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乡野行

2022-01-07抒情散文云馨
再次走进乡村山野,缘于同学聚会。顺着泉子街公路一直向南行驶,进入山谷,就抵达车师古道景区。据相关资料记载,车师古道是连接天山南部吐鲁番地区与北部吉木萨尔县之间的通道。开凿于汉代,兴盛在唐代。古道沿途遗留下许多堡垒遗址、烽燧、草原石人以及天桥……

  再次走进乡村山野,缘于同学聚会。

  顺着泉子街公路一直向南行驶,进入山谷,就抵达车师古道景区。据相关资料记载,车师古道是连接天山南部吐鲁番地区与北部吉木萨尔县之间的通道。开凿于汉代,兴盛在唐代。

  古道沿途遗留下许多堡垒遗址、烽燧、草原石人以及天桥、瀑布、奇花异草等自然景观,集奇、险、幽、雄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如今,这条古道不再是南北疆运输物资的通道,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们徒步探险的线路之一。

  顺着蜿蜒的山路而上,沿途的景物引领着我们一路攀爬。自山腰向山顶,布满了葱郁的针叶林,绵延着向前方伸展。乱石河滩之间流淌的雪水养育着山谷两岸的牧民及牲畜,山谷两旁的植物也被滋润得越发苍翠。蔚蓝的天空,蓝白相间的云儿,澄明通透。莽莽山野间,翠色湾流,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身体通泰爽怡,路途的疲惫已被涤尽。

  这里远离城市,清淡、悠然。没有暑气的侵扰,尽享自然的清凉。一路行来,观山望水,步步是景,处处是景。忽而脚底下又冒出些野花来,引发了早已沉埋于心的童趣,采下几朵插在鬓边,摆个pose狠狠地自恋一下。似乎,自己也成了山野里的一员,安卧在大自然的酥胸里,吮吸着天然的乳汁,与这山山水水融在一起。

  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更深地去探访谷内的六道桥,匆匆地游览后,我们从“野狼谷”出来。下山时,同学将车开进“缘聚”避暑庄园。这是一处占地十多亩的度假村,走进园中,各种植物纷繁炫目,水声、鸟鸣此起彼伏,庄园里搭着木桥,桥下有潺潺的溪水流淌,刚从大山里行来的我们,突然又到了江南一般。视觉的移位,让我有些恍惚,梦境般的美妙。庄主还特地切了一个自家种植的雪山西瓜,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山里的西瓜也别有风味,冰沁、甘美。

  不知这位干瘦精炼的庄主姓甚名谁,听得大家叫他老拐。细细打量一番,他年龄应不足五十,瘸着腿,额头上布满皱纹,更添几分沧桑。据说前几年他在外打工,不小心伤了一条腿,后来,他将土地征用的安置费全部投入到这片旅游景区,还向政府贷款加重了投资力度。从园内设施可以看出,这位农民出身的庄主,很有经营头脑。园内不单有餐饮、住宿、娱乐场所、菜园子,还养殖了鸡鸭牛羊。可以想象一会儿的饭桌上全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物。难怪进出古道的人都喜欢来这里休闲,既观景养心,也品尝各种新疆美食,还可以享受到与繁华大都市里无异的娱乐。

  老拐热情地带着我们里里外外参观一番,爬上后山坡时,他指着远处一片初具规模的大棚告诉我们:等我后续贷款下来,就在这片地方建一个采摘园。夏天栽种时令蔬菜供来往游客们自由采摘。冬天,我种植大棚,为周边乡镇的居民提供绿色蔬菜。

  望着这位身材不高却自信满满的男人,听着他宏伟的目标,同学们都赞叹不已,很是羡慕老拐能有如此一处居所。拥一山宁静,做一番事业,有着博大的情怀,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取自己的价值,他把生活酿成了一杯醇香的美酒。

  正忘情地观光之际,又有一辆旅游车爬上古道,十多位游客纷纷走进“缘聚”,准备吃饭住宿。老拐急忙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因为约好了与乌鲁木齐赶来的同学聚会,我们没有在“缘聚”山庄做过多的停留,与老拐匆匆告别。期待着下次“缘聚”!

  第二天,同学们相约爬山或去鲁冰花种植园。我没前往,心里念叨一个人,鼓着老董带我去。这个人叫英子,是杨树沟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丈夫在外地打工。她为了照顾多病的父母及供养两个上学的孩子,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农活。冬压小麦,春种玉米豌豆,顺带在家门口的山梁上种了几亩地红花,整日早出晚归地于地里刨食。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偏有着对文学的追求,令我敬佩。

  命运的多舛,岁月的磨砺,为英子的业余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写作素材。从未受过任何专业文学训练的英子,将家乡的一草一木,种麦,掰玉米,养鸡、卖粮食,种红花以及周边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融入文字里。家乡的山山水水不仅滋养着她的身心,更是她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来源。她的文字起于对生活的感悟,浓浓的乡土风情灵动地在她笔下涌动。

  到英子所在杨树沟村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这位在农业局工作的老同学不停地为我介绍英子的情况。听着他的讲述,让我拜见英子的欲念更加强烈。一边聆听,一边打开同学的手机,点开了英子的微信。“草尖上的阳光”“山中鸟鸣”等短小精悍的作品如一股清风吹进车内。清新质朴的文字虽略显青涩,却无任何虚浮的雕琢,平淡地诉说着每一个故事,不由然地就把人引入她的字句里。她的作品不多,以饱蘸的笔墨抒写出一个农村妇女追求文学的心声。纵使生活如此艰辛,但字里行间依然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这片土地温暖的情愫。

  到达杨树沟村委会,一位村干部带我们去到英子家。开门的是英子的婆婆。英子不在家,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掰完玉米,已经开着小四轮去县城送货了。不好搅扰老人家,我们离开了英子家。陪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英子在农闲的时候常去周边村镇采风,不断地充实自己。在近几年的锤炼中,她在村镇“访惠聚”活动中已成为当地的乡土作家。略感遗憾,没有见到英子本人。如果有缘,日后自会相见!

  返回途中,沿着一条弯曲的羊肠小道,走进一个叫孔家沟的地方。大片的绿色植被,由道路两旁向四周扩散开去,一坡连着一坡。被薄雾笼罩的山林,让眼睛也备受润泽。透亮的阳光依然挡不住凉气的荡开,身体凉幽幽的很是舒爽。山坡上零星地散落着野花,正妩媚地笑,仿佛是此间的主人,热烈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进到山口,却见一截自制的木栅栏横亘在路上。我们正疑惑间,对面山坡的毡房里走出一位哈萨克大娘,见我们踏进了草场,急忙咿呀地比划,让我们从草场里出来。此时,毡房里又走出一个抱着小孩的小姑娘,穿一身校服,梳着满头细细的发辫,约莫八九岁的样子。小姑娘以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告诉我们:乡政府有明确规定,为保护草场植被,不允许游人随便进入,这一片草场正好是她家的管辖范围。


  来一趟不易,心有不甘。征得小姑娘的同意,我们将车停在围栏外,顺着坡上一行羊蹄印向山上爬去。上得山坡,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处俄罗斯式的草原牧场。没有人为的破坏,所有的植物都喷薄出原始的、最具自然本真的色彩。极目望去,许多不知名的花儿,姿态和色彩各异,一簇拥着一簇,宛如花海,流淌到远处的山脚。行走在这天然的风景中,呼吸着润朗的空气,心神俱醉,脚底像被黏住了,移动不得。

  良久,缓过神来,大家在山坡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影,陶醉在这原生态的景致里。“妈呀!”一声惊叫传来,身后一美女踩到了一坨牛屎,顿时花容失色,大家赶忙用纸巾帮她擦拭。安抚好她后,我一回头,发现那小姑娘远远地跟着我们,身边还多了一个小“义尼”(哈萨克语:弟弟)。原来姐弟两个跟在我们身后捡拾着垃圾。大家露出窘态,马上将随身带来的零食收拾好,再不敢作践草地。

  山里的天气如同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骤然间大雨倾盆,大家拍照的热情遁迹。“阿姨,快下来,到我家去避雨!”小姑娘在坡下喊。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走进她家的毡房。

  推开那扇雕花的小木门,毡房里则别有洞天。进门右侧,齐整地摆着一排炊具,正前方置放一方矮几,毡毯占据了毡房一半的面积,供人倚坐。毡房的四壁上挂着炫彩的绣布、绣毡和几样动物皮毛,为毡房添了些许野趣。想来那些绣毯多是女主人自己捻线擀毡制作而成。在左则毡墙上,看到两张三好学生的奖状,才知道这个叫阿依菁的小姑娘是镇上一所寄宿学校的学生。暑假期间跟随父母转场来到这夏季牧场。父亲出门放牧,母亲在镇上的地毯厂工作。家中还有祖母与三个弟妹,阿依菁每天的任务是与祖母一起看护草场,顺带管好弟妹们。

  哈萨克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我们的到来,忙坏了那位老祖母。老人家弓着背,脸上盛满笑意,为我们倒奶茶,并将自家奶酪、烤馕、油炸的“包尔沙克”等食物拿出来让我们品尝。老人家的热情弄得大家挺不好意思,急忙将各自带来的黄瓜桃子等水果和一些饼干分给身边的孩子们。

  在与阿依菁的闲聊中得知,这一带地区,学龄的孩子再不会就读“马背小学”,大部分都会在周边各乡镇举办的全日制寄宿学校接受系统的双语教育,改变以往很多孩子辍学的状况。阿依菁已连续两年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开学就念三年级了。当我问及她以后想学什么时,阿依菁大胆地回答,“我要读内高班,还要考个好的大学,以后当老师!”大家一致称赞她聪慧有志向。看着阿依菁一头漂亮的发辫,我多了一份怜爱,临行之时,我将自己的丝巾送给她,并与她合影留念。雨停,我们又该出发了,阿依菁与我们依依告别。

  这一路走来,纯净的空气,天然的景观,朴实勤劳的乡里人,让我驻足流连。回眸处,那山、那水、那人,再次映入我的眼。山在微笑,水在欢唱,人在遥望。明年夏天,我还会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