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粮食的回响(一)

2022-01-07抒情散文海怡
金灿灿的麦子窗外的天蓝蓝的,有薄薄的云在天空中飘浮。不时有鸟儿的鸣叫传了进来。母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掐指算算对海怡说:“地里的麦子该出穗杨花了。”海怡看看日历说应该了,母亲又沉浸在她的内心世界里,也许脑海里已有大片金灿灿的麦浪在翻滚了。望望……
金灿灿的麦子
  窗外的天蓝蓝的,有薄薄的云在天空中飘浮。不时有鸟儿的鸣叫传了进来。母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掐指算算对海怡说:“地里的麦子该出穗杨花了。”海怡看看日历说应该了,母亲又沉浸在她的内心世界里,也许脑海里已有大片金灿灿的麦浪在翻滚了。

  望望白发苍苍的母亲,海怡不禁想起了母亲说的麦子的谜语: “两头尖尖当中裂,俺在外边呆八个月,随人待客都是俺,谁可知道俺冷和热。”简短的几句还真是把麦子的一生都阐释出来了——每年的金秋十月,麦子种进地里。秋天的一件大事,在故乡一群朴素的亲人手上,完成的那么平静,比字迹落在纸上还轻。一段寂寞的日子之后,穿越黑暗的绿色光线,麦子发芽出来,便开始经受一场场秋雨的猛浇冷灌,寒冬来临,那刚离开温暖大地怀抱没几个月,弱小的麦苗儿们便趴在田野里,经受凛冽北风无情地抽打,那一场场大雪纷沓而至,麦苗儿被埋在厚厚的雪被下瑟缩地昏昏沉沉地睡去,一睡就是几个月,那其中的滋味唯有麦苗儿自己知晓。

  春来了,微风吹暖了大地,也吹醒了麦苗儿,在一场场春雨的滋润下,麦苗儿泛青发绿拔节抽穗杨花,在民谚与节气里一天天长高长大,以傲岸的姿态,在暮春的霞光里怀孕,这时候是故乡最美丽的季节。蜜蜂成群结队热烈而又序地从一片麦田飞向另一片麦田。蝴蝶从云朵落脚的地方飞来,围着挺拔的麦禾跳舞。麦地深处有时会传出野狐的鸣叫,它们的声音是那样的苍凉。当天空和土地在麦禾一波又一波深幽幽的绿中迷醉时,小海怡会与蝴蝶一起,常常在麦田深处迷失回家的路。

  麦子一天一个样,在故乡亲人的期盼中,籽粒变得饱满起来。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收获的季节里,麦香荡溢的广袤田野里,辛勤的故乡人开镰了,收获了金色的“希望”,于是农家的餐桌上有了香喷喷的圆圆的白面馍馍,有了细细的长长的飘着葱花香的白面条,有了麦子面包的韭菜鸡蛋馅的饺子,有了掰开后一层层的白面油饼,故乡亲人的脸庞上荡溢出从骨子里流出来的笑容。

  记得六七十年代,可不是这样,那时海怡的故乡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春天地里的麦苗儿像秃子头上稀少的头发,在春风中摇晃,收获的季节更是令人惆怅,一亩地最多打100多斤麦子,不好的也就是几十斤的收成,用家乡人的话说还不够留麦种的呢。因此平日的餐桌上很少吃到麦子面的食品,磨了麦子面一般都是留着来了客人或给家里有病的人或老人孩子吃。春节蒸了有数的白面馍馍,先装好一竹篮子背着走亲戚,到谁家都是留下两个 ,再回放上两个,春节过后亲戚走完,还是那一竹篮子白馍馍, 家人依然舍不得吃,祖母会把盛白面馍馍的竹篮子挂到房梁上的铁钩子上,有客人或谁有病了才拿下裂开口子的白面馍馍放到锅里蒸热待客或给病人吃。

  自然灾害那几年就更是吃不上麦子面的食品了。记得有一年春天,邻居兴邦大爷,得了严重的疟疾,打摆子发高烧说胡话时说,要吃海怡祖母烙的一层层的白面的葱花油饼,这可难坏了家里人,走东家串西家也没找到一点儿麦子面,最后还是弄了点红薯干面,用蓖麻籽在锅里炸了一点点油做了饼,那饼又黑又硬,兴邦大爷根本无法下咽,最终带着遗憾离去了。

  那样的日子持续到七十年代初,家乡人在政府的支持下,深翻土地,引黄河水浇灌,改盐碱地为良田,麦子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一九七八年暮春,海怡回故乡看望祖父母,下车走回村子,只见乡亲们喂养的鸡在村外的树林里刨食,田野里一望无际的麦田显得既含蓄又亲契。海怡忘情的走近麦地,一棵棵麦子像亲人一只只的手,拉扯抚摸着海怡,包围温暖着海怡——此时海怡觉得麦子是自己最贴心的爱人,麦地的气息让海怡想起正午地头上祖母粗磁碗里滚烫的面汤,那股麦香是贴心贴肺的深情,在暖阳里曾滋养过海怡的胃。

  海怡看到了乡村学校旁边的那片麦地,最初的秘密就发生在那里。海怡上小学放学回家总爱与伙伴们在麦地东走一阵子西走一阵子,找一些野菜填补春天不富裕的乡村日子,直到看见村子里冒起炊烟才肯离去。有一天走到麦地深处,海怡与小伙伴们心里装进了一个秘密:看见本村的一个姑姑把那一头好看的秀发深深埋进了一个年轻男人的怀里,肩膀还在抽动,有嘤嘤的哭声传出。那年轻男人轻轻地拍打着姑姑的背,头低低的垂着,看不见他的面庞。他们并没有发现我们,而我们却受到了惊吓:小小年纪却看到了乡村最初的最苦涩的爱情场景,我们羞涩无比,小小的心脏砰砰乱跳,我们拔腿快跑,惊起了一只云雀箭一般冲向天空。后来海怡知道那年轻男人是个唱戏的,那是个民间剧团,春天总爱在海怡家乡周围村庄唱戏。海怡还记得晚上唱的是《呼延庆打擂》,那年轻人扮相俊朗,唱的也好,所以那姑姑就爱上了他,但是唱戏的是“下九流”的职业,那家爷爷坚决不同意,他们的爱情以失败而告终。海怡回到祖母家住下多日后,忍不住问祖母,那姑姑去了哪里?祖母说她远嫁东北了,从此那片麦地海怡就不忍再看了……

  关于麦子的记忆几乎都随岁月流逝了,海怡望望坐在沙发上吃水果的母亲,心里不免有些惆怅。母亲轻轻的叹口气对海怡说:“该回去了,你爸爸的忌日快到了。”可不是吗,父亲就去世在麦子杨花的季节,我知道母亲一定想起了故乡麦地里的老坟,那是埋葬海怡祖先的地方。母亲又说:“人吃土地一辈子,土地只吃人一口”呀,这极富哲理的话语有禅意的味道,年年秋季种下麦子,第二年夏季会收获更多的麦子,那滋养人性命的麦子在阳光下一年年的晃动,人是麦子的心上人,然而人是会老去的,是会回归麦地的,这就是上面那句禅语的感恩和达观了。面对母亲,海怡心里沉沉的,母亲八十六岁了,自己也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海怡与母亲像回归谷仓的麦粒,更像所有的植物一样,在秋天里回忆春天,就像果实回忆花朵一样。当纯洁的少女变为成熟的妇女,又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妪,岁月早已让海怡母女心灵中布满了风霜,看看坐在沙发上想念麦子的母亲,海怡心里想:有谁比母亲更知道人生苦短岁月无情呢?

  哦,那久违了的金灿灿的麦子,你们是否知晓海怡与母亲在想念你们呢……


                    2009.4.19



[ 本帖最后由 海怡 于 2009-4-19 20:43 编辑 ]

文章评论