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随笔三则

2022-01-06经典散文
[db:简介]


    南渡北归——乱世中的学人之悲(读书笔记一则)

    30天的寒假转瞬而过,爬山、看书、观影成了我的日常功课。说到看书,一个假期浸淫在岳南先生的巨著《南渡北归》中,心思渐趋沉静。时代让人眼花缭乱,还是躲在角落里安心做一个看客的好。借他人酒杯,浇一浇心中的块垒,让一块炙热铁“嗞”的一声,变得又冷又硬,不再轻易感冒与发高烧。

     民国学人,大师辈出,所受颠沛流离之苦,今人难以想象。然而战乱尽管羸弱了他们的身体,却无法削弱他们的灵魂。在长沙、在蒙自、在昆明、在李庄……书生瘦骨衣带宽,借得弹光读古典。那么痴迷,充满毅力。取得的成就,当令锦衣玉食终日奔逐肥马尘的今之学人愧怍而死。抗战胜利,神京恢复,谁曾料共患难的西南联大三校的大师们受政治时局的生拉活拽,逐渐分道扬镳。年轻时宣称要与某党的党徒们一较拳脚高下的闻一多突然左倾,间接接受了该党指导,走到了学运的最前列,两年多之后横死西仓坡;胡适曾青眼相看,一手提携的学生吴晗不仅自己下海,而且将老师闻一多拖下水,后来从清华躲避国民党军警出逃,奔赴延安押得大宝仕途顺畅。当此之时,胡适、傅斯年、梅贻琦等人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花岗石脑袋,保守而落后。叵耐人寻思的是1948年冬,北平大变革前夜,吴晗受周恩来指派,作胡适的工作劝其留守迎接新政。胡断然拒绝。红极一时的吴晗,结果未到十年全家被革命反噬,其遭际之惨以致灭门。而拒绝父亲劝告,自愿留在大陆的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和后来自觉或不自觉留在大陆的学者大多数的命运一样,也先后自绝于人民。连陈寅恪那样的一代宗师,也在高音喇叭的雷霆中被吓死。

    回想抗战时期,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这些学人虽忍饥挨饿,书籍匮乏,却精神高贵,硕果累累,而到了和平时期,却被无情地打趴在地上,斯文扫地,精神绝望。内部人比外人还狠,想想周作人、容庚等人,还可以在伪北京大学搞搞学术,你就真的为我们这个民族悲哀至极!

    胡适曾多次对人说:“吴晗可惜,走错了路。”吴晗当时颇不以为然,认为胡老师脑积水。后人评吴晗劝胡适一事,还是老师眼光看得远,学生毕竟是学生,嫩了点!胡适对时局有句至今流传甚广的名言:”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俄国人来了,有面包没有自由;他们来了,没面包也没有自由。”纵观后来世局,此话不幸言中。为民主摇旗呐喊,居功至伟的斗士吴晗,是做梦也没想到世事竟是如此收场。吴晗可悲之余还值得敬佩的是在1950年举国对胡适展开大批判时,那么多胡适的门生、故旧为了表明自己对新政权的丹心、忠心,如陈垣、郭沫若等人,瓢泼的污水从嘴里喷泻而出,但吴晗没有写一个对老师大不敬的字,算得上践行了自己的大作《谈骨气》之理念。

    值得玩味的是郭沫若其人。郭沫若因为左倾,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时,曾广受非议,险些被挡在大门外,是胡适和傅斯年力排众议,主张政治不能干扰学术,由此契机郭氏入选。然而对比郭沫若对鼎革前后对胡适、傅斯年,以及董作宾、李济等人的态度,你只有对人性绝望,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呼风唤雨的郭沫若,叱咤风云的郭沫若,后来儿子在文革被逼死,不知内心深处在清夜里生发出一丝对自己的人生的悔意不?

     胡适、傅斯年、梅贻琦、李济等人在历史的大转折关头的行为处事,坚守着大师的风范。不愧为出入历史文化的学术达人,“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后人只有惊佩其清醒理性的头脑。这几个人中,傅斯年与蒋介石关系更近一些,他更多体现为“时穷节乃现”的国士风骨,于国势颠踬中执掌台大,一校之长,穷得冬天没有棉裤,死前还在赶稿期待稿费到时妻子为他缝条棉裤。胡适寓居美国时亲自买米买菜,四处求职,胡适死在中央研究院职位上,因为入不敷出,不敢将妻子接来台湾,遗款仅为150元。1958年胡适于穷困中自美回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亲自参会,会上致辞中有批评五四精神和自由主义的意思,胡适不顾自己刚被蒋解救出困顿的恩遇,站起来道:“总统,你错了!”举座皆惊。梅贻琦手握清华大学的庚子巨款,给自己开的工资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的300元,妻子为了维持生计,外出打工。梅贻琦返台后,被一干国民党要人视为财神,有人甚至提出将庚款花光花尽以雪国耻的荒唐之论,梅氏八风吹不动,要将这一宝贵的资源用于清华大学的复建。董作宾深夜写稿,饥饿难捱在小铁筒里装点花生饼干之类以应不时之需,但孩子还小,偷偷吃了,半夜里董氏仰天长叹。

    这就是民国大师的风范,这就是当年台湾学人的生活。但他们比起留在大陆的昔日的同事、友人、学生来,还算幸运,他们都得到善终,颐养天年。而大陆,无论是当年左派的吴晗、翦伯赞、曾昭抡等人,还是自由主义者的陈梦家、陈寅恪、吴宓等人都在烈火中备受煎熬,在人生的晚期感受“玉碎昆仑、兰焚华玉”的炼狱之悲。而一代才女林徽因的在1955年早逝,比起考古学界女才子曾昭燏跳楼自戕,后人于哀婉中不由又怀着些许庆幸,那是上天对她的眷顾啊,不忍“人间四月天”经受反右和文革的风雨摧花的磨难。

    读史使人明智,20世纪百年的中国学人历史,不忍卒读,一读伤心,再读伤魂,诚如《南渡北归》封面提示语“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悲哀的中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