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柳风颐和园(外一篇)
2022-01-07叙事散文梅边
一脚踏进颐和园(从北门进去),即为眼前的气势所震撼:小布达拉宫(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而建)雄伟矗立,有一刹感觉,故宫不能比它,天安门也不能比它。重岩之上(它建造在万寿山背部),四大部洲星罗棋布(我只能这样形容),它的庄严也许随那个时代过去了,……
一脚踏进颐和园(从北门进去),即为眼前的气势所震撼:小布达拉宫(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而建)雄伟矗立,有一刹感觉,故宫不能比它,天安门也不能比它。重岩之上(它建造在万寿山背部),四大部洲星罗棋布(我只能这样形容),它的庄严也许随那个时代过去了,但它的神秘,那一刻我仰视山巅塔峰,却不是我凡夫俗子所能窥知。
但论到我写这篇文章,我必须后退一步,说一说不可错过的一进门时我见到的苏州街。说街,在我们北方人看来,其实是一条水路。我还没到过苏州,但我凭我到过的江南和读过的它的书可以想象它。这里看到的,可是如梦魅般的逼真。站在桥上,左右观望,就是真的站在苏州桥上,置身江南的街柳水巷。本来,颐和园就是汲取杭州西湖的设计手法和意境建造的。岸边石屋石道,石道蜿蜒到每座石屋的最跟前,石屋是从水里筑起,一条青石板的石级也一直铺到水里去。此一刻我看这里的苏州街,宛然如画。早年读过的《海上花例传》里的吴侬软语,把我的两耳充得满满的。 被水洗过了,也被禅意洗过了,继续望前走。颐和园是以万寿山和佛香阁为基址的。再往上翻过万寿山,经智慧海,祗树林,就看见佛香阁。佛香阁不是我要看的,这里又要门票,我也要节省时间。站在山顶,透过佛香阁看过去,柳树掩映里,就是海天一阔的昆明湖了。 可以说,我到颐和园,最想见的,是昆明湖里的那只石舫。在早读过一首诗,是写昆明湖里的那只石舫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昆明湖和石舫的名字却是深烙进了我的心里。只是不知昆明湖,怎么又跑北京来了。 昆明湖里,石舫静静地停在那里,一动没动。水也涨过,水也消过,石舫安如磐石。石舫没翻,可是她老佛爷的大清江山可是翻了。我游故宫,游圆明园,今天又到颐和园,一路的残迹,我想英法诸国联军真是把我们中华民族祸害死了。那些杰出的建筑,珍贵的艺术品,那些无价之宝,是能够复制和完全追回的吗?我想假如它们都还存在,不被毁坏,今天这样一波一波疯了一样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游客,那种感叹和感动,又是怎样的呢?我想不出,也许如人们常说的,失去的才珍贵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从慈禧住的乐寿堂出来,我没再进光绪帝的玉兰堂,在门前,隔了那一湖天水,我看远处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那才是风景。轻歌曼舞里,它一头扎进半个湖里。此刻水上仿佛缥缈有歌,在昆明湖水上,萦绕不去。头顶的柳叶,经十月的一阵劲风一吹,象顺了千条柳丝落下来,断续着,还成为一根根的线。金色的柳叶发着金属的声音落下来,落我一身,落进这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的昆明湖水里…… 因为挂着香山的红叶,还不到12点,匆匆从谐趣园过去,依旧出北门,告别了颐和园。 2013-11-7 晨 北京客栈 在国家图书馆读书 从香山下来,天还早。查查交通图,决定顺路去国家图书馆看看。 (时间在11月6日,农历的十月初四,正是立冬日,到了香山脚下,还不见香山红,或者根本不见传说中的那样,心想已登过一次了,没必要再上去,就接着回了。) 坐公交,到国家图书馆下了车。存下包,走进大厅。大厅里静悄悄,简直有些肃穆。在一个城市,应该没有比这里更静的地方了吧。在这里,你不仅不好意思大声说话,甚至你也不能笑出声来。大家不是在书架中选书,就是伏在桌上读书。我看到,有个女孩,读书的姿势很特别,但是很美。她委坐在书廊的地面上,一条腿窝着,另一条伸开去,反着脚掌,把一只鞋子都撂到了一边。身子歪歪斜斜着,怎么得劲就怎么躺。脖子上的毛巾,一端也快滑下来。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半张脸。再遭手里的书一影,就几乎看不见她的样了。但我觉着她读书的样子真美。 凡是来这里的人,没有一个丑人。无论哪一张脸,你看它,它都美。无论哪一双眼睛,都明亮。无论哪一个脑袋,都聪明。在这里,谁都不会看不起你,谁都对你起尊重之心。 在这里,你手里没本书才是丑的。和我同来的那位,是不读书的,在那里,我看到他无处站,无处坐。大家都在专心读书,没人注意他,但我看到他好像感觉每双眼睛都在看他, 哪个方向都能看到他 。我看他难受,浑身不自在,我说你拿本书,拿本书打盹。 也有困倒在读书座椅上的,姿态不雅,初看好象不太适合这里的气氛,我想他们一定是读书读累了,才这么假寐一会。 本来想买一些书回去,一问,这里的书不卖。说是读书,时间太仓促了,读不多少,也读不下去的。唯是绕着书架,匆匆浏览;抬头张目,感受这盛大的精神氛围。以前总是做一个扎到大书库的梦,醒来了,还记得有些书的名字。直到前几年网络普及,才圆了这个梦。今年来到北京,游走了很多地方,这次来国家图书馆,就当图个虚名吧。 2013-11-7 北京站候车室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12-7 12:12 编辑 ]
但论到我写这篇文章,我必须后退一步,说一说不可错过的一进门时我见到的苏州街。说街,在我们北方人看来,其实是一条水路。我还没到过苏州,但我凭我到过的江南和读过的它的书可以想象它。这里看到的,可是如梦魅般的逼真。站在桥上,左右观望,就是真的站在苏州桥上,置身江南的街柳水巷。本来,颐和园就是汲取杭州西湖的设计手法和意境建造的。岸边石屋石道,石道蜿蜒到每座石屋的最跟前,石屋是从水里筑起,一条青石板的石级也一直铺到水里去。此一刻我看这里的苏州街,宛然如画。早年读过的《海上花例传》里的吴侬软语,把我的两耳充得满满的。 被水洗过了,也被禅意洗过了,继续望前走。颐和园是以万寿山和佛香阁为基址的。再往上翻过万寿山,经智慧海,祗树林,就看见佛香阁。佛香阁不是我要看的,这里又要门票,我也要节省时间。站在山顶,透过佛香阁看过去,柳树掩映里,就是海天一阔的昆明湖了。 可以说,我到颐和园,最想见的,是昆明湖里的那只石舫。在早读过一首诗,是写昆明湖里的那只石舫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昆明湖和石舫的名字却是深烙进了我的心里。只是不知昆明湖,怎么又跑北京来了。 昆明湖里,石舫静静地停在那里,一动没动。水也涨过,水也消过,石舫安如磐石。石舫没翻,可是她老佛爷的大清江山可是翻了。我游故宫,游圆明园,今天又到颐和园,一路的残迹,我想英法诸国联军真是把我们中华民族祸害死了。那些杰出的建筑,珍贵的艺术品,那些无价之宝,是能够复制和完全追回的吗?我想假如它们都还存在,不被毁坏,今天这样一波一波疯了一样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游客,那种感叹和感动,又是怎样的呢?我想不出,也许如人们常说的,失去的才珍贵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从慈禧住的乐寿堂出来,我没再进光绪帝的玉兰堂,在门前,隔了那一湖天水,我看远处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那才是风景。轻歌曼舞里,它一头扎进半个湖里。此刻水上仿佛缥缈有歌,在昆明湖水上,萦绕不去。头顶的柳叶,经十月的一阵劲风一吹,象顺了千条柳丝落下来,断续着,还成为一根根的线。金色的柳叶发着金属的声音落下来,落我一身,落进这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的昆明湖水里…… 因为挂着香山的红叶,还不到12点,匆匆从谐趣园过去,依旧出北门,告别了颐和园。 2013-11-7 晨 北京客栈 在国家图书馆读书 从香山下来,天还早。查查交通图,决定顺路去国家图书馆看看。 (时间在11月6日,农历的十月初四,正是立冬日,到了香山脚下,还不见香山红,或者根本不见传说中的那样,心想已登过一次了,没必要再上去,就接着回了。) 坐公交,到国家图书馆下了车。存下包,走进大厅。大厅里静悄悄,简直有些肃穆。在一个城市,应该没有比这里更静的地方了吧。在这里,你不仅不好意思大声说话,甚至你也不能笑出声来。大家不是在书架中选书,就是伏在桌上读书。我看到,有个女孩,读书的姿势很特别,但是很美。她委坐在书廊的地面上,一条腿窝着,另一条伸开去,反着脚掌,把一只鞋子都撂到了一边。身子歪歪斜斜着,怎么得劲就怎么躺。脖子上的毛巾,一端也快滑下来。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半张脸。再遭手里的书一影,就几乎看不见她的样了。但我觉着她读书的样子真美。 凡是来这里的人,没有一个丑人。无论哪一张脸,你看它,它都美。无论哪一双眼睛,都明亮。无论哪一个脑袋,都聪明。在这里,谁都不会看不起你,谁都对你起尊重之心。 在这里,你手里没本书才是丑的。和我同来的那位,是不读书的,在那里,我看到他无处站,无处坐。大家都在专心读书,没人注意他,但我看到他好像感觉每双眼睛都在看他, 哪个方向都能看到他 。我看他难受,浑身不自在,我说你拿本书,拿本书打盹。 也有困倒在读书座椅上的,姿态不雅,初看好象不太适合这里的气氛,我想他们一定是读书读累了,才这么假寐一会。 本来想买一些书回去,一问,这里的书不卖。说是读书,时间太仓促了,读不多少,也读不下去的。唯是绕着书架,匆匆浏览;抬头张目,感受这盛大的精神氛围。以前总是做一个扎到大书库的梦,醒来了,还记得有些书的名字。直到前几年网络普及,才圆了这个梦。今年来到北京,游走了很多地方,这次来国家图书馆,就当图个虚名吧。 2013-11-7 北京站候车室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12-7 12:1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