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静读沈尹默
2022-01-07抒情散文雨兰
记得初到济南读书时,一位热心的老师很体贴地告诉我们,济南的春秋天比较短,济南的夏天和冬天比较长,春秋天的衣服可以少买些,夏冬天的衣服可以多置办些。那位老师的话在以后的年月里逐步得到了验证,经常是,加上秋老虎这夏天炎热的延续,济南的夏天尤其漫……
记得初到济南读书时,一位热心的老师很体贴地告诉我们,济南的春秋天比较短,济南的夏天和冬天比较长,春秋天的衣服可以少买些,夏冬天的衣服可以多置办些。
那位老师的话在以后的年月里逐步得到了验证,经常是,加上秋老虎这夏天炎热的延续,济南的夏天尤其漫长。烈日炎炎的日子不好过,高温湿热的日子更难熬,漫长的夏天里,宅在家里安静读书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不仅可以躲避日晒之苦,还可以在空调制造的凉爽里,一杯绿茶相伴,一本美书在手,喝茶、读书、听曲子、写大字,过得舒适惬意无比。
沈尹默翁博学卓识,著述丰厚,论书多有嘉言妙语,卓然不凡,亲切平易的叙述里,见出深刻见地。我特别喜欢他论书的那些精妙譬喻,有的让人拍案叫绝,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让人悠然神往。真正的大书法家、画家,理论修养也深厚,我偏爱书法家、画家谈艺的文字,那是他们一生习书作画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古代的,像孙过庭的《书谱》、石涛的《画语录》等,近现代的像黄宾虹的画语录,启功先生的关于谈书法的书,魏启后先生的《谈艺录》等等,都是我爱读的文字,读来亲切自在、自然朴素、妥帖舒适,慢慢体味其中佳处与妙处。
“我自幼就有喜欢写字的习惯,这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善于写字的。祖父揀泉公是师法颜清臣、董玄宰两家,父侖斋公早年学欧阳信本体,兼习赵松雪行草,中年对于北朝碑版尤为爱好。祖父性情和易,索书者有求必应。父亲则谨严,从不轻易落笔,而且忙于公事,没有闲空来教导我们。我幼小是从塾师学习黄自元所临的欧阳《醴泉铭》,放学以后,有时也自动地去临摹欧阳及赵松雪的碑帖,后来看见父亲的朋友仇洡之先生的字,爱其流利,心摹取之,当时常常应酬人的请求,就用这种字体,今日看见,真要惭愧煞人。”这是书里的一段文字,朴实寻常,娓娓道来,不自矜不夸饰,舒适熨帖,耐人品读,这样的文字风格,我喜欢。
沈尹默翁对古代一些经典法帖和著名书法理论文章、以及历代名家学书经验的解读、阐释、辨析,都非常切实到位、质朴诚恳,入情入理,见仁见智,仁智互见。他不迷信,不拘泥,大胆论证,细致推理,有理有据,文字质朴,深入浅出。像书法中的“屋漏痕”,有过几年学书经历的人大都知道这个书法术语,沈翁结合生活常识,给出了切实到位又质朴诚恳的解析:“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始得圆而成画放纵意多,收敛意少,所以书家取之,以其与腕运行笔相通,使人容易领悟。”书法书法,书写自然要讲究法度,但有人就故意唱反调,否定书学法度。“尝听见有人说:要写字就去写好了,何必一定要讲书法。这样主张的人,不是对于此道一无所知,就是得鱼忘筌的能手,像苏东坡那样高明的人。有志学书者,却不宜采取这种态度。”沈翁这段话说得平实,也切实,一语中的。“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是后汉蔡邕《九势》里的句子,前一句意思显而易见,后一句耐人寻味,乍看似乎不通。沈翁的阐释与解析非常明白晓畅、入情入理:“……但你试思索一下,肌肤何以得丽,便易于明白。凡是活的肌肤,它才能有美丽的光泽;如果是死的,必然相反地呈现出枯槁的颜色。有力才能活泼,才能显示出生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沈尹默的《二王书法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是一篇深邃精到的好文章,切中肯綮,深入浅出,对于如何溯流求源探寻右军的笔法提出了中肯又切实的建议,他道:“好在陈隋以来,号称传授王氏笔法的诸名家遗留下来的手迹未经摹拓者尚可看见,通过他们从王迹认真学得的笔法,就有窍门可找。”他还说:“不可株守一家,应该从各人用笔处,比较来看,求其同者,存其异者,这样一来,对于王氏笔法,就有了几分体会了。”学书的谁不想取法魏晋,但怎样才能取法魏晋,毕竟魏晋人的手迹遗存得少乎又少。“我所以主张要学魏晋人书,想得其真正的法则,只能千方百计地向唐宋诸名家寻找通往的道路,因为他们真正见过前人手迹,又花了毕生精力学习过的,纵有一二失误处,亦不妨大体,且可以从此等处得到启发,求得发展。”都是切实之谈。
沈尹默的论书诗句“使笔如调生马驹”,这话真是妙绝!生动形象无比。毛笔毫软,尤其是长锋羊毫,能够熟练地驾驭笔毫是相当不易,调生马驹也很不易,首先要著力,还要身手灵活,要服之以智,但此“生马驹”调理好了,在宣纸上自可是纵横捭阖、出神入化、妙趣无穷的。此妙喻不知道是他老先生亲自调过生马驹的经验类比,还是出自于他人讲述后的丰富想象,但想想颇觉会心。沈伊默论书的文字,还有一句我特别喜欢,他道,“笔毫平拖着走过去,没有粗细深浅,也就没有表情可言。”书法的笔画要有表情!沈尹默同时也是杰出的学者、诗人,他极力倡导文化书法,对于书法的文化特性,曾这样阐释:“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我一字一句地品读,每有会心处,或以指画腹,或对空默习,也是乐事。一直以为,人与书冥冥中也自有一种缘分在。缘分到了,我珍惜和他的这种美丽的“相遇”。
中国书法的书写不是单纯的技艺,书写的是学识、素养、才情,更是人格境界的书写。沈尹默多体皆擅,尤其精于楷书和行书。初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名家,晚年则融会了苏轼、米芾等人的风格,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他主张以腕行笔,反对模拟结构。著作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尹默书法时,说道:“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让我欣喜的是,书里有不少沈尹默的书法作品,虽然图版略小,不够过瘾,但读几页文字,品读一两幅书法作品,也是很好的调剂。沈尹默书法功力深厚,他的楷书醇雅,朴厚丰茂,穆如清风,我最喜欢;他的行书,点画精到,清健秀润、婉转流畅、富有韵致;他的隶书也自有格调,气象不俗。沈尹默还是当代大诗人,一生写诗近万首、词数百阕,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在诗界也早有定论。诗词书法境界,也是人的品格的辉映。且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沈尹默不满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于1946年毅然提出辞呈,卜居上海,以卖字为生,过清苦生活。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仍然命监察院按时电汇薪俸,沈尹默坚决拒收并为此专程去南京,当面恳辞。 当年苏轼曾对黄庭坚说起山谷的字俗气,山谷发奋苦练,脱尽俗气,成一代名家。关于沈伊默,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小故事。沈尹默在他的《书法漫谈》一文里曾如此写到:“二十五岁左右回到杭州,遇见了一个姓陈的朋友,他第一面和我交谈,开口便这样说:我昨天在刘三那里,看见了你一首诗,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理由,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的习气,那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陈姓朋友所说的是药石之言,我非常感激他。就在那个时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的执着笔,用方尺大的毛边纸,临写汉碑,每纸写一个大字,用淡墨写,一张一张地丢在地上,写完一百张,下面的纸已经干透了,再拿起来临写四个字,以后再随便在这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是不间断者两年多。”文里的陈姓朋友是指陈独秀。素昧平生,初次见面,陈独秀对于沈尹默的书法就直言批评,直陈其弊,其评论可谓犀利也切实。文人大都清高,却被陌生人指出俗气在骨,确实刺耳。沈尹默虽然年轻气盛却能有悦纳批评的胸怀,并视为药石之言,自此发奋,苦练大字,终成一代名家,诚是可贵。想起在一个书法群,大家交流书法,互相品评作品,也是不错的交流平台。有一位热情的书友直言其他书友的作品优缺点,有的虚心接受并表示感谢,有的则讥讽有加、恶言相向。不仅是胸怀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的问题。 东坡翁的诗句说得美妙:“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一本装帧雅致的小书《学书有法:沈尹默讲书法》陪伴我这个夏天,细细地体会其中深意,慢慢地体悟用笔,在沈尹默丰美的文字里探幽觅胜,领略他文字中的光风霁月,于我而言,也最是长夏逍遥游。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2-8 16:34 编辑 ] 散文随笔, 雨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