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年的情节难以忘怀

2022-01-07叙事散文漠北雪莲
冬日的寒冷随着清澈晶莹的雪花在天地间回旋,新春的气息悄然来临,让人感到岁月的匆匆和日子的短暂。今年的春节来得好快,我还没有欣赏完白雪飞舞的日子,新春已在眼前。也许是我的脚步太快,错过的风景无法回头再看;也许是我的心路太沉,无法再续冬日的深爱……
冬日的寒冷随着清澈晶莹的雪花在天地间回旋,新春的气息悄然来临,让人感到岁月的匆匆和日子的短暂。今年的春节来得好快,我还没有欣赏完白雪飞舞的日子,新春已在眼前。

  也许是我的脚步太快,错过的风景无法回头再看;也许是我的心路太沉,无法再续冬日的深爱;也许我前方的路途还很遥远,没有人再与我相伴。我想停下来,让心靠在没有风浪的港湾,永远不要翻过即将到来的龙年。   小时候是那样的急于盼过年,因为有很多愿望在过年时能够实现。过年有新衣服穿了,有平时难得吃到的油果子,酸菜粉条炒肉片等。更让我激动的是诱人的压岁钱。我将父亲给的毛角币叠好揣在衣袋里向同伴们使劲地炫耀。   更让我羡慕的是在校读书的哥哥。我整天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像甩不掉的尾巴,我目送他上学,看他做作业,听他讲学校里的趣闻轶事。后来我索性跟他到校门口,上课铃声响起,哥哥猴急马慌跑进教室,我躲在教室外面听老师讲课。我向往坐在教室里的快乐,向往听老师讲那些让我似懂非懂的话题。   新学年报名开始,哥哥带我去了学校。老师坐在办公桌上,认真地填写着每个人的名字,不时地提问新学生。看着一个个学生从老师面前走过,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怕我回答不好老师的提问,我在心里暗暗准备着。终于轮到我了,我踮起脚尖看着老师“几岁了”?“六岁”,我回答得很干脆。老师从座椅上站起来,摇了摇头“这么点人,还没到上学年龄”,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更多的问题,老师连声示意“回家去,下年再来”,我转身找哥哥,想让他帮我,可他拉起我的手走出了老师的办公室。我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哥哥连拽带拉把我带回了家。   一连好多天,我天天跟在妈妈身后哭,看哥哥背起书包,我哭得更伤心。妈妈哄我“再过一年你就能上学了”,可我感到我的每一天都是那样的漫长,一年要等到啥时候啊。那些天,我每天早上起来就问妈妈,“哪天就能过年了”?妈妈被我纠缠得实在没有法子,又带我来到学校,她直接找了校长,特意向校长说明,是她把我的岁数记错了。那时候没有户口本,妈妈费劲了口舌,最终,校长答应让我先试读几天。   后来个别老师取笑我“你刚过几天就长了一岁”?我像做了错事的学生,不敢抬头。有好一段时间一旦有同学传话“老师叫你”,我的心里就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是不是老师又让我退学?那些日子,我企盼年来的快些,再快些。   天真无知的童年生活是留在心中美好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青春像花儿一样开过,又像花儿一样凋谢,我在年的轮回中长大又变老。   一双儿女的出生,给我单调的人生涂上了艳丽的色彩,让我的生活有了情趣和意义,但也加重了我身心的负担,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那些年,每翻过一个年,我就像翻越了一座山,像经历了长途的跋涉,身心感到好累好累,我期望年的脚步来得快些,好让傍依在身边奶声奶气的儿女快些长大。   随着年轮的增加,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离开了家,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我不再操心他们的起居饮食,不再督促他们学习,不再过问他们的学习成绩。可我也失去了原有的激情和快乐,环视空荡荡的家,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我尽量放慢归家的脚步,坐在无人纷扰的林地上独自伤感。我仰望头顶的蓝天,那闲适散淡的云朵,用她妩媚的微笑来抚慰我孤独的心灵;我凝视路边的草地,那涌动着青草芳香的绿意,开启了我思绪的闸门;飞落在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唤起了昔日我牵儿伴女的快乐,和回荡在耳边顽皮的嬉闹声。   每逢佳节倍思亲。自儿女们参加工作,因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平时的休假是很有限的。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刚进入腊月,我就忍不住打探他们放假的消息,回家的确切时间和车次等。我等啊等,等到大年三十,他们转站换车一路风尘回到家中,满脸的倦意还未消散,拖着疲惫的神情又要返回。   人人都羡慕我幸福,是的,如今儿女双全的家庭是很少,我是幸运的。然而,我的一双儿女选择了特殊的工作,他们不能按部就班地遵从传统的习俗,逢年过节赶来和家人团圆。近几年,每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分别在三处不同的地界,只能通过电话传送情感,在视屏中相互祝福。   随着年的渐渐临近,我的脸上又添了一道深深的皱纹,我的动作明显没有以前利落了。所以,我不愿在熙熙攘攘购年货的人群中拥挤,我不想看到回家的学生和归乡的游子那急匆匆赶路的脚步,我不愿听见爆竹声中传来合家团圆的嬉笑声……  渐行渐远的往事,像散发的陈年老酒,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让我难以忘怀,只是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我,不想再过年,真的不想……
[ 本帖最后由 漠北雪莲 于 2012-2-14 21:4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