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2022-01-06叙事散文李会和
烟有些物品的别名,通俗到远远胜过它的原名,以大众化的模式固定地存在着,其实也是经不得有意琢磨的,一琢磨,就觉得别扭,很暧昧。譬如说把香烟叫做烟,很大众化,小时候就习惯了的,跟大人一起这么叫着,看着烟雾从大人的鼻孔里一缕缕扑出,慵懒地在空中慢……
  烟
  有些物品的别名,通俗到远远胜过它的原名,以大众化的模式固定地存在着,其实也是经不得有意琢磨的,一琢磨,就觉得别扭,很暧昧。譬如说把香烟叫做烟,很大众化,小时候就习惯了的,跟大人一起这么叫着,看着烟雾从大人的鼻孔里一缕缕扑出,慵懒地在空中慢慢弥漫开来,抽抽鼻子,空气里满是辛辣的气味,就感觉,烟这东西很亲切,是一种依靠。
  查过资料,朱明之前,中国人是不知香烟为何物的,至少,明世宗朱厚熜之前,烟这东西,在民间的视觉里,也就是因火而起的烟雾罢了,火明则烟淡,火暗则烟浓,跟头顶上悠悠游移的云朵也没什么区别。至于什么烟霭,烟霞,烟岚,烟波之类的词句,那都是文人墨客眼神中迷离出的诗意而已,与民间屋顶上飘移的烟雾实在是扯不上半点联系的。再者说了,“烟”这个字,在过去,该是写做“菸”的,一种不知名的野草而已,说什么也与香烟纠结不到一起去。
  据说,把香烟称之为“烟”,大概是日本人的发明,清人黎士宏在《仁恕堂笔记》中就记载: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对汉字固有的情结,使我很固执地怀疑这种说法,汉文化,要由别人去命名,怎么说,心里都别扭,却也没有更多的依托和凭证,只能别扭地疑惑着这种舶来的定论。不管这是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也务须去怀疑把香烟称之为“烟”是不是日本人的发明,总之,香烟和它的别名“烟”,是一种舶来品,是所有资料中记录了的,也且相信了。没成想,这舶来品亲和力却是忒强,一经海外传入中土,居然没有半丝水土不服的迹象,很快就改变了民间视觉中对“烟”这个字的本意认知,一缕一缕,从憨厚的嘴唇中间一点点挤到了肺腑之中,继而过滤成共识的积淀:“烟”,即是香烟,根深蒂固。
  从此,“烟”这个字,不再是所有屋顶上的温馨,也不是陆游小园子里的那点清新,没有了白居易九重城阙的磅礴,李白的朦胧和浪漫呢,也只有渐渐远去的一缕紫烟而已,崔颢的乡愁呢,也只有看看江上的薄雾了,大漠的壮阔,也只有王维自己面对长河的时候才看得到。也难怪,唐宋之时,这“烟”,还是“烟”,朱明之后,“烟”,所吞吐着的,就不止是清新宁静壮阔和温馨了,那是另一个乾坤的,在这个乾坤里,“烟”就是“烟”,郁闷着的物质,文明,也只是郁闷之外的东西了。有的时候,文明,只是为一些物质做铺垫的,即使再美,一旦成为想象,就是“烟”。
  真正学着抽烟,是在外求学的第一个春节。东北的一个同学,跟我一样早早的归校,宿舍楼里没几个人,外边断断续续的鞭炮声蔓延着春节的喜庆,空荡荡的宿舍里就多了几分冷寂,我和那同学趴在四楼的窗口,看着外边夜空中明明灭灭的烟花,久久沉默着,没有理由,心就氤氲在外边的气息里,眼神被孤冷朦胧起来。
  “人家还过着节呢,咱也别闲着。”东北的同学从旅行包里掏出了从家乡带来的酒和烟。烟,是黄人参,东北特产。我们盘腿坐在床上,打开酒,一口一口的喝,酒肴,只有人参烟。喝着酒,抽着烟,絮絮叨叨,话题总离不开家乡,离不开家乡的亲人,很快,我们就醉倒在外面天空中的烟花里了。那个夜晚后,我学会了抽烟,这一抽,就是二十几年。有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夜晚,手拈着一颗烟的时候,总是会感觉,这“烟”,在我这里,吞吐的,真的是“烟”,在这样的情形下,才发现,把“香烟”称作“烟”,的确是很有创意的发明,也只有这个时候,才发现,“烟”这个东西,也是有些可爱的。
  然而,“烟”这个东西,大多的时候,形象的确是不可爱的,因了太多的坏处,让这个东西愈来愈不可爱。事实是,愈是不可爱的东西,却又愈发诱导人的好奇和个性的勃发,这,也或许是人的潜意识的逆反吧。鲁迅,老舍,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等诸君,文章学问自是纵横开阖,对“烟”这东西的情有独钟,更是成为了自身个性的依托。
  譬如周作人,这老先生是把“烟”寓于读书的,称作“烟鬼式的读书”,他说啦,读书犹如抽烟的人,手嘴闲空,甚是无聊,书一本本翻下去,如同烟一根根抽下去,即使不看,只是翻书,也好像看着烟雾缭绕,陶醉于其中。这境界,当真是烟鬼自娱其中的。还有林语堂先生“试问读稼轩之词、摩诘之诗而不吸烟,可乎?不可乎?”“做人不可无书,读书不可无烟”,甚而至于“读书亦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
  其实,说到底,文人的事,总是在个性之间游走着,林语堂及诸先生,何尝不知“烟”之大害,心中也是畏惧着的。包括林语堂,也是戒过烟的,只是个性使然,到最后,还是扯着个性的旗子,将“烟”之痴好进行到底了:“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的责备,悔悟前非。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的信徒,一直到老耄为止。……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的灵魂的清福,这是一种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我的戒烟》)看到此处,唯有掩卷而笑,这林先生,率真如此,当真可爱,尤比“烟”可爱!于“烟”而言,林先生无药可救!实则,个性张扬而已,不然,惟其如此个性,戒烟而言,于其何难?
  我也是曾想戒过烟的,犹犹豫豫的,总是游离在戒与不戒之间。两年前,我一同事,比我抽烟厉害得多。如果说,我的抽烟只是想给情绪找个依托的话,那他可就是真的“烟”了。有段时间,这同事嘴里一直是口香糖,要么就是瓜子花生嘎嘣嘎嘣嚼得脆响,就是没见吞云吐雾,他告诉我戒烟了。很佩服他的勇气,犹豫着,跟着一起戒。那难受劲儿,别提,真的如林先生所说: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的灵魂的清福。张张晃晃的,熬了大半年,别说,虽说见到人家抽烟自己还是着急,总是没再抽下去。两年,那同事又开始吞云吐雾,还在迷惑呢,别人告诉我了:傻帽,人家是为生二胎才临时戒烟的!
  到如今,烟,还是没戒成,没后悔戒烟,也没后悔再抽烟,说实话,这“烟”,在我这里,还是在寄托着一些东西。大多的时候,一抽烟,就反反复复地想,总觉着把香烟叫做“烟”,实在是别扭,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就是别扭,很暧昧的感觉。
  前天下了雨,傍晚到操场溜达,天还亮着,天空还灰蒙蒙阴着,空气却是清新的让人迷醉的感觉,看近处的树,枝条叶片能滴下翠绿,怕是用指头一掐就能碎了,远处的树呢,葱茏在淡淡的烟色里,越是大片茂盛的树林,越是朦胧着,一团一团,黝黑的暗绿,一点一点,被笼起来的夜色吞没,成为迷幻的烟,渐渐地,近处的树木,也被烟迷蒙起来了。忽然就明白,这,才是一直绑架着我想象力的那个“烟”,才是我心中一直像蛊一样诱惑着我的情绪的真正的“烟”。
  把香烟叫做“烟”,这物质的形象跟诗意的形象,被人为地绑架到一起,烟的诗意无奈地变成了平庸,麻木在固定的模式里,怎么说,都是暧昧的,再者,有害的东西,跟诗意纠缠到一起,还到了固定成俗的地步,总是别扭,没办法,这暧昧,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有了土壤,播下的种子,总是会发芽。暧昧也就暧昧了,琢磨着别扭,也只有别扭着。“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这些唐诗和宋词里的烟,甚至再早一些文人墨客眼神中的烟,是飘渺的,那时,还没有香烟这东西呢,至少,还没舶到有些诗意的土地上。
  “烟从水中去,诗从腹中来”
  这是齐白石老先生戒烟时将烟筒、烟盒抛入水中时吟出的十字联,当是妙语,其妙在于,这香烟,不是诗意的“烟”,犯不上为个性而姑息了有害之物,戒烟呢当需果决,即使无法果决,还是把“烟”看成或想象成诗意的好。
   [ 本帖最后由 李会和 于 2011-7-4 00:3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