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那些沙漠
2020-09-24抒情散文王克楠
高原上的那些沙漠我是喜欢沙漠的,与相对人口集中的城市相比较,我更喜欢沙漠一些,感到沙漠更接近自然和人生本真。一个人在沙漠上行走,就容易成为哲学家。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内蒙古沙漠有浑善达克沙地,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
高原上的那些沙漠
我是喜欢沙漠的,与相对人口集中的城市相比较,我更喜欢沙漠一些,感到沙漠更接近自然和人生本真。一个人在沙漠上行走,就容易成为哲学家。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内蒙古沙漠有浑善达克沙地,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等等。因为这次内蒙之行时间的限制,我在朋友的陪同下只去了库布其沙漠。
沙漠在我原来的想象里是冷硬的,是残酷无情的,沙漠黄天黑地,沙漠荒无人烟,沙漠让人睁不开眼睛,沙漠上寸草不生……库布其沙漠曾经在2000年去过,在那里得到了生日的欢悦,这次是旧地重游。库布其沙漠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库布其沙漠是流动的,是一个可以迈开双腿走路的巨人,它不停地走路,不停地搬家。沙漠有可爱那一面,且不说月亮下的沙漠是如何柔和,且说眼前的沙漠,她向我坦坦爽爽地笑着,每个笑靥里都透露出本真。
想起来,2000年的那次与沙漠的相遇最重要是的遇到了一匹俊逸的白骆驼。白骆驼是沙漠之神,牵白骆驼的大胡子缰绳交给我,我的身躯就直接落座在白骆驼高高的驼峰之间,就像一朵云彩落到白莲花上打坐。白骆驼的蹄子很大,脚步却很轻,它的蹄子和沙漠之间有一种默契,落地听不到声音。渐渐地,驼队走远了,只有沙漠,骆驼和我,一个人和一片沙漠,一片沙漠里行走着一匹白骆驼,一匹白骆驼和一片湛蓝的天空,一片天空牵动着天空下行走的蒙古人,几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是啊,人和大地是什么关系,月亮和沙漠是什么关系,骆驼和人又是什么关系,这些是我过去不曾关注的。
另一个让人牵魂的沙漠就是巴丹吉林沙漠,这个沙漠我听妹夫描述过,2000年内蒙搞跨越巴丹吉林沙漠活动,他就参与了。这个沙漠位于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这个沙漠是去年来内蒙去的,整个旅程度颇为费力,越野车卯着劲冲向相对高度三四百米高的陡峭沙山,刚爬上岭脊,又得迅速换成低档,顺着沙山下坡行进到幽深沙谷之中。偌大的越野车像一片树叶在沙海里颠簸前行。坐车在沙漠徜徉和光着脚丫子在沙漠行走的感觉不一样的。在沙山山谷盆地处,不时可以看到深深浅浅湖水轻轻荡漾,一湾海子寂静湛蓝,这是和库布其沙漠不一样的。
巴丹吉林沙漠和其它沙漠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即是沙漠里是有人居住的。上一次去巴丹吉林沙漠,就是为了看看那里的蒙古人是怎样生活的?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见到在这里生活的蒙古人了,人不多,大约七八十户。当时我看到一位蒙古汉子站在干苇草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正在收拾着刚宰杀的羊。我们进了院子,摸着用羊粪砖砌成羊圈围墙,再摸摸苇帘子做的羊圈顶子,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蒙古人建造蒙古包,顶子也盖着粗大的苇帘子,和草原上的蒙古包大不一样。
通过和这位蒙古族汉子交流,知道了他们所有吃喝住用的生活资料都要从100公里外的沙山外,租车运来,有时就自己用骆驼驮,一个来回大概得走一个月。还了解到这里的生活艰苦程度已经超过人的想象,冬季,朔风呼啸,大漠冰冻,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着千山万壑,沙漠里的所有人只能躲在蒙古包里,仅靠燃烧几块羊粪砖取暖。春天来了,不那么冷了,但是沙尘暴也同时来了,只见黑风长啸,沙阵迷天,柔弱的羊群就挤进羊圈深处躲避风沙,而沙漠之舟骆驼们也迷起了双眼,抿住口鼻……面对这样恶劣的生活,我猜想他们一定生活得很苦,使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说,我们不苦,有羊,国家每年也给牧民补贴不少钱、粮食和一些生活物品。他们说话的神态安祥,好像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而是说别人的事情,语气里没有一丝报怨和苦闷——这是怎样的修炼呢?
沙漠里的蒙族人,家家户户热情待客,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非常欢迎,晚上,就住到了牧民家里,正值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亮挂在天空,光洁无比。月光下的沙漠呈现一种非常神秘的氛围,那些黄的沙漠好像不那么黄了,而是氤氲着浅浅的蓝。沙漠上的那些沙线像是人皮肤上的皱纹,很肉感。太安静了,白天还有一点点的风,此时也没有了,就没有了沙沙的细微声。我们被沙漠里的安静征服了,把准备点篝火的柴禾放在沙漠上,谁也不去点燃,只是默默地被月光包裹。我们躺在沙漠上,近距离地被月光沐浴,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心里还是有一点点的害怕,不是害怕狼虫虎豹,而是害怕自己,这个时候的沙漠像是镜子,帮助我们找出了平时不太明晰的自我,自己的多面都清清郎朗的,善良的,邪恶的,利他的,自私的等等,一股脑在月光里呈现。
第二天,我们越过一座沙山去看巴丹吉林庙。这个时候,沙漠上的晨光中已经抚摸蓝天下的沙山、骆驼羊群、碧树绿草。巴丹吉林庙是一座黄教藏式建筑,听牧民讲的当年建筑的时候,有成千只羊群、数百计驼群从远在100公里的沙山之外往返驮着石块瓦砖,还有数十名僧众和牧人抬着檩椽于沙山瀚海中无数次艰难跋涉.....他们的虔诚终于取得了成果,公元1755年,巴丹吉寺院落成了。从此,整天在黄沙之中生活的人们就可以沐浴佛的灵光了,沙漠深处的生活就有了神圣的意味。
看了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陡然感悟,内蒙古高原上有用于战争的城堡、长城、烽火台,甚至包括王朝的宫殿等,这些不可一世的建筑都是容易被风化为废墟,容易消失的,独有沙漠是不变的,几百年,几千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这样的生命的密码该怎样解读呢?
我是喜欢沙漠的,与相对人口集中的城市相比较,我更喜欢沙漠一些,感到沙漠更接近自然和人生本真。一个人在沙漠上行走,就容易成为哲学家。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内蒙古沙漠有浑善达克沙地,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等等。因为这次内蒙之行时间的限制,我在朋友的陪同下只去了库布其沙漠。
沙漠在我原来的想象里是冷硬的,是残酷无情的,沙漠黄天黑地,沙漠荒无人烟,沙漠让人睁不开眼睛,沙漠上寸草不生……库布其沙漠曾经在2000年去过,在那里得到了生日的欢悦,这次是旧地重游。库布其沙漠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库布其沙漠是流动的,是一个可以迈开双腿走路的巨人,它不停地走路,不停地搬家。沙漠有可爱那一面,且不说月亮下的沙漠是如何柔和,且说眼前的沙漠,她向我坦坦爽爽地笑着,每个笑靥里都透露出本真。
想起来,2000年的那次与沙漠的相遇最重要是的遇到了一匹俊逸的白骆驼。白骆驼是沙漠之神,牵白骆驼的大胡子缰绳交给我,我的身躯就直接落座在白骆驼高高的驼峰之间,就像一朵云彩落到白莲花上打坐。白骆驼的蹄子很大,脚步却很轻,它的蹄子和沙漠之间有一种默契,落地听不到声音。渐渐地,驼队走远了,只有沙漠,骆驼和我,一个人和一片沙漠,一片沙漠里行走着一匹白骆驼,一匹白骆驼和一片湛蓝的天空,一片天空牵动着天空下行走的蒙古人,几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是啊,人和大地是什么关系,月亮和沙漠是什么关系,骆驼和人又是什么关系,这些是我过去不曾关注的。
另一个让人牵魂的沙漠就是巴丹吉林沙漠,这个沙漠我听妹夫描述过,2000年内蒙搞跨越巴丹吉林沙漠活动,他就参与了。这个沙漠位于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这个沙漠是去年来内蒙去的,整个旅程度颇为费力,越野车卯着劲冲向相对高度三四百米高的陡峭沙山,刚爬上岭脊,又得迅速换成低档,顺着沙山下坡行进到幽深沙谷之中。偌大的越野车像一片树叶在沙海里颠簸前行。坐车在沙漠徜徉和光着脚丫子在沙漠行走的感觉不一样的。在沙山山谷盆地处,不时可以看到深深浅浅湖水轻轻荡漾,一湾海子寂静湛蓝,这是和库布其沙漠不一样的。
巴丹吉林沙漠和其它沙漠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即是沙漠里是有人居住的。上一次去巴丹吉林沙漠,就是为了看看那里的蒙古人是怎样生活的?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见到在这里生活的蒙古人了,人不多,大约七八十户。当时我看到一位蒙古汉子站在干苇草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正在收拾着刚宰杀的羊。我们进了院子,摸着用羊粪砖砌成羊圈围墙,再摸摸苇帘子做的羊圈顶子,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蒙古人建造蒙古包,顶子也盖着粗大的苇帘子,和草原上的蒙古包大不一样。
通过和这位蒙古族汉子交流,知道了他们所有吃喝住用的生活资料都要从100公里外的沙山外,租车运来,有时就自己用骆驼驮,一个来回大概得走一个月。还了解到这里的生活艰苦程度已经超过人的想象,冬季,朔风呼啸,大漠冰冻,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着千山万壑,沙漠里的所有人只能躲在蒙古包里,仅靠燃烧几块羊粪砖取暖。春天来了,不那么冷了,但是沙尘暴也同时来了,只见黑风长啸,沙阵迷天,柔弱的羊群就挤进羊圈深处躲避风沙,而沙漠之舟骆驼们也迷起了双眼,抿住口鼻……面对这样恶劣的生活,我猜想他们一定生活得很苦,使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说,我们不苦,有羊,国家每年也给牧民补贴不少钱、粮食和一些生活物品。他们说话的神态安祥,好像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而是说别人的事情,语气里没有一丝报怨和苦闷——这是怎样的修炼呢?
沙漠里的蒙族人,家家户户热情待客,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非常欢迎,晚上,就住到了牧民家里,正值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亮挂在天空,光洁无比。月光下的沙漠呈现一种非常神秘的氛围,那些黄的沙漠好像不那么黄了,而是氤氲着浅浅的蓝。沙漠上的那些沙线像是人皮肤上的皱纹,很肉感。太安静了,白天还有一点点的风,此时也没有了,就没有了沙沙的细微声。我们被沙漠里的安静征服了,把准备点篝火的柴禾放在沙漠上,谁也不去点燃,只是默默地被月光包裹。我们躺在沙漠上,近距离地被月光沐浴,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心里还是有一点点的害怕,不是害怕狼虫虎豹,而是害怕自己,这个时候的沙漠像是镜子,帮助我们找出了平时不太明晰的自我,自己的多面都清清郎朗的,善良的,邪恶的,利他的,自私的等等,一股脑在月光里呈现。
第二天,我们越过一座沙山去看巴丹吉林庙。这个时候,沙漠上的晨光中已经抚摸蓝天下的沙山、骆驼羊群、碧树绿草。巴丹吉林庙是一座黄教藏式建筑,听牧民讲的当年建筑的时候,有成千只羊群、数百计驼群从远在100公里的沙山之外往返驮着石块瓦砖,还有数十名僧众和牧人抬着檩椽于沙山瀚海中无数次艰难跋涉.....他们的虔诚终于取得了成果,公元1755年,巴丹吉寺院落成了。从此,整天在黄沙之中生活的人们就可以沐浴佛的灵光了,沙漠深处的生活就有了神圣的意味。
看了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陡然感悟,内蒙古高原上有用于战争的城堡、长城、烽火台,甚至包括王朝的宫殿等,这些不可一世的建筑都是容易被风化为废墟,容易消失的,独有沙漠是不变的,几百年,几千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这样的生命的密码该怎样解读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