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郑秀文
2022-01-07叙事散文天堂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4 编辑
我不是追星族,也早已过了追星的年龄。但,郑秀文这个名字,却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在岁月的磨痕中,这个名字越来越清晰。我不在意有个叫郑秀文的明星,……
我不是追星族,也早已过了追星的年龄。但,郑秀文这个名字,却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在岁月的磨痕中,这个名字越来越清晰。我不在意有个叫郑秀文的明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4 编辑 <br /><br /> 我不是追星族,也早已过了追星的年龄。但,郑秀文这个名字,却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在岁月的磨痕中,这个名字越来越清晰。我不在意有个叫郑秀文的明星,我只记得有个高中同学是郑秀文。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灌进了我的耳朵:郑秀文。“她的歌唱得很棒,她的戏演得极好,她是影视歌三栖明星……”我身边的女孩子如是说,而我却很惊诧,“怎么可能。”“阿姨,怎么不可能,你没听到满大街都在放她的歌,电视上都在播她主演的戏……”
忙找来她的歌听,怎么也听不出熟悉的声音;坐在电视机前等她的戏播出,看到的也不是曾经相识的面孔。不禁愈发惊诧,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然,这种惊诧只在我一个人的世界里留存了很短的时日。待我有耐心听完身边的女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般的“尽说星史”,才弄明白,我是先入为主了,除了名字完全一样,性别一样,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我牵念的郑秀文,是我的高中同学。三年同学生活,让我们熟悉得跟一家人一样,虽然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很少。
盘点一下要好的同学,郑秀文,难列其中;数数交往过蜜的朋友,郑秀文也榜上无名,就是这样一个熟悉得跟陌生人差不多的同学,却让我难以忘怀,时时想起。
郑秀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总是穿着素色的衣服,不是灰就是蓝,从来没穿过鲜艳颜色或是花衣服;不善言谈,平常总是微低着头,说话的时候,也不肯完全抬起头,只是略略地向一侧歪着脸;声音有些尖,发音很清晰,总是爱用质问的口气,虽然是只言片语,却似有数不尽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位同学曾笑着“总结”她的特点:出身不高,个也不高,就是心高。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子,一直想用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境遇,从而改变她的家人的现状。她并不聪明,甚至有的同学还说她“很笨”,而她不在乎,她一直坚持着“笨鸟先飞”。她是班上学习最刻苦的一个,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时间用来学习,她把抬头的那几秒省下了,就为能多背一个单词;她把说话的时间省下了,就为能多背一段课文;她把本来可以有的充足睡眠时间一压再压,只为能多背一道例题……
我们一直被她的这种精神感动着,虽然,也知道她的学习方式并不得法。老师劝过,同学说过,但她固执地认为,她只有这样,才能心安,才有可能实现自她心底的梦想——跳出连队苦难的生活。
然而,高考是残酷的,在那个黑色的七月里,郑秀文,以她的弱小、偏执被淹没在落榜的阴影里。
一年后,暑假后返校时,在候车室,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还是穿着上学时的衣服,还如上校时的模样,只是眼神里多了一份自卑和忧郁。她告诉我,父亲头一次出远门,还要在省城转车。她要把父亲送上转乘的车才能放心,因为那边有亲戚接站。说着,指了指身边的瘦弱而显得苍老的父亲,欲言又止。趁父亲起身整理行李的空档,她小声在我耳边内疚地叹息,是她拖累了父亲。我拍拍她地后背,嘴张了几下,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默默地看着她。
“哗啦”一声,售票口打开了,我收回同情而无助的眼神,忙把手伸向窗口,“两张车票。”当我把一张车票递给老父亲时,她很认真地看了一下票价,就去兜里掏钱。我忙按住她的手,恳切地说:“你放心吧,同学之间不用见外,我替你送父亲吧,正好转车的地方离我们学校不远,就让我再帮你一回吧。”她努力地挣了挣,就停了下来,泪水地眼睛里直打转,轻声地说:“我啥也不说了,到时候,我信上说吧。”
一路上,从老父亲断断续续的话语里,我知道了她这一年来日子过得是多么艰难。高考的打击,使她大病一场,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都错过了复读的机会。家庭条件的拮据,使她不得不过早地担负起一份家庭的重担。这一连串的变故,让本来就内向的她,更加抑郁,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
当我收到她的第一封来信时,手里感到沉甸甸的,整整七页纸,详细地记录了我们分开后的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一切。大病不起,家庭负债,无缘再回校院的绝望,曾经多次想到用极端手段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最后,她说:“如果不是再次遇到你,如果不是你对我和我父亲的那份真诚,也许,这些话,我只能烂在肚子里。这些话能说出来,我感觉好多了,放心吧,我会好好活着的。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这,也是我收到的她的唯一的一封信。
虽然断了联系,我一直相信,郑秀文同学,一定“会好好活着的”。
我始终相信,心里牵挂着的人彼此之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总会以某种方式不断传递着各自的信息,包括这位红极一时的明星郑秀文,我都相信,是上天派来的,让我不要把曾经的一位同学埋在心底太久,以至遗忘。
走过不惑之年,自感记忆力、精力都大不如从前,思乡怀旧的思潮却越来越强烈。回到家乡,开了个小店,通过各种渠道,尽力地联系着能想起的同学。一天,小店里来了个小个子的中年女人,选东西、付钱都低着头,声音很清晰,很简短。在她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对先生说:“这个人,很像我的一位同学。”先生笑我:“你是不是想同学想疯了,她怎么可能是你的同学呢,从气质从年龄,都不像。”我也恍惚了,也许真的是自己出现了幻觉吧。
一天傍晚,她再次来店里,我犹豫再三,还是问了一句:“你认识我吗?”她侧歪着头,斜着眼睛向上看了我一眼,表情没有变化地回了句:“我怎么可能认识你呢。”就低头接着选她想要的东西。我不甘心地又问了一句:“你是不是姓郑。”“是啊。”她头也不抬地说。“你是郑秀文!”过了几秒钟,似想起什么似的,放下手里的东西,依然是侧着头,一脸的疑惑,问我:“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你好好想想,真的不认识我了吗?”
“不用想了,真的不认识。”
当我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她努力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会儿,笑了笑:“怎么会是你呢,真的不敢认了,这么多年了,上哪儿认去啊。”
我急切地问她的老公是哪的人,她家住在哪,她在做什么工作……她一一简短做答后,才像想起什么似的,用曾经那质问的口气问我:“你不是考上学出去了吗,怎么会在这儿?”不等我回答,就一再说自己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然后,匆匆地提着东西走了,只甩给我一句:“我得走了,我还有点急事。”
看着她依然熟悉的背影远去,望着她穿过树林,上了路边等着的一辆三轮车,与开车的人说着什么,却始终没有再望向我这边。看着三轮车缓缓地消失在夜幕里,我的心,一片阴凉。慨叹岁月这把杀猪刀,把她曾经的一头乌黑的秀发变成了如老者一样花白,那是与年龄不符的苍老。还好,在她侧着头看我时,在她的脸上,没有太深的刻痕,似乎还能找到曾经的样子,只是那眼神,已经是一片麻木般的平静。没有相隔几十年再重逢的欣喜与激动。
那一刻,我宁愿她是那位明星郑秀文,给我一个职业的微笑,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拥抱。
那一刻,宁愿我的耳畔,响起的是郑秀文那我听不懂也不喜欢听的歌声,而不是交替响着郑秀文的话语。
“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我怎么可能认识你呢。”
(2015.8.16)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灌进了我的耳朵:郑秀文。“她的歌唱得很棒,她的戏演得极好,她是影视歌三栖明星……”我身边的女孩子如是说,而我却很惊诧,“怎么可能。”“阿姨,怎么不可能,你没听到满大街都在放她的歌,电视上都在播她主演的戏……”
忙找来她的歌听,怎么也听不出熟悉的声音;坐在电视机前等她的戏播出,看到的也不是曾经相识的面孔。不禁愈发惊诧,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然,这种惊诧只在我一个人的世界里留存了很短的时日。待我有耐心听完身边的女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般的“尽说星史”,才弄明白,我是先入为主了,除了名字完全一样,性别一样,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我牵念的郑秀文,是我的高中同学。三年同学生活,让我们熟悉得跟一家人一样,虽然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很少。
盘点一下要好的同学,郑秀文,难列其中;数数交往过蜜的朋友,郑秀文也榜上无名,就是这样一个熟悉得跟陌生人差不多的同学,却让我难以忘怀,时时想起。
郑秀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总是穿着素色的衣服,不是灰就是蓝,从来没穿过鲜艳颜色或是花衣服;不善言谈,平常总是微低着头,说话的时候,也不肯完全抬起头,只是略略地向一侧歪着脸;声音有些尖,发音很清晰,总是爱用质问的口气,虽然是只言片语,却似有数不尽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位同学曾笑着“总结”她的特点:出身不高,个也不高,就是心高。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子,一直想用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境遇,从而改变她的家人的现状。她并不聪明,甚至有的同学还说她“很笨”,而她不在乎,她一直坚持着“笨鸟先飞”。她是班上学习最刻苦的一个,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时间用来学习,她把抬头的那几秒省下了,就为能多背一个单词;她把说话的时间省下了,就为能多背一段课文;她把本来可以有的充足睡眠时间一压再压,只为能多背一道例题……
我们一直被她的这种精神感动着,虽然,也知道她的学习方式并不得法。老师劝过,同学说过,但她固执地认为,她只有这样,才能心安,才有可能实现自她心底的梦想——跳出连队苦难的生活。
然而,高考是残酷的,在那个黑色的七月里,郑秀文,以她的弱小、偏执被淹没在落榜的阴影里。
一年后,暑假后返校时,在候车室,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还是穿着上学时的衣服,还如上校时的模样,只是眼神里多了一份自卑和忧郁。她告诉我,父亲头一次出远门,还要在省城转车。她要把父亲送上转乘的车才能放心,因为那边有亲戚接站。说着,指了指身边的瘦弱而显得苍老的父亲,欲言又止。趁父亲起身整理行李的空档,她小声在我耳边内疚地叹息,是她拖累了父亲。我拍拍她地后背,嘴张了几下,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默默地看着她。
“哗啦”一声,售票口打开了,我收回同情而无助的眼神,忙把手伸向窗口,“两张车票。”当我把一张车票递给老父亲时,她很认真地看了一下票价,就去兜里掏钱。我忙按住她的手,恳切地说:“你放心吧,同学之间不用见外,我替你送父亲吧,正好转车的地方离我们学校不远,就让我再帮你一回吧。”她努力地挣了挣,就停了下来,泪水地眼睛里直打转,轻声地说:“我啥也不说了,到时候,我信上说吧。”
一路上,从老父亲断断续续的话语里,我知道了她这一年来日子过得是多么艰难。高考的打击,使她大病一场,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都错过了复读的机会。家庭条件的拮据,使她不得不过早地担负起一份家庭的重担。这一连串的变故,让本来就内向的她,更加抑郁,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
当我收到她的第一封来信时,手里感到沉甸甸的,整整七页纸,详细地记录了我们分开后的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一切。大病不起,家庭负债,无缘再回校院的绝望,曾经多次想到用极端手段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最后,她说:“如果不是再次遇到你,如果不是你对我和我父亲的那份真诚,也许,这些话,我只能烂在肚子里。这些话能说出来,我感觉好多了,放心吧,我会好好活着的。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这,也是我收到的她的唯一的一封信。
虽然断了联系,我一直相信,郑秀文同学,一定“会好好活着的”。
我始终相信,心里牵挂着的人彼此之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总会以某种方式不断传递着各自的信息,包括这位红极一时的明星郑秀文,我都相信,是上天派来的,让我不要把曾经的一位同学埋在心底太久,以至遗忘。
走过不惑之年,自感记忆力、精力都大不如从前,思乡怀旧的思潮却越来越强烈。回到家乡,开了个小店,通过各种渠道,尽力地联系着能想起的同学。一天,小店里来了个小个子的中年女人,选东西、付钱都低着头,声音很清晰,很简短。在她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对先生说:“这个人,很像我的一位同学。”先生笑我:“你是不是想同学想疯了,她怎么可能是你的同学呢,从气质从年龄,都不像。”我也恍惚了,也许真的是自己出现了幻觉吧。
一天傍晚,她再次来店里,我犹豫再三,还是问了一句:“你认识我吗?”她侧歪着头,斜着眼睛向上看了我一眼,表情没有变化地回了句:“我怎么可能认识你呢。”就低头接着选她想要的东西。我不甘心地又问了一句:“你是不是姓郑。”“是啊。”她头也不抬地说。“你是郑秀文!”过了几秒钟,似想起什么似的,放下手里的东西,依然是侧着头,一脸的疑惑,问我:“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你好好想想,真的不认识我了吗?”
“不用想了,真的不认识。”
当我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她努力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会儿,笑了笑:“怎么会是你呢,真的不敢认了,这么多年了,上哪儿认去啊。”
我急切地问她的老公是哪的人,她家住在哪,她在做什么工作……她一一简短做答后,才像想起什么似的,用曾经那质问的口气问我:“你不是考上学出去了吗,怎么会在这儿?”不等我回答,就一再说自己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然后,匆匆地提着东西走了,只甩给我一句:“我得走了,我还有点急事。”
看着她依然熟悉的背影远去,望着她穿过树林,上了路边等着的一辆三轮车,与开车的人说着什么,却始终没有再望向我这边。看着三轮车缓缓地消失在夜幕里,我的心,一片阴凉。慨叹岁月这把杀猪刀,把她曾经的一头乌黑的秀发变成了如老者一样花白,那是与年龄不符的苍老。还好,在她侧着头看我时,在她的脸上,没有太深的刻痕,似乎还能找到曾经的样子,只是那眼神,已经是一片麻木般的平静。没有相隔几十年再重逢的欣喜与激动。
那一刻,我宁愿她是那位明星郑秀文,给我一个职业的微笑,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拥抱。
那一刻,宁愿我的耳畔,响起的是郑秀文那我听不懂也不喜欢听的歌声,而不是交替响着郑秀文的话语。
“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我怎么可能认识你呢。”
(2015.8.16)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