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秋到神仙沟

2022-01-07叙事散文何足道哉
秋到神仙沟1、金秋十月的一天,我们一家人驱车离开城市,向神仙沟出发。这神仙沟是近几年刚被发现,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的的景区。神仙沟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赤峰市松山区老府镇蒙古营子村,距城区大约70公里。景区游览面积105平方公里,分为神仙沟、松西……
  秋到神仙沟
  1、
  金秋十月的一天,我们一家人驱车离开城市,向神仙沟出发。
  这神仙沟是近几年刚被发现,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的的景区。神仙沟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赤峰市松山区老府镇蒙古营子村,距城区大约70公里。景区游览面积105平方公里,分为神仙沟、松西黄山、千佛山三大景区,神仙沟游览区是景区的核心。
  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孙女是带着学校的任务来的,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很少有机会出城的她,记得陆游《秋怀》里的一句诗:“秋光先到野人家”。就不断问,“野人家”在哪里。“秋光”什么样。
  很快就驶出了城市,视野渐渐开阔起来。公路两旁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在灿烂的阳光下,现出一片秋的萧瑟。田野里的庄稼,一片一片进入了收获季节,玉米、谷子、高粱、向日葵都已经成熟。有的被割到,秸秆一码一码放在地里,准备运回家里;有的尚未收割,在秋风里发出瑟瑟的声音。放眼过去,到处是金黄火红。塞外的秋天,色彩缤纷,美丽而丰饶。
  一片一片成熟了的庄稼不断在窗外闪过,小孙女就大声背诵她学习过的课文:“秋天到,秋天到,田里的庄稼长得好……”看见一片高粱,她便念道:“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看见一片谷子,她随口念出:“稻海掀起金色的波浪。”车外一片迷人的秋色,车内一片欢声笑语。车子在高速行驶着,道路两旁的树木,田野纷纷后退。渐渐的,有村子出现了。小孙女高声喊道:“我看见野人家了!“
  “神仙沟”景区尚未开发,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公路上也不见相应的标识牌。我们只能根据大致的路程,走走停停,不断打听。可是,最终还是走过了站,在一个比较大的镇子打听清楚,开始往回返。看见了路边有一个叫做“南台子”的路牌,路牌的边上停了了几辆车,估计这应该就岔路口了。
  下了公路,向南,穿过一条铁路,就进山了。这是一条极窄的简易水泥路,蜿蜒在半山腰,只能容一辆车通过,如果是会车,得在山的缓坡处,如果想调头,估计得进一个村子,找一个宽敞的地方才行。
  2、
  这个景区,以及北边不远的“三座店水库”景区,都同属于“大乌梁苏”旅游风景区。赤峰西部和北部,主要有两条大的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克什克腾境内的“大青山”景区,“阿斯哈图石林”景区等,就在大兴安岭山脉上,距离中心城区更远一些。“神仙沟”所属的“大乌梁苏”旅游风景区,就分布在燕山山脉。燕山山脉主要纵横在河北省境内,到达赤峰西部,已经是它的余脉了。尽管如此,燕山山脉的风貌、神韵,在这山山岭岭上,还是随处可见。
  进了山,道路两旁的山不是很险峻,山谷也不深,山坡上的风貌,与山外所见,相差不多。植被少,树木稀疏,看不到层林尽染,黄叶纷飞的壮观景象。
  一条宽宽窄窄,起起落落的水泥山路,在深山盘旋着。山越来越高,越来越险峻,树木也渐渐多起来。转过一座山,又一道山,翻过一道梁,又一道梁,行驶在前面的几辆车,早已看不见踪影。山路,有时候被山坡横斜过来的树木遮挡着,有时候刚刚转过一个山弯,前面又闪出一道横梁,总觉得山无穷,路没有尽头。连绵的大山深处,看不见一个过往的行人,山谷里,也见不到一个村落,路边没有标识牌,我们一辆车,孤独地行驶在大山里。
  前方出现了一个岔路口,犹豫了一下,沿着右侧的山路,继续前行。
  转过一个山口,感觉山更加险峻了。连绵不断的山峰望不到头,一山过后,更有一山闪出来,没有想象中的美景。两边的山,巍峨险峻,怪石嶙峋,很壮观。可是,树木很少,只有半山坡一片山杏树,举着一片片火红的树叶,像一簇簇不肯熄灭的火焰,在秋风里燃烧。我们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可是,半山腰的小路,不可能掉头,只能继续前进,只有遇到村子,再作打算。
  山路盘旋,渐渐抬高,也越来越窄了。偶见几户人家闪过,却在山谷深处,很远,无法下去寻问。大约走了几十分钟的路程,终于驶进了一个有几户人家的村子,路也断了。前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密林,两侧,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山坡有一个院落,石头垒砌的高墙,石板砌起的台阶,柴门紧闭。院子里有一个围栏,围栏里面有几头牛,站着或卧着,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山中寂静的岁月。见我们停车在山坡底下,不理也不睬,见惯不怪的样子,院子里也不见一个人影。坡下也是一个院落,三间正房,几间厢房,很破旧。一院子的荒草,萋萋萧萧。只有正房门前栽种着一丛叫不上名字的花儿,显出有人居住的气息。一个老妇人坐在台阶上,用一根木棍一下一下敲打着一团豆秧。我们走下山坡,进院,向老妇人问路。老妇人抬起头看看我们,我们也看着老妇人。花白的头发,一张饱经沧桑的脸,泥土一样的脸色,已经无法从外貌来判断她的年龄。她似乎知道我们的来意,不用我们开口,就说:“这里是秦营子,再往里,就没有人家了。”看来,像我们这样贸然闯入,又不知去路与归路的,不在少数,她似乎已经见惯不怪了。
  3、
  返回的路上,不断有车过来。像我们一样,虽然已经知道走错了路,但无法掉头,只能继续前行,在那个断路的地方,那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才能返回。我们相视苦笑,这条山路,还真是独特,一经上路,就无法回头。是在警示人们吗?人生之路一经踏出将无法回头,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只有小孙女兴致勃勃,“我又见到野人家了”。
  神仙沟的风景,果然不同于其他的山沟。靠近景区的“蒙古营子”相对应山里其他的村子,人口更多一些,房屋更整齐一些,生活更富裕一些,村里的路也更宽敞一些。几十户人家,在谷底、在山坡,错错落落,顺着山势,自然展开。或藏在浓浓的树荫里,或高高盘踞在山崖上面,或者,临流觞曲水间,架几架葡萄,养一池肥鱼。几乎家家自成画幅,自成意境。村头,是一片经过平整的空地,已经有几辆车停在那里。
  这是一处未经开发的景点,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这些,让人们激动起来。一条布满杂草的小路,是游人们踩出来的。宽宽窄窄,坎坎坷坷,顺着山谷,蜿蜒而上。起初,山两边的树木也不是很多,植被也不是很好。深秋了,荒草萋萋,山寒树凋,显得很荒凉。沿着荒草路往里走,山势渐高,山谷也逐渐开阔起来。山谷两侧的山上,树木越来越密集,越高大,郁郁苍苍,呈现出一种非凡的气度。
  虽然还未经开发,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神仙沟的想象与挖掘。景区里有“仙人洞”,“仙人泉”耸立在山峰上的石林等等。人们根据想象或者传说,就赋予这些景点于许多人文故事。
  “仙人洞”,悬居景区群峰之巅。洞高、洞长均为30米,洞宽10米,南北相同。传说早年南海观音派日、月二仙在此修炼,“仙人洞”因此而得名。“仙人泉”又称“神泉”,位于仙人洞的下侧2华里处。相传此泉也是由日、月二仙点化而成,泉水甘甜可口、能治百病。传说当时人们生病后到日、月二仙处医治求药后,用此泉水煎熬,服后就会痊愈。现在当地人医治皮肤病和关节骨病,用此泉水洗泡,疗效很好。走出仙人洞南口,映入眼帘的便是“松西石林”,独特的地质奇观。又以“西施崖”下杜鹃山而著称,相传当地人称“赛西施”的杜鹃姑娘重病后求得日、月二仙救治,活到百岁,为报仙恩,去世后化做满坡杜鹃,为后人留下美丽和希望。“千佛山”位于神仙沟北侧,大大小小的石佛是善良和吉祥的化身。
  这些人文掌故大多经受不住考究,往往显得过于牵强,但人们还是津津乐道。自然山水,佐之以人文掌故,除了起到远播名声,吸引游人的目的之外,还可以增加期历史的厚重感。所以,人们还是乐得行走于自然与历史之间,一边亲近自然,一边与古人对话。
  前面的人忽然停下来,抬头仰望。原来小路的前面突然出现一面巨石,像一扇半遮半掩的门,挡住了进山的路。那是一面巨大的石壁,刀砍斧劈一般,当道而立。石门的右侧,是悬崖峭壁,绝无法攀登。左边,是斜向谷底的山坡,斜坡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和灌木丛。不知道,草丛与灌木里面藏着什么,也不知道山谷有多深。无人敢冒险从斜坡经过。人们小心翼翼从石门底下,一堆乱石中,手脚并用,攀爬过去。山门凭险而立,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这神仙居住的地方,果然真是名副其实。
  4、
  进了山门,里面的景象,又壮观了许多。
  山谷渐次开阔,阳光更加明朗,树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有些世外桃源的意味。山谷像一个装了秋天的篮子,各种染上浓浓秋色的树木,杂草,拥挤而绚烂。
  宽敞的山谷,被各种各样的树木填满了。带着浓浓的秋意,那些树们从谷底,层层叠叠爬向山坡,再漫过沟沟坎坎,消失在山的那边。郁郁苍苍的树木,浓浓淡淡,虚虚实实,远远近近,起起落落,在秋天的阳光底下,在这样一个缤纷的山谷里,斑斓,喧闹,飘落。眼前的山谷,就是一幅色彩明快的彩墨画。几笔工笔细描的红叶,在一丛灌木的枝头,燃烧、跳跃。像几簇跳动的火焰,又像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周围,则是几笔浓的淡的黄色调,将那一丛红叶,衬托得愈加鲜艳耀眼。黄色调里面又不慎滴落了几滴浓浓的绿,浅浅的褐,深深的墨,秋的色彩里,更加丰富而浓烈了。远处,是点染的色块、粗线条的勾勒。嶙峋高耸的山石,色彩烂漫的树木,几声婉转鸣叫山雀,都被融合在几笔色彩之中,竟然是如此浑然天成,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任何高明的画家都难以企及的。
  小孙女采了红叶,又去采摘那金黄的树叶。各种各样的黄,各色各样的绿,深绿的,浅黄的,殷红的,暗紫的……她是要把整个秋天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带回家。要用这些秋天的树叶,粘贴出一幅关于秋天的画,交给老师。
  前面没有路了。前面是山,山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树木的上头,是怪石林立,直插云霄的山峰。那些林立的怪石非常醒目的站立着,有的绝峨,有的峻峭,有的苍凉,有的细腻;有的孤峰独立,有的群峰簇拥;或坐或卧,或展翅欲飞,或颔首沉思;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各呈姿态,惟妙惟肖。我们在山下仰望着,叹息着。那些近在咫尺的石林,应该就是“松西石林”了吧?而那“仙人洞”,仙人泉“也应该就在那山里吧?可是,山高林密,看似近在眼前却是远在天边啊,这一次我们却是无缘一睹真面目了。
  日西斜,已经饥肠辘辘了。叹惋了一阵,只得同游人一道原路返回。
  5、
  山下是几户人家,家家大门口都有“农家乐”的牌匾,在风景区的入口处,随着山势,高低错落。每一户人家的门口外面,都开辟出相对宽敞一点的停车场,供游人停车、就餐。
  在空旷的地方把车停好,我们走进一家院子。这是北方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大门口修在半山坡,进来院子,十多米的地方,是几层台阶,台阶上面,是几间正房。左右两侧,一侧是粮仓,一侧是厢房,厢房现在已经被改造成厨房了。院子里的正房,院子外面的门房,都坐满了吃饭的游客。阳光正好,灿烂一院。院子中间是几架葡萄架,熟透了葡萄一串一串垂下来,像是悬挂在树叶间的风铃。主人是一位五十上下的汉子,极热情。见我们进来,麻利地沏好一壶茶,请我们坐在葡萄架下面,一边乘凉品茶,一边聊天。
  老汉的脸色就像那熟透了的葡萄,紫红色,深深的皱纹,纵横在他的额头、脸颊,给人饱经风霜的样子。夏天,旅游旺季到来的时候,他和他老伴,儿子和儿媳,就在这里办起了农家乐,招待那些游客。冬天,大雪封了山,儿子儿媳就出山,到镇里去住。他们老俩口留在这里,看守这个院子,也替镇上看护林场。一年到头,收入个几十万元不成问题。老汉很健谈,他一边给我们添茶,一边继续给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这里山高林密,只有这么四五户人家,可是这里却一点都不寂寞。宽带、有线电视都开通了,虽然身在深山密林,与外面的世界,只不过是一指间的距离。说到这些,他斟满了一杯茶,神色庄重地说,我们这是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如果没有这些,说不定我们这里还是一个死山沟,怎能坐在家里大把挣钱呢?”说罢,他一饮而尽。我们也纷纷感叹,是啊,现在社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我们这一茬人,确实是生活在一个富裕起来的时代啊。
  看得出,老汉深爱着这片曾经养育了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也不曾辜负他们殷殷期盼,慷慨赠予以无尽的财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山水水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父母在,不远游。
  太阳落山了,大山和农家小院静下来。我们坐在大门口两旁的青石上。对面,就是巍峨的大山,莽莽森林,一条小溪从山间流过,发出响亮的潺潺声。真得很幽静啊,这样的情景,久违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