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打量 安静对晤
2022-01-06叙事散文炬焰炯炯
大话“西游”—寻访吴承恩故居我曾不止一次去过吴承恩故居。每次去里面都有游人,虽不能用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来形容,但次第进出、三两而立还是有的。有游人也不打紧,只是有人的时候仿佛就少了一种空静的气氛,也不会作更深入的人文思考,天底下的名胜古迹……
大话“西游”—寻访吴承恩故居
我曾不止一次去过吴承恩故居。
每次去里面都有游人,虽不能用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来形容,但次第进出、三两而立还是有的。有游人也不打紧,只是有人的时候仿佛就少了一种空静的气氛,也不会作更深入的人文思考,天底下的名胜古迹,因为有了游人而声名远播,也是因为有了游人而拥挤不堪。窃以为唯有空静之境,才能使怀古的情怀和思绪上天入地,没有边界;唯有空静之美,才能使外界的一切都淡淡散去,在时间的深处沉淀下来,各自寻找自身的文化感悟与现实的人文环境构成宁静的往返,默契而真挚。
选择在黄昏时分进入老先生的故居,实在不是刻意的,但一定是适意的,不为别的,只为了里面静静的气氛。从正门进去,首先吸引我的是一小片竹林,竹与文人的关系,实在是难以言尽,而这片竹林似乎跟其它地方的竹林没甚两样,却又大不同!更具道风仙骨!象竹一样的生活,勤勉、挣扎,但不露痕迹,一节一节拓宽内心的疆域;坚持、谦卑,更不随波逐流,向上的天空是他一生唯一的向往。
直接进入三间正厅,心里就想老先生的家境不坏啊,能有这样的一座宅院,别说是在古代就是现代几人能尽享?爬上精神的高地永远离不开物质这块垫脚石。一座不受干扰的宅院,在栖息身体的同时栖息精神和灵魂,唯有这样才能构建个体独立的人格,在这里他不为朝廷卖命也不受同僚打压,他不为一粒米犯愁也不为一壶酒奔波,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文学素养,营造仅仅属于自己可人的独享天地,塑造人类老少皆喜爱的永恒经典形象—“孙悟空”。
有了一部《西游记》,淮安就有了撬动整个中国文学的支点和勇气,也有了超拔世界文学泥途荒滩的脊梁。周星驰演过《大话西游》,我就固执的这样理解,大话“西游”,就是爱说大话的“西游”,说大话在文学修辞上叫着夸张,文学色彩上叫作浪漫主义。淮安有句俗话很是夸张,“你拔我一根汗毛,我树你一根旗杆”,“旗杆”在《西游》面前又算什么呢,孙悟空的一根汗毛可是东海的定海神针啊;我们又说某人走路真快,象飞的一样,“飞”,你能想象得出一个剑步就能横扫天、人、地三界吗?你能想象得到一个跟头已是十万八千里吗?说大话不算什么本事,但是说大话能说成一部《西游记》绝对是水平,吹牛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吹牛能吹成一部《西游记》肯定是艺术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对正义和善良讲情义,“孙悟空”才是真正的英雄。
淮安这座小城背靠长江,脚踏运河,虽不是帝王之家,却是名人故里,并且是一群名人的故里,这座小城以时间为中轴给自己的儿女们排位子,吴承恩既不靠前也不落后,却是中流砥柱,静静的站立在河下小街旁细数过往又眺望未来,眉眼之间闪烁着非凡器宇,略作沉吟,口出华章。
管理人员已到下班时间,不得不出来,心中念想,先生赐我神笔一支,书写锦绣一生。
质感韩信—寻访韩信故居
写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时我一直在纠结,到底用《寻访韩信》还是用《寻访韩信故居》呢?说是寻访韩信故居,算贴切,因为确实是去寻访韩信故居而有了下面的想法,说是寻访韩信也准确,因为寻访韩信故居的真正目的是想寻访韩信,纠结归纠结,那就先搁置不论,暂拟此题,文章依旧继续。
现在的这座“汉韩侯祠”应该是韩信坐了将军以后的“将军营寨”,真正的韩信故居,那有这么气派,它最多是一座破庙抑或是一方土屋,早被历史的风雨吹成一堆烂泥了。那天去“汉韩侯祠”的时候,因为急着往回赶,又想在路边等车,索性我就不进去了,只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抬头仰望天空,天上的云一朵追着一朵,一朵接着一朵的开,又慢慢的收拢,一会儿象衣带飘袂的仙女,一会儿又象牡丹向人间倾倒花瓣,播散花香。
寻访韩信是要寻访他的行为模式,解读韩信是要解读他的思维方式。
韩信,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家,这样的一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细枝末节值得摩挲,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一个出身寒门的人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究竟是什么样的心胸让一个屡受侮辱的人成为天下崇拜的兵神?他有怎样的神机又有怎样的妙算?他高贵的头颅是如何肯在一个屠夫的胯下钻过,他怎么有可能先是低到尘埃里去,却又有着冲天的理想;他智慧的大脑如何连一碗稀饭都挣不来,他在苦难里挣扎,却从来不关注苦难本身,这个在“苦中栽莲”的将军,虽然最终还是被苦淹没了,但他曾经开出的花儿是多么艳丽。
少小时听到他曾钻过屠夫的胯下,心里就想,他怎么可以容忍无耻之徒如此羞辱自己,简直没有半点人格力量。现在想来这种无动于衷是不是对人性的了解和对自己的自信?或者是对无耻之徒的蔑视和睥睨?不逞一时之能,不跟一介莽夫较劲,钻胯者被历史记载,提胯者接受历史的审判;我一直也对他杀樵夫密口耿耿于怀,简直没有一点道德水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留下自己就是留下汉朝四百年的江山?樵夫只是汉王朝的一块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奠基石子,哪一个朝代的建立没有伤亡?哪一个朝代的身子下不是压着遍野横尸?小道义和大建立的取舍,这也许就是一个将军的行为方式吧。
背水设阵,出的是险棋。可是在将军的大脑里那是必胜无疑的,必胜的信心还是缘于对人心的了解、对他人的掌握,常人的思维是没有退路了。那么反过来动员,没有退路!那就向前杀出一条血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显是一种陪你玩的心态嘛,大家都不要勤奋了,都玩都玩,“朝酒晚舞”,兵书上云“兵不厌诈”,诈降诈死是计,那么诈正面进攻,实翼侧偷袭呢?那么诈败诱敌,半渡而击呢?可算是熟读兵书以后的灵活运用了。不按常规出牌、逆思维处理问题,忽略过程,直指结果,他就象一根刺一样扎在人的心上,历史不得不惊叹这是一个用兵奇才。
惊人的光辉和骇人的屈辱同根而生,聪明的大脑和扭曲的道德源出一体,韩信,一面是阳光,另一面是阴影,这不仅仅是韩信的个人原因造成的,也有自然造成的原因,因为太阳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照到人的一面,一面是阳光,另一面必然是阴影,一面是白昼另一面必然是黑夜,也许生长在太阳之下的万物无一能幸免,不过这样想来,韩信这个名字更加立体更加质感。
[ 本帖最后由 炬焰炯炯 于 2013-1-14 15:40 编辑 ]
我曾不止一次去过吴承恩故居。
每次去里面都有游人,虽不能用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来形容,但次第进出、三两而立还是有的。有游人也不打紧,只是有人的时候仿佛就少了一种空静的气氛,也不会作更深入的人文思考,天底下的名胜古迹,因为有了游人而声名远播,也是因为有了游人而拥挤不堪。窃以为唯有空静之境,才能使怀古的情怀和思绪上天入地,没有边界;唯有空静之美,才能使外界的一切都淡淡散去,在时间的深处沉淀下来,各自寻找自身的文化感悟与现实的人文环境构成宁静的往返,默契而真挚。
选择在黄昏时分进入老先生的故居,实在不是刻意的,但一定是适意的,不为别的,只为了里面静静的气氛。从正门进去,首先吸引我的是一小片竹林,竹与文人的关系,实在是难以言尽,而这片竹林似乎跟其它地方的竹林没甚两样,却又大不同!更具道风仙骨!象竹一样的生活,勤勉、挣扎,但不露痕迹,一节一节拓宽内心的疆域;坚持、谦卑,更不随波逐流,向上的天空是他一生唯一的向往。
直接进入三间正厅,心里就想老先生的家境不坏啊,能有这样的一座宅院,别说是在古代就是现代几人能尽享?爬上精神的高地永远离不开物质这块垫脚石。一座不受干扰的宅院,在栖息身体的同时栖息精神和灵魂,唯有这样才能构建个体独立的人格,在这里他不为朝廷卖命也不受同僚打压,他不为一粒米犯愁也不为一壶酒奔波,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文学素养,营造仅仅属于自己可人的独享天地,塑造人类老少皆喜爱的永恒经典形象—“孙悟空”。
有了一部《西游记》,淮安就有了撬动整个中国文学的支点和勇气,也有了超拔世界文学泥途荒滩的脊梁。周星驰演过《大话西游》,我就固执的这样理解,大话“西游”,就是爱说大话的“西游”,说大话在文学修辞上叫着夸张,文学色彩上叫作浪漫主义。淮安有句俗话很是夸张,“你拔我一根汗毛,我树你一根旗杆”,“旗杆”在《西游》面前又算什么呢,孙悟空的一根汗毛可是东海的定海神针啊;我们又说某人走路真快,象飞的一样,“飞”,你能想象得出一个剑步就能横扫天、人、地三界吗?你能想象得到一个跟头已是十万八千里吗?说大话不算什么本事,但是说大话能说成一部《西游记》绝对是水平,吹牛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吹牛能吹成一部《西游记》肯定是艺术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对正义和善良讲情义,“孙悟空”才是真正的英雄。
淮安这座小城背靠长江,脚踏运河,虽不是帝王之家,却是名人故里,并且是一群名人的故里,这座小城以时间为中轴给自己的儿女们排位子,吴承恩既不靠前也不落后,却是中流砥柱,静静的站立在河下小街旁细数过往又眺望未来,眉眼之间闪烁着非凡器宇,略作沉吟,口出华章。
管理人员已到下班时间,不得不出来,心中念想,先生赐我神笔一支,书写锦绣一生。
质感韩信—寻访韩信故居
写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时我一直在纠结,到底用《寻访韩信》还是用《寻访韩信故居》呢?说是寻访韩信故居,算贴切,因为确实是去寻访韩信故居而有了下面的想法,说是寻访韩信也准确,因为寻访韩信故居的真正目的是想寻访韩信,纠结归纠结,那就先搁置不论,暂拟此题,文章依旧继续。
现在的这座“汉韩侯祠”应该是韩信坐了将军以后的“将军营寨”,真正的韩信故居,那有这么气派,它最多是一座破庙抑或是一方土屋,早被历史的风雨吹成一堆烂泥了。那天去“汉韩侯祠”的时候,因为急着往回赶,又想在路边等车,索性我就不进去了,只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抬头仰望天空,天上的云一朵追着一朵,一朵接着一朵的开,又慢慢的收拢,一会儿象衣带飘袂的仙女,一会儿又象牡丹向人间倾倒花瓣,播散花香。
寻访韩信是要寻访他的行为模式,解读韩信是要解读他的思维方式。
韩信,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家,这样的一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细枝末节值得摩挲,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一个出身寒门的人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究竟是什么样的心胸让一个屡受侮辱的人成为天下崇拜的兵神?他有怎样的神机又有怎样的妙算?他高贵的头颅是如何肯在一个屠夫的胯下钻过,他怎么有可能先是低到尘埃里去,却又有着冲天的理想;他智慧的大脑如何连一碗稀饭都挣不来,他在苦难里挣扎,却从来不关注苦难本身,这个在“苦中栽莲”的将军,虽然最终还是被苦淹没了,但他曾经开出的花儿是多么艳丽。
少小时听到他曾钻过屠夫的胯下,心里就想,他怎么可以容忍无耻之徒如此羞辱自己,简直没有半点人格力量。现在想来这种无动于衷是不是对人性的了解和对自己的自信?或者是对无耻之徒的蔑视和睥睨?不逞一时之能,不跟一介莽夫较劲,钻胯者被历史记载,提胯者接受历史的审判;我一直也对他杀樵夫密口耿耿于怀,简直没有一点道德水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留下自己就是留下汉朝四百年的江山?樵夫只是汉王朝的一块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奠基石子,哪一个朝代的建立没有伤亡?哪一个朝代的身子下不是压着遍野横尸?小道义和大建立的取舍,这也许就是一个将军的行为方式吧。
背水设阵,出的是险棋。可是在将军的大脑里那是必胜无疑的,必胜的信心还是缘于对人心的了解、对他人的掌握,常人的思维是没有退路了。那么反过来动员,没有退路!那就向前杀出一条血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显是一种陪你玩的心态嘛,大家都不要勤奋了,都玩都玩,“朝酒晚舞”,兵书上云“兵不厌诈”,诈降诈死是计,那么诈正面进攻,实翼侧偷袭呢?那么诈败诱敌,半渡而击呢?可算是熟读兵书以后的灵活运用了。不按常规出牌、逆思维处理问题,忽略过程,直指结果,他就象一根刺一样扎在人的心上,历史不得不惊叹这是一个用兵奇才。
惊人的光辉和骇人的屈辱同根而生,聪明的大脑和扭曲的道德源出一体,韩信,一面是阳光,另一面是阴影,这不仅仅是韩信的个人原因造成的,也有自然造成的原因,因为太阳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照到人的一面,一面是阳光,另一面必然是阴影,一面是白昼另一面必然是黑夜,也许生长在太阳之下的万物无一能幸免,不过这样想来,韩信这个名字更加立体更加质感。
[ 本帖最后由 炬焰炯炯 于 2013-1-14 15:4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