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回乡

2022-01-06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条蜿蜒的小路攀附着山梁向山顶而延伸,大片的野菊花在开放,在阳光下绽放一片金黄,在风里传送着一缕缕香气。蜜蜂在花朵上忙碌,槭树也开始在秋天里绽放它的风采,圆圆的叶片也开始泛红,蓄意在一次霜降之后便 红艳得似了血。美丽即便是如此,也不枉此生。
       山顶处风更大些,前山不再是杂草丛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青杠林或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松树林。风吹来时,青杠树上手掌大的叶片在翻飞。叶片的背面比正面泛白,于是一片泛白的叶浪跟随着风的方向卷去。风过后有叶片在飘零,还有“嗒塔塔”的响声滴落在枯叶里。我知道那是什么,是青杠籽,棕色的小东西,指头大小。小时候我们就把它捡回去喂猪,几个小家伙背着小背篓拼命地去捡,生怕别人比自己多捡了。其实也不知道它对猪到底有什么营养成份。捡回去直接倒进猪槽里,猪吃进嘴里发出脆脆的响声,甚是好听。后来大人说别捡了,猪儿吃多了会把它的嘴打出泡来。
       连着青杠林的是一片松树林,厚厚的松针叶在脚下面软绵绵的。林中有两个人工造的湖,一个在茂密的树林边上,已经干枯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坑,坑里也长了些许杂草。不知它什么时候走向了这样的衰败?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有大人在早晨或是傍晚来这里背水。水桶底部总是放在腰上,还要挺立着身子,小心翼翼的踱着步子。尽管在水桶上面放了些蕨苗,尽管还是小心翼翼的走路,却还是湿了一背,一后跟。在冬天里,它会冻结成一层厚厚的冰,我们在冰上换着花样的跳着,滑着。
       一个还是原来模样,半塘浑浊的水,静静的,没有一丝儿水纹。只是不见了稀泥里牛的足迹。站在边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么多黄牛从山梁上飞奔下来,跑向湖边,脚踩稀泥里,贪婪地吮吸着湖水。几只蜻蜓在湖水上空飞旋,一会儿又落在湖边静默的蕨苗上。牛与蜻蜓,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的画面,没有惊诧,没有侵袭。
       离湖边几步远,也就是在两个湖之间,有两座坟茔,一个是爷爷的,一个是奶奶的。爷爷走的第二年,在一个节气里,我们堂弟堂妹几个随着奶奶去给他上坟。烧完纸钱后没有火炮,我不知道点火炮到底是什么意义?奶奶去砍了些不知名的树丫来,在烧过的纸上点燃,然后就发出一串噼噼啪啪的声音来,虽没有火炮的噼啪声响亮,却也代表了我们完整的心意。爷爷是不是也从他的小房子里看见了我们的举动,看见了我们对他的想念与怀念。如今,奶奶的坟也在他边上了,已然已成了旧坟。岁月就像一个输送带似的,把一个人生命里的很多东西都输送走了,当你发觉时,你也在那输送带上正被送向一个方向。我走过去坐在两座坟的中间,我没有去为他们点香烧纸,我并不认为烧了纸他们就会在天国收到钱。我只是喜欢用另外一种方式怀念,在心里。坟茔上有些杂草在风里轻轻摇摆,没有荒凉之感,而是一种温暖,因为我在他们中间。我看看我的左边,再看看我的右边,好像他们与我并排坐着,而且微笑着。
      走出松林,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下方是一大片的土地,散落着十几户的人家来。那袅袅的炊烟正从大部分的屋顶升起来,一丝丝一缕缕的,在上空又形成一团团的,又慢慢的消失掉,新的烟又从瓦片的缝隙里不断地穿出来。在这样的黄昏里,在这样明镜的空气里氤氲出一片如梦如幻的景。我飞奔了下去。我以为我是那么做了,然而我却仍然站在那里。仿拂一个伟岸的身躯伫立在我的面前,我用双手缠绕在他的脖颈,头匍匐在他的胸前,泪流满面的说,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曾经的梦想是去一次海边,去感受海的气息,领略海的深邃;去长城看它的雄伟壮丽,念它的历史的悠远;去草原容身在它的宽广与自由中。这些都一一成了泡影,也在快速的淡化中。只有回家,回一次生我养我的老家是我几年来魂牵梦绕的愿望,它胜过世间所有的名胜古迹,美丽风景。
      记忆里,在每一个早晨,母亲先起床在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后,就在堂屋里高声地吼道:“还不快起床,别人家都烧出烟了”。这炊烟升起的早晚似乎说明了一家人的懒惰与勤快的。我们总是还在睡眼惺忪里就被母亲带着出门了,走在满是炊烟的晨间,一下子精神就来了,有种翩翩欲仙的感觉。只剩下奶奶一人在那炊烟下围着灶头转。其实每一缕炊烟下大部分都是一个老人在忙碌,家人回来后会有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农村人总是有这样一个说法:“家中有一老,当是一个宝”。
      冬至过后,白天与黑夜渐渐缩短了距离,天气短的时候起就是中午晚饭一起吃了。在这黄昏里正是做晚饭的时候,看那烟雾浓浓的便是刚生上火,或者是木柴要湿一些。烟雾淡淡的便是饭都快煮好了,一家人都齐聚在屋里了。
       走近那个屋子,院坝还是那么宽敞,只是边上有些水泥裂缝里长出了嫩嫩的秋草。一只漂亮而雄壮的大公鸡带领一群母鸡正在猪圈边上的一棵核桃树下觅食,好像那大公鸡觅到了一只大虫子,用它的爪子拨了一下,咯咯咯地呼唤着,退让在一旁,于是几只母鸡争先恐后地跑过去,争夺起来。我的心情激动起来,我想悄悄地进入这家人户的门里,可是院坝边上的一只灰色的狗狂吠起来,把我暴露在这院子的中间。里屋走出一个老太婆来,头发已染了霜,看见我,那笑容像朵花似的挂在她的眼角眉梢,满脸的皱纹像水塘里的涟漪荡漾开来。我一下子开始憎恨起这岁月来,又与见到亲人的喜悦而冲撞得悲喜交加。
        “哎呀!是老大啊!”二婶一边惊讶于我的到来,一边扯起围裙擦拭着她湿漉漉的双手。
“二婶”我叫着。
       “好多年都没见着了。”她又说。她的身后跟着一个小女孩,是她的小孙女。“快叫大姑。”她催促道。小女孩怯怯地躲在她的身后。
       正在此时,二叔手捏一把白菜秧苗从地里回来,走路有些蹒跚的样子,老远就看见是他。他笑意吟吟地说:“大娃回来了。”久违了的昵称,像一道暖流涌上心头,冲撞着我的心坎,我竟然忘记了叫一声二叔,只管指着他手里的小白菜说:“这菜好吃”。
       晚饭后,天已经暗了下来,山里的冷天是来得特别早的,二婶在火塘里生了火。火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光亮来,火堆里时时发出“哔啵”的声响,淡淡的烟直往上窜,在房梁上绕了几下,就穿出了瓦片。我们一边吃着火塘里烧的洋芋,一边聊着天,是多么的温暖。我想,在每个炊烟下就会有一个温暖吧,一个炊烟的延续就是一个温暖的延续。
       二叔说,待到明年他们也要搬出去了,小孙子要上幼儿园了。很多人即使再舍不得这里,也要为今后或者是下一代着想,也要走出去。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都留下些老人,曾经早晨和黄昏的炊烟也渐渐稀落。
       这个美丽而富饶的乡村,经历了特大地震,五年后又经历了特大泥石流。土地受到严重的破坏,交通受到严重的损毁,疲累的身躯再也承载不起乡村人的梦想。还好,政府出面在山外的另一个乡镇统一修了房。屋子里雪白的墙壁,干净整洁的楼道,和城里人一个模样,只是不见了炊烟的景,那又算得了什么呢?生活总是要前行的,而且也会越来越好。是啊,二叔二婶也相信这句话。即使那景不在我们的眼眸里,却在我们的心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