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湘西行系列之——原始的山寨 淳朴的人

2022-01-07抒情散文漠北雪莲
湘西行的最后一站是去大山深处体验苗家人的生活。大巴车出了凤凰镇七拐八弯驶进了大山,一路上横挂的大幅广告牌醒目显眼,这里是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的拍摄地。20年前热播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和《湘西剿匪记》,让人们认识了生活在大西南的苗族。那……
湘西行的最后一站是去大山深处体验苗家人的生活。大巴车出了凤凰镇七拐八弯驶进了大山,一路上横挂的大幅广告牌醒目显眼,这里是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的拍摄地。

  20年前热播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和《湘西剿匪记》,让人们认识了生活在大西南的苗族。那匿藏在大山深处狡猾残忍的土匪;赤脚在布满荆棘的山上砍柴、采药的苗乡人;风雨中飘摇的吊脚楼;石块垒砌的屋子阴暗潮湿,女人肩上的背篓里装满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趴在母亲背上面黄肌瘦的孩子,用惊恐的眼睛打量着新奇的、充满血腥味的人世……那种揪心和震撼,多年来不曾忘却。这些生活场景的展现,让我们看到了苗族久远的人文历史和艰苦的生存环境。   20年后以艺术的视角,反映湘西独特地域文化的又一部电视剧《血色湘西》在全国上映。拍摄地仍然是湘西的苗寨,那充满神秘而又雄威绮丽的山、清绿的水、血性的汉子、率真的妹伢,又一次激起了人们热切的关注和期盼。   一路上导游教给我们几句简单的苗族常用语,如,阿妹为“点泡”,阿姐、阿嫂为“阿哑”,你好为“木饶”,谢谢为“卖狗肉”,再见为“牛肉干”,上卫生间为“打摩丝”等等。这些和汉语毫不搭界的苗语,滑稽可笑,风趣幽默,让我们迫切的心绪再现高潮。   车子停在山下,导游特意叮嘱大家,一定要遵守苗族人的风俗习惯。当时正值高温炎热天气,游客大都人手一把遮阳伞,苗族人遵循传统的巫龙文化,进人家的门必须收起阳伞,据说打着阳伞进门会把阴魂招进家门,踩着门槛进门,就好比是你要踩断人家的财路等等。如果不小心违反了这些规矩,他们会把你送给土司,就是山寨的头人,汉族叫村长。轻则罚你上山担水、劈柴干几天活,严重的要留在山寨做几个月甚至3年的苦役,也就是繁重的体力劳动。     当脚步走近山寨门口时,持刀的两位彪形大汉,身着蓝色汗衫,敞胸裸肚,汗水透着胸前的汗毛向下滑落,一点一滴。那双带有血丝的圆溜溜的眼睛直刺人的心底。有人惊叫“哇塞,真像土匪耶,”是的,这就是进山寨的第一道关口“过土匪门”,进门时两位大汉猛地牵着你的胳膊将你夹在他们中间,对面有专业的摄影师“咔嚓”,已为你留下了进苗寨永久的纪念。面如桃花,彬彬有礼迎接客人的苗家阿妹,头上银冠闪闪,一身天蓝色民族服饰将她们装扮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   进了土匪门,还要过一道关口,那就是对山歌。迎接客人的苗家人,无论大小,不管男女老幼,他们都是面带微笑,用生硬的普通话问候客人,“欢迎来苗家做客”!阿妹、阿嫂一首首热情洋溢的山歌,让我们不敢怠慢。好在路上导游已经教了我们一首“唱的好来唱的乖,唱的桃花朵朵开;桃花十朵开九朵,还有一朵等你来。哟喂——”,还嘱咐了我们对歌注意的事项。假如对歌不能顺利过关,只好接着对唱。不过要记住“哟喂”是结束语,一首歌唱完了一定不能忘记“哟喂”,否则人家以为你是要接着再继续唱呢。我们对唱了两首歌就赢得主人的欢心。我们端上了阿嫂、阿妹敬的大碗醇香的米酒,心儿已醉在了这青山绿水之间。   进了山寨门距离寨子还有好一段路要走。寨子坐落在右手边的半山腰,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窄窄的山间小路,是用青石铺成的台阶,一级一级向上延伸,石板不是很规则,有的石块有棱,凸起来,有的石块是坑,凹下去了,但经过常年久日的踩踏,石头上面的棱角逐渐磨平,表面变得光滑平整。一块一块的青石板就像远去的昨天,正被岁月一页页地翻过,阳光中飘摇的烟缕像散不去的历史云烟,在大山中永久地停留。   “欢迎你到苗家来做客……”路边的小朋友用歌声欢迎我们。这里没有专人组织,也不是刻意安排,苗乡的传统习惯就是只要进了寨子的人,不管认不认识,都是他们的客人,男女老幼都会主动打招呼亲近,用歌声欢迎。孩子们充满童真的脸上写满了真诚,他们头发上还粘着柴草;圆圆的小脸上有鼻涕的痕迹;米粒、饭渣还挂在嘴角边;赤着的脚面上帖了一层薄薄的污垢;浸着油腻、汤汁的背心、汗衫已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他们有的摆弄路边的花草,有的在溪水里拍打玩耍,有的在拾捡饮料瓶,有的用充满好奇的眼神,打量量着来来往往的游人。但他们的歌声并不停止,而且很投入地唱着“欢迎你到苗家来,这里的米酒香又淳,这里的阿妹最热情……”虽然没有伴奏,甚至有些走调,但是那份认真与执着让你万分的激动。有的孩子张着小嘴,那薄薄的嘴唇已显得干涩,但只要客人经过,他们会一直坚持唱,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完一首又一首。有的孩子太小,只能听音,歌中的词是听不清楚的,不过开始的一句吐字还是很清晰的“欢迎你到苗家来……”唱着唱着,嘴角边上会流下一丝轻盈的口水,他们会很自然地抬起胳膊用手背轻轻一抹。尽管小手上有粘糊糊的东西,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留在我们心中纯真的印象。   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手提鸟笼的孩子们,他们用山中柔软有韧性的青草,自己编织装蛐蛐、蚂蚱或其它虫子的小笼子,站在路边兜售、供游客欣赏。一根根绿草经过孩子们的小手,变成了造型不一样的小笼子,有的是小鸟的形状,有的是小马驹的形状,有的像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有的像袋鼠坠着一个大肚子。我虽然没有看到编制的过程,但看着孩子们脸上流淌下的那一道道汗渍的印迹,被柴草、荆棘刺破的手背,我明白这些歪歪扭扭的小笼子,倾注着孩子们的热忱和心血。   有的游客反复翻看小笼子后,塞给孩子们几块钱扭头就走。可是那些孩子们全然不领情,他们会追上去,硬是把笼子按同等的价格卖给你。若是尊重他们,一个笼子一元钱,他们会爽快开心地付货收钱。虽然他们不富有,甚至于还很贫穷,但是他们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和恩惠,这或许与他们的习俗有关。   缓缓爬上一级一级的青石台阶,苗家人的房屋院落在渐次升高的山上,一家一家显现出来了。一层泥巴一层石头垒砌的院墙,墙不是很高,石头也不规格,好像是用很大的石头破开后,用不成形的合适的石块横竖立起来,再用泥巴固定就可以了,院门很窄很低,刚好一个人进出,两个人迎面要侧身过。屋子已经很破旧了,房顶很高,窗户很小,里面光线暗淡。但正面墙上挂着的毛泽东的画像引人瞩目。在山外毛泽东的形象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已经陌生了,可是在这里,家家正面的墙体上都挂着毛泽东的大幅画像,这不能不让人在惊叹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崇拜毛泽东世代早已过去,狂热年代已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但毛泽东在苗家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进了一位苗族老奶奶的院子,她坐在门前的小凳子上,看到我们,微笑着招手“木绕”,那满是皱褶的脸上,绽放着菊花般的微笑。进屋环视屋内想坐下歇息。坑坑洼洼的地上,放着几条长板凳,一层油腻像涂抹的油漆,老奶奶要我坐下,我不能拒绝她的热情,只好硬着头皮坐在粘糊糊的凳子上。房间几乎没有摆设,老人弓着背揭开锅盖,在傍边的水缸里舀了几勺水添在锅里,要给我们烧水。锅灶就在床的对面,柴草堆放在一边,我们指着自带的矿泉水给她看,示意我们自己有水,不用麻烦她。有人用新学的几句苗语和她交谈,但是费了很大的劲,用手比划,老人眼神呆呆地对望着,哧哧地微笑,还是直摇头。   天气很热,坐在屋里躲避了阳光的直射,但很闷热,烟熏味伴着一股腥腥的味道让人喘不过气来,环视高高的屋顶,房梁漆黑一片,上面挂着絮絮掉掉的尘灰。   古事已远去,眼前的一切不由使人感慨万千,这里的山水依旧,这里的民风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习俗不能改变,但生活状况难道也不能改变吗?   那高高的眺望台是苗族人的骄傲,那破旧的院落是他们的记忆,那深深的小巷里记录了他们穿越人生历程的脚步。但面对未来,他们的心中该会描绘怎样的蓝图?   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连着一座又一座大山,串着一个又一个山寨,系着一家又一家苗族乡民。   站在半山腰环视,我的目光所及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草,每一块石板都被沧桑的岁月,漫长的历史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它们在枪林弹雨,金戈铁马的血腥风雨中见证了世事的变迁。在千余年的时光里,它们伴随着人类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劫难。   正好是假期,寨子的小巷路口尽是些玩耍的孩子,山坡上的学校显得宁静空旷,白墙红瓦在青山绿树间尤为显眼,可是窗户的玻璃多半已经破碎。学校的大门紧闭,一把大铁锁是校园忠实的坚守者。校园里凌乱的花草从缝隙中随意地疯长,枯黄的枝叶七零八落地蜷缩在旮旯拐角处。导游介绍,这是一位企业人士资助修建的,就这所学校解决了附近七八个山寨的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因为大山阻隔,孩子们要翻越好几座山梁,走很长一段崎岖的山里,大约需要3个小时才能到校上课。   往事已化为尘埃散尽,昔日的土匪山寨在国人的心里已成为久远的记忆。像这样匆匆然间的走访,只能是粗略地见识一番,但愿这块远离闹市,远离喧嚣纷扰的民族风情山寨,能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地……
   [ 本帖最后由 漠北雪莲 于 2011-9-27 21:5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