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
2022-01-06抒情散文敬一兵
蛰 伏敬一兵我的暑假和寒假大多是在外婆乡下的那幢土墙瓦房里渡过的。瓦房背靠在一座小山丘的脚下。朝天立着的云南松、山毛榉、栎树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茅草就趁机凭藉风的吹拂,把它们摇曳的身影和声音伸进土墙上一扇雕花木格窗户里来,不仅触摸我的眼睛和肌……
蛰 伏
敬一兵
我的暑假和寒假大多是在外婆乡下的那幢土墙瓦房里渡过的。瓦房背靠在一座小山丘的脚下。朝天立着的云南松、山毛榉、栎树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茅草就趁机凭藉风的吹拂,把它们摇曳的身影和声音伸进土墙上一扇雕花木格窗户里来,不仅触摸我的眼睛和肌肤,还要用它们身影和声音里长出来的倒钩刺勾扯我的好奇心。只要不下雨,我都会在夏天和冬天爬到小山丘上去看看。
夏天小山丘上的野草被我双脚踏得噼噼啪啪倒伏折断,惊得蚂蚱四下逃窜,色彩艳丽的毛毛虫从草上掉落下来慌乱扭动身躯。一只潜伏在草茎上的螳螂,趁野草从我的胯间通过的时候,突然改变了原本守候食物自投罗网的初衷悄悄爬到了我的身上。黄蜂、金龟子、苍蝇、蚊子和许许多多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小昆虫面对我的突然出现它们显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只好惊慌失措地在林间飞来飞去。夏天里的一个普通日子就这样在我的身上鲜活起来。冬天小山丘上的情况刚好相反。没有昆虫的影子和声音,让小山丘露出了原本被夏天掩盖了的寂寞和荒凉的窟窿。我带着疑问回家问外婆,外婆说是冬天把昆虫从树林里驱赶走了,寂寞和荒凉的窟窿就是冬天驱赶昆虫后留下来的证据。听完外婆的话,我便替那些被冬天无情驱赶走的可怜昆虫难过起来。我带着这样的难过心情走完了我的童年。等我明白不是冬天驱赶了昆虫,而是昆虫在冬天自己爬进泥土深处和石头下面蛰伏的真相后,我已经成了一个初中生。这个真相告诉我,不要轻易揭开覆盖在难过情感上的那层面纱,这样一来,人的难过情绪才会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积淀出怜悯和仁厚的情愫。
不站在惊蛰的门槛上,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麻木迟钝的人。
翻遍了我的童年记忆,我只晓得每一个日子在我的身上都逗留过整整二十四小时,用忘年忘形乃至刎刭之交的形式和我打交道,可我并没有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存在有差异。当惊蛰这个节气再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发现昆虫杳然若天外鸣嘤嘤吟唱的声音是搭建在日子和我之间的桥梁,一下子就缩短了我和世界的距离。日子不仅有新旧和顺序的差别,还有距离上的差别。惊蛰之前,日子以昆虫蛰伏的方式,把世界从我的身边带走了。沿循昆虫鸣嘤嘤吟唱的声音溯洄而去的每一条路,不是通向摇摆的枯枝和白云对严冬的消弭,而是通向了蛰伏这个状态勾勒出来的一幅丰腴饱满、奇崛堂皇、精爽幻漫的湛寂画卷中。
小山丘上的那些昆虫,是和日子走得最近的昆虫。其中就有我最熟悉的蝉。蝉喜欢把卵产在粗细如枯草的细枝上。蝉卵孵化后爬出壳外的幼虫叫蛴螬。它们出来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立刻脱去裹在身上的皮。脱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一端悬挂在树枝上,一端连接在蛴螬的身体上。有太阳的日子里,蛴螬就悠然自得地悬在空中一边享受日光浴,一边笨拙、谨慎、犹豫不决地晃动它的前肢和踢拽它的后腿,看看前肢和后腿是否灵活。有风的日子里它们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打转转显得无比惬意快乐。在做出从树枝上落到地面上的决定之前,蛴螬就在等候触须可以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在前面的能够张合其爪的同时,敏锐地注意着日子的差异和变化。一旦日子的差异和变化引起了蛴螬防卫的警觉后,它们就立刻决定落到地面上来。弱小的蛴螬是怎样敏锐感觉到日子的差异对我来说是一个谜。很多时候,谜就是一个故意不说来的事情。蛴螬不愿意讲出来的谜,自然出自于它的安全需要和防患于未然的警惕。天气渐渐冷起来了,这个会给它的生命带来一场浩劫的威胁它早就察觉了,它不得不四处寻找软土,以便钻到地底下寻觅藏身之所。蛴螬在泥土之下的蛰伏长达四年之久。没有人能够想见出它们四年之久的黑暗日子是怎样渡过的。我只能够从它惊蛰之后从泥土里重新爬出来变成蝉,忽然插起了一双透明漂亮的翅膀在树枝上用类似钹的声音歌颂它的快乐时,判断出它蛰伏的日子是美妙的。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美妙和精巧。每一个日子在它们面前流淌而过,就是蝉在对日子排成的队伍进行检阅。
词典上对蛰伏的解释是动物暂时失去运动能力、对外界刺激敏感性降低的状态。这种解释与其说是一种结果的描述,还不如说是对生物,尤其是昆虫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离间唆使或者挑拨。人对昆虫的蛰伏作出这样的定论,是对自然的忠实还是对自己感官的偏执不得而知。反正这个说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忽略了昆虫蛰伏於隆冬藏华於来春的精细与精美。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说小山丘是动物们的表演舞台一点也不过分。舞台上的主角自然还是昆虫。舞蹈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蛰伏这个剧本展开的。蝉利用一次蛰伏,表演完了化平庸爬行的蛴螬为神奇飞行的蝉后,紧跟着出场表演的就是螳螂。据说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看见螳螂背上拖曳着轻纱般的薄翼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虔诚庄严地将如臂的前腿伸向半空,好像是一个比丘一动不动在祈祷。淡绿的身体颜色,特别是样子很像一根弯曲手柄拐杖一般的状态,很难将螳螂从茂密的绿草中识别出来。它们一动不动立在绿草上并不是替它们自己向上帝祈祷,也不是为了欣赏暖洋洋的太阳和聆听风拨弄出来的美妙音乐。这是它们惯用的一种蛰伏姿势。现在我看清楚了,螳螂将自己的身体物化成一株绿草向着天空翘起的细长叶子,是它们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惊奇设置的一个局。为惊奇设置一个局不仅仅是一种效果,而且还是在效果出现之前就已经隐蔽好了的一种手段。无疑,除了躲避严冬,这种隐蔽手段和目的的惊奇情形,应该就是蛰伏向我敞开的另外一幅充满了魅力和蛊惑的画面。螳螂利用蛰伏制造出来的这幅画面,到了其它昆虫的视觉器官里就成了一片绿草。于是,勿论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其它昆虫从螳螂的身边经过都以为是从绿草身边经过,大大咧咧没有丝毫的警惕性,以至于螳螂突然改变了它那副祈祷和平的相貌,将路过的昆虫俘虏在了螳螂长有锋利锯齿的前腿下时,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色蝗虫,是螳螂难以对付的昆虫。然而面对困难螳螂绝不会退却,我们成语词典里的螳螂挡车,大概就是来源于此的。蝗虫朝着螳螂迎面跳了过去,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螳螂把自己整个身体的重心全都放置在后足上面,身体的前半部竖起来,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露出了黑白相间的锋利锯刺。螳螂做出这种令蝗虫惊奇的姿势后,继续采用蛰伏的战略一动不动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螳螂的目的很清晰,以蛰伏带来的深不可测的姿势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蝗虫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和施加压力的效果。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蛰伏透露出来的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螳螂气概特别神圣的蛰伏表演,简直让我完全相信自己遇到了一位能够在虔诚善良和刀光剑影之间瞬间转换的天才舞蹈家。螳螂在蛰伏方面看得出是倾注了殷实的心力。它的突破点在动与静之间。它把虔诚善良的温柔色彩涂抹在自己像战刀一样的前臂上,取意静的流美柔和。又在秋风扫落叶的快速动作中,假以刀锋线条遒劲体势霸道的奇崛嬗变。于是,一个蛰伏的姿势,从此有了饱满挺拨、内力充盈、豪迈大方、奇崛堂皇、精爽幻漫的博大气象。不囿于遗传秉性的古缪,上溯鸟虫优势的渊源,取法老咒语的诡奇,将其精华抽象简化融入蛰伏之内,腾挪参差动静互理。这种既游走在唯美主义的界阈之外,又随心所欲而不逾拙中藏巧动中寓静之矩的蛰伏,确实妙不可言,确实令我叹为观止。
蝗虫为螳螂蛰伏的精微美艳、雍荣华贵、绚丽缭绕、气宇恢宏的表演奉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同时还为螳螂的蛰伏提供了不是忧虑的紫色而是高贵的血色的映衬和参照对象。天空的安静,内心的极为交锋,疯狂的冥想伴着比丘般的忧虑临危不惧直抵蝗虫的迷宫成了蛰伏的缩影。螳螂的蛰伏在一顿饕餮盛宴之后并未结束。延续的蛰伏状是为了等待下一个莽撞的过客,还是等待蛰伏的知音者我不得而知。
后来我再也没有去过小山丘了。
外婆死后葬在小山丘上的坟茔是我心里的一根刺。不要说去看一眼,就是想一下,这根刺也会把我的心刺得疼痛难熬。离开了最亲近的人,就是这样的感觉。过去,我一直对外婆把小山丘描述成天堂一样的情景深信不疑,也对外婆曾经给我讲述的萤火虫故事深信不疑。夏天的夜晚,萤火虫提着一盏小灯笼在小山丘的林子里急匆匆赶路,外婆说这不是萤火虫有很多朋友需要逐一拜访,而是它们在替蛰伏的灵魂逡巡守夜。除了路边枯草杂枝堆积的地方外,它们还常常到一些又凉又潮湿的阴暗沟渠附近蹓跶。因为这些地方大多是细菌招摇和动机不明的蜗牛时常出没的地方,肯定没有安宁可言。只要萤火虫遇见了蜗牛,它总是先要给蜗牛打一针麻醉药,然后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地扭动一下蜗牛的身体。它每扭动一下对方,总是要停下来审视一番,看看蜗牛是不是在麻醉药的作用下失去了知觉,直到确信蜗牛已经彻底放弃了防卫抵抗的能力,它才下手捕捉并食用。当时我听外婆说萤火虫在整个捕食过程中态度很平和神情温柔后,我就对萤火虫产生了好感。这个维系了我整个童年的好感,没有继续像溪水那样漫漶到我的中年,就在途中夭折在了外婆的坟茔被人盗挖的那个晚上。亲戚把这个不幸的消息捎来给我的时候,我十分震惊和愤怒。发泄完对盗墓者的恶毒诅咒后,我又开始对萤火虫进行责备。它们为什么不能够像对蜗牛那样对盗墓者进行麻醉,然后将其捕获再慢慢让盗墓者在它的咀嚼中疼痛而亡呢?最后我才慢慢平静下来,在心里暗暗敬佩起我的外婆生前所做的决定。外婆在我离开小山丘的时候,郑重地从自己脖子上取下陪伴了她大半生的那枚蚕蛹形状的玉佩,深情注视了很久之后缓缓挂在了我的脖子上。外婆当时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依然懵懂地察觉到了这枚玉佩的在外婆心中的分量。对小山丘上的昆虫了若指掌的外婆,自然明白蚕蛹是由虫到蝶化腐朽为神奇的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蛰伏阶段。外婆把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她的脖子上转移到我的脖子上,这就意味着外婆把自己的灵魂赖以蛰伏的玉佩,藉此也转移到了我的身上。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盗墓者打扰了外婆正在腐化的尸骨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外婆的灵魂在我脖子继续蛰伏的事实,已经从反面彻底证明了外婆的这个决定是十分英明的。南方正在经历的隆冬的一个中午,校园高耸的旗杆上那面红旗被风吹得呼呼着响。四周没有一个人,十分的空阔。这种空阔,正是我朦胧知遇的那种生命逝去后的空阔?阳光从很远的地方迎我而来,暖融融地照在我的身上,也照在了我脖子上挂着的我外婆的那枚玉佩上。我把玉佩放在我的眼睛前面迎着阳光望过去,就看见阳光一丝一丝浸进去,把玉佩里面那些正在忙忙碌碌行走的紫红色纹线全部映现出来了。玉佩中弯弯拐拐的纹线告诉我,我一直生活在外婆曾经拥有的一切中。我生活中凡是能够让我引以为豪的经历,确切地说也是外婆的经历。并且,在太阳光最旺盛的那一个瞬间,我还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躺在我手心里的玉佩正在悄悄呼吸。我确信这不是我的幻觉。
事实上,我外婆和我的其他祖先并没有逝去,他们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跟昆虫一样在蛰伏。昆虫的蛰伏期不长,我能够看见昆虫从蛰伏中走出来。我外婆和我的其他祖先的蛰伏期很长,已经超过了我的生命存活时间,所以我看不到他们从蛰伏里走出来。或许,他们就根本不想从蛰伏里面走出来,而是陶醉在了蛰伏给他们带来的世外桃源中流连忘返。蛰伏,它的实质就是一次向死而生。这是一种大美。这条线索太重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判断出我的外婆,还有我其他深埋在被苔藓年复一年覆盖的泥土下的祖先,他们并没有真的离我而去。他们只是像过冬的昆虫,或者捕食前的螳螂那样蛰伏在了泥土中,一边聆听我的心跳、呼吸和脉搏的美妙声音,体味着我的健康、快乐、疼痛和疾病,一边等待着重新出场的机会到来。我甚至相信,每一次的风拂和电闪雷鸣,还有昆虫杳然若天外鸣嘤嘤吟唱的声音,都是外婆和其他祖先随时随地向我倾吐出来的灿烂言辞。难怪外婆的灵魂在玉佩中蛰伏得如此稳妥恬静和长久,原来蛰伏本身就是一个天堂的缩影。玉佩,还有蚕茧、泥土、洞穴、植物的种子和我的记忆以及梦,都是蛰伏的场所,它们的内部应该有依云高阁,绿映朱栏,水周堂下这些美妙的东西。想到这些,我便替外婆高兴起来,还隐隐有了纵身一跃的冲动——渴盼玉佩如芝麻开门那样敞开,让我进入到它的内部,陪着外婆一起蛰伏。
敬一兵
敬一兵
我的暑假和寒假大多是在外婆乡下的那幢土墙瓦房里渡过的。瓦房背靠在一座小山丘的脚下。朝天立着的云南松、山毛榉、栎树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茅草就趁机凭藉风的吹拂,把它们摇曳的身影和声音伸进土墙上一扇雕花木格窗户里来,不仅触摸我的眼睛和肌肤,还要用它们身影和声音里长出来的倒钩刺勾扯我的好奇心。只要不下雨,我都会在夏天和冬天爬到小山丘上去看看。
夏天小山丘上的野草被我双脚踏得噼噼啪啪倒伏折断,惊得蚂蚱四下逃窜,色彩艳丽的毛毛虫从草上掉落下来慌乱扭动身躯。一只潜伏在草茎上的螳螂,趁野草从我的胯间通过的时候,突然改变了原本守候食物自投罗网的初衷悄悄爬到了我的身上。黄蜂、金龟子、苍蝇、蚊子和许许多多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小昆虫面对我的突然出现它们显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只好惊慌失措地在林间飞来飞去。夏天里的一个普通日子就这样在我的身上鲜活起来。冬天小山丘上的情况刚好相反。没有昆虫的影子和声音,让小山丘露出了原本被夏天掩盖了的寂寞和荒凉的窟窿。我带着疑问回家问外婆,外婆说是冬天把昆虫从树林里驱赶走了,寂寞和荒凉的窟窿就是冬天驱赶昆虫后留下来的证据。听完外婆的话,我便替那些被冬天无情驱赶走的可怜昆虫难过起来。我带着这样的难过心情走完了我的童年。等我明白不是冬天驱赶了昆虫,而是昆虫在冬天自己爬进泥土深处和石头下面蛰伏的真相后,我已经成了一个初中生。这个真相告诉我,不要轻易揭开覆盖在难过情感上的那层面纱,这样一来,人的难过情绪才会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积淀出怜悯和仁厚的情愫。
不站在惊蛰的门槛上,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麻木迟钝的人。
翻遍了我的童年记忆,我只晓得每一个日子在我的身上都逗留过整整二十四小时,用忘年忘形乃至刎刭之交的形式和我打交道,可我并没有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存在有差异。当惊蛰这个节气再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发现昆虫杳然若天外鸣嘤嘤吟唱的声音是搭建在日子和我之间的桥梁,一下子就缩短了我和世界的距离。日子不仅有新旧和顺序的差别,还有距离上的差别。惊蛰之前,日子以昆虫蛰伏的方式,把世界从我的身边带走了。沿循昆虫鸣嘤嘤吟唱的声音溯洄而去的每一条路,不是通向摇摆的枯枝和白云对严冬的消弭,而是通向了蛰伏这个状态勾勒出来的一幅丰腴饱满、奇崛堂皇、精爽幻漫的湛寂画卷中。
小山丘上的那些昆虫,是和日子走得最近的昆虫。其中就有我最熟悉的蝉。蝉喜欢把卵产在粗细如枯草的细枝上。蝉卵孵化后爬出壳外的幼虫叫蛴螬。它们出来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立刻脱去裹在身上的皮。脱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一端悬挂在树枝上,一端连接在蛴螬的身体上。有太阳的日子里,蛴螬就悠然自得地悬在空中一边享受日光浴,一边笨拙、谨慎、犹豫不决地晃动它的前肢和踢拽它的后腿,看看前肢和后腿是否灵活。有风的日子里它们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打转转显得无比惬意快乐。在做出从树枝上落到地面上的决定之前,蛴螬就在等候触须可以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在前面的能够张合其爪的同时,敏锐地注意着日子的差异和变化。一旦日子的差异和变化引起了蛴螬防卫的警觉后,它们就立刻决定落到地面上来。弱小的蛴螬是怎样敏锐感觉到日子的差异对我来说是一个谜。很多时候,谜就是一个故意不说来的事情。蛴螬不愿意讲出来的谜,自然出自于它的安全需要和防患于未然的警惕。天气渐渐冷起来了,这个会给它的生命带来一场浩劫的威胁它早就察觉了,它不得不四处寻找软土,以便钻到地底下寻觅藏身之所。蛴螬在泥土之下的蛰伏长达四年之久。没有人能够想见出它们四年之久的黑暗日子是怎样渡过的。我只能够从它惊蛰之后从泥土里重新爬出来变成蝉,忽然插起了一双透明漂亮的翅膀在树枝上用类似钹的声音歌颂它的快乐时,判断出它蛰伏的日子是美妙的。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美妙和精巧。每一个日子在它们面前流淌而过,就是蝉在对日子排成的队伍进行检阅。
词典上对蛰伏的解释是动物暂时失去运动能力、对外界刺激敏感性降低的状态。这种解释与其说是一种结果的描述,还不如说是对生物,尤其是昆虫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离间唆使或者挑拨。人对昆虫的蛰伏作出这样的定论,是对自然的忠实还是对自己感官的偏执不得而知。反正这个说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忽略了昆虫蛰伏於隆冬藏华於来春的精细与精美。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说小山丘是动物们的表演舞台一点也不过分。舞台上的主角自然还是昆虫。舞蹈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蛰伏这个剧本展开的。蝉利用一次蛰伏,表演完了化平庸爬行的蛴螬为神奇飞行的蝉后,紧跟着出场表演的就是螳螂。据说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看见螳螂背上拖曳着轻纱般的薄翼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虔诚庄严地将如臂的前腿伸向半空,好像是一个比丘一动不动在祈祷。淡绿的身体颜色,特别是样子很像一根弯曲手柄拐杖一般的状态,很难将螳螂从茂密的绿草中识别出来。它们一动不动立在绿草上并不是替它们自己向上帝祈祷,也不是为了欣赏暖洋洋的太阳和聆听风拨弄出来的美妙音乐。这是它们惯用的一种蛰伏姿势。现在我看清楚了,螳螂将自己的身体物化成一株绿草向着天空翘起的细长叶子,是它们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惊奇设置的一个局。为惊奇设置一个局不仅仅是一种效果,而且还是在效果出现之前就已经隐蔽好了的一种手段。无疑,除了躲避严冬,这种隐蔽手段和目的的惊奇情形,应该就是蛰伏向我敞开的另外一幅充满了魅力和蛊惑的画面。螳螂利用蛰伏制造出来的这幅画面,到了其它昆虫的视觉器官里就成了一片绿草。于是,勿论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其它昆虫从螳螂的身边经过都以为是从绿草身边经过,大大咧咧没有丝毫的警惕性,以至于螳螂突然改变了它那副祈祷和平的相貌,将路过的昆虫俘虏在了螳螂长有锋利锯齿的前腿下时,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色蝗虫,是螳螂难以对付的昆虫。然而面对困难螳螂绝不会退却,我们成语词典里的螳螂挡车,大概就是来源于此的。蝗虫朝着螳螂迎面跳了过去,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螳螂把自己整个身体的重心全都放置在后足上面,身体的前半部竖起来,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露出了黑白相间的锋利锯刺。螳螂做出这种令蝗虫惊奇的姿势后,继续采用蛰伏的战略一动不动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螳螂的目的很清晰,以蛰伏带来的深不可测的姿势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蝗虫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和施加压力的效果。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蛰伏透露出来的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螳螂气概特别神圣的蛰伏表演,简直让我完全相信自己遇到了一位能够在虔诚善良和刀光剑影之间瞬间转换的天才舞蹈家。螳螂在蛰伏方面看得出是倾注了殷实的心力。它的突破点在动与静之间。它把虔诚善良的温柔色彩涂抹在自己像战刀一样的前臂上,取意静的流美柔和。又在秋风扫落叶的快速动作中,假以刀锋线条遒劲体势霸道的奇崛嬗变。于是,一个蛰伏的姿势,从此有了饱满挺拨、内力充盈、豪迈大方、奇崛堂皇、精爽幻漫的博大气象。不囿于遗传秉性的古缪,上溯鸟虫优势的渊源,取法老咒语的诡奇,将其精华抽象简化融入蛰伏之内,腾挪参差动静互理。这种既游走在唯美主义的界阈之外,又随心所欲而不逾拙中藏巧动中寓静之矩的蛰伏,确实妙不可言,确实令我叹为观止。
蝗虫为螳螂蛰伏的精微美艳、雍荣华贵、绚丽缭绕、气宇恢宏的表演奉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同时还为螳螂的蛰伏提供了不是忧虑的紫色而是高贵的血色的映衬和参照对象。天空的安静,内心的极为交锋,疯狂的冥想伴着比丘般的忧虑临危不惧直抵蝗虫的迷宫成了蛰伏的缩影。螳螂的蛰伏在一顿饕餮盛宴之后并未结束。延续的蛰伏状是为了等待下一个莽撞的过客,还是等待蛰伏的知音者我不得而知。
后来我再也没有去过小山丘了。
外婆死后葬在小山丘上的坟茔是我心里的一根刺。不要说去看一眼,就是想一下,这根刺也会把我的心刺得疼痛难熬。离开了最亲近的人,就是这样的感觉。过去,我一直对外婆把小山丘描述成天堂一样的情景深信不疑,也对外婆曾经给我讲述的萤火虫故事深信不疑。夏天的夜晚,萤火虫提着一盏小灯笼在小山丘的林子里急匆匆赶路,外婆说这不是萤火虫有很多朋友需要逐一拜访,而是它们在替蛰伏的灵魂逡巡守夜。除了路边枯草杂枝堆积的地方外,它们还常常到一些又凉又潮湿的阴暗沟渠附近蹓跶。因为这些地方大多是细菌招摇和动机不明的蜗牛时常出没的地方,肯定没有安宁可言。只要萤火虫遇见了蜗牛,它总是先要给蜗牛打一针麻醉药,然后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地扭动一下蜗牛的身体。它每扭动一下对方,总是要停下来审视一番,看看蜗牛是不是在麻醉药的作用下失去了知觉,直到确信蜗牛已经彻底放弃了防卫抵抗的能力,它才下手捕捉并食用。当时我听外婆说萤火虫在整个捕食过程中态度很平和神情温柔后,我就对萤火虫产生了好感。这个维系了我整个童年的好感,没有继续像溪水那样漫漶到我的中年,就在途中夭折在了外婆的坟茔被人盗挖的那个晚上。亲戚把这个不幸的消息捎来给我的时候,我十分震惊和愤怒。发泄完对盗墓者的恶毒诅咒后,我又开始对萤火虫进行责备。它们为什么不能够像对蜗牛那样对盗墓者进行麻醉,然后将其捕获再慢慢让盗墓者在它的咀嚼中疼痛而亡呢?最后我才慢慢平静下来,在心里暗暗敬佩起我的外婆生前所做的决定。外婆在我离开小山丘的时候,郑重地从自己脖子上取下陪伴了她大半生的那枚蚕蛹形状的玉佩,深情注视了很久之后缓缓挂在了我的脖子上。外婆当时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依然懵懂地察觉到了这枚玉佩的在外婆心中的分量。对小山丘上的昆虫了若指掌的外婆,自然明白蚕蛹是由虫到蝶化腐朽为神奇的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蛰伏阶段。外婆把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她的脖子上转移到我的脖子上,这就意味着外婆把自己的灵魂赖以蛰伏的玉佩,藉此也转移到了我的身上。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盗墓者打扰了外婆正在腐化的尸骨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外婆的灵魂在我脖子继续蛰伏的事实,已经从反面彻底证明了外婆的这个决定是十分英明的。南方正在经历的隆冬的一个中午,校园高耸的旗杆上那面红旗被风吹得呼呼着响。四周没有一个人,十分的空阔。这种空阔,正是我朦胧知遇的那种生命逝去后的空阔?阳光从很远的地方迎我而来,暖融融地照在我的身上,也照在了我脖子上挂着的我外婆的那枚玉佩上。我把玉佩放在我的眼睛前面迎着阳光望过去,就看见阳光一丝一丝浸进去,把玉佩里面那些正在忙忙碌碌行走的紫红色纹线全部映现出来了。玉佩中弯弯拐拐的纹线告诉我,我一直生活在外婆曾经拥有的一切中。我生活中凡是能够让我引以为豪的经历,确切地说也是外婆的经历。并且,在太阳光最旺盛的那一个瞬间,我还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躺在我手心里的玉佩正在悄悄呼吸。我确信这不是我的幻觉。
事实上,我外婆和我的其他祖先并没有逝去,他们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跟昆虫一样在蛰伏。昆虫的蛰伏期不长,我能够看见昆虫从蛰伏中走出来。我外婆和我的其他祖先的蛰伏期很长,已经超过了我的生命存活时间,所以我看不到他们从蛰伏里走出来。或许,他们就根本不想从蛰伏里面走出来,而是陶醉在了蛰伏给他们带来的世外桃源中流连忘返。蛰伏,它的实质就是一次向死而生。这是一种大美。这条线索太重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判断出我的外婆,还有我其他深埋在被苔藓年复一年覆盖的泥土下的祖先,他们并没有真的离我而去。他们只是像过冬的昆虫,或者捕食前的螳螂那样蛰伏在了泥土中,一边聆听我的心跳、呼吸和脉搏的美妙声音,体味着我的健康、快乐、疼痛和疾病,一边等待着重新出场的机会到来。我甚至相信,每一次的风拂和电闪雷鸣,还有昆虫杳然若天外鸣嘤嘤吟唱的声音,都是外婆和其他祖先随时随地向我倾吐出来的灿烂言辞。难怪外婆的灵魂在玉佩中蛰伏得如此稳妥恬静和长久,原来蛰伏本身就是一个天堂的缩影。玉佩,还有蚕茧、泥土、洞穴、植物的种子和我的记忆以及梦,都是蛰伏的场所,它们的内部应该有依云高阁,绿映朱栏,水周堂下这些美妙的东西。想到这些,我便替外婆高兴起来,还隐隐有了纵身一跃的冲动——渴盼玉佩如芝麻开门那样敞开,让我进入到它的内部,陪着外婆一起蛰伏。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