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听书
2022-01-06叙事散文萧湖听月
对于吸取书本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我记忆深处,保藏着一种对我而言再美不过的方式,那就是听书。 我的童年,是文革刚结束那会儿,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只有一个小广播喇叭,可怜这小喇叭也说话不多,村里一年还放不了一次电影,在这些太多闲置下来……
对于吸取书本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我记忆深处,保藏着一种对我而言再美不过的方式,那就是听书。
我的童年,是文革刚结束那会儿,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只有一个小广播喇叭,可怜这小喇叭也说话不多,村里一年还放不了一次电影,在这些太多闲置下来的夜晚,大人们就会想去找些乐子。去请说书先生吧,生产小队长有一年夏天如是说。
说书先生是白马湖农场人,离我们村子四五里地,记忆中是我六岁那年的夏季,农忙过后一个明镜似的夜晚,就在我家的院子里,院子里有一棵巨伞般的泡桐树,平日里供些闲来无事的老人们抖落抖落陈年旧事,或可供些后生大话大话狐妖鬼怪,这棵树下也还是蛮有话气的。这日夏夜,村里人黑压压地围坐树下,与往日的团团族族相比,大有全村倾巢而出的意思。
在这一群人之中有一小小的木支架,木支架上支愣着一小圆鼓。我们这群男女老幼就将这木支架与小鼓围得水泄不通。过了一会,谁叫了句“说书先生来了。”只听得人头攒动声和喧哗声。说书先生在生产小队长的陪同下来了。
淡淡的月儿从茂密的泡桐叶里挤出星星点点银色的身影,印着说书先生,虽然模糊,还可以感觉到先生六十岁左右的光景,身板修长。我坐在一条小木凳上,因为闹不明白是什么,正忐忑不安的在期待什么出现。突见先生扬起了手,但听得“咚”一声鼓响,我被吓得一哆嗦,短暂的停顿后,就是“咚…咚…咚…”一阵价响,顿时全场鸦雀无声,等所有人的精神被收攫了过来,先生开腔了。
先生的声音,不高不低,不急不徐、浅显易懂的地方俚语夹着文皱皱的官腔煞是好听,我头一次听到这样特殊的语调,竟是一动不动的听傻了。只有六岁的我,竟被先生语言及故事中的人物迷得晕头转向,先生说的是《隋唐演义》,里面的人物秦琼秦叔宝,活灵活现地跳到我面前。几个小时一晃而过,待到先生在最精彩处禁了声,结束了今晚的说书,人们意犹未尽地打着呵欠四处散去,我还是如痴如狂的不肯回屋,只到祖父告诉我,第二天说书先生还会往下说呢,才使我闹腾的心安下神来。
祖父没有骗我,第二天晚上我又听到说书先生的说书声,我不知道这故事为什么这么长,每到精彩之处必是夜深,只有盼来日的夜晚。但祖父的话还是不可靠的,我只听到四天的书,没有听到这个故事的结尾。当那天晚上我照常端着凳子在泡桐树下等呀等,等到大人们不断哄我回屋睡觉,并彻底粉碎了我的希望,说白天一早先生就走了。我撕心裂肺地哭起来,甚至在地上翻身打滚,但也无法挽回这伤心事的发生。
听书的渴望竟陪伴了我的童年,我对说书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老先生姓朱,家里是富农成份,自己曾读过私塾,在文盲较多的乡下也算得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人物,闲时会到一些村庄说说书,人家会给点粮食作为酬劳。那时的粮食非常的金贵,为了得到粮食,先生会想方设法将故事延续下去,来达到自己换取粮食的目的。
识字拉近我与书的距离,家里有一些父亲偷藏的书,一有机会我就会痴痴迷迷的看,父亲的故事讲的不好,没有说书先生那般绘声绘色,好在他也读过几年私塾,再加上他也是个书迷,所以我就有大量的闲书看,我不认得的字便问父亲,读书的能力飞速增强。
读书冲淡一点对听书的渴望,可我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想听听书,但不知为什么,在一年的冬季以后,说书先生就没来过。后来责任制分田到户,粮食有了,但大人们却全身心地忙于侍候那责任田了,盘算着怎么样将多余的粮食变成现钞,有了钱就有人家买了电视机,竟没有人想着去听书了。我很是失落,有一次和祖父无意说起自己听不到书的遗憾。祖父笑了:“我们自己家就可以请说书先生来,我明天就去说去。” 祖父真的去了,先生也真的请来了,只是几年不见,似乎先生和我记忆中的人大相径庭,一个鸠形鹄面很普通的乡间老农。我的内心真是很失望。这也是个冬天,为了让村里人知晓,祖父特意挨家挨户的打了招呼。但晚上来得人稀稀落落的,也只有七八个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先生还是抖擞着精神讲起来,那鼓“咚咚咚”敲得响亮。 人生的一些事真的很奇怪,当先生最后只对我们一家子人讲的时候,那环境那氛围再也不是仅仅因为那故事,竟是种回肠荡气的美感,内心深处竟生莫名的悲壮与感动。先生在我家讲了三天三夜,将《十把串金扇》完整的讲完,不管有没有听众,先生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出故事人物中的气息,或是优雅的或是豪迈的。这故事就这活生生的在你面前演绎,在那过程中,我已看不到先生了,只有鲜活的各色生命。 先生走了,坚决不要祖父承诺的粮食和钱,临走时还送了我一套《三国演义》,很开心满足的样子。 多年以后,我总是无法忘记先生的样子,在为生存奔波的日子,他可以是琐碎而庸俗,但他在说书时,他将自己的生命镶了进去,来照出生命的精华。我想人大概就是为了找到这么一个还魂的点而活着,只有找着了,你的人生才会有滋有味热泪满盈。
读书冲淡一点对听书的渴望,可我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想听听书,但不知为什么,在一年的冬季以后,说书先生就没来过。后来责任制分田到户,粮食有了,但大人们却全身心地忙于侍候那责任田了,盘算着怎么样将多余的粮食变成现钞,有了钱就有人家买了电视机,竟没有人想着去听书了。我很是失落,有一次和祖父无意说起自己听不到书的遗憾。祖父笑了:“我们自己家就可以请说书先生来,我明天就去说去。” 祖父真的去了,先生也真的请来了,只是几年不见,似乎先生和我记忆中的人大相径庭,一个鸠形鹄面很普通的乡间老农。我的内心真是很失望。这也是个冬天,为了让村里人知晓,祖父特意挨家挨户的打了招呼。但晚上来得人稀稀落落的,也只有七八个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先生还是抖擞着精神讲起来,那鼓“咚咚咚”敲得响亮。 人生的一些事真的很奇怪,当先生最后只对我们一家子人讲的时候,那环境那氛围再也不是仅仅因为那故事,竟是种回肠荡气的美感,内心深处竟生莫名的悲壮与感动。先生在我家讲了三天三夜,将《十把串金扇》完整的讲完,不管有没有听众,先生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出故事人物中的气息,或是优雅的或是豪迈的。这故事就这活生生的在你面前演绎,在那过程中,我已看不到先生了,只有鲜活的各色生命。 先生走了,坚决不要祖父承诺的粮食和钱,临走时还送了我一套《三国演义》,很开心满足的样子。 多年以后,我总是无法忘记先生的样子,在为生存奔波的日子,他可以是琐碎而庸俗,但他在说书时,他将自己的生命镶了进去,来照出生命的精华。我想人大概就是为了找到这么一个还魂的点而活着,只有找着了,你的人生才会有滋有味热泪满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