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2022-01-07叙事散文熊隆重
读书记有时候,一本好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小时侯家穷,吃饭都很困难,多数时候吃的都是红薯,家里自然是没什么书的。街坊中有个叫陆老太婆的,一家子都是公家人,单位上的。她有个儿子叫陆呆子,听说是当时镇上唯一读了高中的,喜欢看书,尤其是……
读书记
有时候,一本好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小时侯家穷,吃饭都很困难,多数时候吃的都是红薯,家里自然是没什么书的。街坊中有个叫陆老太婆的,一家子都是公家人,单位上的。她有个儿子叫陆呆子,听说是当时镇上唯一读了高中的,喜欢看书,尤其是武侠小说,家中收藏了不少。陆呆子家的书宝贝得很,珍贵得很,一般人他根本不借。所以,每每看着他坐在屋门口的青石板上看书时,就羡慕得不得了,恨不得伸手去抢了过来。后来忍不住开口借了几次,没一次成功,便失望得不得了。
要说我们镇上人的思维,还真是有些超前,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到我们那个角落,便有人开始搞活经济了。有一天,陆呆子突然对我说,重重(我的乳名,街上人都这么叫我),你想看书吗?我的心里当时绝对是一阵狂喜,但嘴上也绝对是嗫嚅的,嘴唇甚至有些颤抖,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哆哆嗦嗦地回答的:想......想。陆呆子接着说,想看可以啊,你可以租我的书看啊。我的天啦,这不是要我的命吗?租,我哪里有钱啊。你没钱你爸妈有钱啊。想想也对。可家里点的还是煤油灯,电灯都光不起,爸妈怎么可能会给钱我租书看呢?
俗话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记得是初秋的某天下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跟父亲去菜地锄草。锄了一会,父亲累得满头大汗,便脱下外套放在土埂上,接着又继续忙活去了。我想,我的眼睛在那天是最亮的,因为我眼角的余光不经意地瞟过父亲的外套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我期待已久的东西,那就是——票子。大家在形容一个人的眼睛时,经常会使用这样一个词语,那就是——贼亮贼亮的,我想,我当时的眼睛,大概就是这种感觉。票子的诱惑在那一刻达到了我人生欲望的最高潮,我至今都这么认为,那次对钱的渴望,超过了我后来所有对钱的渴望的累计总和。我一边锄草一边慢慢向我的猎物靠近,而且,我还得装作很卖力,不能让父亲看出破绽。当时,我的心跳相当剧烈,呼吸明显有些急促。我一点一点蹭到父亲的外套前,在犹豫了三分之一刻钟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我迅速弯下腰,麻利地从父亲外套的口袋里抽出了一张,敏捷地塞进自己的裤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除草,又若无其事地逃离了现场。那天下午是忐忑不安的,甚至到了夜已很深的时候,我仍无法入睡。做贼心虚,这话真是至理名言。但一切好像根本不曾发生,父亲没有丝毫反应。这样的信号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那是一张伍分的分票,在我的口袋里、枕头下、席子底辗转了好些日子,我一直没敢花。不过,有些东西,你想留也留不住。因为你心底的欲望在不停地鼓动着你去跟着它的步调前行。终于,它还是流进了陆呆子的口袋。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我租了他三本书,三册《笑傲江湖》。第三册的结尾段落是令狐冲在西湖水底地牢之中,令狐冲面对的黑暗就像我面对最后一页纸的黑暗,下面不是太监的故事——没有了,而是还有着更精彩的章节在等我,但我却看不到。这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有些事情一旦有了开始,便一定会有继续。所以,我从不相信下不为例这个说法。于是,父母亲口袋里的票子经常会有一两张不翼而飞。这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可以尽情地看书,还可以找各种借口不去田地里干活。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陆呆子家里的书便被我看得差不多了。
在这期间,一个同学成了我诗歌启蒙的“老师”。而正是因为他,从此我与诗歌结缘,我的人生从此转变,开始踏上一条愉悦又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家那时住在一个叫兴隆庵的小街道,学校就在屋门口,打开门就可以看到那些鲜活的身影。据说学校以前就是座庵子,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学校。我想,这多半是革命的成果。
同学的父亲是我的语文老师。也许是中年丧偶的缘故,亦或是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促使,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有时甚至是不近人情。我现在能够体谅老师的心情,那是因为爱,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盼之愈烈。每一个孩子都是顽皮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像上紧的发条,永远按照同一条指令运转。他们也有懈怠的时候。所以,每次我的同学到我家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又挨打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同学选择反抗的方式,便是“离家出走”。但幼小的孩子能走多远呢?在我们的意识里,跨出家门,让父母亲见不到我们,然后躲在某个地方,直到天黑亮灯,家人四处找寻,那就是“离家出走”了。
同学出走的距离其实还不到两公里。从我家到他家,差不多就是这么远。所以,我的老师是很放心的,每次不见了儿子,只要到我家来,基本上能找到。这种现象一般只有星期六或者星期天才会发生。长此以往,我们逐渐建立起了比普通同学更深的友谊。我们经常在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畅想未来。同学家里有很多书,比陆呆子的书“正统”多了,尤其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也正因为这样,我接触到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读本,那就是《宋词赏析》。那是一本小小的厚厚的32开的册子,里面收录了宋代大部分著名词作,并有着详细的注解和赏析评论。同学的起点比我高,当他借给我这本书的时候,他对上面的词作已经大部分能够脱口而出地背诵了。现在看来,除了家学渊源,他父亲的严厉督导以及他的勤奋刻苦,还有着天赋的成分存在。因为我是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准确地背诵一两首。而且,有很多地方我根本看不明白。我的父亲曾经上过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但生活的艰辛早就将他脑袋里所有的记忆变成了劳作,要教我也无从谈起。那个时候的我,甚至有点看不起父亲,不屑他老是给我念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的东东,那就是《三字经》。除了这些,父亲所知的便不多了。请教同学就成了我求解的唯一途径。同学,自然就成了我的诗歌启蒙老师。而今,我们已经有很多年没见面也没有通音讯了。时光就是这样,可以让很多美好的事物变成回忆,有些甜美,也有些酸涩。
读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无书可读就相当地痛苦了。初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是没书读的。这个时候,我开始想着自己买书。没钱,还得使用老法子。不过,这一次失手了。这次我拿的是一张伍元的票子,那在父母那里是绝对有数的。我挨打了。这让我记忆终生。还记得父亲打了我之后,问:为什么偷钱?我很委屈地回答:想买书。父亲就此住手,眼圈有些红,几乎要流下泪来。父亲的表情让我后悔不已。后来的许多年,父亲开始做生意,柜台里随意放着些零钱,即便如此,我也不再去拿一分一毫。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本《宋词赏析》也成了我的精神食粮,我与李清照一切悲切,与李煜一起悲吟,与苏轼一起豪迈,与陆游一起放歌。有时候我是他们,有时候他们是我。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萌生了自己写东西的念头,并开始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类的尝试。
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尽管大部分时候记的是流水帐,但也好过现在什么也不写。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很累很困难的。有些人选择放弃,有些人选择坚持,就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八九年我开始读高中,上的是县六中。每个周末,我都要踩着单车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往返。因为是住校,便开始有了零用钱。于是,买书的钱就再也不用发愁了,省一省自然也就出来了。而这个时候,便慢慢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办一本自己的刊物。办刊物的目的,一小半是缘于爱好,一多半则是满足虚荣。因为写的东西很难在刊物上正式发表,便萌生了给自己开辟一片自留地的念头。于是,这些流水帐式的“文本”,便成了以后“发表”的文字。
刊物的正式创办是九0年的事情。由于玩心太重,我的学习成绩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以至于父亲不得不放下一个本份农民的质朴与矜持,四处奔走托人情、找关系,劳心劳力地将我从县六中转到了县一中。他老人家期望我在换一个环境之后能够改头换面从新做人。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打了个倒摆子(留级),又一次开始了我的高一生涯。而我也咬牙切齿信誓旦旦地准备开始新的学业。可惜好景不长,我严重偏科的状况对我的自信心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击。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被拎到了全班倒数的位置。于是,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沉迷在自己的文学梦里——那就是胡思乱想乱写乱画。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结识了我的好朋友诗人一秋,也就是“白沙文学社”的创始人兼骨干成员之一。一秋与我是老乡,他的家与我家相距大约1000米,只不过当时他读初中,我读高中。几经波折,文学社在镇文化站的指导下成立了。既然有文学社,就必须得有刊物。我们的刊物是油印的,先把稿子组好,再找老师帮忙刻印。刊物的名称,我与一秋都已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好像叫《舂陵河》,亦或是别的。这就是时光的力量。
现在,那本《宋词赏析》已经无法找到,它就像我人生中的很多章节,已湮没在时光的河流中。很多年后,我不仅有了很多藏书,还有了个笔名叫白沙。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警示,也是勉励,更是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一种纪念,一种留恋。记得我曾经在门前的树上深深地刻下过这个名字,后来树长大了,上面的刻痕也慢慢淡去,终至消失不见。
现在,我很庆幸,我活在这个时代,可以自由地阅读,自由地创作,平宁而且幸福。
---------交流帖 [ 本帖最后由 熊隆重 于 2010-4-30 15:56 编辑 ]
有时候,一本好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小时侯家穷,吃饭都很困难,多数时候吃的都是红薯,家里自然是没什么书的。街坊中有个叫陆老太婆的,一家子都是公家人,单位上的。她有个儿子叫陆呆子,听说是当时镇上唯一读了高中的,喜欢看书,尤其是武侠小说,家中收藏了不少。陆呆子家的书宝贝得很,珍贵得很,一般人他根本不借。所以,每每看着他坐在屋门口的青石板上看书时,就羡慕得不得了,恨不得伸手去抢了过来。后来忍不住开口借了几次,没一次成功,便失望得不得了。
要说我们镇上人的思维,还真是有些超前,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到我们那个角落,便有人开始搞活经济了。有一天,陆呆子突然对我说,重重(我的乳名,街上人都这么叫我),你想看书吗?我的心里当时绝对是一阵狂喜,但嘴上也绝对是嗫嚅的,嘴唇甚至有些颤抖,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哆哆嗦嗦地回答的:想......想。陆呆子接着说,想看可以啊,你可以租我的书看啊。我的天啦,这不是要我的命吗?租,我哪里有钱啊。你没钱你爸妈有钱啊。想想也对。可家里点的还是煤油灯,电灯都光不起,爸妈怎么可能会给钱我租书看呢?
俗话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记得是初秋的某天下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跟父亲去菜地锄草。锄了一会,父亲累得满头大汗,便脱下外套放在土埂上,接着又继续忙活去了。我想,我的眼睛在那天是最亮的,因为我眼角的余光不经意地瞟过父亲的外套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我期待已久的东西,那就是——票子。大家在形容一个人的眼睛时,经常会使用这样一个词语,那就是——贼亮贼亮的,我想,我当时的眼睛,大概就是这种感觉。票子的诱惑在那一刻达到了我人生欲望的最高潮,我至今都这么认为,那次对钱的渴望,超过了我后来所有对钱的渴望的累计总和。我一边锄草一边慢慢向我的猎物靠近,而且,我还得装作很卖力,不能让父亲看出破绽。当时,我的心跳相当剧烈,呼吸明显有些急促。我一点一点蹭到父亲的外套前,在犹豫了三分之一刻钟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我迅速弯下腰,麻利地从父亲外套的口袋里抽出了一张,敏捷地塞进自己的裤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除草,又若无其事地逃离了现场。那天下午是忐忑不安的,甚至到了夜已很深的时候,我仍无法入睡。做贼心虚,这话真是至理名言。但一切好像根本不曾发生,父亲没有丝毫反应。这样的信号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那是一张伍分的分票,在我的口袋里、枕头下、席子底辗转了好些日子,我一直没敢花。不过,有些东西,你想留也留不住。因为你心底的欲望在不停地鼓动着你去跟着它的步调前行。终于,它还是流进了陆呆子的口袋。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我租了他三本书,三册《笑傲江湖》。第三册的结尾段落是令狐冲在西湖水底地牢之中,令狐冲面对的黑暗就像我面对最后一页纸的黑暗,下面不是太监的故事——没有了,而是还有着更精彩的章节在等我,但我却看不到。这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有些事情一旦有了开始,便一定会有继续。所以,我从不相信下不为例这个说法。于是,父母亲口袋里的票子经常会有一两张不翼而飞。这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可以尽情地看书,还可以找各种借口不去田地里干活。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陆呆子家里的书便被我看得差不多了。
在这期间,一个同学成了我诗歌启蒙的“老师”。而正是因为他,从此我与诗歌结缘,我的人生从此转变,开始踏上一条愉悦又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家那时住在一个叫兴隆庵的小街道,学校就在屋门口,打开门就可以看到那些鲜活的身影。据说学校以前就是座庵子,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学校。我想,这多半是革命的成果。
同学的父亲是我的语文老师。也许是中年丧偶的缘故,亦或是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促使,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有时甚至是不近人情。我现在能够体谅老师的心情,那是因为爱,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盼之愈烈。每一个孩子都是顽皮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像上紧的发条,永远按照同一条指令运转。他们也有懈怠的时候。所以,每次我的同学到我家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又挨打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同学选择反抗的方式,便是“离家出走”。但幼小的孩子能走多远呢?在我们的意识里,跨出家门,让父母亲见不到我们,然后躲在某个地方,直到天黑亮灯,家人四处找寻,那就是“离家出走”了。
同学出走的距离其实还不到两公里。从我家到他家,差不多就是这么远。所以,我的老师是很放心的,每次不见了儿子,只要到我家来,基本上能找到。这种现象一般只有星期六或者星期天才会发生。长此以往,我们逐渐建立起了比普通同学更深的友谊。我们经常在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畅想未来。同学家里有很多书,比陆呆子的书“正统”多了,尤其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也正因为这样,我接触到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读本,那就是《宋词赏析》。那是一本小小的厚厚的32开的册子,里面收录了宋代大部分著名词作,并有着详细的注解和赏析评论。同学的起点比我高,当他借给我这本书的时候,他对上面的词作已经大部分能够脱口而出地背诵了。现在看来,除了家学渊源,他父亲的严厉督导以及他的勤奋刻苦,还有着天赋的成分存在。因为我是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准确地背诵一两首。而且,有很多地方我根本看不明白。我的父亲曾经上过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但生活的艰辛早就将他脑袋里所有的记忆变成了劳作,要教我也无从谈起。那个时候的我,甚至有点看不起父亲,不屑他老是给我念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的东东,那就是《三字经》。除了这些,父亲所知的便不多了。请教同学就成了我求解的唯一途径。同学,自然就成了我的诗歌启蒙老师。而今,我们已经有很多年没见面也没有通音讯了。时光就是这样,可以让很多美好的事物变成回忆,有些甜美,也有些酸涩。
读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无书可读就相当地痛苦了。初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是没书读的。这个时候,我开始想着自己买书。没钱,还得使用老法子。不过,这一次失手了。这次我拿的是一张伍元的票子,那在父母那里是绝对有数的。我挨打了。这让我记忆终生。还记得父亲打了我之后,问:为什么偷钱?我很委屈地回答:想买书。父亲就此住手,眼圈有些红,几乎要流下泪来。父亲的表情让我后悔不已。后来的许多年,父亲开始做生意,柜台里随意放着些零钱,即便如此,我也不再去拿一分一毫。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本《宋词赏析》也成了我的精神食粮,我与李清照一切悲切,与李煜一起悲吟,与苏轼一起豪迈,与陆游一起放歌。有时候我是他们,有时候他们是我。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萌生了自己写东西的念头,并开始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类的尝试。
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尽管大部分时候记的是流水帐,但也好过现在什么也不写。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很累很困难的。有些人选择放弃,有些人选择坚持,就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八九年我开始读高中,上的是县六中。每个周末,我都要踩着单车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往返。因为是住校,便开始有了零用钱。于是,买书的钱就再也不用发愁了,省一省自然也就出来了。而这个时候,便慢慢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办一本自己的刊物。办刊物的目的,一小半是缘于爱好,一多半则是满足虚荣。因为写的东西很难在刊物上正式发表,便萌生了给自己开辟一片自留地的念头。于是,这些流水帐式的“文本”,便成了以后“发表”的文字。
刊物的正式创办是九0年的事情。由于玩心太重,我的学习成绩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以至于父亲不得不放下一个本份农民的质朴与矜持,四处奔走托人情、找关系,劳心劳力地将我从县六中转到了县一中。他老人家期望我在换一个环境之后能够改头换面从新做人。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打了个倒摆子(留级),又一次开始了我的高一生涯。而我也咬牙切齿信誓旦旦地准备开始新的学业。可惜好景不长,我严重偏科的状况对我的自信心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击。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被拎到了全班倒数的位置。于是,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沉迷在自己的文学梦里——那就是胡思乱想乱写乱画。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结识了我的好朋友诗人一秋,也就是“白沙文学社”的创始人兼骨干成员之一。一秋与我是老乡,他的家与我家相距大约1000米,只不过当时他读初中,我读高中。几经波折,文学社在镇文化站的指导下成立了。既然有文学社,就必须得有刊物。我们的刊物是油印的,先把稿子组好,再找老师帮忙刻印。刊物的名称,我与一秋都已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好像叫《舂陵河》,亦或是别的。这就是时光的力量。
现在,那本《宋词赏析》已经无法找到,它就像我人生中的很多章节,已湮没在时光的河流中。很多年后,我不仅有了很多藏书,还有了个笔名叫白沙。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警示,也是勉励,更是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一种纪念,一种留恋。记得我曾经在门前的树上深深地刻下过这个名字,后来树长大了,上面的刻痕也慢慢淡去,终至消失不见。
现在,我很庆幸,我活在这个时代,可以自由地阅读,自由地创作,平宁而且幸福。
---------交流帖 [ 本帖最后由 熊隆重 于 2010-4-30 15:5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