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乡村街道[原创]
2022-01-06叙事散文木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58 编辑
木祥出生在乡村,但后来又在一个小县城里工作,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冷静的想一想,觉得自己可笑。所以,喜欢经常到乡下去走走看看,记下一些……
木祥出生在乡村,但后来又在一个小县城里工作,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冷静的想一想,觉得自己可笑。所以,喜欢经常到乡下去走走看看,记下一些……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58 编辑 <br /><br />木祥
出生在乡村,但后来又在一个小县城里工作,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冷静的想一想,觉得自己可笑。所以,喜欢经常到乡下去走走看看,记下一些东西。
最近记下了一条没有意义的乡村街道... ...
在街的两边,工商部门搭了两排水泥台子,主要是用来出租给外地来做生意的人。再往街两边靠,又由一些本地人搭了几间油粘棚,这些简易的棚子,只是用小碗粗的榆木做的架子,四周的围栏,用的是芦苇、篾帘,走在棚子外面,对里面的一切,都是一目了然。这些棚子空街天基本上都闲着,在赶街那天,主要是一些乡里人开食馆,卖日用百货。有的也可能是长期出租了的,因为在这些棚子里做生意的人比较固定,说话也和本地人不一样,所卖的东西,也和本地人的不同。
空街天,整条街上很少见到有几个人,这些水泥台,这些简易棚,就一点用处也没有,空空荡荡的。走在街上,看到一阵阵的山风吹过水泥台,又穿进简易棚里面。偶尔也看到有一只狗夹着尾巴在街上战战惊惊地走路,眼眼不停地东张西望,既想找到一点吃的东西,又怕遭到预想不到的袭击。有几头猪,胆大地从街南走到街北,身子上糊着许多的泥沙,嘴里不停地哼出声来,让人看着觉得它们真是太逍遥自在了… …空街天,有一点生意的只是供销社的购销店,以及两家私人开的小食馆。购销店门面向东,有三间平房做成的铺面。铺子里基本上囊括了生活上所必须的日用百货,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走到铺门前,就可以闻到一阵阵的红糖味、食盐味、茶叶味、布匹味等等。
开铺子的,是一个老供销社的“社干”,所谓社干,就是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这个社干就是本地土著人,对全乡的每一个人他都熟悉,当然,乡里的大多数人也都熟悉他,能叫得出他的名字,当然也能叫出他的外号。社干每天有事无事都坚定不移地上班,找一条小条凳坐在门口向太阳,观风向。他见到谁从门口走过都和人打招呼,叫他们到门口来坐坐。有老熟人过路,他一定要叫进去喝一杯酒,他本来成天都有是醉惺惺的,连脖子都发红,但从不会把生意做砸了,说话也多在理上。街道上的人,一般都不会听他的喊叫跑到购销店里去喝酒,只是一些他的老酒友,老亲戚,才会进去坐一坐,也就是去喝一杯。他们喝酒,不需要什么下酒菜,用一个二两杯子倒来就喝了。55度的老白干,一般情况要喝二至三杯,一般情况也不会醉。喝多了,最多说话声音大一点,但从不耽误正事情。而且他的生意一般都比其他的店里好,常来喝洒的人,买东西当然都要到他的店里来买,其他的人怎么喊都喊不去,这里的喝酒人是最讲信誉不过的了。
整条街上,固定的小食馆有两家,其他的都只是临时性的,街天开门,空街天关门。固定开门的食馆,在空街天也只是半闲半做,等乡镇府或者是哪个单位上来了客人,才多有一些生意。食馆里的老板,是本地的街上人,年纪都比较大。掌厨的师傅,也是由老板自己,不请外地人来帮忙。
这个小食馆的厨师兼老板,大概有五十来岁了,人生得胖,脸色有点黑,长满了胡子。他们和一般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青色的卡基布的中山装,上面还沾满了油腻腻的一层东西,沾上了许多的鸡毛和鸡血。他们的手上也经常是象摸着墨水一样黑,恐怕是一辈子也洗不掉的样子。手上还随时可以看到有一些细小的口子,他们经常摸冷水,洗菜,烧火,劈柴,手一刻也不闲着,所以就留下了那些口子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小食馆里面的灶台,是用水泥抹平了的,但上面随时都留下一些残汤剩饭,有一些苍蝇在上面蹲着就不想起身。等到有客人来了,老板或者是老板娘才赶紧摇着手去赶,那些蝇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去了。
小食馆里在空街天一般没有什么新鲜菜,只有一些街天买着的猪肉、猪的内脏、猪的脚踢子。小食馆里没有电冰箱,这些东西都放在屋子里边,多数摆在案板上。猪肉的颜色有点不太正常,有点带紫色,颜色又有点暗,让人看了食欲减去了许多。猪的脚蹄显得僵硬,两个蹄辨掰得开开的,象是还需要挣扎一下的样子。
小食馆里的老板,从来就是不慌不忙的样子,一边站在案上砌肉,一边和来吃饭的人说一些可说可不说的话,一边又腾出一只手来用一个指头按住鼻子吹鼻涕。他们知道好些从县上来下乡的干部和职工,使劲地劝他们喝酒,问他们一些城里面的事情。来吃饭的人也劝小食馆的老板喝酒,他推辞推辞也陪同着喝,喝得稍多了一点,就和客人讲许多的自己过去的风流事,什么赶马时的事啦,到外面去做附业时的事啦,反正都是在吹他们如何如何有出息,干了许多的了不起的事情,又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光过得太快了等等,反正让人听着觉得有意思,有同感,很容易把他当做知心朋友。直到吃饭的客人要走了,提醒起算账的事,老板才想起了算账。一算,小食馆里面的收费,竟然比城里少许多,来下乡的都觉得划得来,说许多的感谢话。小食馆的老板还告诉下乡的同志,以后有吃饭的生意一定要照顾他,特别是单位上请客的那种。下乡的同志嘴上说着,可以可以,和小老板握握手,就去忙他们的事情去了… …小老板也就无事一样,埋下头忙他的活儿,好象这世界上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
先说到这里吧.不过,这种记录我还会断断续续地往下写,再写,会让这清静简陋的街道越拉越长,让人感觉岁月的份量。在这里,我会告诉大家一条真实而亲切的乡村街道,因为,这街道在我眼里象是一段历史,虽然清淡而锁碎,但会让人记忆深刻。
出生在乡村,但后来又在一个小县城里工作,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冷静的想一想,觉得自己可笑。所以,喜欢经常到乡下去走走看看,记下一些东西。
最近记下了一条没有意义的乡村街道... ...
在街的两边,工商部门搭了两排水泥台子,主要是用来出租给外地来做生意的人。再往街两边靠,又由一些本地人搭了几间油粘棚,这些简易的棚子,只是用小碗粗的榆木做的架子,四周的围栏,用的是芦苇、篾帘,走在棚子外面,对里面的一切,都是一目了然。这些棚子空街天基本上都闲着,在赶街那天,主要是一些乡里人开食馆,卖日用百货。有的也可能是长期出租了的,因为在这些棚子里做生意的人比较固定,说话也和本地人不一样,所卖的东西,也和本地人的不同。
空街天,整条街上很少见到有几个人,这些水泥台,这些简易棚,就一点用处也没有,空空荡荡的。走在街上,看到一阵阵的山风吹过水泥台,又穿进简易棚里面。偶尔也看到有一只狗夹着尾巴在街上战战惊惊地走路,眼眼不停地东张西望,既想找到一点吃的东西,又怕遭到预想不到的袭击。有几头猪,胆大地从街南走到街北,身子上糊着许多的泥沙,嘴里不停地哼出声来,让人看着觉得它们真是太逍遥自在了… …空街天,有一点生意的只是供销社的购销店,以及两家私人开的小食馆。购销店门面向东,有三间平房做成的铺面。铺子里基本上囊括了生活上所必须的日用百货,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走到铺门前,就可以闻到一阵阵的红糖味、食盐味、茶叶味、布匹味等等。
开铺子的,是一个老供销社的“社干”,所谓社干,就是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这个社干就是本地土著人,对全乡的每一个人他都熟悉,当然,乡里的大多数人也都熟悉他,能叫得出他的名字,当然也能叫出他的外号。社干每天有事无事都坚定不移地上班,找一条小条凳坐在门口向太阳,观风向。他见到谁从门口走过都和人打招呼,叫他们到门口来坐坐。有老熟人过路,他一定要叫进去喝一杯酒,他本来成天都有是醉惺惺的,连脖子都发红,但从不会把生意做砸了,说话也多在理上。街道上的人,一般都不会听他的喊叫跑到购销店里去喝酒,只是一些他的老酒友,老亲戚,才会进去坐一坐,也就是去喝一杯。他们喝酒,不需要什么下酒菜,用一个二两杯子倒来就喝了。55度的老白干,一般情况要喝二至三杯,一般情况也不会醉。喝多了,最多说话声音大一点,但从不耽误正事情。而且他的生意一般都比其他的店里好,常来喝洒的人,买东西当然都要到他的店里来买,其他的人怎么喊都喊不去,这里的喝酒人是最讲信誉不过的了。
整条街上,固定的小食馆有两家,其他的都只是临时性的,街天开门,空街天关门。固定开门的食馆,在空街天也只是半闲半做,等乡镇府或者是哪个单位上来了客人,才多有一些生意。食馆里的老板,是本地的街上人,年纪都比较大。掌厨的师傅,也是由老板自己,不请外地人来帮忙。
这个小食馆的厨师兼老板,大概有五十来岁了,人生得胖,脸色有点黑,长满了胡子。他们和一般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青色的卡基布的中山装,上面还沾满了油腻腻的一层东西,沾上了许多的鸡毛和鸡血。他们的手上也经常是象摸着墨水一样黑,恐怕是一辈子也洗不掉的样子。手上还随时可以看到有一些细小的口子,他们经常摸冷水,洗菜,烧火,劈柴,手一刻也不闲着,所以就留下了那些口子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小食馆里面的灶台,是用水泥抹平了的,但上面随时都留下一些残汤剩饭,有一些苍蝇在上面蹲着就不想起身。等到有客人来了,老板或者是老板娘才赶紧摇着手去赶,那些蝇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去了。
小食馆里在空街天一般没有什么新鲜菜,只有一些街天买着的猪肉、猪的内脏、猪的脚踢子。小食馆里没有电冰箱,这些东西都放在屋子里边,多数摆在案板上。猪肉的颜色有点不太正常,有点带紫色,颜色又有点暗,让人看了食欲减去了许多。猪的脚蹄显得僵硬,两个蹄辨掰得开开的,象是还需要挣扎一下的样子。
小食馆里的老板,从来就是不慌不忙的样子,一边站在案上砌肉,一边和来吃饭的人说一些可说可不说的话,一边又腾出一只手来用一个指头按住鼻子吹鼻涕。他们知道好些从县上来下乡的干部和职工,使劲地劝他们喝酒,问他们一些城里面的事情。来吃饭的人也劝小食馆的老板喝酒,他推辞推辞也陪同着喝,喝得稍多了一点,就和客人讲许多的自己过去的风流事,什么赶马时的事啦,到外面去做附业时的事啦,反正都是在吹他们如何如何有出息,干了许多的了不起的事情,又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光过得太快了等等,反正让人听着觉得有意思,有同感,很容易把他当做知心朋友。直到吃饭的客人要走了,提醒起算账的事,老板才想起了算账。一算,小食馆里面的收费,竟然比城里少许多,来下乡的都觉得划得来,说许多的感谢话。小食馆的老板还告诉下乡的同志,以后有吃饭的生意一定要照顾他,特别是单位上请客的那种。下乡的同志嘴上说着,可以可以,和小老板握握手,就去忙他们的事情去了… …小老板也就无事一样,埋下头忙他的活儿,好象这世界上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
先说到这里吧.不过,这种记录我还会断断续续地往下写,再写,会让这清静简陋的街道越拉越长,让人感觉岁月的份量。在这里,我会告诉大家一条真实而亲切的乡村街道,因为,这街道在我眼里象是一段历史,虽然清淡而锁碎,但会让人记忆深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