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素的信
2022-01-07叙事散文汪彤
苏素的信
(约2700字)
汪彤“阿姨、阿姨,苏素的信。”邮差的铃声刚在大院门口响起,我就从他手里拽过一封牛皮纸的信封,飞奔一样往大院里倒数第二家跑,我知道,这是苏素从西平寄来的信,她的信上肯定没有写“妈妈”两个字。越是这样,我越要把信先……
苏素的信
(约2700字)
汪彤
“阿姨、阿姨,苏素的信。”
邮差的铃声刚在大院门口响起,我就从他手里拽过一封牛皮纸的信封,飞奔一样往大院里倒数第二家跑,我知道,这是苏素从西平寄来的信,她的信上肯定没有写“妈妈”两个字。越是这样,我越要把信先送到苏阿姨手中。
苏姨接过信,并没有马上拆开,她只是看着信封上苏素父亲的名字“苏东寅”三个字,发了十秒钟的呆,便淡淡的说了一声“谢谢”,转身将信放在写字台上。 我悄悄从窗户上看着她进了厨房,那封信还安然的躺在写字台冰凉凉地玻璃板上,没有拆开,我只等一拆开,就悄悄偷来看里面的内容,看完了再悄悄将它放回去。 小时候,我不知道偷看人家的信是犯法的。我几乎看了苏素寄回家的所有的信,我一直再找苏素在信中写“妈妈”的字样。 苏素是她妈妈爸爸的亲身孩子,上六年级的时候转学去渭水奶奶家上学,奶奶在小县城一个人没人照顾,需要人做伴,县城的教学条件又比矿上好,苏素的爸爸没有考虑很多,便把她的学转走了。 放寒暑假,苏素才来家里住住,苏素的文采好,离开家的日子经常给家里写信,基本上是一个月一封,可是自从她上初中后,就不再信上提“妈妈”两个字了。 我一直在信上找“妈妈”的字样。苏素家在大院里我家隔壁,我便成了她家的暗哨,她家发生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有时苏素的信看完后没有放在写字台上,我会趁苏素妈和我妈一起打毛衣聊天时,偷偷溜进她家,打开写字台的第一个抽屉,一定在抽屉里,我准能找到,我躲在苏素家卧室的门后看她的信,而信里除了说她在学校的情况和奶奶的身体状况,都是对父亲的问候,她一句也不提自己的妈妈,我虽然在信上找不到苏素写“妈妈”的字样,但我却是唯一真正知道答案的人。 苏素长相跟她妈,浓黑的睫毛下一双黑葡萄的大眼睛,脸蛋黑却像圆融的鹅蛋。苏素的妈是大院里最漂亮的女人,她比苏素的爸高半个头,她是苏素的爸爸在肃北老家农村带出来的。 苏阿姨眼睛里常常含着水波,望人的时候,眼里像溢满了一汪水,仿佛马上就会溢出来,惹得连孩子们都喜欢多看几眼漂亮的苏姨。 我妈妈常说,苏阿姨虽然从乡下来的,但比矿上的女人会打扮。她常穿着红色的紧身毛衣,胸前像揣着两只小兔子,一晃一晃,和院里的男同志打招呼,她总殷勤得凑很近,一不小心两只小兔子就轻轻蹭在人家的胳膊上。说话就说话吧,不论大事小事,苏阿姨都喜欢惊喜,她总是伸出一双修长的手臂,对人家拍一下,又推一下……。 小的时候,我和苏素都看不到这些,等我们长大到了十二三岁,苏素妈妈的行为成了大院里青春懵懂女孩们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眼睛像照相机,咔嚓、咔嚓记录了好多镜头。 记得苏素上初一那年,再也没有放假回来过,一直到了矿上招工才回来。记得苏素上初一前,在矿上过的那个暑假很短。 那年,天气特别炎热。可女孩们还是喜欢大中午站在当院的大树下,听着知了的吵闹声,窃窃私语说着属于她们的秘密。每当大院里的女孩们坐在一起说苏阿姨的时候,只要苏素凑上前听,大家都一哄而散了。而我和苏素最好,我是最后一个在原地没有散开的人,我不知躲到哪里去,我只是傻傻的在原地站着看苏素。 苏素很惊讶,她问我:“你们在说什么?为什么我一来,她们都走了……是不是在说我的坏话?” “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说你的坏话。”我急忙向苏素解释 “那你们说的是什么?” 我沉默了,我不知怎样把女孩子们议论苏阿姨的话学给苏素,那是她的妈妈,她听了会生气的。 苏素很会讨好我,一会儿给我买一只504砂糖冰棒,一会再买个果丹皮,可她再讨好我,我也不会把她妈妈记录在我们“镜头”里的事情告诉她。我们依旧玩着藏猫猫、打沙包、踢毽子的游戏。 有一天下午,大人们都上班去了,大院的孩子们约好去爬山采蘑菇,可我和苏素偷偷爬上柴房的屋顶,躺在晾晒花椒的竹席子上,一边用针将花椒籽穿成项链,一边看隔墙军营里踢正步正在训练的大头兵。他们中间有一个常常在路上给苏素打口哨,苏素说要找找那个打口哨的兵。 我们“潜伏”在柴房上,平平展展的爬了约摸一个时辰。那些大头兵,他们一会拿着枪向前刺,一会又爬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瞄准。 突然,我身边一动不动爬着的苏素站了起来,我们的隐蔽行动都被她破坏了。她踩着柴房忽闪忽闪的摇,一会功夫,就跳下了柴房,她疯一样的向她家跑去,她没有开门进屋,却用膝盖跪爬上她家的窗户,她站在窗户上疯一样拍打着玻璃,大声的哭了起来。 这时,苏素家的门打开了,矿长从苏素家出来,匆匆忙忙走了。苏阿姨赶忙从窗子上抱苏素下来,苏素一边哭,一边用小拳头打苏阿姨的胳膊,她努力挣脱苏阿姨的怀抱,突然她用牙咬了苏阿姨的手,苏阿姨松开了手,苏素跑出了大院…… 我爬在柴房上一动也不敢动,我真想找些茅草将自己盖起来。下午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大人都去上班了,孩子们都去玩了,我怕苏阿姨抬头看房顶,她只要看房顶,我就会像被枪射中一样,一定会从房顶上滚下来…… 苏阿姨没有看房顶,她转身进了屋子,“呯”的一声,使劲关上了门。门关上了,可我悬着的心却一直在“嘭嘭”的跳。我艰难的爬着,直到天黑才溜下柴房。 我溜出大院,到处找苏素,我在苏素最喜欢去的小山坡上找到了苏素,那小山上架着两只大喇叭,每天,美妙的音乐和外面世界的各种消息,就是从那两只大喇叭里传到小矿区的每一个角落。 苏素看到我,抱着双臂呜呜的哭,她哭得那样伤心,仿佛丢了一件心爱的宝贝。 第三天苏素就回奶奶家去了,自此她再也没有回矿区,直到十八岁矿上招工才回来。 苏素回来时,大家都认不出她了,她长得比苏阿姨还要漂亮,是矿上最美的一枝花。 起初,在大院里,从来听不到苏素叫“妈妈”的声音,也看不到她们母女俩的亲昵,但等到苏素嫁给隔壁军营里的王排长后,有了她自己的儿子,她就和苏阿姨越来越像一家人了。 有时矿上的婆姨们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把头攒到一起围堆说三倒四,她们的话题最多的现在不是苏阿姨,而是苏素和苏素妈,她们说:“瞧,那娘俩,不愧是娘俩,苏素和她妈一样货色,她妈那点本事都让她学到了……” 没过几年,苏素便提了干部,苏素三十岁那年成了矿上有史以来唯一的女矿长。矿上的女人们在她面前尽管阿谀奉承,却在背后将苏素说成破鞋,可苏素谁的脸都不看,她从不和女人们多说半句多余的话,她只和男人们打交道。
苏素提拔的很快,去省委党校学习三个月时,给苏阿姨写来了最后一封信。省委党校学习结束,苏素回家的时候,她的司机喝了酒,在高速公路上出了意外,苏素头部受了撞击,没再抢救过来。 苏素死了,苏阿姨精神上受了打击,一夜之间她的头发全白了。她常常一个人拿着苏素给她寄来的信发呆。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拿着信让我看,她说:“孩儿,快看,这封信上有‘妈妈’ ” 原来那些年,苏阿姨每次看信也在找“妈妈”两个字。苏素唯一有“妈妈”字样的信上写着:“妈妈,我好累,好辛苦,我不知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2012/12/18完成,2013年1月3日修改
[ 本帖最后由 汪彤 于 2013-1-3 06:50 编辑 ]
(约2700字)
汪彤
“阿姨、阿姨,苏素的信。”
邮差的铃声刚在大院门口响起,我就从他手里拽过一封牛皮纸的信封,飞奔一样往大院里倒数第二家跑,我知道,这是苏素从西平寄来的信,她的信上肯定没有写“妈妈”两个字。越是这样,我越要把信先送到苏阿姨手中。
苏姨接过信,并没有马上拆开,她只是看着信封上苏素父亲的名字“苏东寅”三个字,发了十秒钟的呆,便淡淡的说了一声“谢谢”,转身将信放在写字台上。 我悄悄从窗户上看着她进了厨房,那封信还安然的躺在写字台冰凉凉地玻璃板上,没有拆开,我只等一拆开,就悄悄偷来看里面的内容,看完了再悄悄将它放回去。 小时候,我不知道偷看人家的信是犯法的。我几乎看了苏素寄回家的所有的信,我一直再找苏素在信中写“妈妈”的字样。 苏素是她妈妈爸爸的亲身孩子,上六年级的时候转学去渭水奶奶家上学,奶奶在小县城一个人没人照顾,需要人做伴,县城的教学条件又比矿上好,苏素的爸爸没有考虑很多,便把她的学转走了。 放寒暑假,苏素才来家里住住,苏素的文采好,离开家的日子经常给家里写信,基本上是一个月一封,可是自从她上初中后,就不再信上提“妈妈”两个字了。 我一直在信上找“妈妈”的字样。苏素家在大院里我家隔壁,我便成了她家的暗哨,她家发生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有时苏素的信看完后没有放在写字台上,我会趁苏素妈和我妈一起打毛衣聊天时,偷偷溜进她家,打开写字台的第一个抽屉,一定在抽屉里,我准能找到,我躲在苏素家卧室的门后看她的信,而信里除了说她在学校的情况和奶奶的身体状况,都是对父亲的问候,她一句也不提自己的妈妈,我虽然在信上找不到苏素写“妈妈”的字样,但我却是唯一真正知道答案的人。 苏素长相跟她妈,浓黑的睫毛下一双黑葡萄的大眼睛,脸蛋黑却像圆融的鹅蛋。苏素的妈是大院里最漂亮的女人,她比苏素的爸高半个头,她是苏素的爸爸在肃北老家农村带出来的。 苏阿姨眼睛里常常含着水波,望人的时候,眼里像溢满了一汪水,仿佛马上就会溢出来,惹得连孩子们都喜欢多看几眼漂亮的苏姨。 我妈妈常说,苏阿姨虽然从乡下来的,但比矿上的女人会打扮。她常穿着红色的紧身毛衣,胸前像揣着两只小兔子,一晃一晃,和院里的男同志打招呼,她总殷勤得凑很近,一不小心两只小兔子就轻轻蹭在人家的胳膊上。说话就说话吧,不论大事小事,苏阿姨都喜欢惊喜,她总是伸出一双修长的手臂,对人家拍一下,又推一下……。 小的时候,我和苏素都看不到这些,等我们长大到了十二三岁,苏素妈妈的行为成了大院里青春懵懂女孩们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眼睛像照相机,咔嚓、咔嚓记录了好多镜头。 记得苏素上初一那年,再也没有放假回来过,一直到了矿上招工才回来。记得苏素上初一前,在矿上过的那个暑假很短。 那年,天气特别炎热。可女孩们还是喜欢大中午站在当院的大树下,听着知了的吵闹声,窃窃私语说着属于她们的秘密。每当大院里的女孩们坐在一起说苏阿姨的时候,只要苏素凑上前听,大家都一哄而散了。而我和苏素最好,我是最后一个在原地没有散开的人,我不知躲到哪里去,我只是傻傻的在原地站着看苏素。 苏素很惊讶,她问我:“你们在说什么?为什么我一来,她们都走了……是不是在说我的坏话?” “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说你的坏话。”我急忙向苏素解释 “那你们说的是什么?” 我沉默了,我不知怎样把女孩子们议论苏阿姨的话学给苏素,那是她的妈妈,她听了会生气的。 苏素很会讨好我,一会儿给我买一只504砂糖冰棒,一会再买个果丹皮,可她再讨好我,我也不会把她妈妈记录在我们“镜头”里的事情告诉她。我们依旧玩着藏猫猫、打沙包、踢毽子的游戏。 有一天下午,大人们都上班去了,大院的孩子们约好去爬山采蘑菇,可我和苏素偷偷爬上柴房的屋顶,躺在晾晒花椒的竹席子上,一边用针将花椒籽穿成项链,一边看隔墙军营里踢正步正在训练的大头兵。他们中间有一个常常在路上给苏素打口哨,苏素说要找找那个打口哨的兵。 我们“潜伏”在柴房上,平平展展的爬了约摸一个时辰。那些大头兵,他们一会拿着枪向前刺,一会又爬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瞄准。 突然,我身边一动不动爬着的苏素站了起来,我们的隐蔽行动都被她破坏了。她踩着柴房忽闪忽闪的摇,一会功夫,就跳下了柴房,她疯一样的向她家跑去,她没有开门进屋,却用膝盖跪爬上她家的窗户,她站在窗户上疯一样拍打着玻璃,大声的哭了起来。 这时,苏素家的门打开了,矿长从苏素家出来,匆匆忙忙走了。苏阿姨赶忙从窗子上抱苏素下来,苏素一边哭,一边用小拳头打苏阿姨的胳膊,她努力挣脱苏阿姨的怀抱,突然她用牙咬了苏阿姨的手,苏阿姨松开了手,苏素跑出了大院…… 我爬在柴房上一动也不敢动,我真想找些茅草将自己盖起来。下午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大人都去上班了,孩子们都去玩了,我怕苏阿姨抬头看房顶,她只要看房顶,我就会像被枪射中一样,一定会从房顶上滚下来…… 苏阿姨没有看房顶,她转身进了屋子,“呯”的一声,使劲关上了门。门关上了,可我悬着的心却一直在“嘭嘭”的跳。我艰难的爬着,直到天黑才溜下柴房。 我溜出大院,到处找苏素,我在苏素最喜欢去的小山坡上找到了苏素,那小山上架着两只大喇叭,每天,美妙的音乐和外面世界的各种消息,就是从那两只大喇叭里传到小矿区的每一个角落。 苏素看到我,抱着双臂呜呜的哭,她哭得那样伤心,仿佛丢了一件心爱的宝贝。 第三天苏素就回奶奶家去了,自此她再也没有回矿区,直到十八岁矿上招工才回来。 苏素回来时,大家都认不出她了,她长得比苏阿姨还要漂亮,是矿上最美的一枝花。 起初,在大院里,从来听不到苏素叫“妈妈”的声音,也看不到她们母女俩的亲昵,但等到苏素嫁给隔壁军营里的王排长后,有了她自己的儿子,她就和苏阿姨越来越像一家人了。 有时矿上的婆姨们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把头攒到一起围堆说三倒四,她们的话题最多的现在不是苏阿姨,而是苏素和苏素妈,她们说:“瞧,那娘俩,不愧是娘俩,苏素和她妈一样货色,她妈那点本事都让她学到了……” 没过几年,苏素便提了干部,苏素三十岁那年成了矿上有史以来唯一的女矿长。矿上的女人们在她面前尽管阿谀奉承,却在背后将苏素说成破鞋,可苏素谁的脸都不看,她从不和女人们多说半句多余的话,她只和男人们打交道。
苏素提拔的很快,去省委党校学习三个月时,给苏阿姨写来了最后一封信。省委党校学习结束,苏素回家的时候,她的司机喝了酒,在高速公路上出了意外,苏素头部受了撞击,没再抢救过来。 苏素死了,苏阿姨精神上受了打击,一夜之间她的头发全白了。她常常一个人拿着苏素给她寄来的信发呆。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拿着信让我看,她说:“孩儿,快看,这封信上有‘妈妈’ ” 原来那些年,苏阿姨每次看信也在找“妈妈”两个字。苏素唯一有“妈妈”字样的信上写着:“妈妈,我好累,好辛苦,我不知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2012/12/18完成,2013年1月3日修改
[ 本帖最后由 汪彤 于 2013-1-3 06:5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