿鞭鹿筋;都是珍贵药材。
那时都是说上窑台儿玩去。没围墙,不设门;没人管理,也没人毁坏。大家伙儿都来玩,自尊自重。名人坟墓不少,墓碑讲究;没看坟的。没偷走的,没砸坏的。搁现而今,难说。当然人也太多,杂!不提这些个了。也许慢慢会好。(旧作。非一时写。有重复处。敬请见谅。)
在陶然亭旁活了七十多年。幼时,上窑台儿,钻苇塘、趟草丛,逮鸟捉虫;放风筝、滚铁环,嬉戏流连;目睹了她的先前、她的变化、她的现在。陶然亭所在的慈悲禅林五百年了;陶然亭也三百多年了;从康熙年间,黑窑厂不烧砖瓦,废窑成了土山丘,就是窑台儿。我小时候没有“逛陶然亭”一说,都是“上窑台儿去!”那时是苇塘野地,坟墓碑碣一片。可也不是枯骨遍地的乱葬岗子,也不是令人掩鼻的臭泥塘。没人管理、空旷、荒凉,能引人的是野外的情趣和古朴的自然美。是“城市山林”。
1952年4月到10月进行了整治,清除淤泥、堆高土山、平整道路、界定范围。掘墓平坟、建亭修桥、种花植草。洁净清爽的新面貌,更吸引人了。使“素面原无粉黛”——甚至蓬头垢面的村姑,出落得妩媚多姿了。后来大兴土木,有些浓艳臃肿,成了不顾形体气质、只求时尚的富婆,是“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的做法。
陶然亭地区在明朝属宣南坊,清朝属(外)北城(内外城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光绪末属外右五区,1929年到1949年属外五区,前几十年属宣武区。现在合为西城区了。
陶然亭叫“亭”,不是凉亭的亭,是十里长亭的亭;所以是三间敞厅。清朝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建的,所以也叫江亭。是海内外著名的风景名胜。这和科举制度、和集中在南城的会馆有关。应试举子,三年一次,来北京“报销”单程路费(公车),回程不管。进京赶考都住本乡会馆,考试不利,再等三年。那时交通不便,边远地区要走数月,车尘汗马,费时费力费钱,许多人就滞留京城“复读”。客乡游子,郁闷难排;皇家园林,官禁森严;私人园林,人地两生;陶然亭、窑台这块地儿,就自然成了公共园林。慈悲庵内品茗饮酒,窑台顶上登高临远,碑碣之间吊古伤怀。落寞失意的无聊无奈无告,有了宣泄处所。心绪凝成文字,文字自要传播,陶然亭名满天下了。这和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同一背景。从有清一代,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陶然亭的诗、书、画、文字等艺术品;数不胜数。
刘叶秋(1917-1988)先生解放后写有“陶然亭”一文,他说:’这里周围是芦苇,杂树,境界甚为荒凉。但登高极目,可以远眺西山;习静养心,亦为胜地’。他还提到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三月三日,北京老名士樊增祥(樊樊山)等109人,在陶然亭集会吟咏,还出了一本《乙丑江亭修禊分韵诗存》。大约这是最末一次。
樊樊山是遗老,光绪进士,放过外官。陶然亭南墙上石刻:”彩云曲并序“是他的手笔,还有一块线雕的”彩云图“,古装仕女,祥云缭绕,说是赛金花的像。张大千手绘,刻在石上。也是这位名士搞的。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抄点前人诗词对联,以窥一豹:对联
一、客醉共陶然,四面凉风吹酒醒;
人生行乐耳,百年几日得身闲。
二 、穿荻小车疑泛艇;出林高阁当登山。
诗 七绝:
溪风吹面蹙晴谰,苇路萧萧鸭满滩。六月陶然亭子上,葛衣先借早秋寒。
词 浣溪纱:重过陶然亭
山色林光一碧收,小车穿苇宛行舟,退朝裙屐此淹留。衰柳有情还系马,夕阳如林独登楼,题墙残字藓花秋。
(这是俞平伯老爸俞陛云的作品,写于1920年)。
五四以后,也有不少新文学作品,傅斯年就有写永定门和陶然亭的新诗。太长,不抄了。
慈悲庵高台下,原有个院子,门朝东,入门仰望,正对高台上的庙门,迎门墙上镶着一块石刻,王玉树写的“城市山林”;往北往西,才到高台的台阶口。开始迁坟时,有点价值的墓碑,都集中在院子里,我记得有高君宇、石评梅、醉郭、赛金花、还有一块挺气派刻着康心孚(1884-1917),当时不知何许人,多少年之后才得知:此人是社会学家、北大教授;早年留学日本,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门生,参加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之初任过袁世凯大总统的秘书,死后葬在了陶然亭。赛金花的碑黑色金星石的,一米来宽、两米来高,篆字碑额。据说,现在庙里陈列着。
那会儿虽说是野地,也不能随便埋死人。民国年间,姓汲的一家人,从辽宁逃日本来到北京;不幸老爷子客死京城。儿子们相中了窑台东坡,刨坑下葬时,慈悲庵主持和尚德坤不答应。埋到中途,停不得也埋不得。于是协商,汲家出资重修窑台顶上的三间大殿,德坤有心计,很富经济头脑,借汲家投资修庙的良机,在山下空地筑池栽莲,池边列盆养鱼,由董姓某人承包经营,赏荷花,卖莲藕,批发金鱼;庙穷不穷的,方丈是肥得流油了。
陶然亭的墓冢一直是广为流传的佳话,香冢、鹦鹉冢碑上的诗文许多书中有记载,传说故事,版本很多。醉郭、赛金花、高君宇石评梅,都有故事流传;当然赛金花最多。怀念、凭吊,是心灵的享受,是美好精神生活。坟墓是人的最后归宿,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即使是“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也会引起无限的参悟和遐想。坟墓使死者安息,生者慰藉。
整治以后的五十年代,陶然亭公园办的文化活动很多,本人是常客;夏天经常办“乘凉晚会”,花两三毛钱,看露天电影、戏曲演出、参加舞会;有时放河灯、有水上音乐会,可岸边驻足,也可租小船划到台边;三五之夜,上下是圆月,令人陶醉。园中有四个茶馆,陶然亭、窑台、云绘楼、抱冰堂。陶然亭、窑台是一个档次,都卖酒饭;水资每人五分,茶叶五分、一毛两种;四个人占一张方桌,沏一壶茶,自带茶叶只需两毛钱,可坐一整天;中午,推开茶壶,叫菜点酒;饭后拉过茶壶接着喝,还是那两毛钱。一个人一本书,低头看书,抬头看景:仰看山色,俯视湖光。幽静悠闲,也自可人。云绘楼是楼上,和清音阁之间的曲廊中设座,用茶杯(不是盖碗),每杯四毛,算高档消费了。抱冰堂在西北,和陶然亭隔湖相望;也是在高台上,砖砌的阶梯口冲南,口上立木制小坊,横额是老舍先生题写的:抱冰堂说唱茶馆。房间比陶然亭高大,座北朝南,檐下一块白地黑字大匾:抱冰堂。大总统徐世昌写的。屋里北墙中间是一个半圆形小舞台,每天下午轮换演出曲艺节目:相声、单弦、大鼓、时调、竹板书等。两三毛钱门票,包括茶水;一边喝茶一边听玩意儿,享受半日。那时不像现在这么人多;早晨除了喊嗓子的,人很少;一个人山坡石头上坐个把钟头,也不会有人,四周没一点声音,静静的。真是一种享受。每忆及此,都非常神往。现在的陶然亭公园,天一擦亮儿就挤着往里走,到半夜净园,才排着队往出走。一天到晚没消停的时候。充满“城市”的豪横,没了“山林”的悠闲。
张之洞祠:抱冰堂
陶然亭路,从西数,路南第二条胡同,是龙泉胡同。走到底,进陶然亭公园朝西的小门。进门道北,就是抱冰堂。张之洞的别墅,生前,公余之暇,常来此休息。死后,人们纪念他,抱冰堂里挂上抱冰老人的画像,成了他的祠堂。高台上,座北朝南,几间大房。房前有空地,一米来高矮墙圈着。房檐下一块横匾,白底黑字:抱冰堂。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写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儿开茶馆;高台靠东边有砖砌的阶梯,台阶口上立一木制小牌坊,横额是“抱冰堂说唱茶馆”,大作家老舍的手笔。花三四毛钱,连喝茶带听玩意儿(表演曲艺节目)。现在改建了,空地盖满了。也现代化了。铁管焊的弧形扶梯,铝合金毛玻璃门窗。挺气派!这片房后头是卖门票的儿童活动场。修的更时尚。这一大块地儿。原本是龙树寺。
有人说是龙泉寺,弄差了。去年学苑出版社出版《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有图有文字,说得很清楚。龙泉寺在龙泉胡同和龙爪槐胡同之间,靠北;龙树寺在龙泉胡同尽南头。前几年,宣武区档案馆出过一本《龙树寺与宣南诗社》,两位上海人李明哲、李珂编写的,资料不少。书的扉页印着《龙树寺宴集图》,作者吴儁;画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画的左上方,是龙树寺高台上的敞轩,隔水相望的右下方,是陶然亭和永定门西城墙。敞轩里几个人聚会,书的作者说是蒹葭簃。后来是张之洞的别墅:再后来是张的祠堂:“抱冰堂”。最后是现在的铁梯子、铝门窗新房子。
张之洞,清末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首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倡导者。任过山西巡抚、湖广总督,西太后死时还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可惜溥仪刚登基,他就追太后去了。空辜负,重托心意。张之洞一辈子办过不少好事,一兴实业;毛泽东都赞许:“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二办教育;在湖北、江苏,开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三练新军。当然,为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制止动乱,也买过力气。四爱国心,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他有过贡献,人们认可,不忘。编剧本、写传记、立塑像、修纪念馆。在湖北,近年“张之洞热”。
他在京为官,公休日都到龙树寺“放松”小住。请朋友,宴宾客,诗酒流连。他在诗里说:“此地曾来一百回,荒坡败絮苇花开”。张之洞对龙树寺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广雅堂诗集》中,许多诗篇都和这庙有关。这庙明朝叫兴诚寺,建于宋朝。庙里有三百年的老龙爪槐,“遂以名其寺”。道光年间是龙树寺鼎盛时期;当时名流都在此留下踪迹,常有聚会。宣南诗社的活动基地。清人诗文每每言及这座庙。
张之洞在这里的别墅起名“抱冰堂”,有说辞。是“矢抱冰握火之志,持匡危扶颠之心,冀挽虞渊之落日。”他毕竟是官,歇着,也没忘政治。他住这儿,也有躲开政敌监视的意思。
给百姓办过好事,百姓不会忘。没有上头布置,不发号召;人们也会用各种法子表达自己个儿的心意。张之洞死了,不能给办事儿了;给他建祠堂,没有巴结的成分。清朝政府,民国政府也不会下令拨款。修纪念馆。老百姓心里有数。硬叫忘的,记死了;硬叫记着的,心里没地儿搁它。
吴柳堂故宅
现在牛街南口往东,叫南横西街;菜市口大街往东,叫南横东街。原本只俩字:横街;为明确方位,加一字叫南横街。又加一字,就本是一条道,变为两趟街了。从前到盆儿胡同北口,才算进了南横街;街窄,人多;老熙熙攘攘的。路南多铺户,路北多会馆。过了南半截胡同不远,有座大门,悬着白底黑字大匾:“吴柳堂先生故宅”。吴柳堂的祠堂。
吴柳堂(1812-1879),名可读,兰州人。先祖是浙江人,明朝初年给一个王爷当保镖;王爷封藩兰州,跟到兰州,吴家成了兰州人。耕读世家。道光三十年,吴可读考中进士,后来当了都察院御史。在这个岗位上,他弹劾成禄;成禄是乌鲁木齐提督,满人。俄人进犯,他不抵挡,跑到甘肃躲着;杀无辜百姓,谎报军功。吴可读检举后,只撤职、监视居住。吴认为不杀成禄,是重罪轻罚。他不干,说:‘杀成禄谢百姓(平民愤);成家有意见的话,再杀我,谢成家’。他的话叫同治皇上怒了。非要办他死罪,有人力挺,才刀下留人。降级,回老家。左宗棠在甘肃当头头,了解他;请他当了省办大学的校长(书院,山长)。同治皇上死了,他回北京,当刑部主事;他又捅篓子,说慈禧太后,叫光绪当皇上不合祖制,应该给同治过继个儿子,父传子是传统。兄传弟,是破坏规矩。慈禧理亏,没搭理他。他不死心,光绪五年(1879),同治奉安(入葬)遵化;他非跟着去。回来道上,蓟县马伸桥三义庙,他不走了。说有事,叫众人头里先走。他在庙里住下,给慈禧写报告,要求必须给同治过继儿子,续上父传子这规矩。指责她破坏传统的错误。然后自杀,”文死谏”了。上吊没死成,说是喝鸦片死的。枕头边留下给儿子的遗书和四十两银子。教儿子快跑,怕株连获罪。
消息到北京,舆论大哗;慈禧怕于己不利。舆论导向,下旨说:“以死建言,孤忠可悯”;“按五品官例议恤”。刑部主事,六品;按五品待遇抚恤,表示从优。有老佛爷的话,别的就甭提了。办丧事,得排场。要对得住耿介忠烈的吴可读。挽联、悼诗无数。李鸿章上奏折,建议在马伸桥給建祠堂,太后准奏。光文武百官、生前友好的“奠仪”,收了三千多两银子。这笔钱,买下吴可读在南横街住过的房子,做他的祠堂。门上悬挂“吴柳堂先生故宅”横匾。六十年代初,匾还挂着,但是早变成大杂院了。大概文革才砸了匾。九十年代拆了房。据说兰州吴氏故居,他当过山长的书院,都保存完好,是观光和凭吊的遗迹。
过了这,往前几步,粤东新馆。旧门牌不分单双号,挨着数。粤东新馆26号,吴柳堂故宅27号。院墙连着。新馆大门两边八字墙,缩进一块。门洞里挂一大横匾,叶恭绰的题字;等于手写说明书,好几十字,说这里是清末维新派的活动基地,公车上书开会的场所等。字大,站在街上就看了。在北京广东会馆中,这里名气最大;突出的两件事。一是康有为成立全国性维新组织——保国会;在京的各省举人、北京的维新派,二百多人参加。康有为作慷慨激昂演说。天津、上海、广东等地,报纸发消息,刊载演说词;影响广泛。随后保川、保浙、保滇,地方维新团体相继出现。二是广东旅京人士1912年,召开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孙中山出席讲话。粤东新馆还办过不少公益事业,出名,有威望。再东走,丞相胡同南口;正对官菜园上街,该奔南了。
官菜园上街南口外,地面开阔。五条路汇合。东,珠巢街西口;西,小川淀东口;南,迎面高台上,观音院西院;庙东儒福里,上面横跨“金绳”“觉岸”过街楼。庙西自新路,插向西南,到第一模范监狱(庙、过街楼、自新路,叫健宫医院、菜市口南大街给瓜分了)。观音院西墙上横嵌一块石刻。核桃大的字,刻满一米来长,半米来宽的石头。是第一监狱监狱长,带服刑犯人修自新路的纪实碑。挺好又可贵的史料。文革时没砸碎,红卫兵登梯子,用小铁锤,把字凿了。碑在,麻面石板。一个字没留。
去陶然亭,走儒福里,近几步。从现在陶然亭路往东,过了龙泉胡同。道南,原先是铁栏杆圈起来的鹿圈,同仁堂乐家养鹿的地方。孩子们上窑台儿路过,都停下看半天;那会儿除三贝子花园(动物园),哪儿见鹿去?(后来中山公园有鹿。)五十年代修陶然亭公园。鹿圈搬走。迁到北郊了。梅花鹿浑身是宝,鹿茸鹿胎,鹿鞭鹿筋;都是珍贵药材。
那时都是说上窑台儿玩去。没围墙,不设门;没人管理,也没人毁坏。大家伙儿都来玩,自尊自重。名人坟墓不少,墓碑讲究;没看坟的。没偷走的,没砸坏的。搁现而今,难说。当然人也太多,杂!不提这些个了。也许慢慢会好。(旧作。非一时写。有重复处。敬请见谅。)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