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云逸斋日志(2010年,在武汉)

2022-01-07抒情散文李灿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23 编辑

3月1日星期一雨我和两个新同事提前搬到了新宿舍。由于新宿舍没有热水,我们洗衣服、洗澡还要回老宿舍,很不方便。我们当时的想法是,等老员工来了问题自然会解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23 编辑 <br /><br />3月1日星期一雨我和两个新同事提前搬到了新宿舍。由于新宿舍没有热水,我们洗衣服、洗澡还要回老宿舍,很不方便。我们当时的想法是,等老员工来了问题自然会解决。然而,老员工的想法却是,水的问题不解决他们就不过来。由于没有开水,我们每天用冷水洗脸、洗脚,每天买饮料喝。春天的气温乍暖还寒,没有热水怎么能行呢?我患了感冒了,开水的问题不能再拖了。于是,我自己去买了电壶和保温瓶,从此我们可以用上开水了,我心里十分高兴。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问题只知道等和靠,那么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我们总是不愿意自己吃亏而让别人受益,觉得自己来解决问题太便宜别人。其实,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理,最终受害的是我们大家。我们在让别人受益的同时,自己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这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3月2日星期二雨现在是一个速成时代,人们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耐性,求的是过瘾。唱歌不必看歌谱、记歌词,会哼两句就到处炫耀。同样,在文学领域,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写诗不学诗歌格律,不背诵古今中外优秀诗歌,每行凑几个字的顺口溜就是旧体诗,散文的句子分行排列就是新诗。记一篇流水账就是散文,至于生活中的情趣与哲理则不去理会。随便编造某年某月某地有某事就是一篇小说,丝毫不管它能否反映社会现实。总之,作品深不深刻不管,反正发表了或出版了,名和利就来了。速成的结果往往是速朽,这是一条残酷的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如同浮云,虽然美丽却无法永驻。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海上捕鱼人。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3月3日星期三雨当年我们在县城读书的时候,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家店主开了一家火锅城,他抛弃自己的员工,携带大笔资金溜之大吉。前段时间,又在电视上看了一则新闻。浙江的一位商人在武汉租了房,房子没有到期。他出去了一段时间,结果房东将房子又租给了别人。我们今天总是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丧失了道德的底线。赚钱没有错,可是不能为了赚钱而不讲诚信。我们有追求财富的权利,但是我们也有不侵害他人切身利益的义务。如果经济的增长要以牺牲诚信为代价,那么这样创造出来的财富是毫无意义的。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金钱,而是信任。我们在外面不敢轻易相信一个人,我们都像防贼一样地防着身边的人。我们的确应该重建精神的家园了。3月4日星期四阴教堂里,一个教徒问神父:“祈祷的时候能不能抽烟?”神父大怒:“混蛋,祈祷的时候要严肃,怎么能抽烟呢?”另一个教徒问神父:“抽烟的时候能不能祈祷?”神父说:“抽烟的时候都不忘祈祷,可见你对上帝确实很虔诚。”其实,两个人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可笑的是,神父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也足见神父的愚蠢。有时候,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语表达给人的感觉就不同。如果一个人说他的追求是钱和女人,我们可能说他庸俗。而如果一个人说他的追求是事业和爱情,我们可能说他务实。其实要想获得金钱就必须从事一门事业,要想有女人相伴就必须谈恋爱。我们有时候太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实质。语言的作用确实不能小看,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语,带来的效果竟有这么大的区别。然而,不管我们如何玩语言文字游戏,事情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语言造成的假象所迷惑。3月5日星期五雨在现当代文学家中,我比较崇拜鲁迅先生,我的同学也说我身上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然而,崇拜归崇拜,鲁迅先生身上也有我难以接受的地方。鲁迅先生不爱惜身体,嗜烟如命,这一点是不可取的。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生命如何去革命?鲁迅先生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他的做法的确不值得提倡。他搞斗争扩大化,把政见不同者和中间派人士都赶到敌人的阵营中去,这一点也是要不得的。他把梁实秋先生称作“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弄得梁实秋先生旅居台湾。“文革”时,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茜成了替罪羔羊。对此,鲁迅先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梁实秋先生并不是鲁迅先生说的那种人。我们往往因为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认定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他无限地拔高。鲁迅先生的确同情下层人民,也的确很伟大,但他和人民大众始终是有距离的。他在《狗·猫·鼠》中将老鼠塑造成正面形象,这是我不敢恭维的。中国是农耕文化,老鼠糟蹋粮食,中国的农民对老鼠有一种本能的仇恨。早在《诗经》的《硕鼠》中,人们就将罪恶的统治者比喻为老鼠。中国带“鼠”的成语、俗语也多含贬义。只有生活在农村的人才明白农民生活的艰辛,才知道农民为什么恨老鼠。鲁迅先生对此没有深刻的体验,他毕竟不是农民出身,不可能用农民的立场思考问题。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值得继承,但他对日本帝国主义批判得不够,这的确是一大遗憾。他甚至对日本人存在幻想,从他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右翼分子把中国人民的善良当做了他们厚颜无耻的资本,难道我们对他们也可以一笑了之吗?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怀念。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是人,不是神。将伟人神话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3月6日星期六雨昨天,在街上见到一辆车的后背上贴着“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的字条,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新手开车难免撞到别人,也难免被别人撞。他用这张字条,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别人。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很熟悉的盲人走夜路打灯笼的故事。盲人走夜路难免被别人撞倒,也难免撞倒别人。盲人打灯笼既确保了自己的安全,也确保了别人的安全。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也是帮助别人。一句善意的提醒,一个友好的暗示,有时也是必需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们才能和谐共处。3月8日星期一雪今天修订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的一本资料,有一个题要解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字。参考答案说是“不相信”,但我认为应该改为“怀疑”。单独地看,“不相信”和“怀疑”是一个意思。然而,当我们把“不相信”和“怀疑”分别代入原句是,表达的意思却刚好相反。“不相信没有路”表明诗人坚信前方有路,下句写诗人看到有路就在他意料之中,这就平淡无味了。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理解显然有问题。“怀疑没有路”表明诗人认为好像没有路了,但突然发现有路顿时一个惊喜,诗的意味就出现了。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很多语言现象不能机械地理解。我们学过英语,英语中的语法规则一般可以像数学公式那样使用,汉语却不能这样。还比如,“我们要把他们打赢”和“我们要把他们打输”是同一个意思,但“赢”和“输”却是反义词。在汉语中,只要我们多留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汉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我们只有认真再认真才能把它学好。3月9日星期二晴如今的中小学语文练习中有很多缩句练习,这类题目的存在确实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缩句练习是对语法的考查,而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基本是不讲语法的。学生做缩句练习完全是依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教学生只知道模仿吗?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学生哪里还有清晰、独立的思维?再加上很多命题老师专业知识的欠缺,给的答案往往不准确。我曾看到过一本资料,有一句话是“队员们激动得泣不成声”。这句话如果要缩,结果应该是“队员们激动”,参考答案却是“队员们泣不成声”。而且,缩句练习依赖的语法体系本身也存在不科学的地方。中小学的语法体系将句子成分机械地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分,定语、状语、补语是修饰成分。缩句就是要保留主干成分,删除修饰成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按照这个方法缩。例如,“我爸爸是我爷爷的儿子”缩句就成了“爸爸是儿子”,这不是混账话吗?还有的句子中有否定副词,副词作状语,属于修饰成分。有的句子缩句要删掉否定副词,例如“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要缩成“土壤是物体”。还有的句子却要保留否定副词。例如“美国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敌视”则应该缩成“美国没有放弃敌视”。到底什么情况下保留否定副词,什么时候删除,对中小学生而言还真的不太好理解。另外,缩句练习也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例如,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句子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加入了春天的盛会”,答案是将它缩为“小燕子加入盛会”。这还是课本中的例题。我想,“小燕子”的“小”为什么没有去掉呢?“小燕子”究竟是偏正结构的词,还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呢?中小学教育要尽量避免争议,而很多争议是无法避免的。有的命题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本不考虑这会不会误导学生。3月10日星期三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痰”的解释是:肺泡、支气管和气管分泌出来的黏液,当肺部或呼吸道发生病变时分泌量增多,并含有某些病原体,是传播疾病的媒介。我看了这则解释,觉得它仍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条解释适用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痰,而不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的痰。生物学上痰和唾液是有区别的,而我们平时说的痰还包括唾液。我们说:“不要随地吐痰!”这里的痰就可以指唾液,别人不会去鉴别你吐出来的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痰,还是唾液。这时候我们可以笼统地叫痰。《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很权威的词典,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完美无缺。这样一部工程量巨大的词典的修订是很艰难的,中间难免有疏忽。3月12日星期五晴前不久,在网上看了一则消息,说邓丽君的老师庄奴到重庆去找邓丽君的传人。结果是,他老人家很失望。他认为,尽管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模仿邓丽君,但邓丽君的传人已经不存在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邓丽君的歌,像《阿里山的姑娘》《小城故事》等等。我至今仍然喜欢听这些歌,每当听到这些歌,我就会想起温馨的童年。尽管经常听,但我心里并没有邓丽君这个概念。我上大学后,才了解了邓丽君。这样一位和蔼、有才华的歌手却英年早逝,这的确是中国音乐界的损失。与邓丽君同时或稍后也有很多优秀的歌手,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歌声。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赤子的心声。1984年春晚,他唱《垄上行》《外婆的澎湖湾》时的中山装造型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费玉清的歌也是张明敏带到大陆来的。台湾的民歌小天后卓依婷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新古典主义中国风音乐的开山祖师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堪称经典,它改变了很多人对流行歌曲的认识。可惜,经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张明敏经商去了,唱歌成了副业。黄安也做起了主持人,原来的温文尔雅的造型也不见了。卓依婷也因为被误传出车祸,逐渐被人们淡忘。费玉清来大陆的时间较晚,他年过半百,还能唱多久成了未知数。周杰伦虽然也唱中国风歌曲,但他的风格还不被某些人接受。中国风音乐的发展陷入了低谷,看看当今歌坛那些粗俗的歌曲,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怀念经典的原因。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它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记忆。中国风音乐何时能够真正复兴,我的确不敢预测。经典的诞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3月13日星期六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相思”的解释是:彼此思念,多指男女因互相爱慕而又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思念。它又对“单相思”做出了解释:指男女间仅有一方对另一方爱慕。它认为“相思”是“彼此思念”,那么“相”自然就只能理解为“互相”了。既然是“互相”,又怎么会有“单相思”呢?你既然承认有“单相思”,那么“相”就不能理解为“互相”了,否则就是自相矛盾了。其实,我们学了古代汉语就知道,“相”不仅可以指互相,也可以指代动作支配的对象。在指代动作支配的对象时,它可以用于单纯的一方对另一方。很显然,“相思”的“相”指代思念的对象,至于对方是否也思念自己则不得而知。事实上,自己思念别人而别人无动于衷的情况很常见,思念怎么可能一定是互相的呢?学习现代汉语要有扎实的古代汉语基础,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的人都是汉语方面的专家,他们尚且会犯错误,我们普通人就更要慎重。3月14日星期天雨实习结束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有一个班唱了这样两首歌,一首叫《相思比梦长》,另外一首歌叫《真我的风采》。我唱完这两首歌,学生们一个劲地给我鼓掌。其实,我最初了解这两首歌纯属偶然。那时候,一首《千里之外》让我们大陆的歌迷认识了费玉清。费玉清那儒雅的造型和轻柔的歌声吸引了我,我于是喜欢上了费玉清。而在此前,我也是刘德华的歌迷。有一天上网,我突发奇想:费玉清和刘德华都这么有名,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于是在百度搜索中打了“费玉清和刘德华”这几个字,结果搜到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放的是费玉清主持《龙兄虎弟》节目,采访刘德华时谈到这两首歌。一首是费玉清的《相思比梦长》,另外一首是刘德华的《真我的风采》。《真我的风采》就是《相思比梦长》的粤语版。两个人还来了个一歌两唱,我当时觉得那旋律太美妙了。正如费玉清说的那样,一首歌旋律好,大家都把它编成不同的语言加以诠释。因此,有国语版还不过瘾,还要有粤语版。这两首歌的歌词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思比梦长》写道:“人生如萍聚散无常,何须朝朝暮暮盼望,燕子回时愿别来无恙,怕相思比梦还长。人海浮沉随波逐浪,各自风风雨雨几番,别问归航把秋水望穿,怕相思比梦还长。”人是有感情的,一生中难免有与亲友分别的时候,撕心裂肺的思念之苦是谁都体验过的。梦里想,醒来盼,夜以继日的相思不仅仅是梦里才有的,所以说相思比梦长。这首歌以情感人,但格调低沉。《真我的风采》则体现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写道:“前路就算似障碍赛,历尽艰辛总把头抬,背起笑声收起我感慨,活出真我的风采。浮沉聚散变化又再,但是总可卷土重来,哪管世间叫冰雪掩盖,孤身继续再找爱。”作为年轻人,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之中,而应该知难而进,越挫越勇。这两首歌给我的印象很深,它们影响了我的文学创作。我的旧体诗《寄张友森师弟》中有“梦比相似短,愁如野草荣”这两句。我的新诗《黑夜的祝福》中有“愿飘摇的叶片作音符/在西风里奏出《相思比梦长》的旋律”。我非常喜欢这两首歌,遇到什么活动需要我唱歌,我一定会唱这两首歌。3月16日星期二晴初中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写议论文列举事例时一定要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也就是说,先发生的事要先列举,后发生的事依次靠后;应该先列举中国的事例,后列举外国的事例。当时,我就觉得这话有问题。以吴晗的《谈骨气》为例,第一个事例“文天祥慷慨就义”发生在元朝,第二个事例“不食嗟来之食”发生在春秋。很明显,第二个事例发生的时间要早得多。很显然,按照这位老师的意见,这篇文章就讲不通。今天,我看了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米德的《壮哉,少年游》。他先后叙述了司马迁、徐霞客、白居易和沈括这几个人的事例。徐霞客是明代人,而白居易是唐代人。白居易的时代要早,而课文却将白居易的事例放在徐霞客之后。写议论文是要遵守一定的写作规范,但我们决不能把错误的说法当做规范来执行,否则写出的文章就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了。3月17日星期三晴今天看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儿子的采访》。文中讲的是老师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问他们的愿望是什么。父亲的回答是:第一,吃得下饭;第二,睡得着觉;第三,笑得出来。儿子一听,很惊讶,这算什么愿望?的确,在一个小孩看来,这当然不算什么愿望;可是在一个成人看来,这却是很多人共同的心声。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像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等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痛苦往往使我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幸福一点,阳光一点,而文中父亲的回答不正好代表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吗?我们以往的教育总是说要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一类的话,似乎这些才是崇高的愿望。其实,这是一种伪神圣化。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话语才会让人感到亲切,感到实在。教育应该教会人们说真话,诉真情,而不是去讲假话、大话和空话。3月18日星期四晴今天在公司负责审核教辅资料,有一份稿件中有这样一道阅读题,文章的结尾写道:“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头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看了这段文字,我觉得写这话的人完全缺乏生活常识,睁着眼睛说瞎话。谁说雨水滴不穿石头?农村的房屋台阶很多是用石头做的,时间长了上面有很多洞,这不就是雨水滴穿的吗?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怎么说雨水不能持之以恒呢?文学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违背生活常识的文学是没有意义的文学。一个搞文学的人必须深入生活,决不能凭空说理,为说理而说理。没有事实基础的议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