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笔记 四、五、六
2022-01-07叙事散文李灿
四、有了话语权可以混淆视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谁有话语权谁就可以乱说。假话听多了,人们自然而言也就信了。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样的说法我们都很熟悉。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主持人讲了一个新观点,这不……
四、有了话语权可以混淆视听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谁有话语权谁就可以乱说。假话听多了,人们自然而言也就信了。 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样的说法我们都很熟悉。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主持人讲了一个新观点,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那一集讲的是荆州古城墙,专家实地考察发现,原来荆州古城墙建造得十分坚固。于是,他们推断出关羽主政荆州时还是十分注重军事防御的,应该算是恪尽职守。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大意失荆州”一说呢?原来,三国中吴国存在的时间最长。我们都知道,蜀国最先亡国,紧接着魏国被司马氏取代,建立晋朝。这之后,吴国还存在了十几年。吴国灭亡的时间晚,当然可以在这十几年里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是好人,蜀国和魏国都不是好东西。其实,我们还可以继续拓展延伸。后来,除了西晋这个短命的王朝都城在北方,东晋以后都城都南移到东吴的南京,南北朝时北方基本上是汉化的少数民族在统治。在这相当长的时间里,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东吴。吴人说起自己的历史,当然都说自己是正义的。荆州是我们的,刘备借去不还,我们当然要夺回来。关羽自己大意了,没把荆州守住,不能怪我们。可是,我们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其实是混账逻辑。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刘备是依附刘表的。后来,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琦和刘琮,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早已投降曹操。这种情况下,刘备接管了荆州,荆州怎么是东吴的呢?既然不是东吴的,何来“借荆州”一说呢?刘备在荆州时,想有一块治所,求东吴暂时让出了一块被占的地方,在东吴看来,这块地方就是他们借出去的。要说借,也只借了这么一部分,还勉强说得通;荆州大部分应该还是刘备的,不存在借。当然,东吴那边不这么看。我们和荆州是世仇,我们已经灭了刘表的部将黄祖,荆州东面一部分已经被我们占了,后来刘备也是借助我们东吴才赶走曹操的。既然如此,荆州我们东吴志在必得,你在那里驻守就算我借给你的,这地方迟早是我们的。我让你给我,你必须给我,不给我我就想办法抢过来。孙权找曹操扩展地盘难度太大,当然只有打你刘备的主意,吃柿子拣软的捏嘛!说白了,东吴的伎俩就是这么回事。至于说关羽大意,导致荆州失守。我们前面说了,他非常注重军事防御,怎么能完全归罪于他大意呢?我们承认关羽的性格有问题,可是你东吴勾结魏国,从背后捅刀子,这么做还有理吗?吴蜀联盟,凭什么总是蜀国求着你东吴,你东吴可以三心二意?你偷了或者抢了别人的东西,还要怪别人没提防你,你没有任何错误,这像话吗?我们不是说刘备一方就是正人君子,但是孙权这边抹黑别人,为自己脸上贴金,这种做法本身就为人所不齿。 还比如,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们湖北有个张振武。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被袁世凯和黎元洪杀害了。可悲的是,当时这个案子不了了之。更可气的是,直到今天,革命烈士都死了一百多年了,还有很多人说张振武死了活该,都怪他太张扬,引火烧身。我曾经想,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有原因的。张振武和宋教仁相比,肯定没有宋教仁威望高。张振武死了,孙中山想和稀泥,当然不会替他主持公道;宋教仁威望高,和自己关系亲近,孙中山当然要声明搞二次革命。所谓“内外有份、亲疏有别”嘛!后来,中国大陆的历史书,讲到辛亥革命时,当然要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作为主要人物来写,张振武自然提到的少。据我所知,基本上好像只有湖北的竹山、罗田在纪念张振武。台湾那边,当然也不会说张振武的好话。如果说张振武是冤枉的,那就是打他们的国父孙中山的脸,国民党断然不会这么做。他们当然要替孙中山开脱,只能说张振武不好了。可是,这样对一个革命烈士公平吗?张振武就算有错,那也是革命家犯的错误,和袁世凯、黎元洪窃取革命果实、屠杀革命志士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一个为了革命辛劳一生,遭奸人所害,死后还被无情鞭尸,这像话吗?就因为张振武地位低下,才得到这样的不公正待遇。有了某些人的信口胡诌,革命烈士死了还不能安息。 我举这两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话语权很可怕。谁掌握着话语权就可以颠倒黑白、胡说八道。你没有了话语权,你受了冤枉也只有忍着,因为你申辩也没有人听得到。直到今天,我们身边依然有这样的不合理现象。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好人被冤枉竟然没有人出来澄清事实,就是因为好人人微言轻,话语权在别人手里。 五、今天的政绩可能是明天的包袱 西周时,周公辅佐周成王,有一条措施就是搞分封制。整个国家分成若干小国,各诸侯国国王要朝拜周天子。诸侯开疆扩土,诸侯的领土就是天子的领土,国家的版图也扩大了。当时看来,这项措施很好,国家欣欣向荣。可是,到了春秋战国,这项制度的弊端就显现了。诸侯做大了,周天子就被架空了。而且诸侯之间相互斗争,搞得血雨腥风、生灵涂炭。我们一直说周公是贤臣的代表,可是当我们追溯春秋战国混乱不堪的原因,始作俑者是谁?就是周公。他的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民甚苦。周公搞分封制时当然不会想到会出现后来的结果,他的政策管得了当时,管不了后世。 还比如,中国搞改革开放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看来,这项政策很好。我们听老辈人的经历就知道,过去生产队上,干多干少一个样,还经常吃不饱。土地承包给个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短期内提高了粮食产量,大家能吃饱饭了。你能说这项政策是错误的吗?我们不能“拿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啊!当时这么做的确很有必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政策也出现了弊端。土地分割成了小块,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另外,土地给了个人,自负盈亏,种不种都可以。如果有更好的挣钱渠道,谁还会种地呢?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也很严重。从长远来看,这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极为不利。当然,国家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政策肯定还要调整。 任何时代制定政策不能只考虑一时,要有长远眼光。否则,今天的政绩就是明天的包袱。而且,形势发生了变化,就不能再沿用老制度了,因循守旧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六、古人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很荒唐 我们读中国古代的纪传体史书,会发现人物传记一般有一个套路。讲一个人一生经历了哪些事件,最后这个人死了,他的子孙后代往往也要交代一下。例如,这个人有几个儿子,分别做到什么官职,有哪些贡献;这个人有几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或者这个人儿子死了,把兄弟的儿子过继给了自己等等。有时一说,要说好几代。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中国古人都有这种传宗接代的思想,所以名人光讲他本人还不够,还要讲他后面好几代。 可是,有个问题,要想传宗接代就得结婚生子,就绕不开男女关系这个话题。古人却总在“讲男女之大防”,男女关系成了不健康的东西,“万恶淫为首”。于是乎,人们理想中的正人君子一定不近女色。《三国志》中讲关羽时提到了关羽和儿子关平被杀,原文是“权遣将逆袭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看到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关平应该就是关羽的亲儿子,毕竟《三国志》是最早讲三国历史的书,可信度最高。可是后来的传统戏曲和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小说却说关平是老人关定的儿子,关羽收为养子。罗贯中等人本意是好的,想把关羽塑造得高大一点,那么关羽一定不近女色,长期没结婚,当然就没有儿子。可是,关羽确实有个儿子叫关平,怎么办?只好说关平是干儿子,不是亲儿子。这样的处理可谓用心良苦,但实际上是弄巧成拙、荒谬绝伦。英雄怎么了?英雄就不结婚生子吗?你把别人亲儿子说成是干儿子,这像话吗?我想问问各位做了父母的人,如果别人说你亲儿子是你干儿子,你能不生气吗? 可见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混沌不堪的。既然要传宗接代,怎么又能让人不近女色呢?这从逻辑上本身就讲不通。你说“万恶淫为首”,不近女色的是真君子。那皇帝、士大夫等有钱有势的人妻妾成群,甚至有糟老头子强占十几岁的姑娘,你们怎么不但不反对,还大力支持呢?原来,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是骗人的,他们灭的是别人的欲望,长的是自己的欲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