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青春的诗意,热血的证词

2022-01-06抒情散文聂中民
青春的诗意,热血的证词 中国校园诗人十二家漫评 本刊特约评论家 聂中民 提起云南,给人的感觉就是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的印象。除此之外,云南的西双版纳、丽江古城,遥远的香格里拉等这些能激发我诗意的地方,一直都是我想去流浪的。然而,这些美丽的风景……
        青春的诗意,热血的证词
       中国校园诗人十二家漫评
           本刊特约评论家 聂中民
  提起云南,给人的感觉就是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的印象。除此之外,云南的西双版纳、丽江古城,遥远的香格里拉等这些能激发我诗意的地方,一直都是我想去流浪的。然而,这些美丽的风景似乎掩盖了贫穷与落后、毒品与灵魂的较量、人为的毁灭与原始的发掘。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特别在近年来,云南确实出了不少在国内叫得响的青年诗人和作品。云南的校园诗歌也引领了目前中国校园诗歌的发展趋势,诸如我所认识的冯双剑所主编的《中国校园诗人》季刊,就不乏国内众多校园诗人的追捧。
  在菁菁校园里延伸青春的含义
  如果说地处西北兰州的《墩煌诗刊》造就了一批西部诗人的话,那昆明的《中国校园诗人》也培养了不少西南、乃至全国各地的先锋青年诗歌作者。因为近来给几位著名作家写相关诗歌评论的缘故,隔三差五的常到诗歌论坛里看看。大凡我去,查看诗友的帖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是《中国校园诗人》杂志刊用我给甘肃天水诗人王若冰写的评论文章,我也不会发现这样一个民间刊物。《中国校园诗人》是一本由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诗人们自筹资金编辑出版的刊物,居然从网上红到了网下,这大概连我都不敢相信。尽管我也在读大学期间创办过一份文学报刊,弄了个总编辑当了几年。那些年我和诗友李亚鹏也像今天的他们一样写了不少诗歌,后来居然靠这个混进在一家市级党报的记者阵营。几年后,因为喜欢欣赏别人的文字,难免要发表点自己的看法,好好的工作不干,成天闲居他乡,操笔写起了报酬菲薄的诗歌评论文章。云南是个清凉的地方,我没去过。对于云南的作家朋友的话说昆明是个诗意笼罩的城市,我对此很质疑。不过云南是个出了不少诗人的地方,这可是我深信不疑的。夏季号的校园诗人要出版了,总编辑冯双剑先生邀我给十位实力青年作者写个诗评文章,我这人面子软不好推委青年人的热情,于是随笔写下了这个不是诗歌评论的评论,权当我对校园诗人编辑朋友的敬意,以励广大诗歌读者,希望他们能接下繁荣中国诗歌的接力棒。除了总编辑给我推荐的诗人外,我另外附加了天水诗人黄新和江西诗人徐军的作品,想必大家是乐意接受的。
  在赶写这个稿子之前,我还在阅读云南思茅著名诗人泉溪、雷龙杰、哥白尼三人谈,因此对于边地诗歌的创作已研究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地域在中国版图上如何划分,但诗歌的主题是不会变的。在青年诗歌作者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自己生活过,或正在创造着的诗歌无限眷恋,还有在人生路上的叹息与歌唱。在没认真读这些诗歌之前,我一直对青年人的诗歌抱有一种俯瞰的目光。而在我真正写这个稿子的时候,我则是仰视的态度。虽说云南师范学院我没去过,但从他们用邮件给我发来的作品可以看得出来,为了诗歌艺术空间的拓宽,他们显然在写着先锋诗歌文学。
  冯双剑是一个有着“拯救中国诗歌工程”理想的校园诗人,他以敏感的思维,体察自己人生跋涉的艰辛,在诗歌的驿站以心写情,把过去的感慨和未来的憧憬融合在一起,本着对生活事态的写意中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给人类日趋泯灭的情感重构一个能栖息的家园。其诗歌艺术魅力在于:无论是对意想的撷取、细节的描述还是主题的构造,都是最日常化的语言、最平常的事物,因此而引发人们心灵的共鸣,这些对于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是一个文学经典滞留的时代,在文学家和批评家享受“经典化”荣光的时候,这个时代悄悄地改变着文学境况,按照出场时间顺序衡量诗人重量的举动已经失效,那些先期“先锋”起来的诗人已经明显掉队,这无疑对后来者有着一种鞭策和鼓励作用。网上文学等文学形式的产生,更是加快了这种局势的现场形成,种种环境的影响,致使“自我拓宽”思想渗透到每个人的写作经历中,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新锐”诗人的产生。《中国校园诗人》中收集的作品表面给人的感觉是疲惫不堪、百无聊赖的情绪,实则这是作者在经历了许多世事的沧桑之后,孤独寂寞涌上心头的理性思考,是怀着对美好事物的幻想,以对情感的自我来个抚慰。诗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那么的平淡,甚至是一种哀怨和叹息,当然还有无助的期待,这种可笑的期待往往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微笑,这种微笑却区别于意识流般的写意,作者以意替象的独特构想,这是作者在大学校园里的深切感悟,有些随心所欲,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使作者在共同的体验中有效地积极转变,在拥挤的生活和追求环境里拓宽自我空间,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种文字的表述方式。
  在浓浓诗意里守望情感的家园
  在刘双剑的诗歌《花逝》中,“……淡香游离的雨幕里/看到一朵粉红凋谢/一股香气是一滴花的血/流失在枯燥的人间/冷雨不期而至/大山被扼杀在冷雨的阴谋里/流着花的血液/黑青的松指出永生的路/那是白鸽不能飞翔的雨天/一朵花流着芬香泪水/告别花前月下的人”作者是一个感性之人,将事物变得朦胧不清,没有泥土的芳香,没有青山绿水,没有袅袅的炊烟,只有一个没有白鸽飞翔的雨天,眼前的一切就是一朵孤零零的花朵和那徘徊在花前月下的人!自然→环境→自我,在这三者之间,作者把自我的空间放在一种生活状态之中,把目前的生活状态搁置在自我的空间之上,这正是作者写作姿态,亦是写作目的。
  在黄新的诗歌《冬天》中,“但雪的语言向我们昭示着什么 /我清扫雪飘落的地方/死亡 发出呼吸的气息/喜欢冬天的人是些什么人/寒冷 一种黑暗的光束/用雪的光芒映照着/死去的人和送葬的人/雪 是春天偷偷送来的火焰/坚硬的冬天/在一朵花中温柔的断裂”这样的诗句,没有铭心的经历、艰辛的体验和积极的感悟,是不能把自己的使命和艰苦的环境联系到一起的。再看夏选彬的《 雨》。雨从我的家乡来到这里,/陪着我走了很多寂寞的路。/春天她温柔地拥抱我吻我,/夏天她疯狂地抽打我淹没我,/秋天她伤心地从屋檐下来,/扣响我的心门一声一声,/冬天她绝望地从这里撤出。/她在的每一天我都是湿淋淋的,/她不在的每一天我都是空荡荡的。”前面写了艰苦,而后面的诗句更有使命感,是一名忠诚的当代校园诗歌作者担负职责和使命表现的淋漓尽致,进一步升华了诗歌作者的精神图象。还有徐军的《记忆》,轻扬柳枝/是微风向昨日挥手/凋落雁翎/是青春向生命作别/沉重的蜗牛/驮负一屋辛酸往事/辛勤的蚯蚓/爬进一个明媚的春天。作者又一次把诗人的塑像升华到极致,带着这种忠诚,带着歌颂与景仰,作者选择的是身边的事物,因为他还在数着记忆,年复一年地数着,数着,写着就陶醉了,陶醉在人生的旅途中。
  目前,文学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下半身写作,甚至有些是身体体验写作,对此,很多争议也随之而来,据说,有一位思想深刻的评论家称“这是‘女性作家的小说革命’,没有身体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还有比较传统文化理念的读者在网上说,这是“挑战传统文化道德”的一种自我炒作行为。对此,我就不想也不敢妄加评论了。当我们读了丁戈的《无题》莫道风冷溪水寒/地莽莽一点红/落英无/情思无穷/踏雪寻来/欲见君娇容/知君别后亦相思/览得风情千万种。我们就有了另一种感受,为什么呢?丁戈虽然把生活当作一种体验,但他是用一种真情做配料的,也许在读者面前,文章虽展示的诗人内心世界竟然是这般的黏糊,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显露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少年无情枉为人,人是有强烈思想感情的,尤其在青年时代。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刘文竹。关于他的诗歌我几乎很少看到,这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中国校园诗人》的编辑。其作品数量不多,文字很少。在写这个稿子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词。且看《碟恋花·咏梅》,几回梦里与君同/一夜风雪/欣闻暗香重。短短的三行,居然如此洒脱,可以说刘文竹能把诗歌写在这个份上,也算绝了。
  把个人感情延伸到整个社会,甚至辐射到整个人类群体,这是不是一种积极的文字态度呢?例如陈忠涛的《麦子黄了》,都与对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麦子黄了/阴暗的云朵 被栽进眼睛/溅出潮湿 /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种植了父亲的一生/我远远地望见/坟墓旁的青草/麦子黄了/一生是搁浅的船只/其上到底载些什么/只有到了时间 自己知道 /泥土早已明了/这只船只的走向/闭上眼寻找答案/一生就是一棵麦子/那些高低不齐的脚 /寓示了生活 从青到黄/这就是人的一生/我远远地望见/坟墓旁的青草/黄了麦子”这种朴素的情感,在韩永恒的笔下是一幅截然迥异的流露。“一想起今年的麦子/我就痛心不已/最先进入那块麦地的/是父亲和母亲/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镰刀/以不同的方式/将汗水、泪水、血水/植入麦秆/后来进入那块麦地的/是哥哥和姐姐/他们年轻的身影/弯得像秋天的缺月/挂在麦芒上/耀眼、芬芳/最后进入那块麦地的/是秋天的一场小雨/是会鸣叫的蟋蟀/而羞愧的是/我始终未曾到达那块麦地/未曾用自己的手/在里面勾勒一笔”这是诗歌《麦地》里的诗句。作者把真情追寻到我们的原始家园,把在物欲横流里的生活解脱出来,把真正的生活方式用逆景反映到我的精神家园。对人类的感情关注已经超过了所谓的人文关怀,这首诗贴在论坛上后,有读者在网上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没想到还有一方净土。”里面说的乡亲老土实际上是一种反意,作者是想借词来赞扬庄稼地里纯洁,这种艺术效果是特别有效的。“2005年的春天/我看到一只小羊出生的全部过程/我看到从母羊身上流下来的/一滴血,又一滴血……/我看到因失血过多而死去的母羊 /在临终之前/仍然静静地舔一下小羊的情景/这时候我看到母亲的眼里流下/一滴泪,有一滴泪……/我看到自己当年/冲出母亲子宫时/粗暴而又卑鄙的情景。”《出生》一首在写亲情时,甚至把母亲比喻为为生幼羊而亡的母羊。在秋风诗叶的《回忆,黎明》一首里,作者这样深情的写道:父亲埋着头,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他显得十分焦瘦,忧虑把他的背压得越来越低/更多的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头顶/母亲在微弱的油灯下/帮我缝补行李/她沾着唾液,仰起面/试着把黑线穿进针孔里/一次又一次/我看见那些血丝布满了/她的双眼/东方渐渐一线鱼白。我就开始起程/匆匆的迈着脚步/我怕他们/久久地守在山后。两位诗歌作者有意把母亲放在父亲的前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伟大的亲情有一个平衡,这种平衡里更是关注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也是作者矛盾心理做怪,但一个“情”字使文章更加的鲜活。
  认真读完这些诗歌作品,我发现小甲虫还沉浸在《我的天堂里》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像一只黑蜘蛛一样慢慢的长大,破网,看到自己灯火辉煌的诗歌艺术殿堂里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在本诗的第三节中小甲虫全然不顾及破坏完美的结构,活生生插进去了只言片语的《我的爱情》,我想我的爱情就在这里/在这金泼湖的金泼里/女人的美丽她全有/我是她旁边的一着青草/哦啊 我的爱情/我的梦。然而,另外一位叫古北的校园诗人还在为一只空被子幻想着,你看看,他居然这么用心,我怎么能不说他的《空杯子》呢。没有口的空杯子/水流尽的空杯子/四月春雨的缠绵/也无法添满落寞的空/空杯子的回忆/在杯底可以看到水的影子/一只孤独的眼睛/抬头望着天/四面玻璃的围墙/阻隔成俩个不同的世界/一只空杯子/水流尽的空杯子/缩紧了杯口/杯中的空气无法容纳更多的水/远方迟来的情信/温暖出四月的一场雨/空杯子颤抖的身子/不能倒出一滴泪。我知道了,空杯子里始终不会有泪水倒出来,可空杯子里有过多的含义,有过多的辛酸。这就是古北,两只眼睛注视着一个空空的杯子,在幻想的天空下诗意行走,居然走的那么坦然、洒脱。
  艺术性的诗歌作品,不是用荒诞或者华丽文字堆积的结果,生活最本质的东西才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中国校园诗人中这十三位校园诗人作为文学青年,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值得我们深思,尤其对情感家园的真切呼唤。   作者简介:聂中民,笔名陇上居士。甘肃天水人。担任过期刊采编工作,有过在新闻单位和国有企业混迹经历。作品散见于《 天水日报》、《 德阳日报》、《党风通讯》等刊物。有作品被《 建院之子》、《 武山散文选》等书籍选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